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日美生产率的竞争
  本报记者 陈泊微
美国“面临经济的珍珠港”
一场错综复杂的经济战争,正在工业化国家之间展开。在东京,每天打开报纸,都可以闻到这种战争的“火药味”。
斗争是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之间进行的,但日美之间的交锋显得格外激烈。美国总是处在被动招架的地位,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几乎着着占上风!美国汽车大王福特三世已经在惊呼:美国“正面临着经济的珍珠港”!
这样的呼喊一点不奇怪。今天日美经济战中最吃紧的战场就是在汽车部门。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第一次超过美国,突破1,000万辆大关,而美国的汽车产量却由1979年的1,120万辆降到七百八十六万多辆,一年减产30%。也是这一年,有二百四十七万多辆日本汽车涌进了美国市场。美国在日本汽车攻势面前吃了大败仗。
再看看钢铁工业。日本的钢铁产量在1946年微不足道,只有美国钢产量的1%,但是,1980年却已增加到一亿一千一百多万吨,超过美国而跃居世界前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美两国的经济差距不断缩小,今天已经到了相互争夺关键性阵地的阶段。日本在造船、收音机、电视机、摩托车、照相机、录像机、钟表等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方面,都已先后超过了美国。近来象钢铁、汽车这样的基本工业部门和其他尖端工业部门,日本也在紧紧咬住美国不放,有些已经追上。电子计算机就是又一个例子。美国人承认,在电子计算机方面日本很快就要成为“难缠难斗的对手”。日本在集成电路、一些高级精密的机械产品,如数控机床等方面,也与美国激烈争夺市场。
当然,就总体来说,日本的经济力量与美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某些重要工业,如宇宙航空工业、最高级的电子计算机的生产部门,等等,日本还比不上美国。但是,不论怎么说,上面提到的那些力量对比变化的事实,毕竟是有重要意义的。
强大的武器是劳动生产率
为什么在经济战争中日本能够接连打胜仗,而美国却防不胜防,常吃败仗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率问题。这一点,现在日美两方的认识基本上一致。
战后三十多年来,美国吃亏的就在于它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得缓慢,有时甚至呈现停滞状态,而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则以比任何国家都快的速度节节上升。
在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一般指1960—1973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实质增长率每年都在10%左右,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大体上同这个速度相适应。就是进入经济低速增长的年代(指1973年以后到现在),劳动生产率每年也还提高4—5%的程度,只有第一次石油危机中的1974年出现过一次负数。
据美国人自己的调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平均每年只提高3%的样子,大大低于日本,也低于其他工业化国家。到了七十年代,劳动生产率的上升率更加降低;最近几年,已降到1%,有时还出现绝对下降的情况。
为什么美国劳动生产率上升得慢,而日本却上升得那末快呢?这里没有什么秘密。
劳动生产率(即一定的劳动量与它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比率)的客观运动,是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的。
决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和上升速度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生产设备的状况。
日本原有的工业设备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战后,日本用大量投资来增添新设备,并不断予以更新。根据统计,日本民间企业的设备投资额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平均高达18%,在工业化国家中是最高的,而美国,却只有10%。
由于日本的设备投资增加得快,日本劳动者平均每人占有的生产装备的值(人们称这个值为“资本装备率”)也大,这就大大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正是由于日本人特别重视生产设备的更新,因而日本工厂里的机器设备总是很年轻。新的机器,性能高,故障少,自然能发挥更高的效率。
资料表明,日本制造业设备的平均年龄,在1956年是5.6岁,1979年是7.6岁,都比同时期的美国生产设备年轻。例如1973年日本的设备比美国的年轻4岁以上,最近,也年轻2.7岁。(1980年度日本《劳动白皮书》)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科学技术力量的强弱,特别是先进技术普及的程度。
日本的科学力量比不上美国,发明创造也没有美国多。但是日本人有一个了不起的本事:最善于学习和利用外国的科技新成果。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有重要经济效果的重大发明创造,诞生在外国,迅速推广应用却是日本。电子计算机是美国人发明的,应用也以美国为最早。但日本从六十年代起,急起直追,现在,电子计算机在产业上的应用已经相当普及。某些方面,应用效果比美国还好。在电子计算机小型化方面,美国正在向日本学习,要求日本的公司与美国公司合作,共同生产小型电子计算机。
日本人非常重视引进世界上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之后,能够很快地消化、普及,在普及之中又有所改善和创新。根据日本《科学技术白皮书》(1980年度)发表的资料,现在,日本用于技术进口的钱仍然大量超过技术出口的收入额,但是,从新签订的单年度的技术进出口交易额的统计来看,日本从1972年度开始,已由入超转变为出超。这表明日本正向技术出口国的方向发展,日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条件比过去更为有利。
日本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提高得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日本人的企业经营方法比美国人高明。日本的企业实行一种所谓“终身雇佣制度”,企业领导人注意搞好同工会组织的关系,又经常向工作人员们灌输一种“同企业共命运”的思想,采取种种办法,来鼓励全体人员发挥工作主动性。
总之,日本的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是日本人从多方面努力的结果。
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日本发展经济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保证日本在激烈的国际经济战争中屡获胜利的主要武器。生产率问题是了解今日日美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一把钥匙。
现在,国际上已经出现了一种说法:如果日本的生产率继续以较高的幅度上升,而美国的生产率仍然徘徊不前的话,那末日本在总的经济力量方面赶上美国,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一个苏生的美利坚能实现吗?
在经济战争中接连受挫的美国人,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一种经济上的“危机感”正在笼罩着美国。
美国人正在为“再工业化”、为“经济苏生”而大造舆论。大量的文章,卷帙日增的书籍,频繁的讲演,专题的电视节目,都是围绕着这同一个目标而呼喊。
美国人终于明白了:日本人在经济上挫败美国,使用的乃是生产率这个并非秘密的武器。因而,美国也准备用同样的武器去回敬自己的竞争对手。
这里,不禁令人想起了列宁在六十二年前说过的一句名言:
“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他说,历史上一种制度战胜另一种制度,归根到底是靠的这个东西。
无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都证明了一点:劳动生产率,对于任何社会制度、任何国家、民族、任何政权,都是最重要的试金石,谁想逃避它的考验是不行的。
劳动生产率升降变迁的运动,是一个生动的辩证法。在这个运动中,永远是有矛盾,有斗争,有统一;有量变,也有质变;强者可能变为弱者,弱者可能变成强者;那些发奋图强的民族,终将逐步赶上先进,只有那种自甘暴弃的落伍者将无法摆脱被历史所淘汰的命运。(附图片)
  在横滨港等待装运出口的日本汽车
日本每日新闻社供稿


第7版()
专栏:

  卓有成效的阿曼外交
  何立
从1970年卡布斯苏丹执政以来,阿曼苏丹国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阿曼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积极的作用,国际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
10年前,同阿曼有外交关系的只有美国、英国和印度三个国家。卡布斯苏丹执政以后,实行行之有效的外交政策,使阿曼对外联系迅速扩大。1971年,阿曼加入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和联合国。目前,阿曼已同六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九十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成为国际社会中一个活跃的成员。
阿曼重视同邻国及其他海湾国家改善和发展关系。卡布斯苏丹执政后,首先改善了同西部邻国沙特阿拉伯的关系。1972年,沙特阿拉伯宣布承认阿曼。近年来,两国经常在政治、经济和外交等方面协调立场,沙特阿拉伯给予阿曼数目较大的援助。阿曼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政治、经济、贸易关系发展也较快。从去年以来,阿曼同伊拉克长期紧张的关系有所好转。阿曼还注意同伊朗保持睦邻关系。对两伊战争,阿曼采取中立立场,希望交战双方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彼此的争端。近年来,阿曼在海湾国家消除分歧、联合自强方面作出了努力。今年2月,六个海湾国家组成了海湾合作委员会,在实现海湾国家团结合作,以抵抗外来的威胁和侵略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阿曼为此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当前重大的国际问题上,阿曼一贯主持正义,采取原则性的立场,因而赢得了普遍的赞赏。它坚决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和越南侵略柬埔寨,要求苏联和越南立即从阿富汗和柬埔寨撤军;它主张海湾安全应由海湾国家自己维护,“要用一切手段阻止大国把海湾变成国际争夺的场所”;它主张一切外国军队和军事基地必须从印度洋撤出,使印度洋成为和平区;在中东问题上,它强调维护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它要求维护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反对苏联“企图通过其附庸国控制不结盟运动”。
对苏联的侵略扩张活动,阿曼始终保持高度警惕。阿曼领导人曾多次指出,对海湾国家独立和安全的严重威胁来自苏联。阿曼坚决拒绝勃列日涅夫去年12月提出的所谓海湾安全的“五点建议”,认为这是对海湾事务的干涉。阿曼还经常谴责苏联在海湾、红海和亚丁湾寻求和建立军事基地。
中国与阿曼有着传统的友谊,两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友好往来。1978年两国建交以后,双方关系发展较快,来往不断增多。卡布斯苏丹等阿曼领导人多次表示,同中国友好是阿曼的既定政策。1978年6月,阿曼外交大臣扎瓦维首次访问中国。两年来,阿曼的水电大臣、宗教大臣、工商大臣等也相继来中国访问。最近,阿曼副外交大臣阿拉维访问中国。中国副总理姬鹏飞及有关方面负责人也先后访问了阿曼。在反对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和建设自己国家的共同斗争中,中国同阿曼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正在日益发展。(附图片)
  阿曼首都马斯喀特一瞥


第7版()
专栏:

  苏联大使当场出丑
  张结
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最近发生了一起被人们广泛议论的事件。不少人认为,事件虽然不大,但它却说明菲律宾政府和外交界对苏联侵略扩张政策的态度,也说明苏联公然入侵阿富汗是多么不得人心。
3月25日,在菲律宾大使协会每年一度的公开论坛开幕宴会上,罗慕洛外长作了有关菲律宾外交政策和当前世界形势的报告。罗慕洛谈到,苏联入侵阿富汗是一次“质量上的新的升级”,“因为苏联武装力量楔入世界上一个敏感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已经使从印度洋、太平洋国家到中东和非洲都为之不寒而栗。”想不到在罗慕洛讲话的时候,苏联驻菲律宾大使米哈依洛夫突然站了起来,嚷道:“部长先生,你讲错了,我要求答辩。”他的态度使近二百位参加宴会的人感到吃惊。罗慕洛当即告诉他:“大使先生,请您注意我们要尊重讲话自由。你可以有答辩的自由,但我也有讲话的自由。”这位大使才在众人非议的眼光中气呼呼地坐了下来。
罗慕洛讲完话后,立即客气地请苏联大使讲话。但不知道是由于事前缺乏准备还是由于激动,这位苏联大使尽管用了近30分钟时间,却讲不出什么站得住脚的理由为苏联的侵略行径辩解。他一会儿说阿富汗局势“威胁了苏联的安全”,一会儿说苏联“不会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一会儿又说什么苏联“不允许任何反动力量破坏、干涉民族解放运动”。在这冗长的“答辩”过程中,全场议论纷纷,觉得苏联大使喧宾夺主、强词夺理的作法未免太过份了。作为主人的大使协会主席不得不制止他,说这只是公开论坛的开幕式,并不希望人们在这里进行长篇演说。还是罗慕洛外长建议让他把话讲完,与会的人才勉强听下去。
苏联大使讲完后,反应十分冷淡。罗慕洛外长风趣地说,他对苏联大使的作法倒是可以理解的,“我认为,如果苏联大使今天不出来答辩,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苏联大使了。”罗慕洛并且建议与会的人为米哈依洛夫的“答辩”鼓掌。但尽管这样,厅内却掌声寥寥。这时,前任大使协会主席站起来说,大使的讲话并不能回答他对苏联政策的问题,愿意有机会同他进行公开辩论。菲律宾最高法院的一位法官也提议说,应该受到鼓掌欢迎的是罗慕洛外长的讲话,全场立即爆发出长时间的、十分热烈的掌声。苏联大使面红耳赤、十分尴尬,以至最后大使协会副主席宣布将专门请他阐述苏联的观点,并且愿意同他进行公开辩论时,这位大使却支支吾吾,再也打不起精神来了。
直到离开会场时,与会的人还在议论纷纷。有人说,“象这样粗暴打乱外长讲话的情况,在外交场合是少见的”;有人抱怨苏联大使白白占用了大家的时间,“大概再给他30分钟,他也无法讲清楚。”有人甚至把苏联大使的取闹称为“一场丑剧”。罗慕洛外长事后也对一位朋友说,“虽然他讲了30分钟,但没有一个人能听得懂。”
看来,米哈依洛夫先生尽管不顾礼仪,强词夺理,但他却无法把黑的说成是白的,把出动近十万大军屠杀别国人民说成是和平和正义的事业。这不仅对米哈依洛夫先生,对所有的苏联外交官以至苏联政府来说,都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米哈依洛夫大使所遭致的失败,不过是这一困境的又一个例子罢了。


第7版()
专栏:日本通讯

  长城挂毯前 友谊花盛开
  ——天津展览馆在神户
  本报记者 陈弘
春天到了神户人工岛。为庆祝它的建成,岛上的博览会3月19日正式开幕。作为神户市的友好城市,天津市特由副市长胡启立亲自前来祝贺,并派出展览团参加博览会展出,举办了天津展览馆。
神户市从三世纪起就同中国有文化、通商往来。1868年开港后,同中国的贸易往来频繁。1973年6月,它与天津市结成友好城市,两市之间的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和贸易往来日益增加。
天津展览馆是天津市解放后规模最大的出国展览馆,展品反映了天津市人民在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指引下各方面取得成就的一个侧面。78种、三千五百多件、套展品中有:天津市传统的出口商品,也有该市艺术家、设计师和工人精心设计制作的富有特色的工艺品、轻纺产品和土畜产品及各种土特产食品。工艺品有玉刻、石刻、景泰蓝、贝雕、磨漆画、艺术屏风、地毯、丝毯、挂毯等。轻工纺织品中有自行车、手风琴等乐器、足球等体育用品、玻璃器皿、皮革制品、抽纱和针织品等。
神户市和博览会当局对天津展览馆非常重视和支持,安排在占重要位置的国际展览馆一楼大厅,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在布置展览馆的过程中,中日双方工作人员从3月1日至13日每天加班到晚上10时,星期天只休息半天,紧张劳动,紧密合作,顺利做好了展前准备工作。
人们络绎不绝地去天津展览馆参观。展览厅正中墙壁上悬挂着万里长城大挂毯。挂毯长10英尺,宽20英尺,是天津地毯二厂的16位工人为了这次展览,每天24小时三班倒,花了近一年时间赶制出来的,一针针凝结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的深情厚谊。挂毯的构图雄伟壮丽,色彩鲜艳,万里长城和背后群山富有立体感。挂毯前,人群川流不息。不少日本观众赞不绝口。神户爱国华侨曾博雄特意带着一家五口人在长城挂毯前摄影留念。吉隆坡华侨也来到长城挂毯前分批照相,表达了他们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访日观光的台湾同胞也特意前来参观天津展览馆。他们在长城挂毯前停留,仰望大陆宏伟景色,思绪万千,久久舍不得离去。
天津市从该市动物园饲养的三只熊猫中,特意抽调蓉蓉(雌,17岁)和寨寨(雄,7岁)到博览会展出半年。博览会协会花了三亿日元,建筑了熊猫馆。馆内装的是现代化仪器,有严格的消毒系统,食物进馆时先在检查室检查和消毒,然后送到能保持恒温、恒湿的食品库保存,为保持竹叶的鲜度还设有竹库,可以自动洒水和抽风,有电视监控,中日饲养员和工作人员可以24小时通过闭路电视观察熊猫在寝室、活动室、运动场的活动。
每天上午九时半,博览会一开馆,成千上万的观众直奔熊猫馆,片刻之间,熊猫馆前观众已排成六行长队。
有的观众从老远的广岛市赶来,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熊猫,并说感到不虚此行。有几位残废人热心地坐上轮椅前来观看。有的扶老携幼全家一同来到熊猫馆。熊猫寨寨和蓉蓉似乎很懂得人情,观众越多,它们就越活泼,一会儿跳进水池洗澡,一会儿爬在单杠上倒吊起来,动作可爱,令人喜欢。《朝日新闻》报道说,“博览会最受欢迎的还是熊猫”。原先博览会当局估计展览半年期间观众将有600万人,由于天津市的熊猫参加展出等因素,现在估计观众可达1,300万人。
在国际广场举行天津展览馆馆日活动时,神户华侨总会的男女青年和神户中华同文学校的学生和家长的妈妈合唱队分别演出狮子舞、红绸舞和演唱了《牧歌》、《红梅赞》、《采茶之歌》等歌曲。生在神户的华侨、原宝塚少女歌剧团的日本著名演员凤兰也特别应邀回到舞台参加演出,演唱了《草原情歌》和她自己作词的《我是不死鸟》。她在歌唱前用中国话说:“我也是中国人,我感到很幸福”,顿时响起了热烈掌声。她演唱时,圆形剧场座无虚席,整个后侧站满了观众,气氛异常热烈。
华侨历史上很早就来到神户市,目前有八千多名华侨居住在这里。他们为中日友好和该市的国际贸易做出了积极贡献。神户爱国华侨也主动协助展览团做准备工作。神户华侨总会会长李万文和副会长石嘉成,3月1日亲自带领华侨青年教师、男女中学生和中国留学生五十多人来到展览馆义务劳动一天,帮助油漆、装展架、组装宫灯、铺地毯、擦橱窗玻璃和写日文说明书等,并解决了不少困难。爱国华侨潘式舜还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让展览团先遣组住宿。天津展览馆在神户的顺利展出,同各方面的协助和支援是分不开的,它是中日友好合作和爱国华侨积极支持的成果。(附图片)
  日本观众在长城挂毯前摄影留念 黎启榕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