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贯彻执行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指示一年来
西藏人民取得振奋人心的成就
去年一年,是西藏历史上继和平解放、平叛改革以来的又一重大转折:明确了新时期西藏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加强了民族团结;建设一支以藏族干部为主体的干部队伍;实行减轻负担、休养生息的政策;建立和健全了生产责任制,民族经济有了发展,群众生活有了改善;人心安定,边防巩固
据新华社拉萨5月21日电 新华社记者谢邦民、蒋顾章报道:西藏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对西藏工作的指示后,一年来变化巨大,是个历史性的转折。在这一年里,澄清了多年来被歪曲了的民族理论问题,明确了新时期西藏的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十年动乱中,林彪、“四人帮”在民族理论问题上制造混乱,把民族问题歪曲为阶级斗争问题,严重破坏了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统战政策。去年,根据中央指示,自治区党委做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工作,纠正了在西藏划分富农(牧)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错误,认真平反了冤假错案,并在国家机关中恢复和重新安排了一些爱国民主人士的工作。党和政府专门拨出经费,对布达拉宫、大昭寺等著名寺庙进行了维修。所有这一切,调动了各族人民和各阶层人士的积极性,改善了民族关系,加强了民族团结。尼木县帕古乡人民能歌善舞,可是,从1969年以后整整十年,“歌舞之乡”再也听不到歌声了。去年年终分配时,帕古乡人民通宵达旦地连续歌舞了三个夜晚,以抒发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对党的感激之情。
去年,自治区根据中央指示,加强了西藏民族区域自治的立法工作,成立了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小组。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和西藏地区实际情况,先后提出了《西藏自治区自治条例》(征求意见稿)等法规和条例。
去年,自治区大力培养和提拔民族干部,建设了一支以藏族干部为主体的干部队伍,自治区先后提拔了三百五十多名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县以上的领导工作,使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在县以上领导干部中的比例由原来的27.3%上升到44.7%。现在在全区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60%以上。此外,藏语文进一步得到了重视。
一年来,西藏人民在治穷致富、发展经济、改变贫困面貌方面取得的成就更是振奋人心。根据中央指示,从西藏当前的实际出发,实行了减轻负担、休养生息的政策。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发出布告,宣布从1980年起,两年内免征农牧业税和集体所有制手工业、个体手工业的工商业税,不再向社队下达农牧副产品的派购任务,废除一切形式的摊派任务等。去年,仅免征税收和提高农牧副产品收购价格,全区农牧民就增加收入二千三百七十多万元,平均每人15元。根据藏族群众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特需,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压缩了冬小麦面积,恢复了青稞、豆类和油菜等传统作物的生产。关、停、并、转了33个原材料不足、产品不对路、长期亏损的工矿企业,拨出专款扶持集体所有制民族手工业,使传统的民族手工业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全区民族手工业产值达到60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21%。民族特需品产量增长了43%。去年,全区自留地由原来的十六万九千多亩增加到三十五万五千多亩,占总耕地的10 .3%。自留畜由原来的一百二十一万多头(只)增加到三百四十八万多头(只),占牲畜总头数的15%。特别是放宽副业政策后,群众得到了更大的实惠,社员家庭副业收入平均每人达到32元。扎囊县扎西林公社社员家庭副业收入一千元以上的,占总户数的80%。截至去年底,西藏全区农牧民的各项存款余额达一亿零四百多万元,比上一年增长14%。
适合西藏生产力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生产责任制也逐步建立和健全起来。许多社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选择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形式的责任制。由于广大农牧民按照意愿选择了适合实际的责任制,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去年,全区农牧副业全面丰收。同1979年相比,粮食总产增长19%;油菜籽增长35.6%;牲畜总增率提高1.6%,集体副业收入增长6 .7%,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粮多了,肉多了,酥油多了,盖新房的多了,添置新衣、被褥、家具的多了。地处边境的亚东县,去年全县人均收入265元,不少前几年流落国外的藏胞,又赶着牛羊回到了家乡。一些原来打算外出的人,现在说用鞭子赶,他们也不走了。
喜看今日西藏,民族经济有了发展,群众生活有所改善,城乡市场开始活跃,民族关系正在改善,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党的威信显著提高,党群关系日益密切,人心安定,边防巩固。去年一年,是西藏历史上继和平解放、平叛改革以来的又一重大转折;是西藏人民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的新起点。


第3版()
专栏:西藏通讯

为和平解放西藏而献身的人们
——访一批最早进藏的老同志
今年5月23日,是《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三十周年。三十一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了统一祖国,保卫国防,使西藏各族人民获得解放,从四川、云南、青海、新疆分路向西藏进军。他们在胜利完成昌都战役以后,遵照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战胜了一切艰难困苦,先后到达拉萨、日喀则、亚东、阿里等地,将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
这批最早进藏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地方工作干部一起,在行军作战、筑路运输、开荒生产、做上层统一战线工作和群众工作中,发扬了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为社会主义增添了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五·二三”前夕,记者访问了一些当年最早进藏、至今仍坚持在拉萨工作的老同志。他们回忆起当年数千里进军的艰苦生活情景,给我最深的印象之一,就是那种为了人民的利益,自觉地吃大苦、耐大劳,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和实干精神。
困难动摇不了进藏的决心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十八军的许多同志回忆进军的战斗生活时说,当年有句口头禅:“是兵不是兵,身背七十斤”。指战员们徒步负重,跨越了大渡河,爬过了二郎山、折多山,到达甘孜后,因为公路尚未修通,又由于历代反动政府和反动军阀部队留给藏族人民的影响很坏,少数反动上层分子利用民族隔阂和宗教信仰进行破坏活动,给部队造成了更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部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认真执行民族政策,坚决执行了毛主席关于“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有段时间补给供应不上,几乎到了断粮的地步,但部队宁肯捕捉麻雀和地老鼠充饥,也不给藏族群众增加负担。一些反动喇嘛又借口麻雀、老鼠是“神”,向解放军抗议。老鼠、麻雀也不能吃了。部队就挖茴茴菜、野油菜、人参果度日。
在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丝毫没有动摇部队进军西藏、统一祖国的决心,个个战士情绪仍然十分高涨。当年还是十六、七岁的女战士石继蓉、童锦华在回忆这段生活时,两人豪情满怀,争相对记者说:“虽然我们吃野菜、吃老鼠、住帐篷、住地洞,但在十分紧张的抢修机场和公路的战斗中,却从没有人说怪话、闹情绪,在工地上、帐篷里,总是热气腾腾,歌声不断。”
在这前后,中央人民政府多次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和平解放西藏的问题。但由于帝国主义分子一再从中破坏,唆使西藏地方政府在金沙江西岸加紧增兵设防,不断挑衅,致使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得不在1950年10月7日,从邓柯、岗拖、巴塘强渡天险金沙江,迎着更大的困难分路向昌都挺进。即使爬雪山,趟冰河,仍要每天行军七八十里,担任战役迂回任务的部队,甚至以连续36小时的急行军,向昌都挺进,许多战士边走边打瞌睡,仍然顽强地紧跟不掉队,终于将西逃的敌人压缩在锅底形的竹角寺山沟里,保证了昌都战役胜利结束。
昌都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帝国主义者的一切破坏阴谋。1951年5月23日,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在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在北京签订了。
意志和战斗力的严峻考验
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后,我军又进入与大自然作顽强斗争的历程。
当时西藏没有一寸公路,从昌都到拉萨两千多里,途中雪山连绵,冰河纵横。西北部还有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昆仑山、唐古拉山等大雪山和荒凉的藏北高原。
当年参加沿途建立兵站的阿旺和摄影队的泽仁,用他们亲身的体验说,那时行军之艰苦,比打仗更能考验意志和战斗力。沿途虽然有藏族人民支援,但为保证途中食用,每个战士除枪支、被褥、皮衣皮裤、帐篷、小铁锨等以外,两肩还得挎一袋代食品和银元,颈项还要挂一袋大米。有的部队在翻越号称海拔6,300米的丹达山时,狂风怒号,积雪深陷膝盖以上,战士们不得不用绳子拴着鞋底走路,有的拉着马尾;有的干脆扒着雪向山上爬,下山就坐在雪坡上向下滑。夜里,只能在雪地撑着小帐篷露宿,加上粮食困难,更无蔬菜,缺乏油盐,由于气压低饭也煮不熟,许多人得了胃病,指战员们大多数脸色铁青,眼圈发黑,不少人发生肺水肿,有的同志一晕倒就再也起不来了,也有的身子一摇晃便摔下了陡峭的山崖。
从西北进军的刘少耘同志讲,我们到了通天河边,因为突然涨大水,一百四五十米宽的滔滔急流拦住进路,水又急又冷,连马也不敢过江,赶下江里又跑了回来。草地荒瘠,牲口挤在一起,饿得牛吃马的尾巴;马吃鞍垫里的草。后来划着羊皮筏子将马一批一批引渡过江,大家天天周身水湿,在寒风中冷得发抖。
行军路上连最耐高原环境、被誉为“高原之舟”的牦牛,也纷纷倒卧在雪地里。但我们的战士硬是一步一步地挺了过来,尤其是共产党员、干部更是争先吃苦。班排干部除与战士同样负重外,还要帮助年幼体弱的战士。某团四连排长梁献元爬山时,总要上下往返多次,帮助体弱有病的同志背东西,被同志誉称为“载重汽车”。营、团以上干部虽都配有乘马,但也大都成了重病号和女同志的坐骑。
生产自给粉碎了“饥饿战术”
西藏是一个特殊的民族地区。清朝末期英帝国主义入侵西藏以后,就在这里制造民族分裂。我军进入拉萨时,亲帝国主义分子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还相当猖狂。
当年先遣支队的他新同志回顾说:我们在1951年9月9日进入拉萨后,上层反动分子对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阳奉阴违,暗使藏兵、喇嘛和下级官员在八角街酒馆、甜茶馆四处散布谣言,煽动赶走“红汉人”,还经常故意碰撞我们,寻衅闹事。他们不准领主、商人卖粮食给我们。我们用金条、银元只能买到一些霉烂的黑豌豆。当时从内地运输粮食到拉萨,花费昂贵,真是“一碗大米相当于一碗银元”。当时的代理藏王鲁康娃还公然挑衅说:“饿肚子要比打胜仗(指我军在昌都战役的胜利)难受!”妄图把解放军饿走。
我们处在反动上层分子的这种“饥饿战术”的特殊环境里,一面耐心地作上层人士工作,劝导他们认真执行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一面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加紧筑路和生产自给,并打通与印度、尼泊尔的贸易关系。
当时,尽管生活非常困难。但指战员们情绪高涨,团结友爱的风气却很好。大家冒着严寒,在谭冠三政委的亲自带动下,在拉萨河畔荆棘丛生的乱石荒滩,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驻拉萨的机关和部队在拉萨河畔安营扎寨,一齐动手,硬是顶着风沙开荒上千亩,使那些妄图不执行“协议”的反动分子目瞪口呆。
那时候的八角街一带,到处是垃圾粪便。有些堆了几百年也没人搬动。每天凌晨,同志们拿着各种运肥工具,熙熙攘攘地赶到城区运肥。从司令员、政委到每个战士和地方工作人员,挑的挑,背的背,抬的抬,奔忙在拉萨河畔。
参予这一生产运动的老摄影工作者袁克忠同志讲,因为大家拚命干,又把内地的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带来,特别是施用了大量陈年老肥,粮食、蔬菜长得特别好,萝卜、南瓜一个有二、三十斤,莲花白一棵有五、六十斤。后来还逐步在营地附近建立了温室,连黄瓜、甜椒、西红柿等细菜也引进了拉萨。部队首长邀请上层人士到地里参观,把好的蔬菜和温室的西瓜赠送他们,许多人对我们的成果表示惊讶和赞佩。
这些最先到达西藏的同志们,就是以这种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精神,争取上层分子,教育西藏人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终于粉碎了反动分子的“饥饿战术”,使我们在西藏逐步站稳了脚跟。特别是大批的进藏军民在广大藏胞的支援下,修通了举世闻名的康藏、青藏公路,于1954年12月25日全线通车,使西藏的革命根基更加牢固了。
愿在边疆度余年
许多老同志在完成进军西藏、筑路以后,又为平叛改革、西藏的社会主义建设、保卫祖国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许多人现在已成为西藏地方和部队的各级领导骨干,他们兢兢业业,继续在西藏艰苦奋斗。
当年在修筑川藏公路时,踏勘与测设人员为了找一条合理的路线,跋涉两万多公里,爬了二百多座大山。他们白天常常战斗在悬崖峭壁,夜里又露宿在原始森林,有时还在石崖下和山洞里过夜。这些同志至今仍有一批战斗在西藏高原。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公路勘察设计院院长陈庭礼,现在已年近六旬,头发已经花白,但仍经常去野外和测量队员一道攀山越岭,到现场解决难题,夜里又和大家同宿帐篷。
许多同志正是以周总理提倡的那种“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是青山”的革命精神,将自己的忠骨葬在了西藏高原。西藏农垦部队有位同志临终遗言就是:将他埋在自己亲手栽的苹果树旁,表示永远和藏族人民在一起。
还有不少同志因为工作需要,几次调离西藏,又重返西藏。去年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指示下达后,又有包括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阴法唐同志在内的一些最早进藏的老同志重返高原。当年十八军的宣传部长夏川同志调回内地工作多年,现在年已63岁,但也主动放弃在北京工作的优越条件,最近经组织批准又来西藏工作。他向记者说,我们这些进藏早的同志,对西藏情况比较熟悉,对西藏人民有很深的感情,更应该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多起一些作用。
如果读者要理解这些老同志的心志,不防读一读夏川同志在接到重返西藏工作的命令后,所赋的诗句吧:
人虽迟暮性如火,
满怀豪情返高原;
谨向亲朋明心志,
愿在边卡度余年。
这样的精神何等可贵呀!
本报记者 袁光厚


第3版()
专栏:

湖南省成立民族研究所
据新华社长沙电湖南省民族研究所最近成立。
湖南省有苗、土家、侗、瑶、回、壮、维吾尔七个少数民族,约二百万人。主要聚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通道侗族自治县、城步苗族自治县和新晃侗族自治县。全国少数民族在百万人口以上的省、区有十四个,湖南为全国第七位。
湖南省民族研究所的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根据社会主义新时期总任务对民族工作的要求,对湖南省少数民族的历史、语言、风俗习惯、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作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为民族地区的四化建设服务。
目前,湖南省民族研究所正从事《湖南省民族志》的编写工作,今年还要编印《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和《湖南省少数民族资料索引》等资料。


第3版()
专栏: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农科人员当选为县级领导干部
本报讯 去年以来,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有四名农业科技人员,被选任白沙、陵水、琼中、乐东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县政协委员会副主席等领导职务。其中台湾省籍的陈火田被选为乐东县第一届政协常委会委员。这些新当选的领导人,都是自治州农科队伍里的技术骨干,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工作,曾分别在植物保护、农作物遗传育种方面做出一定的成绩,受到各级农科部门的奖励。
黎修学


第3版()
专栏:

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
西藏一百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富饶、美丽的。
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1959年进行平叛改革,推翻了僧侣贵族的专政,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以后,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以翻身农奴为主体的民族干部大批成长起来,逐步由他们当家作主。
去年,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示下达后,进一步清除了“左”的错误,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广泛、深入的贯彻,西藏各方面事业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今日的新西藏以越来越娇娆的丰姿,昂首挺立在世界屋脊上。
(本栏照片由新华社记者刘前刚、代纪明、土登摄)
西藏爱国人士、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政协常委乌达热·土登丹达(右)和其他西藏爱国人士一起编写西藏历史。
拉萨市翻身公社一队社员多布杰过去连续八年超支。实行生产责任制以来,去年四个劳力分得粮食六千多斤,现金四千多元。
西藏山南沃卡电站是西藏高原较大的水电站,它有四个机组,发电量6,400千瓦。自从发电二年多来,运转正常,达到了设计要求。
拉萨大昭寺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整修的大昭寺面貌一新。
藏族电影小演员央拉(前左二)和小朋友在公园里欢度节日。(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