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连环画艺术的新里程
  ——从连环画创作第二届评奖谈起
  姜维朴
提要:连环画是深受群众特别是广大少年儿童欢迎的读物。它在进行“五讲”、“四美”教育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连环画有很大发展,作者队伍迅速成长。粉碎“四人帮”四年多来,全国出版连环画三千余种,总印数达十亿册左右。第二届连环画创作评奖,有110件作品获奖。但表现现实题材的作品,数量品种和艺术质量提高不快,应引起重视。为了不断发展和提高连环画作品的质量,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理论指导。
连环画这一拥有大量读者的文艺读物,长期以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举行了两届连环画评奖活动。第一届是由文化部和美协于1963年举办的,有80种连环画作品获奖(包括绘画和脚本)。第二届是由文化部、美协和出版局联合举办的,于今年1月中旬揭晓,获奖作品共110件,还有19位连环画工作者获荣誉奖。两次评奖相距18年,检阅了连环画艺术不同时期的成就,也标志着连环画艺术发展的不同里程。
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中期,新连环画便以革命的、健康的思想内容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取代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大量反动、荒诞、淫秽的图书,成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须臾不可离开的精神食粮。这是连环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在十年浩劫中,连环画也不可幸免地遭到一场大灾难。但是,由于连环画是长期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即使在风雪严寒之下,仍在倔强生存,一旦春临大地,便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粉碎“四人帮”以来,从1977年到1980年四年中,全国出版连环画册约三千余种,总印数达十亿册左右。其中1980年约达四亿册左右,年度出书量较第一届评奖时的1963年增长六倍。而它的读者更远远超过一般图书的读者,如每册读者以十人计,则拥有40亿人次以上的读者。这次获奖的作品,80%都是近两三年的新作。这就充分说明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连环画编创、出版发展之迅猛。
这次获奖作品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题材更加广阔多样。如根据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编绘的作品,表现革命斗争、歌颂革命老一代英雄事迹的作品,描绘科学幻想和科学家故事的作品,揭露林、江反革命集团罪恶的作品,表现当前人民为实现四化而斗争为题材的作品,以及优美的童话、神话、民间故事等等,丰富多采,美不胜收。另一个特点是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也更为丰富多采。除通常运用的单线勾描有了新的发展和尝试,又有许多作品或采用中国画的彩墨,或采用木刻、漫画,或采用素描等画法,各具特点,初步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从这次获奖还可看到连环画作者队伍的迅速成长。一些长期致力于连环画创作的老作者,如荣获绘画一等奖的贺友直、王弘力、华三川等,早已为大家所熟悉。更为可喜的是这次获奖作者中,涌现了大批新人。他们在创作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如获绘画一等奖的《伤痕》的作者陈宜明、刘宇廉和李斌,都是刚过三十岁的青年。他们继《伤痕》之后创作的《枫》,曾在去年纪念建国三十周年美术作品展览评奖中获一等奖。又如获绘画二等奖的《最后一课》的作者白敬周,《无产阶级的歌》的作者陈衍宁、汤小铭,《逼上梁山》的作者戴敦邦,《海瑞罢官》的作者黄全昌,《清兵入塞》的作者施大畏(与另几人合作),《鲁迅的青少年时代》的作者夏葆元、林旭东,《灿烂的星晨》的作者詹忠效,《蔡文姬》的作者孟庆江,《斯巴达克思》的作者雷德祖,《李白与杜甫》的作者叶毓中,《鉴真》的作者吴棣等,都是在连环画创作上进步较快而又各具不同风格的中年或青年画家。大批连环画新人的不断成长,是连环画事业兴旺繁荣、前途广阔的又一标志。
连环画的读者主要是占人口三分之一的少年儿童。对他们进行“五讲”、“四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关系到祖国未来和革命前途的大事。很多人在童年最先阅读的文艺读物大都是连环画,连环画的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在一个人的头脑中往往会打下很深的烙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连环画在广大劳动群众中,尤其在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既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可以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增进人们的文化、美学修养,影响到社会的道德风尚和精神面貌。“小人书”虽小,但对它的深远影响决不能低估!早在三十年代初期,鲁迅先生就极其重视连环画的革新和发展,亲自写了《“连环图画”辩护》等文章,指出连环画决不是“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下等物事”,连环画“可以产生密开朗琪罗、达文奇那样伟大的画手”;明确指出对连环画“加以引导,正是前进的艺术家的正确的任务”。茅盾同志在这期间也发表了《连环图画小说》等倡导连环画的文章,指出上海街头那些连环画书摊“无形中成为上海大众最欢迎的活动图书馆,并且也是最厉害最普遍的‘民众教育’的工具!”周恩来同志在1971年春正当广大少年儿童的精神食粮严重饥馑的情况下,亲自向有关出版领导部门指示,要恢复连环画的编创出版,还专门询问有没有人编写小人书,几次提出要抓紧青少年读物的出版工作。今天,我们的连环画事业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还必须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尤其是连环画工作者本身的重视和努力,以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时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我们的连环画艺术还可以参加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艺术的交流。
拥有广泛读者的连环画,内容必须丰富多样,尽可能地满足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历史经验证明,简单的政治说教和粗劣的图解,都为群众所厌弃。但是,作为革命的艺术,也决不能放低思想和艺术品格而去迎合群众中一时出现的某些不健康的趣味。鲁迅先生曾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文艺的大众化》)今天,当我们的国家遭受林、江反革命集团长期思想危害之后,更需要发挥连环画这种普及读物的艺术力量,去感染和鼓舞广大群众,焕发革命精神,恢复革命传统,伸张革命正气,增强革命胆识,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我们歌颂光明,也揭露黑暗,其目的都为了教育群众对黑暗势力善于识别和敢于斗争,不让历史倒退,灾难重来。我们介绍和吸取外国的文化知识,以利于我们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本质和虚伪外衣,则应给以有力的揭露和鞭挞。我们也要继续挖掘和吸取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使我们的连环画题材更加丰富多采和更富有民族特色,既满足广大读者欣赏的需要,又要十分注意帮助读者批判那些在我国历史上长期流存的封建思想。因此,连环画工作者就要经常关心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深入生活,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做群众的代言人,为时代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从这次获奖作品看,歌颂党和人民从事民主革命斗争方面的作品比较多,艺术水平也比较突出。如《白求恩在中国》、《白毛女》、《红岩》等作品,在群众中都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在表现当前现实斗争、反映新的时代方面,虽然也有《信任》、《十二品正官》、《驮炭记》、《三个法庭》等一些好作品,但总的看来,表现当前现实题材的作品,较第一届评奖时,无论数量品种和艺术水平,提高得都不够快,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当然,连环画作品能否深刻有力地表现我们的新时代,除去题材外,还要塑造出具有时代特点的典型人物形象。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首先就要提高连环画脚本的质量,提倡改编,更欢迎创作,特别是画家自编自绘。其次要深入现实斗争生活,发扬革命美术工作者与群众相结合的优良传统。这次获奖的优秀作品,都证明了这一点。如《白求恩在中国》的作者许荣初、许勇等四位同志,于1971年接受创作任务,不顾当时的种种困难,几次深入白求恩当年工作和生活过的太行山区老革命根据地,与群众共同生活和劳动,对白求恩同志和群众的革命品德有了深入了解,从而在创作上苦心经营,成功地塑造了白求恩的艺术形象,作品的时代特点和生活气息都比较强烈。《白毛女》的作者华三川同志曾到河北平山县与群众三同,从而观察体会,出色地描绘了杨白劳等贫苦农民的形象和民主革命的历史情景。《伤痕》的三位青年作者,在上海和北大荒生活多年,他们从自身和同代人的经历中,比较深入地领会了原作的主题思想和人物特点,怀着对林、江反革命集团控诉的激情,创造性地编绘出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连环画被叫做“小人书”,原是指画的人物形象较单幅画的人物要小。它人物既要画得小,而且画面一般人物较多,人物随故事情节而变化发展,涉及的生活环境、历史特点、时代气氛以至衣饰道具等等也比较繁杂,这些都说明连环画创作是十分艰巨的劳动。无怪有人说连环画的作者既要当好导演,又要当好演员,还要兼顾服装、道具等。因此,就必须熟悉笔下的主人公,了解其个性特点,掌握好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根据连环画的艺术规律,通过巧妙的构思和设计去艺术地表现出富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贺友直同志在《白光》中,对那个在封建制度下的知识分子连遭考场失败而潦倒不堪的变态心理,从面部表情到身肢动态做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又与富于意境的江南水乡的月光水影相辉映,给我们以深刻的艺术感染。这固然与作者娴熟的技法分不开,但更主要的还由于作者对人物作了深入研究和对情节作了巧妙构思。同样,华三川在《白毛女》中,由于对杨白劳、赵大叔这几位老农民的不同特点做了比较深刻的分析研究,结合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对人物形象的广泛观察和艺术提炼,才刻画出如此性格鲜明、各具特点的淳朴善良的老农形象。《伤痕》里的女主人公,在当红卫兵时期的纯朴天真的举止风貌,到北大荒后的心事重重、憔悴忧愤的表现,加上环境气氛的烘托,使人感到是那样真实亲切,似曾相识,而深深为之感动。可见连环画作者不仅要掌握纯熟的技法,而且还要提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水平和美学素养,要有广阔的生活知识和丰富的素材积累。通过这些努力,才可以保证艺术生命的常青。
此外,为了不断发展和提高连环画作品的质量,还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作品的评介。这不仅是连环画创作需要切实的理论指导,而且广大的连环画读者和连环画爱好者也需要通过评论来提高阅读和欣赏水平。读者、作者、出版与发行工作者之间也应加强联系,共同研究,改进工作,重视连环画的教育作用,克服出版发行工作中单纯从营利出发的偏向。
连环画艺术在近几年取得比较显著的成绩,是与三中全会以来在文艺工作中贯彻执行双百方针和思想解放分不开的。今后在党的文艺路线和“双百”方针指导下,通过经常的评奖、展览和出版等各种活动,及时总结和交流经验,提倡不同艺术风格的互相学习和竞赛,进一步调动连环画工作者的积极因素,我们相信,在下一届全国连环画的评奖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我国的连环画艺术园地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附图片)
  全国连环画工作座谈会会场一角 徐震时摄


第5版()
专栏:

  生活·创作·责任
  贺友直
在这次全国连环画评奖中,我的连环画《白光》得了奖。作品能得奖,当然表示它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我也听到了直率的评论,说它不如连环画《山乡巨变》下功夫。对于这样的评论,很值得引起我的思考。为什么《白光》不如《山乡巨变》呢?这“功夫”指的又是什么呢?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生活的熟悉。
《山乡巨变》说的是五十年代农民由个体经济转变到集体经济的故事。我从童年到青年,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生活在浙东的农村里,1958年又在上海郊区下放劳动。我离开旧社会农村的时间不久,又经历了新社会农村由合作社到人民公社的转变,有这么个生活基础,所以,对于从旧到新的转变过程中的农民思想感情就比较能够体会和理解。也就是说,对于作品中某些人物的思想容貌、心理情绪比较容易捉摸掌握。有时几位同道聚在一起,总会夸奖我在这个作品中对亭面糊的刻画是如何如何的生动,对刘雨生的描绘是如何如何的细腻。我自己也有这种体会,凡是对捉摸得住、刻画比较成功的形象,谈论起来也会绘声绘色、头头是道。而现在对于《白光》中的陈士成,即使作品已经画成并出版了,但是这个人物对我来说真象周身罩了一层白光似的,看不准,摸不透,即使这个人物在每幅画上的形象是具体的,但是要我说清楚每一具体形象的含意,就远不如对亭面糊和刘雨生了。当然,我不是在虚伪的自责,《白光》中的某些形象及意境气氛的描绘,还是有些可取之处的。现在,我之所以拿这两个作品作比较谈谈体会,确是由一位同志的评论所引起的警觉:创作,它的功夫主要来自于对生活的认识,而功夫,也应着力运用于对生活的描绘上。这也是作品之所以优劣成败的主要原因。
解放以来的十七年里,连环画作者对于下去生活是相当自觉的。现在仍然如此。画现实题材的,带着任务下去生活,画古典题材的,也不辞辛劳地到历史涉及的地区寻找遗留的痕迹。出版社的领导也是鼓励支持作者下去生活的。但是现在下去生活确实也存在一定的阻力。阻力各种各样,这里我仅就出版的原因所产生的阻力谈些看法。现在连环画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受销数的影响。说以古、外题材编绘的连环画读者爱看,而以现实题材(主要指以描写工农业生活为主题的)编绘的连环画,书店往往订数很低,这样必然影响出版社在编绘现实题材连环画上比例就占得很小了。现实题材少,下去生活的要求也随之而少。出于这样一个原因,下去生活之所以不如过去那样的热烈活跃,其责任在谁呢?我认为不能单方面地责怪作者。对于出版现实题材的连环画,应该有个全面的分析和正确的认识。读者的兴趣是多样的,我们向读者介绍知识和提供养料的内容也应该是广泛而丰富的。因之这就决定了连环画题材必须多样化,既不能片面追求销数,更不应该排斥古代和外国。当然,读者的选择和爱好是最现实和无情的,他们爱看什么或不爱看什么,谁也无法强制。但是总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读者不爱看现实题材的连环画。当然,谁也没有公开地提出过这种结论,但也不用讳言,这种看法往往在具体问题上起着实际的作用。我认为,我们的广大读者生活在当今的社会里,他们理应最关心最热爱自己所处时代的生活。从这一点说,读者怎么会不爱看现实题材的连环画呢。当然,我们也不用讳言,由于美术创作长期受到“左”的干扰,以致出版了一些内容概念虚假的连环画,但是我们也应该肯定,自建国以来是出过不少优秀的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连环画,读者对它们还是非常喜爱的。所以,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读者喜不喜爱现实题材的连环画,而是在于我们肯不肯花力气出好现实题材的连环画。我想,只要肯下功夫,扎扎实实地出几本好的现实题材的连环画,是能够把读者的兴趣引导过来,把现实题材连环画的信誉恢复过来的。现实题材的连环画创作繁荣了,作者下去生活当然也普遍了。反过来,有了生活,现实题材的连环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水平也就会相应提高。
我还认为,重视现实题材连环画的创作和出版,不仅是个出书比重的问题,而且是连环画作者应负的时代责任问题。这个认识,我是从敦煌壁画的启发中得来的。敦煌壁画,是宣扬佛教思想的,它经历了几个朝代,反映了各个时期的艺术风貌。它不论对宗教内容或社会生活的描写,都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精神和生活现象。它是我们民族的艺术珍宝,也是我们后人了解那些时代生活的形象依据。但是,它在当时也不过是向群众进行宗教宣传的“通俗读物”。虽是通俗读物,然而到今天却成了艺术珍宝,其原因除了历史所产生的价值外,恐怕最主要的是由于它忠实地记录了生活。所以,我从中又体会到一点:凡是普及的东西,往往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因为它来自生活,又受生活的检验。我们连环画也是最普及的东西,一年要出版好几亿册,要在广大读者中流传;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对人们精神文明的提高,影响和作用是很大的。运用连环画来反映当今时代的精神风貌,是一种教育人民很好的工具,也是让后人了解现在社会的宝贵资料。所以,从这一点说,我们从事连环画工作的不必自视低人一等,而是应该担起责任,做一个忠实的时代记录员,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后代积累优秀的精神财富而努力。


第5版()
专栏:

  关于形象刻画的片言只语
  王弘力
连环画又叫做“小人书”,顾名思义是以人物画为主的。如果从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上《佛本生故事》连环画算起,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宋人的《文姬归汉图卷》等等,直到今天的连环画,正本溯源还是颇有“来历”的。解放前刚刚出现成册连环画的时候,无论选题绘画都还比较讲究,可是旧书商唯利是图,迫使连环画画家们越来越粗制滥造,追求离奇古怪,诲淫诲盗的故事,谈不上什么艺术创造。至于人物形象,或千人一面,或恶劣庸俗,以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小人书”的声誉并不见佳。
解放后,五十年代曾产生过一些优秀连环画,但从整个连环画界来看水平还是不高的。五十年代以后优秀作品不断出现,而大量地、普遍地涌现绚丽多彩、水平较高的作品,还是粉碎“四人帮”之后最近几年的事情。衡量“小人书”水平高低的标志仍然要看它的主体——“人物”刻画或形象塑造的成就如何。
连环画题材极为广泛,要求作者生活丰富、知识多面。从许多优秀连环画生动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作者的着眼点是把人物放在第一位的。有人对近两年涌现的连环画在形式上、表现手法上力求新颖的倾向担心,这是不必要的。艺术总是要有个性的,只要形式服从于内容,并不失为好作品。当然,仅仅追求装饰趣味,或者抽象意匠,那么在工艺方面倒是颇有收获,而在人物画方面却有点遗憾了。
观察了解和研究人物,与文化、技巧各方面修养一样,需要在平日下功夫,才不致于“临时抱佛脚”。平日养成观察分析各种人物的习惯最理想的做法是记录下他的形象、语言和经历,虽然时间长了不免“磨损”,但那些生动的、特征突出的也就是堪称典型的形象是不会泯灭的。
只掌握人物面目的喜怒哀乐和大体的态势,还不能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为事物本质虽寓于现象之中,而现象经常和本质不相吻合。世界上的事物多属于矛盾统一的类型。例如外貌与思想品德不相一致的人物是相当多的:外表仪态大方却心地偏颇狭隘;道貌岸然却“一肚子坏水”;相貌平庸但内心善良崇高;美如芙蓉而毒如蛇蝎。这些类型在世界名著中都曾描写过。要在连环画中塑造生动的、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就得善于区分哪些现象是反映本质的,哪些是非本质的,在相应的情节里把那些反映本质的细节集中于典型人物身上。
连环画的人物比单幅人物画更需要夸张。但是要根据人物的身分来掌握尺寸,不能抬高或贬低,更不能夸大到不可信的程度(漫画连环画也如此)。艺术的夸张离不开真实,唯有真实才有说服人、感染人的力量。


第5版()
专栏:

  大力搞好现实题材的连环画
  陈惠冠
如果要问新中国与旧中国的连环画有什么明显的区别?那末,仅就题材而言,新中国现实题材的连环画占了极重要的位置,而旧中国则不是这种情形。新中国连环画题材的这种变化,无疑是连环画进步的表现。今天,应该说现实题材连环画在群众中已经站住了脚,有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连环画在群众中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应当爱护这一成果,把现实题材连环画进一步发展起来。
但是近年来,虽然也有些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但总的看来,现实题材的连环画数量还是比较少,作品的质量也差一些,这是值得注意的情况。当然,艺术的题材,应该多种多样,绝对不能太窄,在这个问题上,与其说我们有经验,还不如说有教训。但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把它搞好,这应该是无疑的。
在现实题材的连环画创作方面,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作者深入生活少了。过去的《山乡巨变》、《我要读书》、《白毛女》,现在的《枫》、《白求恩在中国》、《伤痕》等连环画,没有一个不是在深入生活和具有深切的生活感受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生活对于创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这几年重视不够,真正到生活中去的人也少了。这里除认识上的原因之外,也还有实际工作上的原因。比如出版社大多是约请外单位的作者来创作,而作者的创作大都在业余时间进行,如果深入生活,作者就要离开原来的岗位,这就涉及到该单位的工作,尤其在目前各单位都注意经济核算的情况下,确有一定的困难。但这种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只要有关方面从发展这一艺术事业着眼,又在经济利益上加以合理处理,问题应当不难解决。作者深入生活的另一难处是,现在有人认为:作者有稿费,深入生活的车旅费应当自理。这是很困难的。因为如果真的自理,那就很可能作者所获稿费全部花去都不够。我们希望出版单位积极鼓励作者深入生活,并且创造各种条件去帮助作者,为他们提供方便,在经费等许多具体问题上,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照顾。此外,在编辑工作上,约请画家创作的题材内容,应当尽量选那些群众爱看,画家又爱画的脚本。如果象过去极左思潮影响下那样,只求简单配合政治运动,作品内容枯燥乏味,没有艺术性,群众不爱看,画家也不爱画,那就不但使画家失去了深入生活的热情,也失去了深入生活的意义。我们提倡作者深入生活的目的,在于要求作者深刻理解生活,从而创作出能够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高质量的作品来。如果表面看来是让作者下去生活了,但创作出来的作品却是激发不起人们热情,是不关人们痛痒的,群众不爱看的,那末这种“深入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呢?
总之,在四化建设中,搞好现实题材连环画具有重大的意义。希望有关方面共同努力协作,创造条件,让连环画的编创人员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进一步搞好现实题材的连环画。


第5版()
专栏:

  浅谈连环画脚本创作
  王晓明
目前以改编为来源的连环画脚本远远多于创作脚本。为了丰富连环画品种,使连环画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我认为应当增加创作脚本的产量。
连环画与电影都是有连续画面的视觉艺术,在这一点上,它们具有一定的共性。但连环画比电影有更大的画面跳跃能力。一部电影要想从宇宙空间一直拍到海洋、沙漠,那决不是很轻松的事;而连环画只要笔锋一转,就立即能从天上画到地下,因此连环画脚本的选题应当尽量选择能发挥这一长处的题材。故事情节的安排不宜在同一时间空间停留过久,应使情节在不断变化的场景前展开,使画面丰富多采,引人入胜。
脚本的写作形式也可以借鉴电影剧本或舞蹈台本的写作过程,先写出文学脚本,将作者的构思充分表达出来,待画稿完成后再作“分镜头”的重新创作。我在创作连环画《飞碟之谜》的文学脚本里曾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她在月色苍茫的海滩上徘徊。她那忧伤的身形在略有起伏的沙地上投下狭长扭曲的影子。”为画家提供了一些创作基础。当画稿完成后,我感到情景气氛已经表达出来了,于是把这段描写全部划去,换上一段用图画难以表达的内心独白,使文画相互补充,并发挥各自的艺术感染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每本连环画都包含着各种画面,有气势宏大的大场面,也有抒情小景。一般说来,连环画家都是绘画上的多面手,但每个画家毕竟有其长处和短处。所以在脚本创作之初也应当考虑到未来绘画作者的特点,在画面分配上进行有意的增删,使创作的脚本更适合发挥绘画作者的特长和风格。
脚本创作中除选题应适于绘画表现之外,还应当在选择人物形象时考虑到绘画效果。《飞碟之谜》故事发生的地点在美洲某海滨胜地。我起初把女主角设计为旅馆女招待,但绘画形象不佳。因为她虽然深受资本家的压迫剥削,但为了谋生却又不得不穿着时髦体面,画出来就可能是个“大美人”,这样不但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于是最后将女主角改写成一位墨西哥裔的高颧骨、肤色微黑的卖花姑娘,可以将她画得很美,但仍不失为一个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劳动妇女。这样的设计就比较适宜连环画绘画表现手段。
连环画创作脚本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亟需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大量探索和尝试。如同电影艺术在长期发展中产生了电影文学一样,连环画也将在发展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独到的文学样式——连环画文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