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西双版纳毁林之火为什么越烧越严重?
编者按:关于保护西双版纳森林的问题,近几年来,本报多次呼吁,至今仍未解决。今年三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之后,我们又陆续收到林业、农业、科学工作者和部队干部、战士的来信,反映西双版纳烧山毁林和乱砍滥伐的现象日益严重。大家认为,这样发展下去,祖国西南部这片宝贵的森林资源,将被彻底毁灭,后果极为严重。这许许多多关心国家利益的同志们强烈呼吁:毁林之火已经燃眉,火速拯救森林资源!建议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党政领导机关和有关单位,按照党的政策和国家法令,采取有力的措施,迅速扑灭目前还在严重发展的毁林之火。
位于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块宝地,这里保存了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蕴藏着许多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高等植物多达五千多种,因而有“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热带植物宝库”的称誉,闻名中外。
今年4月,当我们来到这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景象:熊熊的烈火正在无情地烧尽一片片的森林,吞噬着一座座的青山。我们是4月7日从昆明出发乘车来西双版纳的。沿公路两旁视野所及,天天都见到毁林之火在燃烧。从小勐养到自治州首府允景洪的几十公里的一段路上,可说是“山山点火,处处冒烟”。我们的汽车穿过时,有的地方火焰浓烟遮住了半边天,呼呼叫的火舌不时蔓延到公路上来,一股股林木烧焦的气味扑向我们。4月14、15日,我们乘船往返于允景洪到橄榄坝农场间,沿澜沧江两岸四十多公里长的山岭上,成片成片的树木、竹林在烈火中化为乌有。4月16日,我们离开允景洪去勐腊县,先后去过尚勇公社、勐捧公社、勐捧农场、勐满农场,直到20日离开勐腊县境,在逗留的五天中,我们没有一天不见到毁林之火在燃烧。总的说,从7日到22日,我们一行11人,半个月中行程一千多公里,一路上到处看到的是焚烧森林的火光和浓烟;到处见到的是山火过后,青山不见,一片片焦土呈现出红、黑、白的劫后景色(即:红土裸露、林木化为灰烬后有的是白色,有的是黑色)。我们目睹了一场前所未见的大规模、大面积的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的景象。
人们告诉我,二十年前,当西双版纳还保留着它美丽的绿装的时候,周总理曾经来到西双版纳视察,向在这里工作的干部和科学工作者严肃地指出:一些陡坡上的树木也给砍伐了,这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将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印度的恒河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是古代人类文化的发源地。当初土地肥沃,农业茂盛。但是不合理的开发,破坏了森林,后来成了沙漠。我们敦煌一带,恐怕也是这样的一种结果。西双版纳正是处在回归线沙漠带上,北纬21度和23度之间,回归线的上下。这里是富饶美丽之乡。如果破坏了森林,将来也会变成沙漠。我们共产党人就成了历史的罪人,后代就会责骂我们。
可是,二十年过去了,森林遭到破坏的情况不仅没有制止下来,仍然在严重地发展着。西双版纳的森林正以惊人的速度大幅度减少,覆被率急剧下降。我们从自治州了解到,全州森林的面积,据云南省森林资源勘察四大队在1959年的普查,不计算灌木丛,全州有森林1,074万亩,覆被率为43%,二十年来共减少382万亩,覆被率降为26%。在减少的森林面积中,社员毁林开荒240万亩,国营农场毁林开垦的59万亩,砍伐烧柴毁林的53.8万亩,交通、水利、邮电等建设用占地毁林的29.2万亩。去年一年全州毁林开荒15万亩,今年比去年有增无减。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人们注意。
西双版纳的毁林之火为什么连年不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如何对待当地的“刀耕火种”,也就是如何对待粮食的问题。据说,1958年以前,西双版纳是没有粮食问题的。解放初期,全州人口约二十万,山区坝区大体约各占一半。居住在坝区的傣族人民,利用坝区农田水利较好的条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自给有余,曾有“滇南粮仓”之称;居住在山区的哈尼、拉祜、瑶、布朗等民族,过着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实际上没有定居点,粮食大约只能自给30%左右,但是他们发挥山区的优势,种植茶叶、放养紫胶、采集药材、种植棉花以及狩猎等,以这些山区的林副产品和畜产品,同坝区换取70%左右的粮食。1958年以后,粮食问题逐渐突出,越来越严重。一是人口急剧增加,全州现在人口达61万,增加了两倍;二是对山区不仅提出了“粮食自给”的错误方针,还要求提供上千万斤的公粮,加上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山区同坝区之间的产品不能作为商品自由交换。这一来,就迫使山区农民扩大刀耕火种、毁林开荒的规模。山区本来就是搞刀耕火种的“游耕”,没有搞农田水利建设的习惯。随着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和换取粮食的渠道被切断,山区多种经济也同时受到破坏,单打一搞粮食的结果,使山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人们不断扩大毁林开荒的面积,造成了恶性循环。从1959年以来,全州社队毁林开荒245万亩,这个数字相当于解放初期耕地面积的4.4倍。烧山毁林种粮,广种薄收,付出的代价是十分高昂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双版纳这座“热带植物宝库”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不少科学家提出了如何保护、利用、开发这座宝库的珍贵意见。1981年国务院把西双版纳境内的勐腊、勐仑等四块地方共355万亩森林划定为自然保护区,比1958年国务院划定的85万亩扩大了约三倍。可见国家对它的重视。对于自治州的生产方针问题,也从指导思想上扭转了过去单打一抓粮食的错误,同时,又对山区的粮食供应问题作了新的规定,免除了山区公购粮的任务。按道理,毁林开荒应该得到扭转,为什么不仅制止不下来,反而有变本加厉发展的趋势呢?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全区增产的6,000万斤粮食,其中80%是靠山区刀耕火种毁林开荒的,坝区粮食生产反而下降。情况十分反常。这又为什么?据了解,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一、对党放宽农村政策缺乏正确理解。不仅山区农民毫无顾忌地大肆毁林开荒,一些坝区的农民也出现了放弃坝区生产竞相上山毁林开荒的情况。二、刀耕火种,毁林开荒,虽然产量低,但是一根火柴、一把斧头、几把种籽便可进行,不用搞农田基建,不需投资。作为国家来说,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作为个人来说,却是有利可图。三、这两年来,茶叶、紫胶、药材等林副产品的收购政策有的虽已调整,有的仍未调整,还不能充分调动起山区农民对发展山区多种经营的积极性,特别是还没有使他们感到用林副产品换取粮食有利。因此,指导思想上虽然批了单打一搞粮食的观点,但山区农民实际上仍是无法摆脱单打一搞粮食。四、南方山区农民的习惯向来是吃大米(毁林开荒种的绝大多数是旱稻),对目前国家调进供应的粮食品种主要是小麦、玉米,他们不喜欢吃,加上买粮食要花钱,又不方便,等等。
看来,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但关键是当地党和政府的领导人中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我们每到一地,都提出这个问题来同当地各级领导交换意见,大体上有这样两种态度:一种认为上述情况如果继续放任下去,不采取措施紧急制止,不过十年,西双版纳森林资源将毁灭殆尽,他们心情焦急如焚;另一种认为刀耕火种是这里群众历来的习惯,司空见惯,无动于衷,甚至说成是放宽政策后农民得到了温饱,并不是坏事。由于认识不同,思想不能统一,有的坐山观火,熟视无睹;有的虽然认为长此下去问题严重,但是缺乏艰苦细致的工作,措施不力。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农业部政研室 余国跃


第3版()
专栏:

苏州市一轻系统群策群力挖掘生产潜力
依靠现有企业努力增产消费品
本报讯 通讯员吴志峰报道:江苏省苏州市一轻系统坚持不向上要投资,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大力增产各种轻工产品,满足人民需要。去年,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保温瓶、肥皂和饮料酒等主要轻工产品的增长幅度超过往年;今年,全系统认真总结经验,制订新的挖潜计划,年初以来,每百元产值积累率居全国同行业的领先地位。
苏州市一轻系统自1977年以来,生产连年以较大的幅度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还有没有潜力可挖?一轻局领导组织所属企业的干部,从产量、质量、品种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算了几笔帐,找出差距,说明存在差距本身就是潜力。各企业的领导都注意依靠广大职工利用现有的厂房、设备和劳力增加生产。苏州味精厂近几年产品连续两次降价,缺乏资金、设备,增产增收比较难。这个厂的领导带领职工从一道道工序挖潜,一个个环节落实增产措施,广泛采用合理化建议,去年没增加原料、费用、设备和人力,便多产味精二百多吨。
苏州市一轻系统把挖掘生产潜力的重点放在技术革新上,局里专门设立有技术革新领导小组,一名副局长分管这项工作,他们定期研究革新项目,指导全系统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的试制等工作。去年以来,全系统共实现大小革新757项,其中有125项获得技术革新改进奖,还有七项被轻工业部评为科技成果奖。
苏州市一轻系统还十分注意搞好本系统的厂际技术协作,使工厂的生产潜力更好地发挥出来。苏州打字机二厂原先是加工煤炉、铁桶的小厂,1979年生产出市场短缺的中文打字机,深受用户欢迎。但由于厂小、基础差,30%的零件不能自给,影响到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局领导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分头到基层做工作,组织厂际技术协作,调剂余缺,结果,从别的厂腾出三千平方米的厂房和一些设备,妥善解决了苏州打字机二厂用房紧、设备缺的难题,生产潜力得到了发挥。
现在,这个厂的中文打字机整机产量直线上升,居全国第二位。
编后
苏州一轻系统不是向上要投资,而是向内挖潜力,增产各种轻工产品,这种积极克服困难的精神,值得称赞。
目前,国家已经把消费品的生产摆到重要位置,纺织、轻工等部门的生产受到了普遍重视,各行各业也都积极支持,加强协作,为轻纺工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但是,也应当看到,发展消费品生产,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还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轻纺工业部门如何主动承担任务、克服困难,不向或尽量少向国家要投资,要设备,这是当前增加消费品生产中值得正确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3版()
专栏:

让新建工程早日发挥经济效益
葛洲坝建设者抓紧准备通航发电
本报讯 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工程截流后,工地上的建设者们乘胜前进,抢大江围堰,保安全度汛,抢三江航道和二江电站的施工,保按期通航发电。经过五个多月来的努力,大江上游围堰扩宽加高到61米高程,围堰内第一道长890米、宽0.8米的混凝土防渗墙已从堰顶直插江底基岩,进一步加强了围堰抵御洪水的能力。二江发电工程和三江通航建筑物的主要施工项目也已基本完成。
在二江电站内,正在安装我国最大的低水头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这台机组部件大、工序复杂、技术要求精密,安装工人为了保证质量,并争取早日送出电流,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实干加巧干,迎着困难上,现已基本完成水轮机转体和导水机构以及发电机定子、转子的组装任务。
三江航道的开挖已达到了设计高程。航道上,为施工挡水用的四道土石围堰已被拆除,两岸护坡混凝土衬砌已完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条12华里长的宽阔坦荡的人工运河。为通航配套的八座银灰色活动桥提升楼、控制楼巍然矗立于大坝顶端,两座分别可通过三千吨级和万吨级船队的巨型船闸整饰一新,包括人字门、反弧门和检修门在内的31扇钢铁闸门和启闭机各就各位,正进入无水状态下的集控调试。5月23日下午,大坝开始蓄水,待水位达到60米高程即可试航。
最近,由水利、电力、交通三个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正在对通航发电前的各项工作进行验收。


第3版()
专栏:来信

应把这件化害为利的事办好
四川省宜宾县金沙江畔有一个大电厂,每天从烟囱里排落下来的细煤粉达五百吨左右,过去一直作为废物冲进江里,污染水质,淤塞河道,周围群众意见很大,工厂把它当作一个包袱。
这个厂为了解除这一包袱,1972年与宜宾地区农科所合作,经过分析、试验,证明它是一种适宜于当地酸性土壤的钙镁磷肥料。他们曾把这种细煤粉送给124个生产队做肥料,施用于水稻、玉米、小麦、红苕、花生、蔬菜等作物,普遍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施用煤粉,还能改良土壤的不良胶体,活化粘土,中和酸性土壤,调动土壤的潜在肥力,深受社员群众欢迎。据测定,每五斤煤粉相当于一斤钙镁磷肥。这个厂每年排出十五万多吨煤粉,相当于一个年产三万吨磷肥的磷肥厂,可施用一百多万亩农田。1972年,宜宾县曾大力推广使用这种煤粉肥料。这样做,既解决了污染环境的问题,又支援了农业生产,真是一举两得。
可是,这样的大好事,只因为后来无专人负责管理,工厂怕来挑的人多太麻烦,生产资料部门也看成是额外负担,于是工厂又把煤粉冲进金沙江里,继续污染环境。
据了解,宜宾地区为解决化肥不足的问题,前几年曾花了数百万元修建了一个镁磷肥厂。人们在议论,有关部门为什么不能花少量的经费把细煤粉充分利用起来呢?电厂为什么继续把大量细煤粉冲进江里、污染环境呢?
罗茂城


第3版()
专栏:

江西省进贤县李渡公社积极发展传统的副业生产——制笔。图为公社制笔厂厂长、制笔老艺人桂有振向徒弟传授制笔技艺。
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摄


第3版()
专栏:

西湖茶区利用新的能源炒茶
实践证明,沼气、电磁内热锅和远红外线炒茶都可节约能源
新华社杭州电 杭州西湖茶区为节约能源,已开始利用沼气、电磁内热锅和远红外线炒制茶叶。
龙坞公社长埭大队去年建成了四个50立方米的水压式沼气池,作为八只炒茶锅炒制茶叶的能源,一天一只炒茶锅能节约烧柴一担。
西湖公社满觉陇大队在浙江大学帮助下,试验成功电磁内热锅炒茶,炒茶锅直接通电产生内热,炒制每斤茶叶耗电量从1.76度降为1.05度。
在一般炒茶锅上安装远红外辐射元件,是目前正在试验的又一种新能源炒茶,采用这种远红外的炒茶锅,比不用远红外的炒茶锅可节电25%至30%。


第3版()
专栏:

沼气肥的新用途——培植蘑菇
江苏省沙洲县塘桥公社九大队第八生产队,运用沼气肥渣培植蘑菇,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个生产队实践证明:沼气渣肥疏松、杂菌少,因而发菌快菌丝粗壮有力;据对比:使用猪牛粪的每平方尺产菇九两,使用沼气肥的为一斤二两,提高了产量;本地牛粪很少,要到外地购买,改用沼气肥渣,每一千平方尺,可以节省购牛粪费55元。
孙四印 虞玉萍


第3版()
专栏:

把方便群众放在第一位
四新旅馆——庄户人的“家”
住过山东潍坊四新旅馆的人,无不交口称赞这个旅馆服务热情周到。
四新旅馆考虑到来住宿的大部分是农民,把住宿费分成了很多的等级,最贵的一天两元,最便宜的,例如砖砌炕大通铺,花一角五分钱就能住一宿。没带被子的旅客,花两角钱能租到一床被子。如果嫌住通铺不方便,可以多花点钱住小房间。远路进城看病、办事的农民都愿意来“四新”投宿,最多时一天住过七百人。
有人说,“四新”旅馆是个“四不象”旅馆。走进旅馆后院,那一排排整洁的平房门口,象医院病房那样挂着“外科”“内科”的牌子。原来,这个旅馆邻近的人民医院,由于医院床位有限,住不进院的病人就就近找到“四新”来了。
旅馆食堂只有十四个人,还要分作两班,人虽不多,神通可不小。旅客拿麦子来可以换馒头、包子;拿来生面可以做成熟的,拿冷的来可以给你蒸热。病人想吃一两水饺给你做,要一个蛋给你煮,行动不便给你送到床前。要数数他们经营的膳食项目和花色品种,比一般饭店还要多。
“四新”旅馆为农民服务可谓无微不至。这里代存行李和现金,代客煎药,代写信寄信。这里可以出借双拐、三轮车、吸奶器、拔火罐、暖水袋等。许多农民旅客说:我们想到的,旅馆早想到了,我们没想到的,旅馆也想到了。进了“四新”,就象到了家。
张铭清


第3版()
专栏:

服务到家的营业员翁明珠
翁明珠是上海电视机商店的最佳营业员。她经常受到顾客的表扬。但是商店的领导发现,顾客表扬的事,有很多是翁明珠在业余时间做的。
一位浙江来的顾客要买上海半导体收音机,正巧当时无货,小翁向他推荐杭州西湖牌收音机。货售出门,顾客满意不满意?效果如何?晚上,小翁跑到瑞金二路那位顾客的亲戚家询问,确知顾客很满意时,这才放心了。
今年四月初,小翁和他的男朋友小陈一起上街,走到南京东路时,她翻开小本子一看,楼上就有一个电视机用户,她让小陈在街上等一会儿,她到用户家了解情况。45分钟过去了,她下楼向小陈表示歉意,小陈乐呵呵地说:“45分钟不算长,你想的和我想的都一样。”
徐建中


第3版()
专栏:

哑人顾客送来喜糖
一天,一对年青的哑人高高兴兴地来到沈阳市大隆商店巾袜柜台前,把一个红纸包递给了售货员于丽娜。
原来,去年九月的一天,一位女哑人想买条准备结婚用的纱巾,跑了几个商店都没买到称心的。她来到于丽娜柜台前时,于丽娜把货架上的纱巾一条条摆在柜台上让她挑选,她还是直摇头。这时,小于想到她可能是想买条红色的。为了满足这位顾客的要求,于丽娜特意跑到仓库提了一包,女哑人选中了一条红纱巾。现在是和她爱人一起来给于丽娜送喜糖的。
于丽娜1979年才开始当营业员。由于她热爱自己的工作,对顾客服务主动、热情、周到,受到很多顾客的赞扬。去年,于丽娜光荣地被评为商店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团员。她在柜台上,常常接待一些聋哑人来买东西,为此,她专门找中学同学的聋哑姐姐学习哑语,向当了多年营业员的妈妈学习接待盲人和有生理缺陷顾客的经验。千方百计使盲人顾客如愿以偿。本报记者 赵文泉


第3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义务耕地的蚯蚓
张运华 张国城 蔡远福
由于可做高级蛋白饲料,蚯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实,蚯蚓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应是不辞辛劳地翻耕土地。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把它比作“大地的肠子”。传说古老埃及国王法阿拉把它当作使国家富裕的神的使者加以保护,而埃及过去的一位女王,则在尼罗河谷大量繁殖蚯蚓,使五谷丰登。
蚯蚓翻地的本领高强。达尔文计算,一百万条蚯蚓一小时翻耕的地比一匹好马一小时翻耕的面积还大。它耕地,既能疏松土壤,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又为土壤中有益于植物生长的细菌、霉菌和其它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创造了条件,因而能很好地改造土壤。我国海南岛有一种能在气候炎热的条件下繁殖生长、体长达70厘米的保宁环毛蚓,被誉为改良粘性红壤的得力“助手”。艾氏双胸蚓耐寒、喜水,则是改良土壤偏酸、含水量大、阴凉的泥炭沼泽地的“战将”。
蚯蚓的粪是高效有机肥。据美国国家发展机构和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报告,有蚯蚓栖息与无蚯蚓栖息的耕地相比,玉米可增产250%,稞麦增产164%,土豆增产135%。1977年日本水稻最高产量受奖单位都是用蚓粪作肥料的。蚓粪不仅能促进作物生长,而且还能抗倒伏。日本九州当年受台风袭击后,凡施化肥的水稻都倒伏了,而施蚓粪的水稻仍茁壮地挺立在田间。
蚯蚓还能吞吃垃圾,疏散、分解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保护水体,净化空气,被人们叫作“化肥厂”和“环境净化装置”。
蚯蚓家族庞大,种类繁多,遍布我国平原、丘陵、山地、沙漠、江河,还有一些生活在特异环境中的稀有品种。在我国冰雪覆盖的北疆,有不怕严寒的冰蚯蚓,在西北滴水如油的沙漠里,潜藏着掘地一丈深的耐旱蚯蚓。生活在四川的透明环毛蚓,通身透明,晶莹如宝石。磷光蚯蚓的全身能闪闪发光,群集爬行,荧光熠熠,如条条“火蛇”。
蚯蚓的常见种功勋卓著,稀有种极为珍贵,我们应当加以保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