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总结经验 塑造新人
  ——在《作品与争鸣》编辑部召开的“塑造社会主义新人问题”讨论会上的讲话
(一九八一年四月十五日)
贺敬之
提 要: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文艺工作中成绩是第一位的。要切实总结经验教训,坚持疏导方针,开展正常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克服工作中的缺点错误,而不是搞政治运动,不是搞人人“过关”,更不是要“整人”。正确地认识和反映新时代,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这是我们文艺创作面临的中心课题。不能片面地、孤立地只是暴露黑暗。必须重视前进的、积极的、光明的新事物。应当反映出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斗争,光明面和阴暗面的斗争,光明必定战胜黑暗的历史必然性。过去时代的新人,和我们时代的新人是根本不能相比的。建议在讨论社会主义新人问题的时候,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方法问题。
今天讨论的题目是塑造社会主义新人问题。在这个讨论会上,我们正好看到了许多新人——作为社会主义文艺大军成员的作家、评论家、报刊编辑和教师的新人。我相信,每一位到会的年纪大些的同志,都会为此感到非常高兴。
大家知道,现在文艺界和全国各条战线一样,正在组织学习和贯彻中央工作会议关于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政治上实现进一步安定的方针,学习和贯彻中央关于宣传工作的方针。我们要通过这次学习,回顾这几年文艺工作走过的道路,充分肯定在党的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取得的成绩,切实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如何克服前进过程中出现的缺点,以便进一步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当我们大家谈到克服缺点、指出存在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说,不能忘记成绩是第一位的,不要轻视、更不应当否定我们的成绩。必须看到,自第四次文代会以来,文艺界的形势总的是很好的,是健康向上的。第四次文代会和以后由中央领导召开的许多文艺方面的会议,以及采取的许多重要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文艺工作的发展。文艺部门党的领导不断得到加强与改善。出现了越来越多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文艺理论、文艺批评方面也是很有成绩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确实存在的缺点错误。关于这一方面,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们文艺战线,也和其它战线一样,就领导方面存在的问题来看,“左”的影响仍然是不可低估的。用“左”的观点来看待党中央按照三中全会精神对文艺政策的调整,用“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来处理文艺问题、特别是文艺界的思想问题,这种情况还是经常发生的。另外,就具体的文艺现象(例如文艺创作、理论批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状况以及社会的文化生活等等)来说,的确也出现了某些值得注意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现象,其中有极少数明显地背离了四项基本原则。与此相关,领导工作上也还有对这种现象放任自流的某些右的表现。我们要分别不同范围,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论是“左”还是右,都是妨害我们更好地贯彻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确定的正确的文艺方针的,都是我们要争取文艺更大的繁荣和更健康的发展所必须克服的。
我们要有效地发扬成绩和克服缺点错误,只能站在党的立场上,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中央的方针路线作指导,而不能用这一种片面性来代替那一种片面性。我们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看待成绩和缺点。我们研究如何克服缺点错误,是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进行的,方法是加强学习,共同提高,弄清思想,团结同志。我们一定要坚持政治思想工作的疏导方针,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开展正常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这决不是搞什么政治运动,不是搞人人“过关”,更不是要“整人”。我们的目的,只能是促进文艺界同志同党的关系更融洽、更密切,促进文艺部门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促进双百方针的进一步贯彻,促进我们的文艺事业沿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更好地发展,为实现我国政治上进一步安定、经济上进一步调整作出贡献。有些同志担心,是不是中央的方针变了?又要收了?不,完全不是这样。我们要清楚地看到:党中央当前对各项工作的部署,都是继续贯彻三中全会以来的一贯方针的。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制定的。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现阶段又是通过贯彻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的。三中全会提倡的解放思想,同四项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党中央从来没有说过可以赞同哪些人用包括文艺在内的哪一种形式来否定或歪曲四项基本原则。因此,采取正确的方法纠正某些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行和其它错误思想,这正是三中全会方针题中应有之义,而不应该误解为什么收了、变了。从我们文艺工作者这方面来说,我们对缺点错误也一定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对社会主义事业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地、认真地加以克服。根据过去、主要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训,现在有些同志对出现的批评——不论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批评,都免不了还会产生这样那样的担心,这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坚信,我们现在的党中央,是在政治上成熟的,经过了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考验的,是真正实事求是、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具有高度马克思主义水平及政治远见的。在反倾向的问题上,党中央的方针也是正确的,我们要很好地掌握党的方针,不要再重复以往那样的错误做法。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方针办事,克服“左”的或右的思想影响,才能保证文艺事业的顺利发展,也才能保证个人在文艺上取得确实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成就。
毛泽东同志早就要求我们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胡耀邦同志不久前又重申了这一观点。彻底的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经过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是我们的思想路线,是我们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包括文艺问题在内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我们看待文艺形势,一定要从文艺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研究和分析它发展的全过程。要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要两点论,不能一点论。要正确地看清它的主流和支流。不能否定主流,也不能忽视支流。要肯定成绩,但也不应当回避缺点和问题。我们不能搞主观随意性,更不能从个人好恶出发。如果采取这种态度,就不能正确估计形势,就会对指导我们前进的党的方针政策产生错误的认识,就会对发展中的主流产生怀疑,就会对支流、对新出现的某些偏向和问题不是麻木不仁就是草木皆兵,因此也就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去加以解决。
关于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我觉得开这么一个会来谈这样的题目,对总结我们的成绩,克服我们的缺点,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推进文艺创作的繁荣和文艺批评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是社会主义文艺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为此付出更大的努力。当然,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题材无限广阔,在这方面不应给作家以任何限制。但是,时代和人民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把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和有助于培养这种新人的任务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第四次文代会的祝辞中已经明确地提出。周扬同志在第四次文代会上作了具体的阐述。后来在剧本创作座谈会上,胡耀邦同志再次谈到了这个问题。在这同时,胡耀邦同志的讲话中还着重地谈到了作家如何正确地、深刻地认识和反映我们所处的这个新时代的问题。我认为,正确地认识和反映新时代,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照我看来,正是新时期文艺创作所面临的中心课题。
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个新时代的开端。这是一个新旧交替、除旧布新的大转折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遭受到巨大的挫折之后,开始了伟大的复兴。在这个新时期中,新与旧、前进与落后、光明与黑暗的矛盾斗争,错综复杂地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要正确地、深刻地认识它,看清它的现象和本质、主流和支流,把握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并且用鲜明的艺术形象对它作出典型概括,从而正确地、深刻地反映新时代的真实面貌,这就必须更好地熟悉它,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认识它。关于这个方面,我们几年来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不是今天我们重点要讨论的。这里,我只想谈一点,这就是:我们不能片面地、孤立地只是暴露黑暗,正如不能象过去片面地、孤立地只要歌颂光明一样。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回避和掩盖阴暗面,社会主义文艺理应正确地发挥它对旧事物的批判功能。但是,我们必须重视积极的、前进的、光明的新事物。我们应当反映出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斗争,光明面和阴暗面的斗争,反映出光明必定战胜黑暗的历史必然性。因此,要充分肯定新生的、光明的事物的存在,充分看到它的发展壮大。正因为这样,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我们时代的光明和前进力量的代表者们的形象,就当然成为正确反映新时代的关键性的一环了。
这首先不是什么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论证的问题,而是不能不看到的实际存在。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实际生活中象乔厂长一类的人物,新时期中具有雷锋精神的人物,以及千千万万具有各种特点的社会主义新人,不是确确实实涌现在我们面前和身边了吗?我们大家都感到高兴的是:几年来已经有相当一些作品塑造了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取得了可喜的成功经验。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我们还有不足之处。比起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来,我们做得还是很不够的,在理论批评工作方面更显得不足。三中全会要求我们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何正确表现新时代和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正是我们文艺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什么在这方面我们存在着不足呢?这里有文艺工作领导方面的问题,有部分作家缺乏对于新时期人民生活的深切了解甚至缺乏对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充沛热情方面的问题,也有理论、批评上的某些片面性的问题。我这里主要是指自觉地对努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作家、作品给以及时的、负责的鼓励和扶植不够,深入地、系统地、理论联系实际地研究这一问题不够。我们大家都经常谈到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是否也有一个社会责任感问题呢?当然也是有的。比如我们有的同志如果一味地引导作家去进行什么“自我表现”,把这作为所谓“新的崛起”,面对专门追求离奇情节、庸俗低级情调、散布消极绝望情绪甚至思想倾向上有错误的作品而不闻不问,或者加以鼓励,却不去引导作家深入人民的生活,挖掘人民心灵上的美,努力探索和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那就不能认为这是尽到了理论家、批评家的社会责任。
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的时代、是广大人民群众、是我们正在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向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这种要求是合乎社会发展和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我们知道,每一个时代都有反映自身的本质特征并代表当时历史前进方向的一批人物出现。这类人物如果真正能够被塑造成血肉饱满的典型形象,在文艺作品中站立起来,往往会对于当时的读者和观众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巴尔扎克描写过被他自己称为“能够改变社会面貌的伟大政治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参加者。这些人物,就是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信中说起的“圣玛丽修道院的共和党英雄们”。屠格涅夫塑造过英沙罗夫、巴札罗夫这样的人物。曹雪芹塑造过贾宝玉、林黛玉这样的人物。我觉得,这些人物都多少有着他们时代的新人的特征。不同社会条件、不同阶级的进步作家,常常把塑造新人的形象,同探索和把握历史的前进方向、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看作是同一的过程。我们现在的时代和他们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在最后埋葬私有制度并清除它对人们精神上的影响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时期产生的。当然他们不会是完人,可能有各自的缺点,更会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性,但是他们来自人民,站在人民的前列,代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前进方向。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我们的党。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既努力地改造客观世界,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这样说,当然不是承认什么“一个阶级只有一个典型”。过去时代的真正优秀的作品,也不可能是一个阶级只有一个典型。当然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人,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环境中产生的新人根本有所不同,前者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和私有制的思想相联系,后者则是力求摆脱这种思想的影响。因此,从客观内容上来说,其性格的历史深度、社会容量和丰富程度,都要超出前者。在这个意义上,过去文艺的经验尽管很可宝贵,足供我们借鉴,但是需要有分析地加以甄别和消化,需要从事大量非常艰巨的创造性劳动才行。
说到这里,可否建议同志们在讨论社会主义新人问题的时候,研究一下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方法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革命现实主义的传统恢复了、发展了,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我们一定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与此同时,我觉得革命浪漫主义也应当存在和发展。我们的现实本身既充满实事求是精神,也具有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革命理想和英雄气概。我们的文艺既需要革命现实主义,也需要与此密切相连的革命浪漫主义。二者决不是互不相容的。不能把运用革命浪漫主义方法表现理想和激情的作品,一概说成是假、大、空,正象不能认为假、大、空的作品就是革命浪漫主义一样。我们的人民中,有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也有富于远大理想的闯将。而且这两种性格内容,在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身上,总是以这种或那种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在总的精神上,与革命浪漫主义根本对立、毫不相容,就不可能有革命现实主义。同样,与革命现实主义根本对立、毫不相容,也就不可能有革命浪漫主义。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它们各自都内在地包含着对方或对方的某些成份。
我们曾经听到一种意见,说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怎么能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呢?可以反过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说没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指导,没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吸引,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话,那么,同样地会不会有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呢?当然不会的。我们知道,共产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又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为着实现这种社会制度而实际发生的运动。说现在就要建成共产主义社会,那自然是空想。但是,我们共产党人和共产党领导、教育下的先进分子,要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观察和分析现实情况,从事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事业。我们把今天的工作,看作是为着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从事的完整事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或步骤。因此,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文艺作品中,如果根本没有共产主义理想,是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
如何写社会主义新人,建国以来的文艺创作还是积累了不少经验的。这些经验,是成千上万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反复的实践、付出巨大的劳动逐渐摸索出来的。它已经得到了人民的承认,得到了历史的承认。当然也有教训,比如不少作品还不善于多方面地揭示人物个性的丰富内容,以至造成公式化、概念化。我们今天应当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借鉴和发展我们自己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方面的经验,避免重犯过去的毛病。这将会极大地推进我们的文艺事业,使我们的创作和理论、批评的研究,脚踏实地达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我们的生活在大踏步前进。要写好社会主义新人,作家必须熟悉新的生活。有的同志在前几年曾经提出“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这个意见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的作家经历过十年“文化大革命”,对于这一时期的情况是了解的,生活是熟悉的。现在情况发展了,从粉碎“四人帮”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年,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每天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作家需要熟悉新生活。我们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和文艺团体,包括文艺刊物编辑部,通过各种渠道,想各种办法,切实地鼓励和帮助作家以各种形式深入生活,熟悉自己所不熟悉或不大熟悉的新情况、新问题,观察、发现、描写新事物。这是塑造好社会主义新人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党和人民希望我们作家同志们写出更多更好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和有助于培养这种新人的作品,也希望从事文艺理论批评工作的同志们切实总结文艺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艺创作更好地鼓舞人民前进,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原载《作品与争鸣》1981年第五期)


第5版()
专栏:

  《何日君再来》是什么样的歌?
  刘炽
近年来,曾风靡于我国三四十年代敌伪统治区大中城市的歌曲《何日君再来》,又在一些青年中传唱,有的商店卖录音机时也放这首歌,有的报纸还宣扬它是“进步影片的插曲”,是“描写一批有志于抗日的青年,在投奔革命队伍前夕听到的惜别词”,提出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抢救”这个遗产等等。
我认为,要了解《何日君再来》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歌曲,当然要弄清产生这首歌曲的“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是前提。
“历史的本来面目”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据查有关资料,1937年,上海艺华影业公司拍摄了一部歌舞片,叫《三星伴月》。它的导演是曾导演过许多“软性”电影的方霈霖。《三星伴月》这部影片,当时上海的《艺华画报》创刊号和1938年2月23日《文汇报》曾作过介绍,说它是“宣扬色情”的。《何日君再来》就是这部电影的插曲。歌词宣扬的是醉生梦死、及时行乐的腐朽人生观,再配以慢四步“探戈”舞曲,节奏感伤懒散、情趣低级,使这种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渲染。影片放映于1938年2月,这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向华北、华中进攻,妄图吞并中国,而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抗战之时。当时它在客观上所起的作用,不是鼓舞人民抗战,而是瓦解人民的斗志。
从上述情况中我们可以看到,《何日君再来》最早并不是进步电影《孤岛天堂》的插曲,而是瓦解中国人民抗日斗志的软性电影的插曲。这才是这首歌的“历史的本来面目”。
那么,《何日君再来》后来在进步电影《孤岛天堂》中,又是起什么作用的呢?它在这个影片中,并不是主要插曲。影片中写了几个流氓、特务、汉奸,在酒吧间里一面喝酒作乐,一面点歌女唱歌,《何日君再来》就是他们要歌女唱的。这哪里有什么值得肯定的!这种伤感、醉生梦死、趣味低级的东西,对广大青年能起什么积极作用呢?当然是不可能的!
有同志回忆说,日本侵略军当时曾用飞机投撒印有《何日君再来》歌曲的传单,这证明日本侵略者是把它当作精神炸弹,来麻痹和瓦解我抗日战士的斗志的。如果把这首歌加以肯定,那就奇怪了。为什么日寇不仅允许,而且喜欢中国的青年唱这首歌?事实是,当时因唱抗日歌曲而被杀头、活埋的青年不计其数。而这首歌之所以为日本侵略者允许甚至欢迎,是有原因的。因为,第一,这首歌的词和曲,没有触犯他们,没有谴责他们侵略中国、蹂躏中国人民的罪行;第二,这首歌的词、曲,符合他们毒害、麻痹中国人民的要求,也符合他们“以华治华”的政策,以此来软化中国人民,让中国人民在醉生梦死中接受他们的侵略和统治。我看,这正是日本侵略者的目的所在。因此,我认为,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在了解了这首歌曲的“历史的本来面目”之后,不会也不应该承认《何日君再来》是一首好歌,更不应该说它是什么进步的、革命的歌曲。
我们许多同志都和敌伪时期的流行歌曲作过斗争。说实话,我们一听见这首歌,就引起强烈的反感。我希望报刊在宣传、介绍某首音乐作品、某位演员、作曲家时,要正确地、真实地、全面地介绍,帮助更多的同志特别是青年了解过去,指导今后,为繁荣祖国的音乐事业,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着的文化生活需要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5版()
专栏:

  对当前歌曲创作的几点看法
  宋扬
近两年,特别是去年夏天以来,首都歌坛兴旺蓬勃,出现了声乐音乐会多、年轻歌唱演员多、新歌多的新气象。初步统计,从去年7月至今年1月初六个月内,北京舞台上共有声乐音乐会(包括音乐、舞蹈会)二百多场,听众约六十六万多人次。如果把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实况转播计算在内的话,听众将会更多。这说明,我们的歌曲受到群众的欢迎,比起前几年有了进展。
值得我们欣喜的是,出现了较多受到群众欢迎的年轻歌唱演员。当然,他们在声乐技巧方面存在某些不足,在对待听众的掌声方面还缺乏正确的态度,在继承、借鉴方面还缺乏分辨能力,等等,这需要老一辈歌唱家从爱护的态度出发耐心地指点。他们毕竟还年轻,不可能没有缺点。
特别值得高兴的是,还出现了不少新的歌曲作品,其中有不少新作受到热烈欢迎,并且迅速在群众中流传开来,如《军港之夜》、《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
当然,近两年演唱的新作品,也不能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没有缺点,即使受到群众欢迎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瑕疵。但总的来看,它们基本上是歌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歌颂祖国、歌颂新生活、赞扬保卫边疆精神、向往美好未来、赞美青春、歌唱我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怀念台湾同胞等等内容的。就拿争论比较多的《军港之夜》这首抒情歌曲来说吧,有人说它情调不健康,不知究竟何所指?难道我们的歌曲只能歌唱海军战士的巡航、出击,而不能歌唱他们在巡航之后回到祖国母亲怀抱休息的亲切美好心情吗?出航是战斗,休息不也是为了更好地战斗吗?它的曲调亲切、质朴、柔和、优美,表现了夜的宁静,海浪的摇荡。作品由于运用了广东渔歌的音调,因而增强了歌曲的民族色彩和海港的气息。
有人说,去年在“新声新秀音乐会”中演唱的《你的心事我知道》和《搬家》这两首歌曲所反映的就业、升学、住房等问题,是一下子解决不了的,而作者写它,无异于挑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社会效果不好。我认为,这种指责是太过严重了,而且也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内容和社会效果。这两首歌曲所反映的问题,是当前社会中实际存在的困难,也是许多青年群众所苦闷、烦恼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不可能一下子都解决,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终将得到解决,而且我们党和政府正在逐步解决。而这两首歌曲的词、曲作者,正是启发和引导群众正确地积极地对待困难。歌的曲调都是乐观、愉快的,听不出有什么消极、灰暗的情调。如果说还有什么缺点的话,倒不是因为反映了现实问题,而是在回答问题时,歌词仍未完全摆脱空洞说教的毛病。
歌曲创作和演唱虽然有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当前的歌曲有偏于秀丽纤巧的一面,而缺乏昂扬振奋的一面。时代要求歌曲作家深入到群众中去,体察时代的脉搏和群众的心声,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进行曲和颂歌。
我们在提倡刚健的歌声时,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和压制秀美的抒情歌曲和轻歌曲,也不意味着强使不同专长、秉赋各异的歌曲作者一窝蜂地都去写一个品种的歌曲。我们要求的是艺术风格、品种的百花齐放,丰富多采。
另一个问题,就是当前歌曲创作和演唱确有受港、台流行歌曲影响的情形。因为港、台流行歌曲既然闯入了我们的群众音乐生活,就不能不影响某些群众的审美趣味,也不可能不引起一部分歌曲作者和演唱者的注意。其中有的是比较清醒地分析了青年群众受它吸引的原因,从而注重了歌曲的情感因素、短小通俗、清晰动听以及某些轻歌曲的表现特点等,而批判它萎靡缠绵、庸俗低级的情调趣味和矫揉造作、讨好卖乖的表现方法。可是有的却是盲目地模仿趋从,以迎合部分听众低级浅薄的趣味。如果对这种情况不及时引起注意,也会影响我国歌曲的健康发展。


第5版()
专栏:

  怎样看流行歌曲
  ——兼评《蔷薇处处开》
  陆维
我国的流行歌曲,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产生,并随之泛滥一时,并不是偶然现象。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为这种商品化音乐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同时,随着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带来了西方流行音乐的影响。此外,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九一八”事件,中国面临亡国危险。蒋介石反动集团一面对日本侵略者实行妥协投降政策,一面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进行残酷镇压。在这种形势下,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革命斗争。但社会上,尤其是小资产阶级中有许多人,对国家的命运、前途,失去信心,悲观、消极,有些躲进个人生活的小天地中逃避现实。“今朝有酒今日醉”的人生哲学,很自然地得到了他们的共鸣。因此,三十年代的流行歌曲,一方面是资产阶级的腐朽没落的娱乐生活场所需要,一方面又是对人民的精神麻醉剂。
现在有人宣传某一流行歌曲是进步歌曲,有人把流行歌曲作为优秀抒情歌曲选为自己的演唱曲目,有人在创作、表演上模仿它的情调。这就助长了它们的传播。
近年来,被某些人传唱的流行歌曲除《何日君再来》,还有一首是《蔷薇处处开》。这是一首什么歌呢?它是四十年代在上海摄制的同名影片中的一首插曲,后来成为舞场、歌厅中的热门曲目之一。目前重新传播的《蔷薇处处开》,一种是按照它的本来面目演唱的,一种是经过改头换面的版本。歌曲末段词中的“天公要蔷薇处处开,也叫人们尽量地爱”,是全曲思想内容的总结。还说
“春天是一个美的新娘,满山蔷薇是她的嫁妆,只要谁有少年的心就配做她的情郎。”这里采取比喻的手法,实际上指的不是大自然的春天,而是某一个女性。因为歌曲的主旨是歌颂“人们尽量地爱”,因此,这里的“春天”,只不过是某一个女性的特殊的代名词而已。它以比较婉转流畅的旋律,刻划一种柔媚之情,造成一种诱惑感。
《何日君再来》歌颂的是醉生梦死的生活,《蔷薇处处开》赞美的是荒淫无耻的社会现象。自然,流行歌曲还有其他各种表现,但总的看来,它表现的是颓废没落的思想感情。目前通过各种渠道渗入的港台流行歌曲,和三十年代流行歌曲是一脉相承的东西。
有人主张我们也搞流行音乐,并名之为社会主义的流行音乐。我认为这是把资本主义世界的弊病当做优点了。尽管资本主义世界的流行音乐中有很微弱的一点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东西,但它并不能改变音乐商品化的根本性质。何况,在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方面,我们已在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样的行之有效的音乐艺术手段,为什么不在发扬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和发展,而要向资本主义世界的弊病求助呢?流行音乐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就是在资本主义世界里也属于下等。不仅和严肃的、高尚的音乐品种相比较,就是在通俗性音乐中它也属于下等。我们能把比下等还低劣的东西给我们的人民吗?用这样的音乐能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