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马新认为即使越不参加也要开柬问题国际会议
  东盟要求联合国秘书长特使的访问能为此作出努力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 吉隆坡消息:马来西亚外交部长里陶丁今天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一致认为,关于柬埔寨问题的国际会议,即使越南不出席,也应该举行。
里陶丁在同新加坡外长达纳巴兰举行了一小时的会谈后对记者说,现在,按照联合国关于柬埔寨问题的决议,召开没有越南参加的国际会议是可能的。“即使越南不参加,我们也要使这次会议开起来”。
他指出,两国的这一立场已经得到东盟其他成员国的赞同。里陶丁还表示,两国仍希望越南能参加这次国际会议,也可由其他国家代表它参加会议。
达纳巴兰正在对马来西亚作为期三天的访问。他同里陶丁的会谈涉及了柬埔寨问题、区域性问题以及两国关系问题。此外,他们还讨论了联合国秘书长特使埃萨菲的东南亚之行,并且表示,东盟正等待着埃萨菲就他访问东盟国家提出的报告。
本报讯 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的特使埃萨菲从3月23日开始,先后访问了泰国、越南、老挝、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还将访问菲律宾和日本,然后回纽约提出报告。
埃萨菲访问越南和老挝前,泰国外长西提曾要求埃萨菲向越南转告泰国希望在5月份召开关于柬埔寨问题的国际会议的主张。
泰国副外长帕努蓬对记者说,东盟将不会接受埃萨菲采取超越联合国去年通过的决议的办法为解决柬埔寨问题而作的任何努力。
据美联社报道,“河内从召开地区会议的角度看待埃萨菲的使命”,而东盟却支持遵照联大决议召开一次国际会议。在埃萨菲访问马来西亚时,记者问他是否能弥合这种分歧。他说:“我们必须坚持试着去做。”


第6版()
专栏:

  民柬部队在各地广泛袭击越军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 据民主柬埔寨电台广播,柬埔寨国民军和游击队在各地广泛袭击越军。
在戈公省北部,国民军和游击队在摸清越军的运输线路后,于3月18日在戈鲁塞山南麓伏击越军一个营的运输队,歼敌26人,缴获大米24包。3月20日,国民军和游击队又在戈鲁塞山南麓伏击越军运输队,歼敌四十多人。3月19日,国民军和游击队在梅杜河东岸袭击一个连的越军运输队,歼敌24人,缴获大米七包。3月27日和30日,国民军和游击队先后在奥达附近和梅杜河东岸伏击进行扫荡的越军,歼敌74人,其中打死营级军官二人。
在马德望省,国民军的一支特工队在3月26日凌晨袭击了三洛县安隆博越军据点,歼敌22人,摧毁弹药库一座、营房两座。3月23日,国民军和游击队在诗梳风县道暹村附近伏击越军,歼敌39人。
在柏威夏省,国民军和游击队3月19日在君克汕县击毁了越军一辆汽车,歼灭车上的敌军三十多人。随后,又伏击赶来增援的一排越军,打死打伤敌军16人。3月25日,国民军和游击队在恰普县博通越军据点五十米外伏击了从这个据点外出活动的一连越军,歼敌30人,残敌仓皇逃回据点。
在磅同省,3月28日上午,国民军和游击队在斯当县境六号公路上,击毁越军汽车一辆,车上的27人全部被歼。第二天,他们又袭击了从该县格罗耶村出来活动的一连越军,歼敌12人,其中打死连级军官一人。
在贡布省,国民军和游击队3月19日袭击了贡布县三号公路以北咋格雷丁水泥厂一带的越军,歼敌24人。
柴桢省的游击队,2月底在距柬越边界约十公里的磅咋叻村附近,击落越军飞机一架。这架飞机是在向收割水稻的村民俯冲时被击落的。


第6版()
专栏:

伊东外相再次强调越南应从柬撤军
据新华社东京4月4日电 日本外相伊东正义3日下午在外务省接见越南驻日本的新任大使阮进时说,日本政府反对越南占领柬埔寨,并再次强调越南应从柬埔寨撤军。
伊东说:“象在阿富汗和柬埔寨那样,把军队开进别的国家,是不能赞成的”。
越南大使为越南侵略柬埔寨进行了无理的辩解,并且攻击了中国。


第6版()
专栏:

  两伊战争 又趋剧烈
伊朗空军轰炸伊拉克空军基地 伊拉克部队摧毁伊朗步兵阵地
新华社德黑兰4月4日电 伊朗武装部队联合参谋部今天发表战报说,伊朗空军今天轰炸了伊拉克境内四个重要空军基地,摧毁了停留在地面上的飞机,并使军事设施遭到损失。
报道说,伊朗空军的这次轰炸是今年1月5日伊朗军队进行地面反攻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
伊朗的战报还说,3日和4日,伊拉克军队炮击伊朗的阿瓦士、提斯孚尔和阿巴丹等城市。伊拉克战斗机4日还袭击了伊朗古尔甘地区和西部其他三个城市的前哨阵地。
据伊朗军方的另一战报,驻在卡尔克赫地区的伊朗部队今天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夺回了一个战略高地,俘虏了64名伊拉克士兵,缴获一些重武器。
新华社巴格达4月4日电 据伊拉克武装部队总司令部4月4日晚发布的战报说,4月4日伊朗飞机轰炸了伊拉克北部基尔库克居民区,有二人被炸死,23人被炸伤。
战报说,同一天伊朗飞机还袭击了伊拉克靠近叙利亚边境的一个飞机场。
战报说,战斗仍在迈赫兰、阿巴丹、提斯孚尔和塞比尔扎哈卜等地进行。
战报说,在过去24小时的战斗中,伊拉克部队打死伊朗士兵71人,摧毁伊朗步兵阵地12个。伊拉克方面有四人丧生。


第6版()
专栏:

  沙提向伊朗总统递交建议
  巴尼萨德尔说最新建议有明显进步
新华社德黑兰4月3日电 伊朗总统巴尼萨德尔今天对波斯通讯社记者说,调解伊拉克—伊朗战争的伊斯兰会议组织代表团提出的结束战争的最新建议比过去有进步。
巴尼萨德尔是在伊朗胡齐斯坦省前线某地会见伊斯兰会议组织秘书长沙提后发表这一讲话的。沙提是受代表团的委托,今天上午抵达这里向伊朗领导人递交这份新建议的。
伊朗总统说,最新建议包含了在伊拉克撤军的同时解决两国的边界纠纷以及成立法庭来调查战争原因等内容,“这本身就是一个明显的进步”,“我们可以说,这同我们的建议接近了”。但是,他指出,这项建议仍有含糊之处,他还要看一看伊朗提出的停火三条件能否得到满足。这三个条件是:停火和伊拉克撤军同时进行;调查谁是战争的发动者;在1975年阿尔及尔协议的基础上解决两国的边界争端。
巴尼萨德尔表示:“我们将同伊马姆(霍梅尼)和最高国防委员会成员讨论这些建议,然后同时公布这些建议和我们的答复。”
沙提今晚离开伊朗返回吉达,将于明天前往巴格达,向伊拉克领导人递交这项新建议。


第6版()
专栏:

  不结盟国家将派小组调解两伊冲突
新华社新德里4月5日电 印度、赞比亚、古巴外长拉奥、戈马、佩奥利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政治部主任法鲁克昨天和今天在此间就伊朗和伊拉克之间冲突的最新发展进行了磋商。
今年2月在这里召开的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要求由这四个成员组成的小组为结束两伊冲突作出努力。这个小组打算在本月到德黑兰和巴格达,探索调解冲突的可能性。
印度总理英·甘地夫人昨天接见他们时对伊朗和伊拉克两个不结盟成员国继续冲突表示遗憾。她希望这个小组本着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新德里宣言的精神,为解决冲突所进行的磋商和积极行动取得成功。


第6版()
专栏:

  黑格开始访问中东四国
  在开罗称赞埃及对中东和平与安全作出巨大努力
新华社华盛顿4月3日电 美国国务卿黑格今天晚上离开这里前往中东,对埃及、以色列、约旦和沙特阿拉伯四国进行访问。
国务院的高级官员昨天对记者说,黑格此行的目的是在被访问的国家和美国新政府之间建立直接的高级接触,以便在对付苏联在中东地区挑战方面与这些国家建立安全合作。
里根政府的官员说,黑格此行将就两个不同而又相互作用的问题同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举行会谈:一是为了对付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威胁和挑战而进行安全合作的问题。黑格将使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相信,美国是他们“可以信赖的、可靠的和长期的安全伙伴”。第二个问题是埃以和平谈判。在美国审查中东形势的背景下,黑格将听取有关各方的看法。美国政府将继续支持戴维营协议,但是它宣布:“目前在中东地区应当首先考虑的是改变西方对苏联所处的日益不利的地位。”
黑格在结束对中东四国的访问后还将访问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法国和西德。
据新华社开罗4月4日电 美国国务卿黑格及其一行今天下午乘飞机抵达这里,对埃及进行正式访问。这是黑格担任里根政府国务卿以来的首次出国访问。
黑格在机场对记者发表谈话说:“里根总统要我把中东作为出国旅行的开始,是非常适当的。同样重要的是,我们的第一步应该是埃及。”黑格称赞埃及为保证中东地区的发展、稳定和安全而作出的巨大努力。他说:“里根总统本人坚信,一个强大的埃及对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黑格说:“我和我的同伴今天来到这里是为了了解我们美国人怎样才能最好地参与你们寻求加强中东地区和平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我们在戴维营协议的范围内推进和平进程。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是,这种关系会扩大和加强美国和埃及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黑格到达开罗之后私下透露,由于波兰局势,他随时可能中断中东之行,返回华盛顿。
埃及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阿里到机场欢迎黑格。阿里对记者说,双方将就国际形势、中东问题和双边合作举行会谈。通过会谈,将会加强两国之间在中东和平进程中的相互了解。


第6版()
专栏:

  温伯格认为苏联有可能入侵波兰
新华社伦敦4月4日电 美国国防部长卡斯珀·温伯格今天警告说,苏联在波兰边境的活动,是同可能采取的入侵行动相一致的。
温伯格到达伦敦,开始他为期一周的欧洲之行。他抵达希思罗机场后对记者们说,波兰局势“仍然很严重”,苏联军队“正在进行的许多活动,同预料要在上周周末结束的俄国军队的演习,是不一致的。”他还说,军队的演习活动“是同想进入波兰相一致的,也同扩大演习相一致。空运供应看来比投入演习的部队所需要的供应要多——多得多。”
温伯格说:“我们希望他们不进入(波兰)。而且我确信波兰人希望他们不进入。”他强调说,北大西洋公约的盟国正在就一旦俄国人入侵波兰时,西方可能作出的政治、经济反应这一问题进行紧张的筹划。
温伯格预定要同英国国防大臣约翰·诺特就波兰问题进行磋商。然后去西德。


第6版()
专栏:

  永野重雄表示日苏经济合作难以进行
据新华社东京4月4日电 据《日刊工业新闻》今天报道,日苏经济委员会代表委员永野重雄4月3日对记者谈到日苏经济合作问题时说,“在现在的严峻国际环境下,难以提出使用国家资金的新的大型(合作)事业。苏联所试探的日苏经济委员会联合干部会议也不能早日举行。”
不久前,苏联要求日本提供30亿美元的贷款,以便从日本进口大口径钢管,用于铺设从西伯利亚到西欧的天然气输气管线。为此,日苏双方在东京举行了会谈,但是未能达成最后协议。
报道说,日苏经济委员会因受阿富汗事件的影响,从1979年9月在莫斯科举行第八次会议以后,已经相隔了一年半没有举行会议。根据在苏共二十六大上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开发西伯利亚需要日本的资金和技术参加合作,所以苏联想早日召开日苏经济联合委员会,让日本逐渐放宽对苏联的经济制裁。而永野鉴于苏方在前年的联合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开发西伯利亚的三个建议仍处于冬眠状态,在现在的国际形势下,使用日本输出入银行资金进行日苏合作新事业是困难的,所以对早日召开日苏经济联合委员会表示了否定看法。


第6版()
专栏:

  黎巴嫩扎勒市继续激烈交战
  叙总统与黎特使表示双方同意维持黎治安
新华社贝鲁特4月4日电 叙利亚维持和平部队和黎巴嫩长枪党民兵昨晚短暂停火以后,从今天黎明开始又在黎巴嫩中部的贝卡省首府扎勒市继续激烈交战,双方使用了重炮和坦克。据报道,从1日开始的这次军事冲突已使一百多人死亡,二百多人受伤,大量民房、商店、学校和医院遭到破坏。扎勒市已断绝了水、电和粮食的供应。
萨尔基斯昨天召开了12个小时的内阁紧急会议。但是会议未能得出解决问题的一致看法。黎巴嫩总理瓦赞会后说,内阁将继续开会进行磋商并竭力控制事态的发展。
黎巴嫩形势的突然恶化引起国际社会的不安。美国、法国和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先后发表声明,要求立即停止冲突。欧洲议会将讨论一项要求国际干预黎巴嫩事态的决议草案。此间政界人士认为,在美国国务卿黑格访问中东前夕在黎巴嫩爆发的军事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美在这一地区的对抗。
据新华社大马士革4月4日电 据此间报纸今天报道,叙利亚总统阿萨德昨天接见了黎巴嫩特使、公共工程和运输部长埃利亚斯·赫拉维,双方就目前黎巴嫩局势交换了意见。赫拉维向阿萨德介绍了黎巴嫩、特别是扎勒地区的形势。阿萨德重申了叙利亚对黎巴嫩承担的义务。他强调,叙利亚将尽力维护黎巴嫩的安全和统一。双方同意采取措施来维持黎巴嫩的治安。


第6版()
专栏:

  埃及就黎巴嫩的流血冲突发表声明
据新华社开罗4月5日电 埃及外交部昨天发表声明,对目前在黎巴嫩爆发的大规模流血冲突深表关切。
声明重申埃及支持黎巴嫩人民和维护黎巴嫩的国家统一和政治独立。声明呼吁黎巴嫩各方要自我克制、坚持全国统一和把黎巴嫩人民的利益放在一切宗派利益之上。


第6版()
专栏:

  保共十二大闭幕
据新华社索非亚4月4日电 保加利亚共产党第12次代表大会今天在索非亚人民文化宫闭幕。
这次代表大会修改了党的章程,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
新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托多尔·日夫科夫为保共中央总书记(按照本届代表大会修改后的党章,恢复了1954年取消的总书记职务)。
中央全会还选出政治局委员12名,原14名政治局委员除84岁的伊·米哈伊诺夫和多年生病的塔·佐洛夫落选外,其余均未变动。


第6版()
专栏:

  挪威驱逐一名苏联间谍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4月3日电 奥斯陆消息:据挪威《工人日报》2日报道,挪威政府宣布驱逐一名苏联间谍。
外交部副国务秘书1日召见苏联驻挪威大使尤里·基里钦科,通知他,挪威要求苏联驻奥斯陆商务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季莫尔·别谢金尽快离开挪威,因为“他在挪威从事了与他的身份不相符合的活动”。
与此同时,挪威还宣布不允许苏联商务代表团的前任副代表叶夫根尼·米罗年科和前工作人员格奥尔基·彼得罗夫再次入境,因为他们以前在挪威从事过间谍活动。


第6版()
专栏:

  谷牧结束对卢森堡的访问
新华社卢森堡4月3日电 中国副总理谷牧今天结束了对卢森堡的两天正式访问。
中国驻卢森堡大使郑为之今晚在大使馆为谷牧副总理的访问举行了招待会。
卢森堡首相维尔纳,众议院议长莱昂·博伦多夫,副首相兼外交大臣科莱特·弗莱施夫人,以及政府其他高级官员和各界知名人士出席了招待会。
今天上午,谷牧一行参观了阿里德钢铁公司。
谷牧将从4月6日开始对西班牙进行正式访问。


第6版()
专栏:

  我公路桥梁建筑公司同北也门签订一项合同
据新华社萨那4月5日电 中国公路桥梁建筑工程公司同北也门市政住房部4日签订了一项关于扩建萨那祖贝日大街道路的施工合同。这条道路的扩建部分长四公里,总造价为2,000万也门里亚尔。


第6版()
专栏:

我国际书店参加墨西哥国际书籍博览会
据新华社墨西哥城4月4日电 第二届墨西哥国际书籍博览会在这里开幕。包括中国国际书店在内的美洲、欧洲和亚洲19个国家的209家出版公司参加了将于12日结束的这届博览会。


第6版()
专栏:

我秦代兵马俑复制品在伦敦展出
据新华社伦敦4月4日电 中国出土文物秦代兵马俑的七件复制品今天在伦敦展出。展出是在伦敦繁华的牛津大街上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塞尔弗里奇公司的顶层。


第6版()
专栏:

图为中、日运动员(从左至右)郗恩庭、长谷川信彦、余长春、伊藤繁雄,4月3日在名古屋举行的纪念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十周年大会上进行友谊比赛结束后的镜头。 黎启榕摄(新华社稿)


第6版()
专栏:

  美国人在思考,探索答案
  里根遇刺事件和暴力恐怖引起的思想动态
本报讯 里根遇刺的事件,由于他没有受到致命的一击,很快就能在医院里设立“椭圆形办公室”,开始行使重要的总统职务,所以,对刚刚上台的新政府的冲击不算大。但在美国的各阶层中,在社会公众的思想情绪上,激起的反响却既是复杂的,又是尖锐的。
《纽约时报》报道说:美国人虽然对席卷全国的暴力行动,早已司空见惯,但是这次又一位总统的被暗杀,仍旧感到震惊、悲伤、愤怒……,并且在思考这究竟是什么问题,同时在探索问题的答案。
长期以来,在美国的实际生活中,在荧光屏上,在广播中,枪杀之声不绝,暗杀危险到处存在。总统亦在所难免。里根今天的遭遇,成了历史上的第10个纪录。《华尔街日报》社论不禁感慨地说:“最勇敢和最机警的特工人员或警察在(美国)这种世界里也不能绝对保护一个总统的安全。”
“当里根总统被枪击受伤的消息象旋风一样越过这个国家时,在酒吧间,在工作场所以及在人们的家里,美国人表示震惊、悲伤和愤怒”。
这是美联社的一段描述。
但这种强烈的情绪,仅仅是因总统的遇刺而触发的吗?
不是。报道说:“甚至那些厌恶总统的人也为这一事件而感到沮丧”。
小石城的一名律师保罗·亨森表达了同样的心情:“我感到震惊、沮丧和绝望的是,在美国有许多疯子,我们却不知道他们姓甚名谁。”
在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学生们聚集在手提收音机旁“惊恐得沉默不语”。有个名叫拉雷斯·特雷西安的终于道出了普遍的心情:“我的内心在悲鸣:‘可怜而疯狂的美国’”!
但是,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问题,很自然地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在美国,“人们到处都在谈论‘疯子’、‘瘟疫’以及美国制度中的某种弊病”。连英国的两名旅游者在纽约时报广场看到“行刺未遂”的新闻字幕时,也惊讶地说:“看来这确实是美国的一个问题。”
可是,究竟是什么“弊病”,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应该怎么办,人们却又不免坠入“茫然”的迷雾之中。
据反应,有这样几种看法和想法:
有的认为这简直是儿戏,“只要你太出名,就有人企图让你的名字消失”。这是蒙大拿州州长施温登的高见。
有的认为,也许是因为有人想对里根削减预算的做法进行报复,或者是因为里根的“复兴”计划不会使美国目前的萧条状况有所好转而使自己出了事吧。
也有的稍为进了一步,认为这是社会和制度的问题,但又把它归结于“开放的社会是脆弱的”,或“一个政治派别为了夺取政权而进行的严重尝试。”
显然,这都不能说明真相,也难于说服多少人。因而,人们只能笼统地存疑:“总有什么地方太不对头了”。有的则无可奈何地说:“我内心感到痛苦,这就是我所能说的了。”
至于怎么办,人们在这方面发出的议论就更少了。只有一些提倡控制手枪的国会和政界人士,声言要向国会提出禁止出售手枪的法案。还有人准备提出惩罚打死打伤保护总统和总统身边的工作人员的人的法案。也有人认为总统最好少同公众接触。更多的人,从政界要员到许多普通公民,就只能向上帝祈祷:“愿上帝救救我们大家。”
这虽然不过是一些美国记者所报道的思想动态,有其局限性。但是,美国人在思考、探索而又难免“茫然”的这种状况,并不仅仅在里根遇刺事件和暴力恐怖行动上有这样的表现。


第6版()
专栏:数字与事实

  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情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近出版的统计年鉴列举数字说明,一些国家的文教发展情况:
△1965年到1977年期间,全世界学生总数从四亿一千八百万人增加到六亿零一百万人,增加最快的是非洲和阿拉伯国家。
△1977年,发达国家用于教育方面的预算经费按人口平均为314美元,第三世界国家每人平均为24美元。据估计,全世界教育经费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7%,其中发达国家占6%,发展中国家占4.3%。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按每百万人口计算拥有的科研人员的数目,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发达国家,最多的三千人,最少的一千人。在发展中国家,例如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多的五百人,少的一百人;在非洲不发达国家中最低的每百万人中仅30人。
△1968年全世界出版的书籍共约64万种,比二十年前增加了将近一倍。
△1977年,美国出版了1,829种报纸,居世界第一位。美国平均每千人有报纸287份,日本为546份,瑞典为528份。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要低得多,在非洲的卢旺达,每万人才有一份报纸。
△无线电广播仍然是世界上主要的通讯工具。在1965年至1977年期间,听众人数从大约五亿人增加到十亿多人。在非洲和亚洲增加最多,这些地区的广播电台增加了一倍多。
(据新华社)


第6版()
专栏:札记

  死水微澜
  梁丽文 方成画
往池塘里扔进一块石子,会激起一声响声,溅起一阵水花。由此激起的涟漪,一圈一圈地悄无声息地向四周扩展开去。
这种现象可以贴切地用来形容苏联官场臭名远扬的“鱼子酱丑闻”。
两年前,有个苏联人在商店里排队买到了一大罐烟鲱鱼,回家打开后,发现里面竟然装满了黑油油的鱼子酱。鱼子酱虽说是苏联有名的特产,但它只出现在款待外宾的筵席上或是只用外汇的小白桦商店里。这个人意外得宝的喜讯不胫而走,传到了警方耳朵里。经过追查,查获了以苏联渔业部副部长为首的一个大贪污集团。
鱼子酱丑闻当时掀起轩然大波,因为它牵涉面广、经过时间长。上自莫斯科高级官员,下至里海海滨的渔民,卷进去的有几百人之多。在整个七十年代,这个集团从在里海捕获的鲟鱼中取出鱼子,装入贴上烟鲱鱼商标的大罐头,运到西欧、日本,按世界市场价格,以一百美元一两的价格出售。这个集团根据与外国签订的合约,收入了几百万美元的外国硬通货。他们把赃款秘密储存,等到有高级的同伙出国时使用。
虽然克里姆林宫一直竭力掩盖这件丑闻,但余波至今未息。
贪污集团为首的渔业部副部长符拉基米尔·里托夫当时锒铛入狱。据说他在狱中交代了这一复杂案件的重大情节后在去年春天身亡。有人说他是自杀的。渔业部部长亚历山大·伊什柯夫已退休两年,整个渔业部也已被改组。
其后,另一名高级官员,渔业生产销售管理局副局长叶非姆·费尔德曼也被查出与这案子有牵连。最近,关于此案的逮捕已波及到对外贸易部。事情也涉及苏联远东舰队,他们有将鱼子酱偷运到日本之嫌。
在深处厚厚地积了一层官僚主义和特权阶层的淤泥的苏联水塘,并不完全死寂。偶尔掉入的一个鱼子酱罐头,也会激起一阵小小波澜,而且散发出一阵阵恶臭。(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