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2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冶金系统人才积压
冶金部所属的黑色、有色和矿山设计院有17个(不包括地方和大企业所属的13个设计院),拥有技术人员14,800人,是国务院各部中设计技术力量最强的。近年来,这些设计单位任务不多,大批技术人员没有多少工作可做。
冶金部所属五个钢铁设计院中,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人最少。今后十年内,有两个这样规模的设计院即可完成冶金部所设想的发展钢铁工业的设计任务。另外三个钢铁设计院等于十年之内没有工作任务。
钢材积压,十年后还可以用;而把一大批人才积压十年,可不得了啊!现在的大批中年技术人员再过十年,就要退休了!
冶金部所属的施工队伍有33万人,而且技术力量比较强。目前,这支队伍的任务也大都“吃不饱”,不得不四处找活干。而轻纺工业部门却深感技术人员和施工力量不足。据说江苏无锡市纺织系统去年就因为没有设计和施工力量,使100万平方米建筑无法完成。
冶金部所属的设计、施工队伍也应当改革体制。以钢铁设计院为例,似可根据工艺专业和公用专业一分为二:保留工艺专业;分出公用专业组建工业建筑设计院,列入国家建委建制,承担工业(包括轻、重工业)的土建、上下水道、电力、通风、总图、热力、煤气和机修等项目的设计。
《内蒙古日报》驻包头记者 刘志敏


第3版()
专栏:调查汇报

他们的苦恼与艰难
根据刘志敏来信反映的问题,我们到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作了进一步调查。调查时,科技人员纷纷向我们诉说苦衷。
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建于1957年,现有1,200人,其中科技人员有810名。该院科研、设计力量雄厚,人才济济,阵容强大,有“状元府”之称。这个院的科技人员大部分是五十、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业务底子厚,又有多年的实践经验,正是搞科研设计和出成果的黄金时代。然而,过去科技人才优先分配给重工业,冶金部人多活少,许多人施展不了才能。这个设计院的主要服务对象——每年实产120万吨钢的包钢,在1971年设备设计能力已达230万吨。因而这个设计院在1971年至1980年的9年间任务一直吃不饱。由于国民经济调整,冶金部在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基本没有给这个院下达设计任务。
这个设计院810名科技人员中,有443人是搞机械、电力、土建、自动化等公用专业的。这样的公用系统的人才,轻纺、民用建筑等行业都很需要。尤其国民经济调整以来,轻纺部门这类人员更感缺乏。如上海市轻工局设计室只有二十多人,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即使象内蒙古这样轻纺工业不很发达的地方,发展轻纺工业也很缺科技人员。如内蒙古轻工设计室今年的土建、机械等设计任务很大,由于力量薄弱,有活干不完。这个设计室每年有3千万元投资的制糖设计任务,但完成不足一半。内蒙古一轻与纺织系统各类科技人才人数与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不足1%。二轻系统有三分之一的厂没有科技人员。由于技术力量薄弱,这些部门在设备改革、提高机械化水平及土建等方面都存有困难,严重阻碍生产的发展。目前,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的科技人员多数已“人到中年”。如土建科150名科技人员中,五十年代毕业的有70名,大都五十多岁,两鬓斑白了。绘图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工作时间长了,有时感到吃不消;由于视力减退,绘图时须戴眼镜再加放大镜。再过五年,他们将有85人到退休年龄,不能绘图、干设计工作了。这些人多想在有生之年多出一些成果,为四化出力啊!他们说:“我们并不追求优厚的物质待遇;而是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发挥一技之长。我们要工作。”当他们看到轻纺部门急需人才,本部门无事可干时,纷纷向有关领导部门反映情况,要求调动工作,支援这些部门的建设,或到别的单位去发挥专长。但院里不放。有人说:“隔行如隔山,搞重工业的干不了轻纺工业。”其实,去年该院在没有任务的情况下,公用系统的设计人员到上海、南京等地揽活干,为轻纺部门设计了几十个项目。设计质量优良,受到对方好评。他们还在1979年全国民用建筑设计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近几年,一些轻纺部门和大专院校来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挖人才”、求援,但冶金部门总是把住不放(除老弱需照顾者外)。极少数有幸出去的人,到外地受到重用、提拔,技术员成了工程师,工程师当了主任工程师。这个院的科技人员说:“我们院的人,在院里是棵草,到外地是个宝。”
这个院的科技人员还告诉我们:去年他们到外地揽活做了大量工作,但也感到这样做有不少问题。首先是在揽活中,各种行业各种类型的设计都会遇到,不可能早就对此都有所研究,只能仓促上马。加之远出单独作战,所带资料有限,从而影响设计质量。其次,一些高级的设计项目常被当地设计院抢走,他们只好“填空”、“补漏”、拣剩的,不能真正发挥这支设计队伍的作用。另外,他们多是到上海、南京等地出差。经常出差不仅浪费财力(去年该院出差费开支二十多万元),也给个人带来了困难。有人一年出差七八个月,家里无人照顾,有后顾之忧。有的因出差花钱多,给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因而,有人建议将公用系统的科室从冶金部分出来,成立专业设计公司,这样既保留了队伍,又能承包各部门的设计任务,以充分发挥作用;也有人提出将土建部分交国家建委。但这些反映均无回音。这个院的科技人员感慨地说:“现在跨一个行业真比鱼跃龙门还难哪!”
为什么“龙门难跳”?
一是“部门所有制”束缚。近两年,冶金部在群众不断反映人才积压、要求调整的情况下,几次强调:冶金部培养这支队伍不容易,不能散,要“不伤筋动骨,相对稳定”。怎样使这支队伍不散,而又发挥作用?答曰:“继续找米下锅。”
二是冶金部有保住力量、准备以后再上的想法。但对十年之内钢铁生产的规模及应保留多少科技人员,心中无数。
《内蒙古日报》记者 张德海 刘志敏
本报记者 李双太


第3版()
专栏:

包头市轻纺工业技术力量剖析
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技术力量雄厚,但工作任务不饱满,“英雄无用武之地”。轻纺部门怎样呢?我们访问了包头市的轻纺工业系统,想通过解剖这只“麻雀”,看一看人才比例失调的严重性。
包头是重工业城市,但近几年轻纺工业发展较快。其中,棉纺、皮革、制糖、酿酒、食品、搪瓷等较老的厂经过改造和扩建,产值都有很大的增长。市纺织工业公司拥有一万二千多名职工,产值一亿多元。但全公司所属9个厂只有工程师13名、技术员88名,约占职工总数的0.79%。这13名工程师,包头棉纺织厂占9名,就是说,其余八个厂平均两个厂才有一名。全公司88名技术员,包头棉纺织厂占80名,其余八个厂平均每个厂只有一名。实际上有的厂根本没有技术员。市服装公司所属11个厂(社),只有两名技师和10名技术员,大部分人有实践经验,但文化水平低,缺乏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比较困难。市皮革制品公司所属11个厂、一个研究所,只有三名工程师、两名技师、两名助理工程师和26名技术员。除研究所有一名工程师和两名助理工程师、两名技术员之外,有四个厂连一名技术员都没有。
工人的技术水平又如何呢?包头棉纺织厂细纱车间曾对400名岗位上的工人进行了技术测定,结果只有一百二十多人达到了三级技术水平(最低一级)。就是说,有将近70%的工人技术水平达不到等级线。然而这部分工人却是生产上的主力军。
包头搪瓷厂岗位上有50%是学徒工,40%是二级工到三级工,六七级工全厂只有八人。
包头皮革皮毛制品公司共有2,302名职工,具有大专毕业文化水平的只有11人,占职工总数的0.48%;中专水平的25人,占1.09%;高中水平的95人,占4.12%;初中水平的1,036人,占45%;小学水平的417人,占18.11%;文盲718人,占31.2%。
一些工人对我们说,技术水平不高,设备再好,产品质量也提不高。包头有些厂的设备在全国是第一流的,但生产出来的某些产品,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如先进地区使用落后设备生产出的产品。
一些技术人员和工人认为,发展生产不应光着眼于“物”,而应该下力气加强技术力量,尽快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这样才能充分发掘现有设备潜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内蒙古日报》记者 张德海
本报记者 李双太


第3版()
专栏:

冶金工业部的意见
近几年,钢铁工业基本建设战线缩短,任务确实不多,所以从前年开始,我们已部署各设计院积极承担各钢铁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大修等设计任务,有力量也可接受外部的设计任务。根据这个部署,各设计院做了很多工作。去年虽然基建任务少,但各院完成的设计工作量还是不少的。以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为例,去年一年完成施工图纸11,200张,是历史最高水平。但专业之间不平衡,有的专业事少一些,这在过去也是存在的。
至于长远的安排,因国家长远计划正在编制,基建和老企业挖潜、革新、改造任务多少,还不明确,我们计划在长远计划确定后,再详细地调查研究。
来信所说轻纺工业设计无人承担问题,我们早已部署各设计院积极承担。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去年实际已经承担了上海等地轻纺系统的工程设计任务,而且今后将继续承担这方面的任务。
至于刘志敏同志提出的把公用设施设计力量改为国家建委领导的问题,从钢铁设计研究院来说,这方面人才很缺,分开后工作很难开展,是不合适的。另外因牵涉到全国体制改革的大问题,需要全国统一详细调查研究后才能决定。
包头地区生活比较艰苦,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目前要求调出的人很多,思想不够稳定。我们考虑到刘志敏同志提出的建议牵涉的问题较多,一时不好决定。 冶金工业部


第3版()
专栏:探讨与研究

科技队伍的调整势在必行
最近,许多科技人员来信说,本单位活不多,他们不安于“闲”,要求在统一规划下,允许技术力量互通有无,以争取为四化多作贡献。他们这种意愿和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应当受到重视。
多年来,由于“左”的影响,经济工作比例失调,随之也造成了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各种比例关系也失调。主要表现在:
一、各部门之间科技人员分布不合理。农业科技人员非常缺乏自不待言,就以工业方面来说,情况也很严重。过去工科大学、中专毕业生分配次序,一是国防工业,二是重工业,三是轻工业。全国大专院校理工科453个专业,只有46个对轻工业。建国以来,大、中专学校的工科毕业生共224万,其中轻工业的约有七万,占3.2%。轻工部所属科技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0.8%。北京二轻系统近六分之一的单位没有工程技术人员。另一个薄弱环节是煤炭工业,据统计,工程技术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1.9%。而机械工业部门科技人员与职工的比例一般都在10—20%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79年全民所有制工业部门中工程技术人员86.6万,其中,机械工业45.4万,冶金工业9.3万,这两者就占了工业部门全部工程技术人员总数的63.2%。
在调整中,要发展的轻纺、能源等部门急需数万名科技人员;要压缩的机械、钢铁等部门中一些单位则因没任务或任务不足而使科技人员闲置起来。
二、各工业部门(主要是机械工业),由于体系多,搞“小而全”、“大而全”,造成同样工作重复甚多,而且越来越严重。如机械工业中,军工与民用、制造与维修、通用设备与专用设备、中央与地方等等,都是两个体系。
三、各工业部门主体与辅助专业的科技人员比例不合适。多数是主体专业科技人员相对过剩,辅助专业科技人员缺乏。这种状况还在继续,因为学校里哪个专业教师多,招生就多,而对实际需要考虑不够,形成不良循环。
四、在科研、高教以及重工业部门的一些单位中,科技队伍的年龄和技术水平结构不合理,两头小、中间大。有一个研究院,三千多名技术人员中,就有两千多名工程师。本来技术员、青年人能干的事,也得工程师、中年人来干,中年骨干力量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由于编制已满员,年轻人又进不来。再过五年,这些单位的科技队伍将严重老化。队伍结构不合理是这些单位科技队伍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此外,科技人员在教育、科研与生产,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等方面的分布也不协调。
从以上情况看,科技队伍的调整势在必行。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改革,科技队伍也应相应地调整和改革。诚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干部制度必须作一些必要的改革。如果我们真正认清了科技队伍的合理配备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关系,从全局出发,而不是片面强调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未来需要”,主动适应经济调整,这项工作是可以逐步前进,取得成果的。
当前最重要的是提高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1952年是我国即将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时期,同年6月14日《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题为《把专门技术人材放到经济建设最需要的岗位上去》的社论。社论着重指出:“我们在‘三反’运动中,有许多干部都检讨和批判了浪费国家财富的错误,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应该让所有的领导干部了解,浪费人材,比浪费任何财富都要严重得多。任何在本位主义思想支配下,不珍惜技术人材、浪费技术人材的现象,对国家经济建设事业都是极端有害的,都是不能容忍的。”显然,浪费科技人材同浪费设备、原材料一样,都会给国家经济建设带来很大损失,从长远看,浪费科技人材所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得多。因此,不提高各级领导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科技队伍的调整是搞不好的。
当前可以进行的几项工作是:
一、着手研究本部门、本单位科技队伍的状况,进行定性、定质、定量的科学分析,弄清当前及长远的余缺,提出调整方案。
二、在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之间通过适当方式组织社会合作。例如,可以组织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和工厂的联合体,并用经济办法给以鼓励,以实现对厂矿企业技术研究和生产工作的支援,共同攻关。或把本系统、本部门过剩的技术力量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公司或技术支援队,承包或去支援其他部门。
三、在一个部门、一个系统内,结合企业的改组和联合,打破“单位所有制”,调整科技队伍。组织重工业部门(特别是关、停企业)中的科技人员支援本部门转向(为消费品生产服务)、转产的企业;集中一部分技术力量消化和用好引进设备。
四、拟订一些办法,鼓励科技人员到急需的地方(农业、轻工业、能源工业、边远地区等)去兼职,或承担顾问、咨询工作。也可订立合同,实行借调。
五、尽力把科技人员的培养教育、分配、使用、合理调动等协调起来。科技队伍结构不合理的大单位、老单位,应积极组织合理调动。
国务院科技干部局政策研究室


第3版()
专栏:耳闻目睹

四个书记作报告 一个秘书忙通宵
前不久,某公社党委决定召开全社三级干部会,由四个书记作报告。
党委会一结束,有三个书记先后来到秘书室。
首先是苏老书记。一进门就对秘书说:“我的水平你晓得呐,拿起钢笔就头痛,几年没有写过报告了,你今晚好好想一想,明天晚上交《报告》就行。”还再三叮咛:“报告作得好不好,全靠你这个笔杆子了。”
苏老书记刚出门,老苏书记进来了。老苏书记说:“这几天我要处理三件大事,没有时间准备报告,只能请你代一下劳。”老苏书记出门时,也作了补充交代:
“我的眼力不好,字要写得端正些。”
过了一会,小苏书记也来了,其来意秘书心里是明白的。没等秘书开口,他就先发制人:“我没有参加县里的会,精神不明确,你可根据县里的精神,结合我们公社的情况,写个讲得一二个小时的报告就行了。”秘书刚想推辞,小苏书记接着说:“你反正是驼子作揖,起手不难嘛!”
这天晚上,只有汪书记准备自己动手写报告没有来。
离开会只有两天,要写三个报告,秘书很为难。于是,他也只好走起捷径来。他把县里四个书记的报告对口找出三个,把“我县”换成“我社”,把“县委”改成“党委”,一个一个地抄起来。就这样日写夜抄,总算把三个报告完成了。正准备休息一下,不料汪书记突然得了重病,只好另换一个领导作报告。秘书无可奈何,又只好抄起县里的报告来。由于抄得头昏目眩,忘记把全县的数字改成公社的数字;报告人照本宣科,会场里一时轰动了起来。
湖南 社 办
(编者注:据来信人说,所谈事实可靠,只是把有关人员的姓名改动了。)


第3版()
专栏:

不要忽视回收肠衣、鬃毛、畜皮
近几年,农村家庭养畜发展很快。可是,许多地方肠衣、鬃毛、畜皮的回收工作却不及以往。就拿我们团场土产门市部回收肠衣一项来说,1979年前平均每年回收三万多米,获得利润15,000元。可是1980年只回收羊肠衣一千多米,猪肠衣基本没有。这主要是因为家庭养畜分散,屠宰时间不定,没有专人收购。
每50公斤猪鬃的出口价为308美元,可换回钢材三吨,500公斤可换回载重汽车一辆;1,250根猪肠衣的出口价为470美元,可换回小麦6.7吨,8,750根可换回载重汽车一辆。这些东西“弃之为废,收之为宝”,建议各地都尽量回收起来。
新疆石河子132团场加工厂 石宝岩


第3版()
专栏:建议与要求

不能让湖州羽毛扇湮灭
湖州羽毛扇厂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文化大革命”前,年产量最高达到406,200把,品种多达105种,外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可是近几年来,这个厂的生产景况不佳,年产量一直没有突破40万把大关;出口产品已经没有高档货,国内舞台上用的“诸葛亮”的“京式羽毛扇”、跳芭蕾舞用的“马英绒折扇”等也无法供应。生产品种仅剩十来种。面临这种窘境,该厂只好转产纸箱。
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原料如羽毛、竹子价格上涨了两三倍,生产几乎没有利润。而且有些毛、竹以劣充优,利用率降低。
二是野禽羽毛收购困难,高档羽毛几乎断货。云南洱海、湖北洪湖、江西鄱阳湖等,围湖造田,把野禽栖息的芦苇、沼泽地毁之殆尽,野禽自然减少。再加上有关部门对这项工作抓得不紧,去年全厂仅生产34万把中、低档羽毛扇,在广交会上竟拿不出一把高档产品。
我们呼吁:
一、各地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野禽羽毛的收购工作,国家应该把这项工作列入收购计划。要保证一定数量的高档野禽羽毛,供应给湖州羽毛扇厂生产出口和国内需要的高档产品。
二、适当提高羽毛扇的出厂价格。
三、重视羽毛扇厂的布局,不要盲目、重复建厂。现在不少羽毛产地建造了羽毛扇厂。这些厂条件差、技艺低,高档羽毛糟蹋不少。
四、国家对野禽羽毛的供应,应该按需分配。现在市场上争夺羽毛原料的情况十分严重。有的拿来做羽毛球,有的生产羽绒衣。本来这些厂只需要短小的羽毛就行了,但由于供应分配工作乱,精良的长羽毛被争夺去做羽毛球和羽绒衣裳,大材小用,浪费惊人。尤为费解的是,在当前我国羽毛原料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外贸部门竟把部分高档羽毛出口。为何不把这种羽毛制成高档羽毛扇出口,换取更多的外汇?
浙江吴兴县广播站 朱达林 王舒南 沈岸


第3版()
专栏:答复反应

今后一定同群众打成一片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来信说:地委、行署的领导同志看了3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批评信后,当即研究,表示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过去看电影时,地委、行署负责同志买中间的票,是对自己要求不严的表现,今后一定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同广大群众打成一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