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2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重说“和为贵”
冯并
“和为贵”的格言被打入冷宫,已有一些年月。罪名:鼓吹阶级调和。和,是事物运动的一种状态,或者说是事物的相对统一。言其实而尚其贵,何罪之有?
大病初愈称为“和胜”,平价买卖叫作“和售”,种庄稼的冀希“家和日子旺”,小俩口希望“琴瑟和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里也有“说话和气”,山东人爱吃的大葱,也因“和盖众味”,被古人命名为“和事草”。可见,从广义上讲,“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是和顺,是和谐。
诚然,异族侵凌而不思抵御,一味求和、终至订立城下之盟,那是丧权辱国;敌人举起了屠刀,不去克敌制胜,一再屈膝退让,那显然是阶级调和。但也有另外一些情况,比如千古流传的美谈“将相和”。凡读过《史记》,听了戏文的,谁个会说蔺相如进身微贱、廉颇出于望族,他们之间的和好竟是“阶级调和”?相反的,人们总是赞美他们以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胸怀。
任何概念的引申都有一定范围。如果说,对民族和阶级的敌人决不能和;那么,对人民对自己人却一定要和。“对内要和”就是讲团结,讲谅解,讲安定。过去,我们吃过“左”倾路线“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苦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也发生过这样那样的“左”的错误与失误,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在十年浩劫中,“闹而优则仕”的好汉们乘虚攻入,恶“和”贵“斗”,打倒一片,横扫千军,硬把国家拖入崩溃的边缘,这个惨痛教训,到什么时候也是应该记取的。
《书经》里有句“和之弓”,其注曰:“和,古之巧人也。”巧就巧在善于处理各种力的关系,使箭通过弯的弓与直的弦凝聚一点,准确有力地击向目标。和在一定条件下是力量的源泉,是胜利的保证。当然,讲和并非提倡作“和事佬”。是非曲直要清楚,原则更不能用来作交易。可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要采取对抗形式,这是毫无疑义的。人为地去激化,无补于事,还会导出亲者痛、仇者快的坏结果。
我们正处在转折时期,经济上的调整势必牵动人们的思想,出现各种不同认识,自不奇怪。有的同志囿于偏见,头脑僵化,办事看问题,往往偏“左”。对他们,特别是在基层工作的,要积极帮助。对于说过头话,办过头事的,应该重于疏导。既不能“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不能再搞你攻来我攻去的“拉锯战”。在和风细雨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取得增强团结的效果。要相信,社会主义事业是循着自己的轨道发展的。只要不是讳疾忌医的,他们终会向事实“负荆请罪”。还有少数陷入个人恩怨的,只有各自检讨,一和了之。有道是,和能“解接无根树,能挑海底灯”。既属无原则的纠纷,何必让那无根底的藤萝缠住自己,牵住大家呢!
“同寅协恭,和衷哉!”和衷才能共济。我们扬起风帆,后有险浪,前有洪波,惟合力划桨,“发而皆中节”,才能造成前进的动力。在这种关键时刻,不仅要讲“和为贵”,更要疾呼一声:对内和尤贵。


第8版()
专栏:

点滴记宋庆龄同志
曹靖华
在医院病床上,惊悉宋庆龄同志病重,寝食难安。半生往事,齐涌心头:
国民党反动统治期间,宋庆龄同志毅然挺身而出,是非分明,一生如一日,保卫中国人民的民权自由,掊击蹂躏民权的国民党法西斯暴政。这些在今天看来,极平常,但在当年,确是拿生命作抵押的啊!
在那风雨如晦的抗战期间,在重庆,她是鲁迅逝世时成立的永久性的“鲁迅纪念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当时,集中在重庆的委员中还有沈钧儒、许寿裳、茅盾和我等等。每逢纪念会,都事先由主任委员在自己家中召集,商讨纪念事宜,且每次会毕,留大家就餐,不让大家饿着肚子回家……
有一次,局势险恶,决定举行纪念会时,请主任委员亲自出席坐镇,否则,特务猖狂,会议势难举行。她听后欣然同意,并准时出席。大会进行了一半时,她对主席团的同志们说:
“看来,今天的大会可安全度过,大家照料一下,我因事须先退席……”
大家估计:也正是如此。所以就都同意她先走一步。不料她刚出门到街上,场内彪形大汉一声呼哨,全场桌椅齐飞,会场被捣毁了……
事后,一位参加大会的国际友人说:
“你们从来总说什么特务、特务的,我们总以为都是神话,那次可真大开眼界了……”
有的同志说:
“那还算是文雅,还没有动手枪呢……”
沈钧儒同志身个小,行动慢,也险些被打。
这些,在宋庆龄同志革命的一生中,只是一小朵浪花,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她一生都在为革命、为人民的事业而献身的伟大精神。天长地久有时尽,人民的深沉的对她的怀念无终期!
我在一篇小文《“电工”鲁迅》中,涉及一段事实:
一二九时代,北京的地下党组织同上海的临时党中央失掉了联系,派了当时在东北大学读书的邹鲁风同志到上海去联系。鲁风带着我给鲁迅的信并恳托他办的事见了鲁迅,并把地下党的信面交鲁迅。鲁迅把信转给宋庆龄同志,宋庆龄同志交给了地下党。如此这般,“电工”就把“电线”接通了。鲁迅日记1936年1月初至该年8月末所记的“陈蜕”访鲁迅等等,就是指这类事的。《日记》或书信中的“那边”一词,即指地下党组织。
宋庆龄同志不声不响地一生在为党工作着。在此,遥祝她静心医疗,早早复康!全民幸甚!


第8版()
专栏:

挠羊赛 〔木刻〕 李汝正


第8版()
专栏:

庆龄同志,您好!
向明
别叫我“副委员长”,叫我“庆龄同志”。 ——宋庆龄
让这淳朴的诗句驾着白云飞跑,
让这衷诚的祝福越过滚滚波涛,
带去世上最真挚的战友情谊,
把那人间最美好的称号呼叫。
——我亲切地亲切地喊一声:
庆龄同志,您好!
法学博士,副委员长,名誉主席……
每顶桂冠都标志着无上荣耀;
您却最爱共产党员这个称呼,
因为没有什么比它更加崇高!
——我热烈地热烈地喊一声:
庆龄同志,您好!
当漆黑的夜幕把整个中国笼罩,
您心中自有鲜红的太阳照耀;
当敌人举起滴血的屠刀,
您挺胸迎击向党袭来的风暴!
——我崇敬地崇敬地喊一声:
庆龄同志,您好!
您半个世纪追求伟大的目标,
用光辉的一生填写入党申请表,
革命要求您不要更早地把母亲呼唤,
您偌大高龄才投入她的温暖怀抱!
——我激动地激动地喊一声:
庆龄同志,您好!
将革命溶进无产阶级的神圣事业,
您革命的青春将永不衰老;
把血汗织入共产主义的伟大红旗,
您壮丽的人生有多么美妙。
——我兴奋地兴奋地喊一声:
庆龄同志,您好!
有的人贪婪地攫取权力与纱帽,
您水晶般的品格才显得更加美好;
有的人梦寐地追求金钱与珠宝,
您白雪般的情操才显得更加崇高。
——我深情地深情地喊一声:
庆龄同志,您好!
欢迎您呵亲爱的同志!
三千万红心和您的心一起跳跃。
祝贺您呵亲爱的同志!
历史将永远铭记您含泪的微笑……
——我欣喜地欣喜地喊一声:
庆龄同志,您好!
1981年5月16—20日
于湘西途中急草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为孩子多设这样的“窗口”
王立维
为方便孩子们的科技制作活动,《我们爱科学》杂志设立了“服务窗口”栏,这是值得称赞的。
目前,适于少年儿童使用的科技用品缺乏,即便有,也是价格昂贵,一般家庭难以购置。“服务窗口”应运而设,及时地解决了少年儿童科技制作的难题。
少年儿童正处在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自己动手制作科技制品,既可以了解、掌握科学知识,又可以用自己亲手制出的仪器进行科技活动,增强学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加强了科学的普及活动,有利于早出人才。
《我们爱科学》的“服务窗口”是孩子们窥视知识宝库的窗口,但愿这样的窗口越多越好!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庄户店
冯恩昌
小桥连接山路,
门头柳丝扶疏。
小店隐在绿云里,
飘出一团热情的雾。
大锅冒气,馒头喷香,
小锅咕噜,油条炸酥。
吃素,辣椒烹炒老豆腐,
尝荤,黄花肥肉炖香菇。
甜丝丝枣酒喝一壶,
美滋滋,骨头缝里都舒服。
掌柜的话如三伏风,
流深情,暖肺腑。
离店两脚生翅膀,
千里征程直觉劲头足。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拉萨春晨
范平
5月,内地已是群芳斗艳、百花盛开。然而,在世界屋脊的西藏,春风却刚刚把树梢抹绿。
迎着明丽的朝阳,我漫步在拉萨街头。街道上熙熙攘攘,人往人来。道路两旁是藏民自设的农贸摊铺,各种货物堆放得整整齐齐。藏族老阿妈、老阿爸捧着买来的物品,脸上带着欢快的微笑;姑娘们穿着五彩缤纷的围裙,三三两两高兴地挑选东西;空地上,一群群面孔黝黑、身板结实的孩子在放风筝……。前几年,拉萨街头哪有这种繁荣热闹的景象!
不知不觉我来到拉萨的主要商业区——八角街,一个个奇怪的现象使我突然止步。座落在八角街中央的大昭寺,是西藏著名的宗教活动场所,过去来这里朝拜、磕长头的人络绎不绝,现在怎么冷冷清清的?心里正纳闷,忽然听到一句话“党给司局亚古热司”(意为:党的政策真好)。一看,却是一位满头银丝的藏族老阿妈正双手合十,在大昭寺门前祈祷。我好奇地向前问道:“莫拉(老大娘),您是来朝佛的吗?”老阿妈微笑着摇了摇头,原来是听不懂我的话。我找来一位懂汉话的藏族青年当翻译,同老阿妈攀谈起来。老阿妈告诉我,过去她常来朝佛,求菩萨保佑。可这次却是向着东方,向着北京祝福。因为去年一年,她家分了好多口粮,好多现款。她说:“这么好的年景,我不向党中央祝福,还向谁祝福呢?”说着说着,老阿妈从背兜里拿出她给儿女买的花布和绸缎,得意地让我欣赏。围观听我们交谈的藏族群众,都热情地鼓起掌来。老阿妈笑得合不拢嘴,她不知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竟顿顿脚象年轻人似的跳起了弦子舞;周围许多人也跟着她跳了起来。
告别了老阿妈,我边走边想:是呵,宗教迷信活动是由愚昧和贫困造成的。只要党的政策正确,人民走上富裕的道路,人民群众看到了美好的前景,这就是把人民从愚昧和贫困中解脱出来的第一步。去年全西藏70%以上的人家都增加了收入,求菩萨保佑的人自然就少了。
“叔叔,你的提包!”一个稚气、腼腆的藏族小姑娘拉着我的衣襟,递过来我的书包。糟糕!和老阿妈谈得起劲,我把书包放在地上忘了拿。我一边向小姑娘道谢说:“土基奇!土基奇!(谢谢)”一边掏出钱在小铺上买了几块藏族儿童最爱吃的泡泡糖,想送给这位可爱的小姑娘。可小姑娘说了句“做好事不要别人的礼物”,扭身一阵风似的跑了。望着她远去的背影和脖子上隐约闪耀的红领巾,我好象看到了春天的幼苗就要长成材,看到了精神文明的大厦正在建设之中。
啊,多么美妙的春天,多么美妙的拉萨春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