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李百臻
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建设者们,在大江龙口截流前夕,以周恩来总理生前嘱咐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精神,做了万无一失的准备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我国水利史上最雄伟的截流工程。功成之后,温习一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八个字,是很有裨益的。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经·小雅·小旻》。原是形容“战战兢兢”的样子,以后用来极言戒慎恐惧之至。汉朝的中兴之主刘秀分封功臣的时候,惟恐他们居功自傲,曾下诏告诫说:“惟诸将业远功大……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这位光武皇帝的用意无非是制造一个诚惶诚恐的政治气氛,巩固自己的地位。他这一倡导产生的“社会效果”是:人人谨小慎微,圆滑练达,事事“遵乘桥之安,远履冰之险”。周恩来同志反其意而用之,提倡的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深思熟虑的科学态度。实践证明:干革命、打天下、搞建设、兴文化、办科学,处处留有余地,事事以最坏的可能来估计,把困难考虑得多一些,把危险设想得大一点,然后从这一基本点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全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我们的事情自然会办得好一些。
毛泽东同志1956年曾意味深长地说道:“‘七大’的时候,我讲了要估计到十七条困难,其中包括赤地千里,大灾荒,没有饭吃,所有县城都丢掉。我们作了这样充分的估计,所以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现在我们得了天下,还是要从最坏的可能来设想。”可惜的是,多年来由于“左”的思想作祟,这种精神并没有得到贯彻,结果就吃了不少亏!
“得了天下”之后,我们确实“临”过“深渊”,也“履”过“薄冰”。有时是盲人瞎马挥鞭而过,有时是略知险情却犹如信步闲庭。甚至我们还干过“明知有深渊,偏向深渊闯;明知是薄冰,偏作大步行”的蠢事。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无限信任和热情支持,虽然折腾过来了,尚未跌入深渊和沉入水底,但也已经到了边缘,回顾起来是够惊心动魄的。俱往矣,这种“履险如夷”,“临渊不惧”的盲者风气,到了彻底纠正的时候了。
胡耀邦同志在一次讲话中谈到:前两年的工作是“步履艰难,经验丰富”。我要为这新的“步履”叫好!因为这“艰难”中,已开始恢复那种“从最坏的可能性来设想”的临渊履冰精神。唯其有“艰难”的“自我感觉”,才证明领导者真正“进入了角色”,才能从深渊前面的种种迹象中,从薄冰碎裂前的细微的声音中,警觉到失误,洞察到潜在的危险,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步履”。


第8版()
专栏:心香一瓣

从沟壑到海洋
——我所认识的戴伯韬同志
魏东明
3月6日,正是九九寒消,大地春回的时光,戴伯韬同志清早起来,到景山公园去散步,还没有走出人民教育出版社,突然急性心肌梗塞病发作,与世长辞了!仅仅两天前,他在教育部谈徐特立同志的教育思想,兼及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在座的几个人都劝他写下来,好让大家都知道。可惜再也来不及了!
早在三十年代,他用白桃的名字时,已经患有肺病,身体不好。经过十年浩劫,饱受林彪、“四人帮”摧残迫害,他能活了过来,更属万分侥幸。他告诉我,当下放到安徽五七干校时,有一次病倒在蚌埠医院里,只等着医师的死亡签字。恰好碰上一位医师是解放后他做第一任上海市教育局长时上海毕业的学生,看到他的名字,赶忙再为诊视,千方百计把他救活了。现在用得着艾青同志的一个诗题:“他死在第二次”。
6日那天,听到他去世的消息,许多人到医院去吊唁。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很多同人,有的眼红红的含着泪水,加上外单位的很多同志,挤满了急诊室和通道。正是“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回忆三十年代末,在雾都重庆,我在《战时教育》编辑部有一个多季度和他朝夕相处。这个编辑部向官方登记时,伯韬是户主,实际也是这样,他既管跑外,也管内务。社会应酬如文化界月会或孙中山先生纪念周我们可以代替出席,但联系工作和计划安排都非他不可。尽管这样,可是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挤时间看书,伯韬都不比别人干得少,可以说他是埋头苦干,勤奋读书,对己严格,与人和乐的人。《战时教育》有时出旬刊,有时出半月刊或月刊,篇幅只一二十面,很单薄,用四川土纸印的,但内容很有分量。它大量报道了陕甘宁边区、敌后根据地、我党领导的学校和群众团体的宣传教育活动。它是生活教育社的刊物,同时也是我党领导下的一个重要的宣传阵地,因此在全国享有信誉。有不少青年接受这刊物的指导,没有机会上学就在家自修,组织读书会,定期座谈,请人辅导。有的教师、学生、儿童、保育员,与编辑部通信往来,走上革命道路,去到延安和敌后。
伯韬是病人,但我不记得他吃过什么药品、营养品,也未见他到医院看病。他不吸烟,不喝酒。他工作很忙,来客很多,但他总是很沉静安详,和人们谈话很热心细心和耐心。那期间重庆正开全国教育会议。陶行知也在重庆,国民党当局却把陶先生排斥在会议之外。当时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排斥陶先生的借口是说他亲共。这个CC头子曾告诉陶先生说:“你的许多学生是共产党。”陶先生回答:“我不管他们是什么党派,只要他们坚决抗战而又赞成民主,就是我的好学生。”陈立夫说:“陶先生,你是爱惜羽毛呵!”其实陶行知岂止是爱羽毛,他更敬爱周恩来同志和董必武同志,经常向他们请教。他主持的刊物和事业,是靠他的许多如戴伯韬这样的学生做骨干和羽翼的。
国民党反动当局对防空远不如对防共热心,日本法西斯军阀也很懂中国国情,就在那年五四节日,敌机首次狂炸重庆。警报尚未发出,飞机已在上空,当时死伤成千上万,全市到处火起。当局借疏散人口,限制群众运动,赶我们离开重庆。《战时教育》编辑部只发了一张居留证。于是由伯韬留城,我们都搬到北碚温泉小学,筹办育才学校。
在这段相处的日子里,常听到伯韬讲起国民党特务,说他们早已给我们偷照了照片,还随时对我们跟踪。他要我们提高警惕,小心遭到暗害,这使我想到古书上一句话:“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阔别四十年后,去年我们又都在教育部的直属单位工作了。除了部里开会我们常坐在一起谈谈之外,我也到他家去谈。这在北京的同志们是不容易的。熟人太多,生活忙乱,常使亲友之间经年不见。但是,对伯韬是例外。一则我知道他的老脾气,不游山玩水,不住医院疗养院,开会办公之外只是看书写东西,容易碰到他在家;二则感到他不但热心细心和耐心,而且比早先谈得更深更直更有见地,每次都很受教益。例如,他说过他在盐阜地区工作时苦于看不到书,群众家里往往只有一本皇历;但那里有不少从外面去的教育工作者,对他讲的教育理论提出很好的意见,使他很受启发,感到自己过去太受旧的影响和局限。他还说在干校迟迟未得重返教育战线,他回北京给周总理写信后经总理同意,才恢复了全国教材出版机构,仍由他主持工作。他对教育工作的每一重大进展都欣然色喜,对部领导对他的期望和给他的任务总是念念不忘,在去世前两天还郑重提及。
大前年我初调入京,曾替人向他打听生活教育社一位老社员的消息,并转致许多同志对他的关怀。伯韬回信中的毛笔字迹颤抖得那么厉害,引起了我的注意。前年春天我们住处相隔较近,星期天清晨我们常在景山公园碰见。有一次我问他不写点回忆录吗?他回答说正在写教育论文,每天写上四百字。我们猜想,他无暇写自己的异常丰富的经历,是为了把对教育工作的经验和见解留下来。今年春节过后的那个星期天,我们去看他,他说正看有关心脏病的医书。问他是否每天仍写四百字,他摇头说不写了。不久前听他同院的同志说,伯韬逝世前夜,有新四军老战友夫妇来访,谈到很晚,女方抱怨丈夫不顾惜主人有病,伯韬却急切地说:“再不听就没有机会了。”看来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是一面和疾病作斗争,一面和同志们共享着战斗的欢乐和忧虑。从国民党统治区到敌后根据地,从抗日胜利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从上海到北京,又经过和平建设和十年浩劫,伯韬同志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传统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作风。让我们忍着悲伤来纪念这位一直在教育战线坚持战斗的老战士老党员老园丁吧:
不辞沟壑念浮槎,
忍病从来社作家。
寒夜专工织细雨,
春城到处见新花。
欣将寇丑三回胜,
未得沉疴再次赊。
一片丹心明似火,
甘为泥土育群葩。


第8版()
专栏:

罗荣桓同志的躺椅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李宝蓉 小曲
这张躺椅是罗荣桓同志的秘书趁他住院时,从总后要来的。罗荣桓同志知道后,表示不应该接受特殊照顾,批评了秘书,坚持要他把椅子送回。秘书见他身体虚弱,在办公劳累时,确实需要这么一张躺椅休息,就向总后询问了这张躺椅的价钱。后来罗荣桓同志自己付了钱,才同意留下了。(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山阴老农〔中国画〕 冯远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家珍自数
刘忠信
人们在形容对某一件事分外郑重、熟悉的时候,往往用“如数家珍”这个成语。其中确有奥妙。我们中国许多家庭都有传家宝。《水浒》中的徐宁那副号称“赛唐猊”的雁翎砌就圈金甲就是“祖宗留传四代之宝”。潘达于1951年捐献给国家的著名的周代青铜器大盂鼎、大克鼎,也是潘家世代的传家宝。家有家珍,国有国宝。说起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我想,艰苦奋斗精神可以算作一件。从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到延安的“小米加步枪”,再到五六十年代的粗茶淡饭,艰苦奋斗,一年年、一代代地传了下来。时至今日,这一宝是丢弃不得的。
传家宝的真正宝贵之处在于它是“宝”。大盂鼎、大克鼎价值连城,当年有个美国人拿六百两黄金或一幢洋楼的代价,换这两件铜器,潘达于都没换!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清贫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战争年代,中国革命者面前的困难多么大呵,建国初期,中国人民又面临怎样的困境,然而,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我们有艰苦奋斗这个法宝,靠着它,战胜了种种困难,夺得了一个个胜利。
今天的条件是比过去好得多了,可家珍仍然是家珍。就如大盂鼎、大克鼎似的,时间越长价值越高;艰苦奋斗这种精神,现在尤为重要。那不仅是因为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而且还因为人总要有点精神,要努力奋斗,不断前进。


第8版()
专栏:

飞瀑(外二首)
工程兵某部 叶文福哦,知道了,我知道你为什么舍
身而下,你是想用生命填塞这山谷的不
平,于是你才如此勇猛,如此新鲜,才有这直冲霄汉的悲壮而雄浑的
歌声……
家乡的湖汗珠,泪珠,在夜里低低地倾诉——清白,屈辱,你的藕挣扎在深深
的泥污。把希望高挑出水面,荷花象迷人
的火焰,失望藏在心中,你的莲瓣甜,莲
心苦。爱缠绵,萋萋芳草含情,带露,恨无声,你的菱却有角,有弩。母亲深深的眼窝里一滴凝滞的
泪,儿子回来了,你笑,又哭……
五棵松
五棵松,北京地名,因路畔有五棵松而得名。五棵老松死了,又原地栽五棵新松。大家都点头称好,一切都原封不动。要是栽六棵松树,准有人勃然动容:
“几百年都是这个样子,为什么你们硬要毁掉传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