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2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有感于栾茀的“三士”
杨建科
1958年,栾茀给自己提出了“三士”的目标:政治上的共产主义战士,学识上的博士,体质上的大力士(见人民日报3月31日)。
这位热爱祖国热爱党、振兴中华志不移的忠诚战士,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从台湾回到大陆31年,他对党对祖国坚贞不贰,即使在遭到诬陷、受尽凌辱时也毫无怨言。凡是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事,不管巨细,他都尽力去做,奋斗终生,直到最后一息,成为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阅读英文、俄文、德文和日文,就象阅读中文那样流利,对于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波兰文、荷兰文,他也略知一二;在挨批斗的间隙,他又自学了西班牙文和世界语,后来又自学了丹麦文与挪威文,他是未被命名的“博士”。他还是足球运动员,全院五千米长跑冠军,每天早晨,举杠铃,练气功,晚上用冷水擦身,身上块块肌肉隆起,真象个“大力士”。
从栾茀提出并实践了“三士”,使我们看到了一位知识分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光明、追求正义、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看到了一个革命者无私无畏、攀登高峰的勇气和豪情壮志,看到了一位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英雄形象。
盖房子需要图纸和砖瓦,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厦更需要人才。现代化建设的重担落在了我们肩上,每一个爱国者,都应该勇敢地挑起重担,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如果没有文化,知识贫乏,即使有高的政治觉悟,许多事还是做不成。栾茀提出“学识上的博士”,把理想和实干溶合在一起,这是他的力量所在。
强调专,是不是可以忽视红呢?栾茀把“政治上的共产主义战士”放在红专规划的首位,并从实践上作了最好的回答。红和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缺一不可。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陈毅同志谈到红专问题时,打过一个很生动的比方:一个飞行员,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无产阶级觉悟,一起飞就飞到敌人那里去了,怎么能让这样的人驾驶飞机呢?另一个飞行员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技术不过硬,一起飞就被敌人打下来了,这样的飞行员有什么用呢?栾茀正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红专关系的典范。他在努力做“学识上的博士”的同时,又努力做到“政治上的共产主义战士”。
栾茀把“体质上的大力士”也列为红专规划之一,弥补了一些人在认识上的片面性。有人以为,文弱是有学问的标志,而“四肢发达”则是无知的象征。那实在是“劳心者治人”的偏见。德和智都寄于体,没有后者,前者就会落空。一个疾病缠身的人,自然也能作出贡献,但总是要受到较多的局限,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当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开始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转折关头,我们多么需要栾茀那样又红又专又是大力士的革命者!愿更多的人效法他!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认 真”小议
杨连仲
时常研究“关系学”的人,在实践中练就了一套“处世之道”。应时顺情,顺水推舟,无论何种事情,别人处理棘手,他却颇会“顺姑情又得嫂意”,既让领导笑,也让群众笑。其秘诀是“凡事不可认真”。有时,他还会“现身说法”地劝别人:“直筒子心眼,就不会拐个弯?”在这些人心目中,遇事莫认真,是人生的不二法门。
可是,我们偌大一个国家,万事万物,若没有一个统一的章法,“真”的尺度,“理”的法规,将会是什么样子呢?按照凡事不可认真者的逻辑来推,党与国家的事、人民群众的事,就会真变假,假变真,真真假假乱成了一团麻。这个应时顺情莫“认真”的“能耐”,是断乎不可学的。
林彪、江青一伙肆虐十年,搅乱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本来标准。凡是他们点头鼓吹的,一概都是“真理”,反之,都是“修正主义”。那些出于无产阶级党心、公心的坚持真理的人,无不遭到迫害。张志新、遇罗克等,不正是这样一批坚贞的硬骨头,在生死面前宁折不弯、为坚持真理而英勇牺牲的吗!
虽然,这种坚持真理的人有时象一棵弱小的幼苗,遭寒霜、遇冷风,但它却有一股子倔强的生命力。因为它扎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沃土中。在今天,信仰马列、坚持真理的春风,吹拂着亿万人民的心,振奋着向四化奋进的每一个开拓者。新风所到之处,歪风难以存身。那些一味求得办事动心眼、莫“认真”的人,似乎也觉得自己这个“法宝”渐趋失灵,他们的市场越来越小了,前途越来越不妙,终归要荡然无存的。


第8版()
专栏:

黑心树——西双版纳散记
单复
去年秋天,我到昆明参加一个会议。既然到了昆明,哪能不去探望探望印在心窝里的西双版纳呢。
仅仅是“亚热带植物王国皇冠上的绿宝石”这个美称,就够令人写首诗了。西双版纳,你给我突出的第一个印象,是美丽富饶,得天独厚。你这里的天空格外蓝,太阳格外明丽,树林格外葱茏,花朵格外娇艳,空气格外清爽。一投入你的怀里,就象海鸥投入湛蓝的大海,轻快,自如,美妙,连头发丝都感到舒展。
我虽然没有机会到深山老林去寻幽探胜,没能在林莽深处看松鼠在林间跳跃,但我看到了原始森林,恨不能象孩子一样地在落叶的厚毯上打滚;看到了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阳光在林间照耀,树叶闪烁,天风过处,林涛起伏,似浪花飞溅;看到了热带湿性季节性雨林,它象宝塔似的一层高过一层,重重叠叠有七层之高,最高层的千果榄仁、硬核刺桐、天料木,真是参天大树,高度竟达三、四十米,直径四米的大树干不算希奇。仰首望不到树冠,只见蓝天白云悠悠,宛如飘忽的风帆,令人赞叹不已……
西双版纳,谢谢你的丰富多采,广博胸怀,不负我千里迢迢殷勤探望的拳拳之情。
就象在蓝天看到一朵乌云,在碧海中看到一片油污,在素绢上看到一滴墨汁,西双版纳,在你绚丽的胸脯上,我看到了一片令人惊愕的黑树林。那是有一天,我们去参观一个叫曼景蓝的傣族村寨,一条林荫覆盖的小径,把我们引进一片林子里。突然间,我眼前出现了一片黑色,整片林子的母树干全是黑的,阴阴森森,明明林子外面是艳阳天,我的脊背却感到凉飕飕,连心都悸动了。走近一看,所有的母树干上端都龇牙咧嘴,斧痕斑斑,而在被砍伐的树干上,都顽强地长出了无数新枝,往上看,仍然是一片葱绿,生机盎然。老干新枝,显出它生命力的旺盛和不屈的意志。
看到我的惊愕神情,自治州文化局的同志告诉我说:当地的傣族同胞,把这种树叫做黑心树,不知它的树身原来是黑的,还是历经刀斧砍伐,长年剩的一段粗壮的母干,风吹雨淋、阳光曝晒,如久经风霜的老农,脸色逐日变得黝黑了。人们又把它叫做挨刀树,因为它每年长出来的新枝,都要被砍去当柴禾。年年要挨刀子,就被砍伐成这么丑陋的样子。这种林子是栽来专做柴烧的。他指着小径边的一棵未被砍伐的树说:你看,它不也长得很漂亮吗?我顺着他的指向一看,这是一棵象刺槐一样的树,顶端翠绿的枝头还开着黄色的花朵,几只蜜蜂在花心里采蜜,那么专注,那么留恋。我想,这一片黑色的林子,年轻时不也如此漂亮,如此招蜂引蝶吗?可它现在却显得这般丑陋,这般令人看了心悸,背脊发凉。
穿过这片挨刀的黑心树林子,头上又是耀眼的骄阳和蔚蓝的天空,我象从一个噩梦里醒来,抖去了心头的余悸。满眼又是殷红色的杜鹃,乳白色的木兰和淡黄色的鸡蛋花。一株葳蕤的深紫色三叶梅,花枝柔软舒展,开得那么娇艳,那么迷人,那么容光焕发。一路上越是阳光明丽,绿树成荫,花枝招展,鸟雀喧鸣,我越是想到那个黑心树林子,它的影子总在我的心里萦绕。
在曼景蓝,我们轻轻推开了仙人掌篱笆边的小竹门,走进荔枝、番木瓜、椰子、桃子树荫覆盖的庭院,访问了一家傣族同胞。木楼(坝上寨子人家,生活富裕,传统的竹楼已不见了)底下整整齐齐地堆着一垛木柴,我的心一动,想到了黑心树。主人朴实而亲切地招待我们。我坐在竹椅上,看她边招呼我们,边在火塘里添了几根木柴,坐上水壶。不一会,塘里冒出金色的火苗,不知怎的,在这跳跃的火苗中,我好象看到黑心树影子在晃动。
回来的路上,我们又经过那片黑心树林子,但我的心已不感到悸动,而是充满了温暖和激情。我仿佛又看到那木楼底下堆放的木柴垛,看到了火塘冒出来的金色的火苗。我甚至看到了一对热恋着的傣族姑娘和小伙,在火塘边悄声慢语地说着知心话。我不禁放慢了脚步,深情地望着这一片黑色的林子,那刀斧砍伐的粗壮的母树干,显得那么敦厚、庄严,它的根须深深扎在大地母亲的胸怀里,吮吸着她的乳汁,喂养新长出来的枝干,并且爱抚地说:“孩子,快快生长,好给人们送去光和热!”而她听话的孩子,正探出头来,承受着阳光和雨露,伸展开四肢,在明媚的蓝天下长成一片新绿。
啊!西双版纳,你呈献给我那么多奇花异木,那么多珍贵希罕的树种,你万万不会想到,最触动我心弦的,却是这毫不起眼的黑心树。直到我告别西双版纳多少日子后,它的影子总还在我的心头萦绕。


第8版()
专栏:

绿色的事业
雷霆
春在新修的马路旁,栽了两排钻天杨,比电杆还要高,比电杆还要直,比电杆还要多,伸向望不尽的远方。人们相信:每棵树繁茂的枝叶,将比路灯更灿烂;而长长的林荫道,也将输送着比电力更强大的能量。
夏绿色的蔓延,给人以美丽的憧憬。烈日下,园林工人戴着草帽,一尺一寸地敷设着草坪,以昂贵的水,哺育小草的生命。象围棋正在缓慢地进行,一格一格,愚昧的黑子被吃掉,一格一格,为文明的生活所占领。
秋采集树种的人是幸福的,采集树种的季节,有比摘苹果更动人的收
获。人们有了新的期待,添了一首希望之歌:当尘沙扑面的城市浸没在
绿荫中,人们心里将是甜的,胜似甜蜜的苹果。
冬为白杨穿上冬装,为雪松搭起风障,忙碌着的园林工人,棉衣堆在一旁。冬天,未必是寒冷的,热情的人在你身边,你会感到:时时有春风,时时有阳光。绿色的事业,在天地之间,在人们心中……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中国古典小说论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中国古典小说论集》是一本有特色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论著,作者聂绀弩,是三十年代知名作家之一,曾以犀利泼辣的杂文参加三十年代进步文学运动,解放后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导工作,对《水浒》素有研究,并负责过《水浒》的整理工作。
这本《中国古典小说论集》结集了他三十年来对古典小说的研究成果,主要谈了《水浒》、《聊斋》、《红楼梦》三部小说,共收论文十一篇。其中关于《水浒》的成书、流传和思想性、艺术性的提高过程及其影响、版本斗争、繁本与简本等五篇;关于聊斋的艺术性、思想性举隅等三篇;关于红楼梦薛宝钗、袭人、秦可卿、尤三姐等人物的分析一篇。
《关于聊斋的思想性举隅》、《聊斋的反封建统治》等论文,是作者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新作。《水浒的繁本与简本》、《略谈〈红楼梦〉的几个人物》,过去也未曾发表过。
(顾萱)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陈毅的足迹》
《陈毅的足迹》(作者周倜),是一本献给广大青少年读者的通俗读物,最近已出版发行。作者为了搜集新鲜材料,曾沿着陈毅同志当年征战过的地方,寻访了三十多位和他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其中不少篇章有重要史料价值,如:《〈陈毅出山〉的真相》,《统战工作的典范》,《深谋远虑,毅然东进》等。书中所收集的二十多个真实故事,读来亲切感人,颇受教益。本书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陈毅同志一生忠诚耿直、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无私无畏、肝胆照人的高尚情操;以及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不搞特殊的优良作风。(于公)


第8版()
专栏:

民 兵〔速写〕 杨力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