1981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影评

喜看新风盈门
——彩色故事片《喜盈门》观后
张明堂
我们社会主义的银幕应该具有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人们斗志的道德力量。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鲜明的艺术特色赢得广大观众喜爱的影片《喜盈门》,正是突出地体现着这种力量的一部佳作。影片《喜盈门》,着力描绘的是一些普通的人,普通的事。它将镜头深入到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把一家几代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以及他们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展示出来,渗透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从而尖锐地提出并阐述了紧连着千家万户的社会道德问题,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影片所反映的矛盾冲突是围绕着家庭问题展开的。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问题。这部影片在描写社员家庭中所出现的一连串纠纷的时候,并没有孤立地去叙述某个事件,也没有把人物局限在狭小的家庭生活的圈子里。它把人物之间的性格矛盾和感情纠葛,与社会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此过程中,充分展示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及相互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影片所表现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家庭矛盾冲突的范围,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反映了当前农村中新旧思想的矛盾和斗争。因此,影片虽然描写的是家庭琐事,却能引起人们的联想,激起人们的共鸣,给观众以强烈的艺术感染。
胡耀邦同志《在剧本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作家应该把高尚的、美好的东西发掘出来,赞美它,歌颂它,使更多的人在这种榜样面前感奋起来,仿效它,学习它。……也要把那些丑恶的、低级的东西发掘出来,剖析它,暴露它,反对它,使人们警惕起来,同这些东西划清界线,以至最终把它消灭。”《喜盈门》正是在这方面显示了它的艺术力量。影片真切、细腻地展示了人物的思想冲突。这个冲突是从二儿子仁武和水莲结婚开始的。新媳妇水莲来到了陈家,由于她大公无私,心胸宽阔,识大体,顾大局,同大儿媳强英的思想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构成了对强英的严重威胁,激起了强英的强烈不满。这种状况,无形之中促进了家庭矛盾的激化。与此同时,全家老少无一例外地都卷入了矛盾之中。在这里,有婆媳、妯娌、姑嫂、叔嫂之间的矛盾,也有夫妻之间的冲突,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家庭问题的复杂化。在这众多的矛盾中,居于主要矛盾地位的乃是强英与婆婆和老爷爷之间的矛盾:它集中表现在强英对老人的不敬不和方面。正是围绕这个根本问题,引来了水莲和强英的矛盾以及其它一系列矛盾的产生。这些集中表现为新旧思想斗争的矛盾冲突,无疑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其后果是难以设想的。俗话说:家和日子旺,家和万事兴。国家要实现安定团结,家庭也必须有团结和睦。因此,正确地认识、处理家庭矛盾,是十分重要的。
影片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既没有靠说教,也没有靠图解,而是以满腔的热情,着力塑造了水莲这位美好的农村妇女的形象。影片通过对水莲的美好心灵的展示,歌颂、赞美了新道德、新思想、新风尚,这些,成了促进人民内部矛盾解决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由于水莲先进思想和高尚品质的影响,强英的思想感情逐渐发生了变化,以致于实现了最后的转变。水莲这一形象的可贵之处,不仅仅是她性格的善良、贤慧、正直、热情,更重要的是她具有内在的美。在家庭出现纠纷时,她顾全大局,以实际行动搞好团结,从不扩大事态;为了使老人过得愉快、幸福,她吃苦耐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尽最大的努力争挑重担;强英挑挑拣拣,不愿赡养的老人,她甘心供养;婆婆被强英气病了,她象亲闺女似的去耐心照顾;甚至在强英无理取闹时,她也能忍受委屈,主动让出自己结婚用的大衣柜……从这一系列不引人注目的家务事中,体现出水莲美好的情操和纯洁的心灵。从水莲身上,人们不难发现:我们民族的传统的优良品德在闪光,一代新风在兴起!
作为影片主人公之一的强英,是一个极富有戏剧性的人物。她的戏剧性不仅反映在她那与众不同的性格,以及自私自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的思想作风方面,同时在于她是影片矛盾的集中点。影片以较多的篇幅揭露、鞭挞并讽刺了她虐待老人、制造事端、激化家庭矛盾等不良行为和错误思想,使人物的思想脉络的发展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影片并没有故意丑化这位农村妇女。影片对强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批评,是掌握了适度的分寸的,它没有把她写得很坏、推得很远,而是既把她作为教育的对象,又把她看成团结的对象。她有落后的一面,也有可取的一面,比如她对丈夫、对孩子的关心、疼爱,以及吃苦能干的精神,这就增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立体感。这些,正是她在道德力量的感召下,逐步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朝着好的方面转化的基础。
多年来,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特别是经过十年浩劫,我们的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的破坏,许多传统的美德和优良的作风被践踏了,许多老年人受子女虐待,许多家庭不和的现象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影片《喜盈门》以生动、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呼唤优良传统、作风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就更加显示了它强烈的现实意义。


第8版()
专栏:

“士气”与“将气”
李庆宇
最近,不断听到一些地区和单位,在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变乱为治、后来居上的令人振奋的消息,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些地区和单位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深刻的变化,除了思想解放、政策对头外,重要的一条,就是那里的干部群众,一扫多年疲沓、懒散的习气,充分发挥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励精图治、奋发有为,一句话:士气大振!
士气,是一支军队、一个集体精神面貌的鲜明表现,是直接关系战斗胜负、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兵法十分重视士气。战国时代兵书《尉缭子》说:“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意思说,将帅所以能打仗靠军队,军队所以能打仗靠士气。士气旺盛就勇于战斗,士气沮丧就会溃败。
用兵作战,固然贵在士气旺盛,建设四化,更加需要振奋士气。四化大业,任重道远,创业艰难。如若没有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昂扬旺盛的士气,那么,四化的美好蓝图,只不过一句空话。四化不是等来的,不是讲来的,更不是发牢骚“发”来的,而是靠扎扎实实,脚踏实地,胼手胝足,辛苦勤劳地流血流汗奋斗干出来的。
士气高低,当然首先取决于所从事的事业正义与否,这便是所谓“师直为壮,曲为柔”的道理。但领导者、指挥者的精神状态也是一个直接影响士气的重要因素。四化建设无疑是伟大的,然而有的单位为什么长期以来人心涣散,无所作为,使群众在底下急得直跺脚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里的领导者的精神面貌与我们飞速发展的时代太不相称了!
姜太公的《六韬》说得好:“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我们的某些干部,不是正在以姜太公所说的几“不”的精神状态在那里领导工作吗?这样怎么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呢?由此看来,“激人之心,励人之气”,首先有一个“将气”的问题。“将气”好坏,直接影响士气的高低。那些比较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的单位,领导干部大都精神振奋、斗志昂扬,能够深入群众,体察民意,勇于负责,决不是懒散消极、热衷私利、不敢负责的碌碌无为。可见,没有旺盛的“将气”,便不会有旺盛的“士气”;振奋“士气”,首先要振奋“将气”!


第8版()
专栏:

看王清芬的戏有感
李万春 魏喜奎
十年浩劫,戏曲界元气大伤。我们一直担心:要恢复这个元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了新乡市豫剧团王清芬同志的戏,这种担心,打消了一大半。我们看到了戏曲界后继有人的可喜前景。
王清芬同志今年不过三十出头。她求艺的黄金时代,正是在十年浩劫时期。可从舞台上看,她并没有耽误。她的演唱技巧很高,基本功底子很厚。
最近,王清芬在北京先后演了《大祭桩》、《抬花轿》两出戏,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戏。前者,是带有悲剧性的正剧;后者,是带有闹剧性的喜剧。前者,她扮演黄桂英,属于闺门旦;后者,她扮演周凤莲,属于花旦。她的唱、做,紧紧地结合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把人物演得活灵活现,丝毫找不出雷同之处。演员,最怕演谁都那个样,“一道汤”;或者全象自己本人。这种毛病,在她身上可以说没有。
在《大祭桩》中,她自始至终掌握住黄桂英的腼腆、善良性格,让人物一直处在忧郁、委屈之中。她的嗓音条件很好,但却不单凭嗓子换取剧场效果,也不以花腔取悦观众,而是随着剧中人的感情,变换起伏。该低的时候,压得很低,声音小得似乎让观众听不见,但,她的声不断,气息仍然有力的贯穿着。该高的地方,她又努力用气把声音催上去,放开来,达到响遏行云的境地。尤其高低腔结合得很自然,衔接之处,顺畅之极。能掌握这种气口,没有精深的功夫是办不到的。在《抬花轿》中,她的唱腔则有明显的变化。周凤莲这个人物开朗、爽快,多少还带点放浪、泼辣。她多处采用了豫剧特有的花腔,从花腔中,把这种性格烘托得更上一层楼。
她在表演方面的处理,与唱腔可谓异曲同工。她的腰腿功夫很好,身上利落,手里干净,脚下灵便。但她决不随便卖弄,也是该用则用。《大祭桩》中,“路遇”一场,幅度那么大的一段跪蹉步,不仅优美动人,更是把剧中人懊恼、烦躁、焦急的心情表达得入木三分。《抬花轿》中,她把娴熟的功夫,用在坐轿子、扇扇子、耍手绢上。长达十多分钟的一段坐轿舞蹈,是这出戏精华中的精华。她,脚下要随着四个轿夫的步子,走出如同坐轿、上坡、下坡的动作;上半身、手里、脸上,又要刻画人物的心情。只见她时而挑帘顾盼,想看看轿外的风光,看看新婿的相貌;时而感到轿中的闷热,取掉盖头,揣于怀内;脱去外衣,折叠平展,搭在臂上;掏出羽扇,频扇不已,以解燥热。脸上、手里、上半身,表现的是人物内心;下半身、两腿、双脚,又表现坐轿的形象。这种一身二任,已极不易,况且时间那么久,动作那么复杂。可喜的是王清芬演来,杂而不乱,时时紧扣人物,把观众带进戏里去,让观众与剧中人同呼吸。
王清芬年岁不大,技艺不凡。相信她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继承、发扬豫剧艺术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为煤矿工人演戏
5月8日清晨,“欢迎中国煤矿文工团歌舞团来井口演出”的横幅,飘动在河南省平顶山煤矿的一矿区。
演出场地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在矸石山下劈出一块平整的空地,搭上一片苫布,放上几条长凳,就算舞台。演员们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怀着为矿工服务的一颗热心,演出了向甘肃歌舞团学习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片断。他们演出认真,动作一丝不苟,就象在大城市的舞台上一样,不断得到观众的喝彩和掌声。
演出结束后,工人们高兴地说:“你们的精采演出,为我们煤矿工人争了光,我们一定要多出煤、出好煤,以实际行动完成企业整顿和生产任务。” (王冠儒)


第8版()
专栏:

故事片《喜盈门》剧照:水莲过门后,和嫂子强英一起在果园摘葡萄。


第8版()
专栏:

金奖小提琴和它的主制人
毛继增
1980年11月5日,在纽约第四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大会上,中国广东乐器厂陈锦农主制的红棉牌小提琴,荣获了音质金奖。这是我国制作的小提琴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
金奖红棉牌小提琴主制人陈锦农,解放前是个作鞋工人,1951年开始学习作提琴。人们对我国提琴制作技艺的不满意见,不时在他脑子里翻腾着;国外演奏家、制作者对中国提琴的轻蔑的声音,更象一根根无情的鞭子抽打在他的心上。一次,一位外国朋友带着一把获得某个国家全国制作比赛第六名的小提琴来到广州,吹嘘这把琴如何了不起,陈锦农仔细观赏后,一言不发,心里却得出一个结论:也就如此而已。他想,外国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就是在这种“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精神鼓舞下,经历了许多次挫折和失败,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终于在“定额工作”之余,作出了这把金奖红棉牌小提琴。
陈锦农认为,木材佳良,工艺精湛,弧度适当,厚度合理,是构成高级优质提琴的四个基本条件。他特别重视木材的选择,并根据材料的不同而确定琴的弧度与厚度。为提高制作技艺,他不会拉琴,就让儿子去学,以便试奏制作的乐器;每次外国交响乐团来广州演出,他总是一名忠实的听众,演出中,他不只听,还带着望远镜仔细观察外国提琴的形制和结构……。他精心制作的这把金奖小提琴,工艺细致工整,线条丰满,刀法流畅,音质粗犷而豪放,音响度均匀,富于穿透力,既具有意大利古琴的风格,又富于近代小提琴刚劲雄浑、辉煌明亮的特色。
红棉牌小提琴荣获音质金奖,更使我国演奏家感到欣喜。小提琴家盛中国希望今后能带着国产小提琴到国外演出,这样,不仅能把我国的音乐艺术带给世界人民,而且还可以让他们欣赏到我国提琴制作的高超技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