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1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金鸡啼晓满园春
——预祝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圆满成功
张骏祥
继《大众电影》的“百花奖”之后,中国电影家协会决定从今年起举办专业性的一年一度的中国电影“金鸡奖”。今年是“鸡年”,这种评奖从今年开始举办,因此定名为“金鸡奖”。同时,也想体现金鸡啼晓,“百家争鸣”的意思。这是我国电影界的一件大事。我们希望它的举办能激励广大电影工作者“闻鸡起舞”,在电影艺术、技术上努力攀登新的高峰。
奖励优秀影片,表彰有突出成就的电影创作人员,这是繁荣电影创作的一项有力措施。解放以来,我们拍摄了不少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故事片、美术片、纪录片、科教片,也涌现了许多有识见、有才华、勇于钻研的创作人员,过去我们却没有能经常地用适当的方式给予这些影片和创作者以应有的评价和奖励。“文化大革命”前,《大众电影》举办过两届“百花奖”,得到电影工作者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拥护。无恶不作的“四人帮”扼杀了整个电影事业,也扼杀了“百花奖”。直到“四人帮”被粉碎之后,这种评奖活动去年才得到恢复,由电影观众直接投票选出他们喜爱的影片和他们称许的创作人员。同年,文化部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评奖,对一批优秀的影片给予奖励。上海的《文汇报》也举办了在观众和影评者初选的基础上评选的优秀故事片评奖。但是“金鸡奖”和这些评奖又有所不同。它邀请我国许多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和电影评论家,对一年来各种影片的收获,从专业的角度与标准,认真分析讨论,然后选出各片种的当年最杰出的作品,并将评定故事片的年度最优秀的编剧、导演、演员、摄影、美工等,其它创作部门有突出成就的也将给予奖励。有“百花奖”在前,专家们将能够充分参考观众的意见,但他们更多的是从专业衡量影片的优劣得失。
被评选为最佳影片、最佳创作人员,这当然是一种崇高的荣誉。但是,显然的,举办“金鸡奖”还不单纯是为了奖励几部影片和少数创作人员,它更是为了激励广大电影创作人员奋发图强,象体育竞赛中争夺冠军一样,人人努力争先,你追我赶,从而比较迅速地普遍地提高我国电影的艺术技术质量。而这种竞技状态的发扬,又必将有利于人才的发现,有利于电影工作者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
无庸讳言,我们在电影理论方面是相当贫乏的,我们的电影理论、评论队伍,力量比较薄弱。我们迫切期望建立起自己的强大电影理论与评论队伍,建立起自己的电影美学体系。要达到这一目的,不断总结自己的创作实践经验,是必须采取的途径之一。通过“金鸡奖”的评选,电影艺术家、评论家共聚一堂,对一年的影片全面的检阅,对名列前茅的影片充分交换意见,衡量其得失,然后再将比较成熟的意见写成文字。这就必然地会为我们的电影理论的建树,为创作经验的总结,打下扎实的基础。
这些评论,又必然地会对广大电影观众的欣赏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我国电影观众数字之高是惊人的,恐怕是任何国家所望尘莫及。不断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从而反过来对电影创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担负起来的任务。我们相信,“金鸡奖”的举办将有助于创作人员提高思想艺术水平和帮助观众提高欣赏水平。


第8版()
专栏:

春阳融融新枝绿
——记东风市场五芳斋饭店服务员马桂芝
解波
正午时分,你跨进北京东风市场五芳斋饭店,就会看到,端茶送饭的服务员如织梭、似流星,穿行在熙熙攘攘的顾客丛中。你可知道,一个优秀服务员,每天的行程长达40公里,可见,若想天天、月月、年年保持优秀的服务水平,需要付出多么艰辛的劳动!而服务标兵马桂芝同志,四年之内,获得顾客书面表扬意见二万五千多条。
那么,她是怎样做到数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呢?
1974年,刚满20周岁的马桂芝来饭店报到。好热闹的地方,碗、筷、盆、碟成天叮叮当当地响着。这声音多象做铁工的父亲在叮咛着自己:“要好好干,不要挑三拣四。”她不声不响、勤勤恳恳地忙碌着,不知为什么,总有照顾不周的地方。姑娘有些苦恼了。饭店党组织关注着每个新来的年轻人,及时请老师傅教她熟悉业务,语重心长地教育她,要把顾客当作自己的亲人。
“亲人”,小马揣摩这个词的分量!她五岁随父母由山东来到北京房山,从小帮队里捡麦穗,初中毕业后还捏了两年锄把子。村里人把这家外来户当亲人相待,小伙伴们陪她游戏认字,大婶大娘们爱她、疼她,看着她长大。她忘不了那热腾腾的山乡,想起了乡里乡亲,心里甜丝丝的。
对啊,就是要用这种热劲和甜劲来接待顾客。从此,小马对顾客进门递杯水,饭后送碗汤,大爷大娘叫得亲亲热热。有次她劳累了一天,刚要下班,看到一位农村老大娘在门口张望。原来,大娘进城看闺女,走得又乏又饿,想要碗水就着吃点干粮。小马把大娘搀扶进饭店,帮她把自带的干粮蒸软,又端上一碗饺子汤。大娘拉着小马的手,直念叨:“你真象俺的亲闺女。”
在党组织的关怀和教育下,小马更加热情向上了。1976年9月她含着热泪递上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决心以实际行动继承毛泽东主席的遗志。信念就是力量。憨厚的姑娘变得越来越聪颖灵巧、勤快机敏。顾客腹疼,她去副食店买来红糖冲姜汤水;顾客偏食,她到内部食堂买窝头待客。对订菜贪多的顾客,她分批上菜,好让顾客饱餐后自动退菜,避免浪费;对粗心大意的顾客,她帮着照看提包衣服,甚至还抓到过三个骗子……
不料,就在她顺利前进的时候,她的大弟弟半身瘫痪,父亲病危,母亲也忧劳成疾。怎么办呢?病人要照顾,家务要料理,班,还得上呀。唉!为什么一个身子不能掰成几瓣来用?姑娘呵!不要慌乱。你毕竟生活在五星红旗飘拂的大地上,党组织派来了人,帮她分担困难,还把补助金送到她家里,把温暖送到她心上:“小马,情绪烦躁的时候,更要注意服务质量。”多么及时的提醒。果然,在她父亲去世后不久,饭店里来了位顾客,硬说她端来的热饺子又凉又生。小马委屈的泪珠闪闪欲坠,预防针生效了,党的温暖化成了小马对顾客的热诚,赤诚的心意又象电波传递到了顾客身上,等她重新端来回过锅的饺子时,那位顾客羞惭地低下了头。
决心前进的人就会迈出坚实的脚步。1977年马桂芝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8年加入党的队伍,1979年成了全市和全国青年新长征突击手,1980年又是服务标兵。在荣誉面前,党组织又不断教育她戒骄戒躁,她也没有辜负党的期望。婚嫁生育,是女青年成长必须逾越的关隘,然而她没因为谈恋爱误过一次班,还主动放弃了合法的半年产假休息。她不屑于把精力消耗在舒适小巢的构筑中,而甘愿把青春献给为人民服务的大业。
在五芳斋饭店,马桂芝并不是一枝独秀,在她身旁,有一批优秀的服务员在你追我赶,象王秀芳、王香令、李洁云等等。
有两位海拉尔电机厂的顾客在意见本上留下了这样的评语:“全北京市的服务态度都象你单位这样,该多么好啊!希望你们的青年教育工作经验能在北京市全面开花结果!”


第8版()
专栏:

瞿秋白的一首佚诗
周红兴
妖孽忽神圣,蓝天白太阳。
一生皆矛盾,无话不荒唐。
梦绕黄金国,魂飞乌托邦。
只因承道统,断发复华装。
这是瞿秋白烈士的一首未发表过的五言律诗。原无标题,亦无写作的时间。但是,我们从以下两点可以断定它作于1931至1933年,即瞿秋白同志在上海与鲁迅共同领导左翼文化阵线的时期。第一,这是一首揭露和嘲讽独夫民贼蒋介石的诗作。蒋介石卖国反共反人民的本性,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才充分地暴露出来。第二,在瞿秋白的遗诗中,把讽刺的锋芒直接对准蒋介石的,如《东洋人出兵》、《满洲的毁灭》、《上海打仗景致》等等,均作于此时,这首五律当与上述作品写于同一时期。
蒋介石原不过是上海法租界捕房包探头子、青红帮首领黄金荣的门生。尔后又靠投机革命走上政治舞台,靠屠杀革命志士攫取了大权。然而他竟然站在青天白日的国民党旗下以孙中山的继承者和学生自居。诗的首联两句,就是对其发迹的老底的无情揭露:蒋介石这位“神圣”一时的“大人物”,原来不过是一个政治上的“暴发户”和“投机商”而已。“神圣”是其表,“妖孽”是其实。一个“忽”字,写出其变幻之快,也表现了作者对他的轻蔑和鄙视。
诗的第二联揭露了蒋介石自上台以来,最突出的特点。即当时《大公报》所作的概括:“好话为先生说尽,坏事为先生做尽。”例如,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先生被刺身亡,蒋介石捶胸顿足大哭说:“廖党代表是革命的擎天柱,反动派竟敢刺死他,真是罪大恶极,就是把全广州人杀掉一半,也不能抵偿这笔血债!”但是,刺杀廖仲恺的罪魁恰恰就是他本人。
诗的第三联,是写蒋介石“梦绕”、“魂飞”的“理想”,就是使自己不但具有希特勒一样的权势,还要有华尔街大老板那样的巨富。当然,这只不过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梦想(“乌托邦”)而已。诗的尾联挖苦和嘲讽了蒋介石的伪善本性。蒋介石宣称他承继了从孔夫子直到孙中山的所谓“道统”。并且在所谓“大典”或“迎宾”时,都要穿上长袍马褂(“华装”)以示其“发扬民族的固有道德”。
鲁迅曾说过:“所谓讽刺作品,大抵倒是写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瞿秋白在这首诗中,并没有采用夸张或漫画式的方法,只是把最足以表现本质的事物加以集中和概括,就活灵活现地使蒋介石的反动面目暴露无遗。在对敌人这种剔肤见骨的揭露和嘲笑中,我们感受到作者鲜明而强烈的爱憎情感。


第8版()
专栏:

版纳织女(速写) 楼家本


第8版()
专栏:

太阳花(外一首)
姚奔太阳花呀太阳花,种子小志气大。有了泥土就扎根,荒山野岭也安家。白雪当被过寒冬,春风一吹就发芽,别看芽儿嫩又小,经得起狂风暴雨打。从不娇生惯养,从不奸懒馋猾,土生土长靠雨露,太阳越晒棵越发。天天醒得早,迎着初升的太阳开花。生来就爱光和热,见了太阳就有说不完的话。
仙人掌不见仙人面,只见伸出绿色的手掌,象在呼喊:“目标,正前
方!”浑身是刺,只是为了自卫;人不伤我,从不把人伤。青春永不褪色,
一年四季爱穿绿衣裳,手掌总是指着前进的方向。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儿童文学选刊》创刊
冼康
近年来,尤其是去年举行的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以来,儿童文学创作虽然和当前整个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但毕竟取得了值得注目的进展。因此,一个荟萃性的刊物——《儿童文学选刊》最近在上海应运而生了。
少年儿童出版社创办的这个选刊,将选载各地报刊发表的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中较优秀的作品,着重选刊开拓题材新领域,主题思想有新意,风格、手法独特,有儿童文学特点的作品。为了表示对于文学新人的支持,选刊第一期优先选编了近年来崭露头角的部分儿童文学青年作者的创作。而第二期则侧重于编选几位著名作家新近为孩子们写的作品,和几位儿童文学老作者的新创作。
《儿童文学选刊》为兼顾儿童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及广大教师、家长等成人读者的需要,多数作品附有“作者简介”,有的还附有“作者的话”,卷首印有部分作者的近影。
选刊的诞生一方面可以使儿童文学创作有了交流的园地,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广大少年读者以较少的时间读到各地发表的儿童文学佳作,所以是件可喜可贺的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