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影评

有益的启示
——电影《陈毅市长》观后
兴叶
去年的金秋,话剧《陈毅市长》蜚声首都舞台;今年的春风,又在银幕上送来一首英雄的颂歌。当我们走出影院的时候,银幕上所展现的一切,依然那样使人振奋、激动;依然让我们深深缅怀那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功臣、无私无畏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依然给我们深深的启示,让我们思索:一个共产党员,一个人民公仆,一个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应该如何对待革命、对待人民、对待每一件发生在周围的事情,尤其是当生活中还充满了新与旧的矛盾,堆积着种种困难,要求每个人都有所贡献而不只是单纯向生活索取的时候……
陈毅同志作为卓越的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才华横溢的诗人,是令人难于忘怀的。《陈毅市长》中塑造的陈毅市长的形象又使我们感到这位党和人民坚强而又忠诚的战士,祖国、人民的儿子又站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看到这位伟大的战士想的不是革命应该给他的荣誉、地位和权势,更不滥用人民给他的权力,哪怕是自己的亲人的那种“合乎人情”的要求;他全心全意地投到实实在在的工作上,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畏惧任何非难和攻讦。他厌恶那种“报喜不报忧”、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庸俗作风,而他自己又正是以不知疲倦的精神从事工作与斗争。在今天的新的历史变革时期,我们多么需要这种脚踏实地的进击者、变革者的精神,又多么需要那种同居功自傲、向党向人民伸手的恶劣作风作斗争的精神啊!
陈毅同志对朋友,甚至是对“不守信义”的朋友和犯了严重错误的同志,既是严厉的、讲究原则的,又是循循诱导、耐心帮助和爱护的。他不给人戴帽子、舞棍子,而是以满腔热忱与爱护之心把他们教育过来,拉在一起。他总是致力于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为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而奋斗。今天,在向社会主义四化进军途中,陈毅同志的这种精神,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启示,我们很有必要学习这种精神,团结更多的同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
影片《陈毅市长》令人浮想联翩。陈毅市长的形象既是陈毅同志的生动写照,又体现了千万个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为追求真理,为实现人类美好理想而进行的不折不挠斗争的伟大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我们党有一大批这样的老革命家,这是人民的骄傲、人民的希望;他们也必将带领年轻的一代发扬他们的传统,去战胜种种新的困难,使山河长青,让中华振兴!(附图片)
《陈毅市长》—镜头:陈毅市长到刚开张的国营商店去“买药”,有意考考售货员的算盘打得怎么样。


第8版()
专栏:剧评

成熟的开始
王佐良
《请君入瓮》一剧的上演,标志着中国在莎士比亚剧本的演出和翻译方面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这是因为它在莎翁作品中是一个难演的剧。它属于某些文学史家称为“深沉的喜剧”之列。要不是最后公爵发了善心,则完全可以变成悲剧,起码安哲罗是要被处死的。看来,莎士比亚是有意要表示处事不能单凭条文,而要根据常理和人情。最后几对人的结婚都有点勉强,因此幕布虽然在人为的欢乐声中降下,却在观众的心上留下了苦涩的味道。
这个剧有特殊的复杂性和令人困惑的地方。它在舞台上演出,对于同莎剧接触不多的中国观众就更困难了。
北京人艺演出的成功之处,首先在于把这个难演的剧在短期排练之后搬上了北京的舞台,使观众受到剧情的吸引,精神始终是饱满的。这里,当然有英国导演、中国副导演和中国演员的功劳。以导演而论,我欣赏他的速度:全剧转换极快,干脆利落,因此一个情节曲折的五幕长剧不过两个多小时就演完了。以演员而论,演这样一个生疏的外国古代剧本,动作、说话都比较自然,舞台上并没有出现那种服装怪诞、姿势过火、完全公式化了的“西洋人”,因此观众才能更加注意剧情和人物性格,这也是我们演莎剧逐渐成熟的一个证明。
然而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还依靠这剧有了一个适合舞台演出的新译本。过去,译莎剧的大多是文学家和学者,即使也考虑到演出的效果,却由于没有演剧经验而仍然只能译成供阅读用的本子。这使得不少人拿通常对待“文学名著”的态度去对待它们,只分析剧情的思想意义和文字技巧,而很少考虑到舞台和演出的情况。现在好了,我们有了一位精通英语的演员来译莎剧,台词译得出色,明白易晓,而又保持了莎翁原著的敏锐、机智、风趣,特别是伊莎白拉的大段说白和路奇欧的插科打诨听起来十分受用。莎翁的比喻、形象、颇为文学化的说法——如“象新婚少妇那样伸出双臂去拥抱死亡”——也都照样译过来,而观众好象还颇能接受,至少是不以为怪。
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如在念台词时,怎样区别莎翁的散文与“素体无韵诗”?在中国舞台上,怎样念莎翁的“素体无韵诗”才比较合适?等等,还可继续研究。《请君入瓮》一剧的演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它表示中国人演莎剧走上了一个比较内行的阶段,这当中英国导演带来了伦敦演莎剧的老传统和新气象,译者英若诚同志提供了第一个能在中国舞台上演出的新译本,于是之同志和一些青年演员,把一个素称难演的外国剧本演得生动活泼,都是值得我们感谢的。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特殊身份的警官》
华然
最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长篇故事《特殊身份的警官》(作者姚自豪、毛一昌)。
故事的背景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本来河清水秀、鱼肥菱嫩的鱼米之乡金山县,被国民党反动派糟踏得满目凄凉,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某日,县委副书记汪国池被敌人押到刑场枪决,打进敌人警察局的我地下工作者准备夺枪营救,敌我之间展开了一场惊险曲折的斗争。故事集中地描写了我打入敌警察局担任警官“巡长”的共产党员毛福轩,面对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敌情,同阴险、狡猾的伪警察局长骆百千等群魔进行的一次又一次的生死较量。全书故事情节既紧张曲折,又合情合理,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毛福轩烈士在金山从事革命斗争的三年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在当地人民中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两位作者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进行了再创造。稿子写成后,曾以《毛福轩烈士的故事》为题,在茶馆、田头等处向群众讲述,并在《故事会》上连载过前几章。不少读者来信反映说:毛福轩烈士的形象可亲,能打动人。作品语言生动,结构布局严谨,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具有较浓的民族色彩。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不仅适合口述,还可作为通俗读本。
革命先烈们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是留给我们后代的一份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我们要珍惜它、继承它,用以对青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阅读这部长篇惊险故事,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将会受到一次生动而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


第8版()
专栏:文艺出版简讯

《沙汀选集》和《艾芜选集》将出版
今年是沙汀、艾芜同志从事创作活动50周年。为了纪念这两位老作家对党的文艺事业作出的贡献和辛勤创作的劳绩,四川人民出版社拟从今年起陆续编辑出版《沙汀选集》和《艾芜选集》。《沙汀选集》拟先出三卷,《艾芜选集》拟出八卷。在这两部选集的前面,作家都写有自序,每卷并附有作家不同时期的照片和手迹。 (李定周)


第8版()
专栏:

发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纪念常宝堃、程树棠二烈士有感
罗扬
最近,天津市隆重举行了纪念常宝堃、程树棠光荣牺牲30周年的活动,这是很有意义的。常宝堃、程树棠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曲艺艺术家,是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上光荣牺牲的。
常宝堃,艺名小蘑菇,他以擅长表演相声而驰誉京津,深受广大听众的欢迎和喜爱。在旧中国,他愤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在日寇占领天津时期,他曾多次通过自己创作和演出的相声节目,巧妙而深刻地揭露和讽刺了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为此,日伪特务机关不止一次地对他进行传讯、拘押,但他从不向敌人屈服。在国民党反动派威胁他和曲艺界的朋友进行反共宣传的时候,他也表现得很好,不仅自己拒绝演出,而且为同行们出谋划策,使敌人的鬼蜮伎俩未能得逞。他的爱憎的感情十分强烈而分明。他不愧是一位正直的爱国的艺术家。
程树棠,是一位著名的曲艺弦师。他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对曲艺音乐很有研究,并有写作能力。他在音乐伴奏方面的成就,尤负盛名。他所演奏的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的要求,不“迎合时尚”、迁就某些人的低级庸俗趣味。他为人正直,诚恳,谦虚,乐于助人。在乌烟瘴气的旧社会里,他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保持着一个艺术家的节操,为人们所敬重。
天津解放了,常宝堃、程树棠感到由衷的喜悦,表现出很高的革命热情,很快地创作和演出了不少表现新时代、讽刺旧事物的曲艺节目。当美帝国主义发动了罪恶的侵朝战争,并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的消息传来之后,他们立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入到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中去。当时,他们如果继续应邀到电台、书场演出,常宝堃每月可收入上千元,程树棠每月可收入七八百元,生活是会很优裕的。但他们不“向钱看”,不贪图安逸享受,而是把祖国的安危看得高于一切,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到朝鲜前线慰问演出。他们时时处处以中国人民志愿军为榜样,不顾敌人炮火的猛烈轰击和敌机的狂轰滥炸,不怕道路的崎岖险阻,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坚持演出。他们走到哪里,就把祖国人民对最可爱的人的深情厚意带到那里,把祖国建设的动人情景传到那里,把歌颂抗美援朝伟大斗争的好节目送到那里。他们通过演出,给战士们送来了温暖和鼓舞;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艰苦的战争环境,也教育和感动了他们,更激发了他们的斗志豪情。在硝烟弥漫的行军途中,他们还在酝酿创作反映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的曲艺节目。他们在三八线附近的沙里院遭到敌机的扫射而英勇牺牲。当时,常宝堃才29岁,程树棠也只41岁。党和人民政府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追悼活动,并分别授予他们以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以表彰他们的崇高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是他们的光荣,也是曲艺界的光荣,人民的光荣。
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过去曾是我们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精神力量,在今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我们纪念常宝堃、程树棠同志,就要很好地向他们学习,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新曲艺的繁荣和发展,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努力奋斗!


第8版()
专栏:

提倡“向读者负责”的精神
包立民
《人物》杂志1981年第二期刊登了一则与众不同的“告白”。“告白”内容有三条,其中第一条写道:
“《人物》杂志自发刊以来,邮购者甚众。但有一些邮件寄出后因‘地址不详’,‘查无此人’,被邮局退回,有的经多次试投仍未能成功,对此,我们深感不安。请下列同志即来信告以详细的通讯处,以便寄奉刊物。……”
读完这则“告白”,不由为这个刊物的编者的认真负责精神所感动。一般地说,读者邮购刊物,地址写得不清楚,或者因调动工作、搬迁新居,没有及时来函更正,因而收不到刊物,责任应该自负。可是该刊服务组同志,却想方设法,直至登“告白”寻找读者地址。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向读者负责”的精神。
“向读者负责”,这应是一个刊物应有的刊风。每个刊物可以而且必须具有自己不同的风格、特色,但是“向读者负责”的精神却应该是共同的。《人物》杂志这种向读者负责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但是我们要提倡的负责精神,更重要的是把刊物办得更好。粉碎“四人帮”以来,在党的三中全会方针指引下,各种期刊如雨后春笋,蜂拥而起,据不完全的统计,仅文学期刊一项,全国省市一级的就有二百种左右,大型期刊有二十余种。刊物数量之多,作品品种之广,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它的主流是好的,广大读者是欢迎的。可是也要看到,近来有少数刊物片面追求发行数量,以迎合部分读者的趣味,猎奇新闻,情趣不高,甚至以色情、凶杀等来大张门市、招徕读者。这确实是一种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表现。
“向读者负责”,这是时代和人民向我们每个从事刊物编辑工作的同志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的崇高使命。我们的刊物,有责任通过自己的思想阵地,采用各种题材、形式,向广大读者正确宣传四项基本原则,用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提高广大读者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实现新时期的伟大历史任务服务。这正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负责精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