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外论摘要

  苏联在太平洋兴风作浪
苏联近年来不断加强它在太平洋沿岸的军事力量:向日本北方四岛增派地面部队,控制越南的金兰湾和岘港,增加在马六甲海峡的活动。苏联太平洋舰队的舰只数目远远超过了美国第七舰队。
美国《时代》周刊3月23日一期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苏联人激起了太平洋的紧张局势》,摘译如下:
最近一年多来,苏联似乎已经把扩军的重点放在它的东线,不断积极加强在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军事力量。在许多东亚人看来,苏联的活动是具有挑衅性的。
日本尤其感到自己受到苏联的军事压力。在过去两年里,苏联向日本北方四岛派驻的地面部队多达一万人。目前,苏联在这个前哨基地上部署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反坦克武装直升飞机,包括米格—24攻击直升飞机。在过去六个月里,苏联还大大加强了苏联大陆上针对日本的火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的基地,克里姆林宫用比较先进的米格—23式战斗机更换了米格—21式战斗机,并且还部署了一组带有多弹头的SS—20机动导弹和至少10架携带反舰导弹的超音速逆火式轰炸机。
苏联在远东进行军事集结的动机和目的之一是,给莫斯科对那些有争议的岛屿提出的领土要求以军事支持。另一个动机很可能是,苏联想防止日、美、中三国将来某一天有可能结成军事联盟。第三个目的,是想在北太平洋从夏威夷到阿拉斯加之间的开阔水域中建立潜艇基地,这种潜艇装备的导弹目标是对准美国的。苏联这种企图对美国构成更直接和更迫近的威胁。
苏联过去一直企图在海参崴和波斯湾—印度洋地区之间建立一个不冻海军基地中途站,而金兰湾的获得正好满足了苏联的这一宿愿。根据在空中所拍的照片,发现苏联正在金兰湾建设和管理一个核动力潜舰的辅助码头。在最近几个月,西方还发现在岘港军用机场的控制塔里有俄国人。由于得到金兰湾这个基地,苏联的军舰就更容易在菲律宾苏比克湾美国海军基地附近的南海停泊。这些军舰的一项使命是,监视苏比克湾和附近的克拉克美国空军基地。在越南的这些基地使得苏联海军具有军事专家称之为“冲击力”的能力。苏联舰只能够在一两天内开进印度洋,而从海参崴出发,则需要七天或更长的时间。
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入口和咽喉。最近一年多来,苏联海军在这里的活动明里暗里都已大大增加,每月大约有六艘驱逐舰、巡洋舰和柴油发动的F级鱼雷发射潜艇通过马六甲海峡。此外,还有核潜艇在南海游弋。
在苏联人一直加速扩建他们的海军时,美国近几年在建造新型军舰和海军飞机方面有些落后了。苏联太平洋舰队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支舰队,总共有319艘武装军舰,而美国的第七舰队却只有171艘军舰。在过去短短的三年中,苏联在太平洋的海军的吨位增加了18%。此外,苏联的渔船,特别是母船,经常带有电子窃听设备,窃听其他国家海军的情况。苏联的商业油船经常转而给军舰加油。苏联海洋考察船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支考察船队,为苏联潜艇的领航员绘制海底图,有时配置遥控传感器,以便帮助苏联追踪美国潜艇。海军上将弗利简明扼要地说,“俄国的全部海上能力都是抱成一团的”。
美国海军部长约翰·莱曼说,美国政府的长远目标是扭转目前这种海上竞争中的不利倾向,使美国的海军力量保持明显的优势。莱曼等人承认,要建立明显的优势,目前还达不到,也难以达到,但他们希望朝这个目标迈出一大步。要把目前的12个海军战斗群再增加三个。
美国这些行动,受到东亚亲西方政府以及大多数中立国政府的欢迎。(附图片)
苏联一艘登陆舰满载装甲车和军车驶过对马海峡前往印度洋。 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

  朝鲜的森林资源与植树造林
  黎明
当你乘坐飞机进入朝鲜北方上空,从机窗鸟瞰,那深绿色的母林和浅绿色的幼林犹如一张绿色地毯。在那起伏连绵、一望无际的绿色大地上,点缀着片片田野、点点房舍、细细河流,整个朝鲜大地就象一幅山水画。
朝鲜三面环海,受海洋气候影响,年平均降雨量约一千毫米,北部山区年降雨量约七百毫米,南部约一千二百毫米。南部海岸气温高,春夏长,雨量充沛,适合各种植物的生长。北部属大陆气候,冬天虽冷,夏季气温却高,对温带植物的生长影响不大,除橡胶、咖啡、可可、香蕉等热带植物外,基本上亚热带的植物都有。现在的森林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7%,地处北部山区的两江道森林面积占97%,慈江道和咸镜北道、咸镜南道森林面积占90%左右。
朝鲜劳动党和政府把植树造林工作作为保护土地、改造大自然和为后代子孙造福的千年大计来抓。在每年4月6日植树节这一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植树造林工作。从1946年到1949年的四年中,朝鲜的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历时三年的朝鲜卫国战争期间,朝鲜北方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使大部分森林丧失了原来的面貌。由于森林遭到损失,招致了连年的水灾。从1950年到1953年的四年中,土地被水冲刷和埋没的面积达九万多公顷,致使粮食减产26万吨之多。
朝鲜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扩大了苗圃面积,改进了育苗方法。在植树造林工作中,总结和克服了过去那种既没有长远的规划,又不能保质保量的盲目造林的教训,确定首先在河川、海岸线、铁路、公路、水库等地周围造林,对于用材林、水源涵养林、土地保护林、交通保护林、防风林、河川护岸林和风景林规定了单位面积的植树株数,加强对造林地带的管理工作,大规模地对山地实施直播造林法。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个全国性的植树造林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机关和各级党政机关的干部、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地投入了植树造林工作。1957年到1970年,在140万公顷的土地上种植了四十三亿多棵树。
朝鲜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把造林地专门列入国家建设的规划中,作通盘安排。现有的林场未经国家批准,不得改作它用。在狠抓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生产方面,采取了专业队伍和群众发动相结合的办法。从植树到管理都做到有人负责。各道和郡都设有造林事业所或作业所。各造林作业所都有一支几百人的专业队伍。各机关、企业、学校、社会团体都划有各自负责造林和管理的区域。在无人居住的地方由专业造林队负责。为了搞好护林工作,制订了严密的护林措施。每个林区设置了防火监视站,各道成立了山火防止委员会。各村还有防火小组,动员广大群众爱护山林。
朝鲜的土地法规定,采伐树木必须经国土管理机关批准,非法采伐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采伐制度严格地实行“循环采伐制”。在已采伐的地方补种幼树,每采伐一个区域后,必须补种方能开辟新采伐区。
为了充分利用和发挥林产资源,调动林业工人的积极性,朝鲜政府在所有的林区还建立了林产事业所、木材加工厂和一定规模的居民点,各居民点拥有自己的各种服务设施,这样就能使劳动力和机械设备集中安排使用,充分发挥了经济效益。(上图为朝鲜金刚山林区)(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发展中国家木材综合利用大有可为
  ——联合国工发组织“人造板和家具工业讨论会”侧记
4月的北京,春光和煦,柳丝吐青。应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邀请,来自13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以及顾问、专家、观察员欢聚北京,共同商讨发展中国家的木材综合利用问题。会上介绍的木材综合利用的好经验,受到了与会各国代表的重视。
迅速发展木材综合利用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是与会代表一个共同的结论。讨论会上,有的代表指出,木材综合利用是木材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上不少发展中国家森林日趋减少,发展以人造板为中心的木材综合利用、生产更多的代用木材更具迫切性。目前,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日益重视木材的综合利用。世界发展中国家胶合板的生产能力平均每年增加3%,去年胶合板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2%;亚洲发展中国家1977年胶合板的出口量占世界胶合板出口总量的60%。据新加坡代表介绍,从1964年以来,新加坡的人造板工业就迅速发展,去年,新加坡出口胶合板总体积达54.2万立方米,价值达4.05亿新元。可见,木材综合利用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采用适合本国国情的“中间技术”,是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木材综合利用的一个特点。所谓“中间技术”,就是投资较少,既能适当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增加就业机会的一种中间状态的技术。不少发展中国家目前都面临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和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而要求提供更多劳动就业的问题。据菲律宾顾问勃里翁介绍,菲律宾从国外进口的木材工业技术设备大部分是“中间技术”,它与手工劳动相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与自动化相比,投资少,又可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联合国工发组织官员巴西利也说:“与会者在参观中国工厂时看到,没有全自动的设备也能达到木材综合利用的效果,中国的条件在许多方面与发展中国家相似,中国的技术状况对于发展中国家是非常合适的”。印度代表认为,“中国木材综合利用的技术和工艺,比较适合印度国情”。
根据本国的资源情况,广开门路,寻找木材替代资源,是发展中国家木材综合利用的又一特点。从讨论会获悉,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用棉花杆、稻壳、蔗渣、椰子树杆、橡胶树杆等作为代替木材的原料,生产人造板。印度代表莫斯维先生带来了他们用稻壳生产的人造板的样品。他说,用这种人造板制作的家具结实耐用,而且具有防火、防潮和防虫的优点,生产加工设备简单,成本比一般同类刨花板低25%。
泰国是一个橡胶生产国,国土上生长着大面积的橡胶树。过去橡胶树是薪柴和制作包装品的材料。为了能利用这一资源,泰国成立了一些专门的研究机构,并已取得成果。现在,他们用经过防腐处理后的橡胶树杆生产人造板和家具。泰国代表表示相信,只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生产的家具完全可以满足本国的需求。
过去曾有“绿色岛国”之称的菲律宾,现在面临着森林资源遭受很大破坏的情况。为了开源节流,菲律宾政府把木材的综合利用和寻找木材替代资源放在重要地位。现在菲律宾利用丰富的椰子树杆,大量生产用于地板、天花板的人造板。
历时14天的讨论会开得生动活泼,代表们交流了经验,收获不小。巴西利先生在接受我们采访时高兴地告诉我们,这次会议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取得了预期的结果。可以相信,会议对发展中国家的木材综合利用将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发展中国家的木材综合利用是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
本报记者 陈特安 李杰


第7版()
专栏:

  《洛美协定》签订以来
  凡文
包括有第三世界61个发展中国家的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区国家集团(简称非、加、太国家)将于4月6日—7日在布鲁塞尔举行部长级会议。4月8日—9日,包括10个欧洲国家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将与非、亚、太国家在卢森堡举行联合部长级会议。这是自1981年1月1日第二个《洛美协定》正式生效以来,有关第三世界与第二世界经济合作的重要会议。在当前资本主义世界持续经济衰退、超级大国加紧争夺亚非拉地区的形势下,这两个会议的召开,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心。
七十年代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衰退日益严重。第三世界日益觉醒,为了维护民族权益,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第二世界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抗衡超级大国。这就是《洛美协定》产生的背景。
第一个《洛美协定》是于1975年2月28日由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与非、加、太国家集团(当时包括46个国家)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的(有效期为五年)。它废除了共同体国家在过去与发展中国家缔结的贸易协定中明显的殖民主义条款。协定规定,非、加、太国家出口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以不限量地免税进入共同体。共同体商品进入非、加、太国家享受最惠国待遇,但不免税。
第一个《洛美协定》签订以后,双方贸易有了较大发展。1977年,双方贸易总额达300亿美元,双方进出口基本平衡。在财政援助方面,截至1978年7月初,共同体已向非、加、太国家提供了约15亿美元的财政援助。援助项目达二百多个。
在第一个《洛美协定》执行过程中,1977年,设立了“工业发展中心”以制定关于欧洲企业在非、加、太国家设厂的计划并统筹关于技术援助事宜。
1979年10月31日签订的第二个《洛美协定》比第一个有所改进。非、加、太国家向共同体出口并享受“稳定出口收入制度”优待的农产品由原有的34种增加到44种。增订了“稳定矿产品出口收入制度”包括的项目有锰、钴、铜、铁、锡、磷酸盐、铝矾土等。并为此专门设立28,000万欧洲计算单位(约合37,800万美元)的捐助基金,用以恢复和保持非、加、太国家的矿业生产和出口能力。
1980年,在共同体的经费和技术支援下,非、加、太国家参加了在欧洲重要城市举办的三十多次国际贸易展览会,促进了非、加、太国家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以及其他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
欧洲经济共同体与非、加、太国家集团之间的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签订第二个《洛美协定》期间,双方在《投资保护法》问题上有争论。共同体要求对非、加、太国家的投资得到受援国的保护,不得因政治上的原因而被没收成国有化。非、加、太国家原则上接受这个建议,但提出了某些保留意见,留待以后讨论。由于经济衰退持续发展,一些主要工业化国家计划削减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非、加、太国家要求工业化国家尊重它们所承担的援助义务,保证援助的数量。在贸易方面,非、加、太国家要求共同体及其成员国不采取危害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任何措施。非、加、太国家还要求共同体努力提供农产品特别是食品来帮助非、加、太国家解决饥饿和营养不良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将在4月初的会议上得到进一步的深入讨论。


第7版()
专栏:小资料

  世界卫生日
四月七日,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宪章生效的纪念日,世界卫生组织把这一天确定为世界卫生日。
联合国组织确定世界卫生日的目的,是要使世界各国对重大的卫生问题引起重视,并动员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心和改善当前的卫生状况。
第一次庆祝世界卫生日是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二日。后来,由于七月份大部分国家的学校已放暑假,这将影响更广泛地动员年青人,因此,联合国把世界卫生日改为每年的四月七日。
从一九五○年开始,每年的世界卫生日活动都确定一个特别的主题。去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吸烟和健康,由你自己选择”。今年的主题是:
“到二○○○年时,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鉴于目前世界的卫生状况,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的环境卫生与人民健康状况比较恶劣,有待改进,联合国确定和开展世界卫生日的活动,是很有意义的。
(韩文学)


第7版()
专栏:从图片看世界

  非洲的大象和象牙
非洲大陆的野生动物由于受到长期的大肆猎捕,正在日益减少。在东非,每年约有七万只大象被杀,在乌干达原有四万只大象现在只剩下1,500只了。大象数目的减少,使象牙在国际市场上身价百倍。过去每磅象牙只值三美元,现在已超过40美元。图中堆集的大批象牙,要杀掉多少大象啊!


第7版()
专栏:连载

  山国怒火(连载)
二、夜行军
我们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大盆米饭之后,就准备出发了。我们百十来人下了山,来到一个村子里,眼前已是开阔的平川。我隐隐约约地看到了远方我们应当到达的那片群山。
我们集结在村子的小巷里,眼前是一座清真寺。我看到游击队员们都一群群地围聚在一起,一边低声闲聊着,一边往枪里装子弹。
突然,大家都不吭声了,朦胧的月色下,一位毛拉来到清真寺前,用低沉的嗓音为游击队员祝福,祈求真主的保护。
后来,游击队员拿起了枪,静悄悄地出发了。
起初,在队伍前面还有探路的侦察员,沿途也有当地游击队的哨兵站岗,我们要回答出他们问的口令才能通过。后来,就见不到沿途的哨兵了。
那两个俘虏背着最重的背包走在我们的前头。阿明在他们后面紧紧地跟着,并且小声地命令他们加快脚步。
阿明对我说:“要注意看着他们俩。如果我们遭到伏击,就马上干掉他们。”
我们经常走在平坦的土地或小水渠上,不时地跳过深沟,穿过树丛,涉过泥泞的河沟。没有任何人讲一句话。在寂静的夜间,只听到沉浊的脚步声。远方,传来“汪汪”的狗叫声。
突然,四周显得一片漆黑,就好象是一块乌云骤然将星斗和明月遮盖住了一样。原来,我们眼前是一大片被俄国人的凝固汽油弹焚烧殆尽的庄稼地。
我们好几次贴着高高的土墙,从沉睡的村落中穿过。我精神紧张地提防着随时可能会遭到的伏击。因为我想,俄国人和卡尔迈勒的军队是不大可能不在我们的道路上布置下埋伏圈的。但是,我们却没有遇到任何阻击。很快我就意识到了,黑夜是属于游击队的。因为只要天一黑下来,俄国人就龟缩在自己的据点里,不敢出来了。不是吗,要设置埋伏就必须熟悉地形和拥有附近民众的支持,否则,反倒会自投罗网。而这两个条件,俄国人是没有的。
渐渐,地势高了起来。群山显现在茫茫的夜色中。这下子,我们可以休息了。我们都感到很累,困得眼皮直打架。
黎明之前,我们顺着陡峭的山坡和沟壑向上爬。不一会儿,我们又“嘎吱”“嘎吱”地走在了雪地上,感到全身冷飕飕的,寒冷异常。
翻过了山顶,我们开始下山,进入了洛加尔省。
朱福铮 编译(附图片)
瓦尔达克省省长站在被俄国人和卡尔迈勒的军队摧毁的城堡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