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群言堂

环境保护中的区域防治
刘安国 袁清林
几年来,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各有关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有的地方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就全国来讲,环境污染的趋势还在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改变目前单项治理的技术政策,实行区域防治的技术政策,是需要明确的大问题。
环境保护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不能采用简单的办法来对待。过去,我们的污染治理政策多少有些简单化,无非是国家投资,工厂治理,排污收费等,这是一种单项治理的典型模式。在这种单项治理思想指导下,有的工厂治理工程不顾区域规划,不作系统分析,盲目上马。有的治理措施一味追求高级技术,基建费和运转费不堪负担。有的治理项目文不对题,保护水源不治理水源区的工厂污染源,而去治理水源下游区的污染源。有的由于单项治理,本来能够在厂与厂之间开展的综合利用也不能实行。实践证明,单项治理虽属必要,但光凭单项治理,不搞区域综合防治,这条路子是走不通的。
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地区性和综合性,它与一个区域内的人口、能源、资源、经济结构、自然条件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要防治污染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对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如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内的人口增长、能源资源消耗、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本区域的气象条件、土地、水体、树木、绿地等因素,对污染物有多大净化潜力;为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又不致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必须降低到何种水平;在我国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我们在消除污染方面能做到什么程度;等等。应当在对这些问题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之后,制订出这个区域一个时期的环保目标和阶段计划,付诸实施。
在实际工作中,当然不可能等待把上面的所有问题都搞得一清二楚之后,再着手治理。但是,可以采取先把握整体、后逐步完善细节的办法,由粗到细,逐步深入。如果我们在治理中能够抓住若干重要环节,而不是只抓污染源排放控制,经济效果和环境效果会好得多。例如一个城市的水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应当由各个环节共同努力,尽量提高水的重复使用率。这样做每个环节的负担并不重,花钱也不多,还有一定的经济收益,消除污染负荷的效果却相当显著。这是单项治理很难达到的。
单项治理,往往不考虑利用环境净化的能力,这样也就很难开展综合利用和实行有效的环境管理。区域防治,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界净化污染物的能力。在区域防治的原则下,可以首先考虑利用和强化环境净化能力,环境不能净化的,特别是重金属和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应由城市或厂内进行处理,把自然净化和工厂、城市处理结合起来,既能大大减轻污染和工厂的治理负担,所花费用也是比较少的。
实行区域防治,可以在厂与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广泛开展综合利用,使这个工厂的某些废物,变成那个工厂的原料,或使工厂和农村的废物互为原料。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不搞综合利用的环境保护是没有强大的生命力的。
实行区域防治,环境管理工作才能充分发挥效力。据不少专家估计,目前的污染有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以上是管理不善造成的。这些污染首先应责成工厂努力去解决,但工厂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受原料、设备、基建等条件的影响,不可能都解决。在区域防治的原则下,通过系统分析,制订合理可行的排放标准,使大多数工厂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同时在厂外实行群众监督,把厂内外管理结合起来,只有对少数不执行环境法的工厂企业,才实行经济乃至法律的制裁。
实行区域防治,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制订合理布局规划,使基本建设、土地利用、城市发展、工厂选址等工作尽量不违背环境保护的原则,真正做到预防为主。
为了确实把区域防治工作搞好,首先应加强区域环境研究,并及时推广应用到区域防治中去。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大专院校、中央各部委和地方环保科研单位,对若干水系、城市和区域做了大量的环境污染规律和环境质量的研究。所有这些区域环境的研究成果,是经济有效的环境治理的重要依据。单项治理技术的研究是需要的,但同时应花更大的力量开展区域防治的综合研究,二者不可偏废。区域环境研究越深入,区域防治的水平就越高,单项治理才能充分发挥效益。
其次,应建立环境分区管理责任制。分区管理是在全国环境区划的基础上,查清各环境单元内的污染源和环境净化的各种因素,制订出治理规划和计划。在计划中,应明确提出,哪些污染是可以由环境本身净化的;哪些是必须由工厂进行处理的;哪些应集中处理,合理分担,各负其责。
为了实行环境分区管理责任制,除扩大环保部门的权限外,还应逐步建立专门从事治理厂外污染的环保企业和职工队伍,逐步克服公共环境无人管的现象。


第3版()
专栏:

加强医疗第一线 提高医疗质量
首都医院骨干医生轮流门诊和查病房
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医院77名正副科主任和正副教授,绝大多数参加看门诊、特别是看专科门诊、综合门诊和查病房,坚持工作在医疗第一线,初步改变了门诊、病房力量薄弱的现象,医疗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首都医院是一所担负医疗、科研和教学三项任务的综合性医院。全院门诊量日均达到二千五百人次左右,其中不少是疑难病症及危重病人。前两年的一段时间,一些该上第一线的医生没有坚持去,影响了医疗质量的提高。为了加强医疗第一线的力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医院实行了主治医生以上的骨干医生轮流门诊和查房制度。现在,全院科副主任和副教授以上的人员,除出国、生病的以外,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分别情况,参加了门诊和查房工作,少则每周二、三次,多则六、七次。著名的医学专家张孝骞、张庆松、冯应琨、曾宪九、周华康等教授,坚持定期上门诊、查病房,为中、青年大夫做出了榜样。中医科主任、67岁的祝谌予副教授,每周参加四次门诊,有时因病人多而误了吃饭。在他的带动下,科里其他两名副主任、副教授也坚持工作在医疗第一线。
首都医院为了加强医疗第一线的力量,一方面减少行政会议,保证正副科主任、正副教授上医疗第一线的时间;另一方面,他们以门诊、病房为基地,帮助广大医务人员妥善安排医疗、科研、教学工作,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通过搞好医疗工作,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据《北京日报》)


第3版()
专栏:

高邮县人民医院积极改进医疗工作
高年资医师定期到门诊值班
从今年3月1日起,江苏省高邮县人民医院五位业务院长和六位主治、专科医师,定期上门诊值班,直接解决疑难杂症和各种实际问题,提高了门诊诊断水平,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过去,这个医院的业务院长、主治医师和专科医师,都是只在病房看病,很少到门诊看病。这样,门诊的医疗力量往往不足,医疗技术水平较低,错诊、误诊事故时常发生。
今年开春,高邮县人民医院研究改进医院工作,认识到医院门诊是医疗工作的“前哨”,长期居于第二线的高年资医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转到第一线,直接接待病员,并决定从3月1日起,实行高年资医师定期到门诊值班看病的制度。
两个多月来,已经产生明显效果:诊断符合率达到85%。同时,业务院长上了门诊,也及时发现和解决了医疗管理上的一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
邵奇波 吴宏祥


第3版()
专栏:编后

提高医疗质量的好办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医院和高邮县人民医院,实行高年资骨干医生定期上门诊的做法值得提倡。
医院门诊是医疗工作的前哨。高年资骨干医生定期上门诊,直接接待病人,有助于提高门诊的医疗质量,体现了对人民健康负责的精神。现在,有些医院的门诊部多半是“三生”(实习生、研究生、进修生)当家,这对解决当前医院医疗力量不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三生”在医疗第一线进行实际锻炼也是很必要的。但同时必须配备足够数量的有经验的高年资大夫作指导,这不仅是对病人负责,也是对“三生”健康成长负责。
医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有经验的医生定期上门诊,亲手解决疑难杂症和各种实际问题,对医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也大有好处。
我们希望各地医院,都能让更多的骨干医生定期上门诊,为病人看病。


第3版()
专栏:为了下一代

向家长们进一言
民生
在前不久举办的全国少年大字比赛中,评委会宣读了一封中学生的来信,信的内容是揭发他父亲弄虚作假——为他代笔。信中写道:我给你们寄去两份大字,其中有两张小纸写“为国分忧”四个大字,那不是我写的,是爸爸偷着放在信封里边的。寄走之后,爸爸说,你一定会取上,我在信封里放了两张纸。我听后就对爸爸说,怎么能这样做呢?你不是要我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吗?爸爸说,我是怕你取不上。我又说,那也不能这样做呀!说完,我就到里屋给你们写了这封信。一定请叔叔、阿姨们不要弄错,我恳求你们把它撕掉,因为那不是我的真实成绩。
短短的一封信,显示了孩子的心灵是多么纯洁美好。相比之下,那位家长应当自叹不如了。评委会的老书法家们高兴地倾听了这个孩子的心声,并特意寄去了纪念奖,表示对他行动的赞赏。
身为家长而不能做孩子的表率的事例是很多的。比如:一位教师问十几名小学生为什么说谎时,竟有近一半学生说:“是爸爸妈妈教的。”他们天真地叙述了说谎的事例和过程。有的爸爸妈妈教孩子乘公共汽车如何不买票;有的父母因为子女不会说谎而骂“笨蛋”。在当前开展的学雷锋、树新风和“五讲四美”的活动中,当孩子们利用假日参加一些做好事活动时,有的家长不是支持而是训斥;当孩子们讲文明礼貌时,有的家长竟然对孩子说“不要来这一套”。
毛毛细雨湿衣裳。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这些家长同志是否想过,你们的言行将给孩子和社会带来多大危害?十年浩劫,在孩子们以及年轻的家长们的心灵上造成的创伤,已经使人够痛心的了,我们可不能在孩子的纯洁的心灵上再抹灰了。当此社会风气日益好转,孩子们有幸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中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不应该落在孩子们的后边。


第3版()
专栏:为了下一代

为人师表
——记住,要讲礼貌,给老人让座! 方 成


第3版()
专栏:父母之友

露露日记
编者按: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翁钦露(露露),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写日记,现在写得更好了。这里选登一篇露露在两年前写的日记,并刊载露露的母亲黎佩德的文章《我怎样教孩子写日记》。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1979年8月25日

昨天晚上刮了一夜的台风,下了一夜暴雨,今天早晨我和妈妈到学校去,看见路边的树大部分都笔直地站在马路边上,可是有些树què(却)被台风连根拔,横七竖八地tǎng(躺)倒在地上。我就问:“妈妈,这树长得一样粗,叶子长得一样密,那为什么有的倒在地上,有的还bǐ(笔)直地站在马路边呢?”
妈妈说:“这些树看样子虽然长得一样高大,可是它们的根长得不一样,有的扎得深,有的扎得浅,扎得深的就经得起台风暴雨的考验,扎得浅的,就被台风连根拔。”
听了妈妈的话,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我们在学习上不能学了一点就自以为了不起,骄傲自满,这样,学到的知识是不巩固的,经不起考验的,将来会成为一个无用的人。只有虚心好学,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那些知识也会象路旁挺立着的大树一样,在头脑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翁钦露


第3版()
专栏:父母之友

我怎样教孩子写日记
黎佩德
我的女儿翁钦露今年十岁,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从她进入幼儿园大班起,我就教她写日记,至今已写了近九百篇日记,达十多万字。
说起写日记,那还得从学雷锋谈起。
孩子上幼儿园大班时,每天回来总爱给我讲上一、两段雷锋叔叔的小故事。我问她哪听来的?她说:“老师讲的,老师要我们学雷锋叔叔,多做好事。”有一天,我刚从幼儿园接她回来,她就对我说:“今天老师叫我们小朋友讲一讲自己是怎样学雷锋的,做了些什么好事。我站起来讲不出。我是做过许多好事的,可是一下子都忘啦。”我笑着对她说:“露露,要是你能识许多字,会象雷锋叔叔那样写日记,就不会忘记啦!”孩子听了高兴地说:“妈妈,你教我写日记好吗?”我愉快地答应了。
孩子还未入学,在家虽说教她认了一些字,也学过写字,但毕竟数量有限,怎么一下子能写起日记来呢?开始时,每天从幼儿园回来,我叫她把自己做过什么好事,有什么进步口述出来,我作记录。记好后,我就教她读我所记的那段话,然后再叫她将这段话抄在日记本上。这样一来,既教孩子认了字,写了字,同时又向她进行了思想教育。最早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1977年8月6日
今天是星期日,我一早起来,帮清洁工人扫弄堂,扫得很干净。我要向清洁工人学习。
这样记了半个月左右,我又对孩子提出要求说:“露露,应该学着自己写啦,不要老是抄,行吗?”她很高兴。于是我每天让她把写的内容先口述给我听,如果觉得她什么地方讲得不妥,就口头替她修改,叫她重讲一遍,然后让她自己写下来。遇到不会写的字,我就教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她基本上能将要写的内容写完整了。例如:
1977年9月8日
今天下午吃好点心,老师叫我们下去搬砖头,后来我觉得手臂很痛,原来是被刺毛虫刺了一下,我没哭。
有一次,孩子对我说:“妈妈,我今天没做过好事,写什么呀?”于是我又启发她说:“日记上不一定全部要记好事情,你今天学到些什么,看到些什么,都能写。”经过我的启发,她的日记内容就渐渐丰富起来了。
孩子写日记,总喜欢记上一些美好的东西,不愿记缺点、错误。有一次,她和弄堂里的小朋友吵了架,又把隔壁公公家的汤匙打碎了,我让她把这件事写在日记上,永远记住这个教训。结果她哭了,怎么也不肯写,说:“我写的是学雷锋日记,要记好的,不记坏的。把坏事记上去多难看啊!”我耐心地告诉她小孩子要诚实,犯了错误不能隐瞒,改了才是好孩子。她又天真地问我:“那么雷锋叔叔也在日记上记过坏事吗?”我说:“雷锋叔叔从来不做坏事,但他常常检查自己,发现缺点也写在日记上的。”打这以后,露露在日记中也常常记下自己的缺点了。我看到她不隐瞒自己的缺点,就表扬她。
(原载《父母必读》,本报有删节)


第3版()
专栏:为了下一代

迷住了
王桂芬(15岁)


第3版()
专栏:为少年儿童多办好事

少年儿童喜爱的图书馆
在淮安县淮城镇胜利路的一条小街上,有一个少年儿童之家——淮城镇儿童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备有各种少年儿童读物七千余册,还订购有适合儿童阅读的报纸、杂志六十多种。馆内设有一个书、刊、报纸综合阅览室,共有60个座位;还发放儿童外借图书证八百多个。当学校开展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时,这个图书馆就陈列出有关英雄人物事迹和三好学生故事等书、报,并向读者推荐《雷锋的故事》等图书。目前,儿童图书馆正积极配合“五讲四美”活动,开展图书阅览工作,受到大家好评。
南京图书馆研究辅导部
丁宏宣


第3版()
专栏:为少年儿童多办好事

天津河北区开设少年儿童图书站
天津市河北区因陋就简,把闲置多年的一个旧书场进行了整修,并刷新了旧书架,改建成一个少年儿童图书站。两个月来接待了三千余名小读者,借阅各种图书一万二千多册次,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欢迎。


第3版()
专栏:为少年儿童多办好事

向孩子们推荐《战斗的童年文学丛书》
有人说,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过时了,孩子们不爱看,其实不然。十几岁的孩子们,对革命前辈在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时候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是很感兴趣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战斗的童年文学丛书》,就是专写战争年代少年儿童生活的作品。它对孩子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使孩子们了解中国革命历史,从那些少年英雄们的身上吸取精神力量,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早在1962年就有出版这套丛书的设想,但是在“文革”前只出了一本中篇小说《刘志丹少先队》。粉碎“四人帮”以后,《战斗的童年文学丛书》被列入重点出书计划。现在已出版的有长篇小说《奇花》、《“鬼班长”和她的伙伴》,少年英雄传记《王朴》,再版了《刘志丹少先队》。年内还将出版长篇小说《荒漠奇踪》、《少年铁血队》、《小小铁流》,并准备将优秀小说《小兵张嘎》收进这套丛书。
山 夫


第3版()
专栏:为了下一代

父母是孩子的活教材
有个令人深思的事例: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子因为排队加塞儿,打破了电影院售票窗的玻璃,被人拉着找到家里。这时孩子的爸爸才知道孩子没有上学。问到学校,老师说:“他不是转学了吗?他说是您让他来办转学关系。已经离校两周了。”爸爸一听火冒三丈,抡起巴掌就打:“谁让你逃学!谁让你打人家玻璃!”孩子被打得无奈,便透露了真情:“你怎么求人写病假条不去上班呢?不是你买菜不排队总让我去加塞儿吗?”这时,儿子抱怨,爸爸脸红,在场的人哑然失笑。
儿子的申辩并没有撒谎,爸爸的难堪也可想而知。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儿子的逃学是跟爸爸的“逃工”学来的;儿子的打玻璃是爸爸怂恿加塞儿造成的。如果爸爸还不因此而猛醒,那么难免以后会出现更糟糕的后果,更难堪的场面!
“身教胜于言教”,然而有些做父母的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孩子最初接受教育的方式就是模仿,而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遇到的第一批模仿对象,就是父母以及其他朝夕相处的人。父母怎样说怎样做,孩子就学着怎样说怎样做。特别是在孩子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或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的时候,父母就是孩子的活教材。如果孩子遇到好的“教材”,就会学好;遇到不好的“教材”,就难免学些歪道道。
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下一代,这就不能不要求做父母的,自己首先要努力做到“五讲四美”,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子女;否则,就会出现上述事例中那种对孩子心灵的污染。 王 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