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空谈家和实干家
怀民
《人民日报》4月2日所载华君武同志的漫画《三个事后诸葛亮顶不上一个实干臭皮匠》,立意新颖,切中时弊。不少同志看后,表示赞同。
“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句俗语。毛泽东同志曾用它来说明群众的集体智慧大于个人的才能,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道理。华君武同志的这幅漫画,赋予这句成语以新的含义,推崇实干精神,反对讲空话。真是耐人咀嚼,意味深长。
在画中,“三个事后诸葛亮”和“一个实干臭皮匠”对比十分鲜明。那三个诸葛亮一面摇着羽扇,一面发着高论。其中一个,脸上带着鄙夷的神色,似乎对周围的一切都不值一哂;一个双目圆瞪,好象正在怒斥别人的过错;一个则幸灾乐祸,流露出一种自鸣得意的神情。和这三个自以为神机妙算莫过于己的“事后诸葛亮”形成对照的,是那个“实干臭皮匠”。他神情专注,正默默地在那里埋头钉鞋。他的整个神态,尤其是他嘴里衔着的两根鞋钉,把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苦干精神,突现在我们的面前。什么是可敬的,什么是可鄙的,在这里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说假话,说空话,说大话的风气,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年代很盛行,影响所及,至今专发空论、不务实事的现象还相当严重。有些人对于现状,颇为不满,发起牢骚来,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就是想不到要改变现状,克服困难,除了从自己做起,亲自动手实干之外,别无他法。这种人把自己置身于四化建设的热潮之外,专门站在一边,说东道西,论短论长。更有甚者,自己不干,还专挑别人的毛病。如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对事物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加以科学的总结,那当然是好事。然而,他们不是这样,工作一旦发生某些差错,产生一点缺点,他们就发表一通“我早就说过不行吧”之类的议论,泼冷水,说风凉话,似乎干的人比袖手旁观的人更应该挨四十大板。这种自诩高明的“事后诸葛亮”,对于我们的事业到底有多大好处呢?
四化不是喊出来的,是需要实干的。坐在那里,指手划脚,评头论足,不需要费什么力气。而要解决任何一个实际问题就要出点力气,流点汗水,象那个“臭皮匠”一样,埋头实干。我们提倡大家都来当实干家,以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人翁态度,去克服摆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个困难,有一分热发一分热,有一分光发一分光,切切实实地做一点利国利民的好事,而不要象那三个只尚空谈不干实事的“事后诸葛亮”那样。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少点冒牌“诸葛亮”,多点“实干臭皮匠”——这是当前四化建设所提出的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的期望。


第8版()
专栏:文艺随笔

作家眼光的“深沉”与“飞动”
胡德培
老作家孙犁在分析一位年轻作家的创作时说过:“作家不能老注视一个地方,他的眼睛应该是深沉的,也应该是飞动的。”这是作家的经验之谈,意蕴异常深刻。
孙犁同志所说的“深沉”,指的是作家观察生活要深,思索生活要深;“飞动”指的是作家的立足点要高,生活视野要开阔。概而言之,就是作家深入生活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但是,在创作实践中,往往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是只囿于生活的一角,不愿跨出自己狭窄的生活小圈子;一种是到处都有他的足迹,但留下的印痕不深。这两种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是不足取的。前者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目光短浅,看不见社会的全貌;后者往往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看不到生活的本质。作家应该是既深深地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又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切着生活的脉搏,把握时代的主流。这样,才能将生活的波涛卷入笔底,汇时代的风云集于纸面,创造出既有生动的具体形象,又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的好作品。
因此,我们常说,作家深入生活点与面的问题应当辩证地结合在一起:一方面需要扎下深根,另一方面又需要眼光四射。扎下深根,方能使生活的泉水涌流不尽;眼光四射,才会将革命的洪波尽收眼底。作家只有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气氛,深刻地了解到生活的多种形态和多种面貌,才有可能创造出既深刻又典型,既有生动的具体形象又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比如,今天全国人民正在扎扎实实地干四化,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我们不能设想,一个作家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或者仅仅局限于个人狭小的生活圈子里,不去接触新的生活,不去了解新的时代,而能够创作出真正成功的文艺作品来的。
许多青年作家往往具有多方面的兴趣,接触了多方面的生活,创作中也选择了多种题材,这说明他们年纪轻,富于热情,精力充沛,不抱成见等等,这是他们进入文学创作领域时所具备的优越条件。这样的青年作家,在广泛了解生活的同时,应该注意建立一定的生活基地,深深地扎下根去,而不要当水上的浮萍,天上的行云。那些只局限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范围,埋头经营自己的那一小块土地的作家,则应该去看看新的世界,体察新的时代。中外文学史的大量事实说明:许多作家都是置身于时代的激流中的;同时,又总是运用当时最先进的世界观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对某一种生活有了深刻的体察,从而才使自己的创作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可以说,这是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艺术规律。
所以,在对待生活的问题上,作家目光的深沉与飞动的结合,是作家观察生活,描写生活,进行创作的一个带有普遍性规律的问题。老作家的深切体会是值得我们认真记取的。


第8版()
专栏:艺术杂谈

形象与象形
陈培仲
著名话剧演员李默然介绍他的创作经验时,讲到演员不能仅仅满足于从外表上模仿某些人的动作特征,认为那是“象形”,而不是“形象”。这是很有道理的。
我国戏曲艺术塑造人物历来讲究不仅形似,更求神似,神形兼备。优秀的演员总是将对角色的深刻体验用鲜明、准确的形体动作体现出来,或者说用特有的程式动作来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将神似和形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许多戏曲表演艺术家在谈塑造人物的经验体会时,都特别强调要内心充实。例如名净裘盛戎个子较矮、身体较瘦,在扮演包拯这样威风凛凛的黑头时,外形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他除了从化装、服装上进行弥补以求“象形”外,更从神情、气质上去把握人物的精神状态。他说:“学戏时,师傅常教给我要‘装龙象龙,装虎象虎’。我觉得,我到了外场,甚至在后台准备角色时,心里即有‘我就是他’。因为,要只是装,那顶大也就是象;但是,如果从心里认定了我就是他,那么就会使得你按照他(人物)去想、去做了。自己忘了是个小矮个儿,观众也忘了,只看到人物的活动了!”正因为他对人物有着深刻的体会,按照人物“去想、去做”,使得精湛的技艺有所附丽,从而塑造出包拯、姚期等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传统戏曲中的人物是按行当划分的。同一行当中的人物,从扮相、动作、程式运用等方面都很接近。如何作到
“同中见异”,从同一行当中塑造出不同的性格,这就需要较高的修养和造诣。常见到一些演员功夫不错,技巧也比较熟练,但塑造的人物缺乏光彩。其重要原因,正在于仅仅停留在从外表上模仿别人的一招一式,缺乏对人物的分析和理解,从而把同一行当中的人物演成千人一面。而优秀的演员总是既要行当,又不受行当的限制,主要从人物出发,将同一行当中的不同人物性格鲜明地揭示出来。戏曲诀谚中的“演人别演行”、“一套程式,万千性格”等等,说的正是这一道理。盖叫天老先生曾说过:“周瑜、吕布、赵云三个都是武生应工,都是穿白靠的,又都是三国时的名将。……虽然他们三个外表相仿,但周瑜骄,吕布贱,赵云却是不骄不馁、敢作敢当的好男儿。三个相近的人物之间,原来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叫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中得异,方显异彩”。艺术大师们的这些经验和体会,很值得借鉴。


第8版()
专栏:

悦人心目的京剧《荀灌娘》
祝琪
北京京剧一团演出的京剧《荀灌娘》,是遵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改编的。剧情比较简单,是写晋朝襄阳太守荀菘无计打退围城的敌兵,其少女灌娘,不畏艰险,巧施妙计,女扮男装,杀出重围,搬兵破敌的故事。它剔除了传统本子的琐碎场次和庸俗内容,突出了顾全大局、勇担重任的鲜明主题。当前,上演这类剧目,对人们会有所启发,能起一定的鼓舞教育作用。
全剧在艺术处理上充分运用了京剧唱、念、做、打综合的艺术手段,以丰富的艺术手法感染观众。剧中在运用京剧传统的程式技巧上,不因循守旧,而是有所创新。因此,给人新颖不俗之感。象剧中的《舞剑》、《趟马》、《书房》等几场戏,不论在舞蹈设计,还是在唱腔运用上,都使人感到清新、优美。
《荀灌娘》一剧是著名京剧演员赵燕侠的保留剧目之一。这次赵燕侠同志把戏教给她的学生阎桂祥主演。赵燕侠亲自传授、导演、把场。在这出戏中可以看到老一辈演员如何把自己多年来的艺术心得无保留地传给青年一代。剧中的其他角色,几乎都是由青年演员担任。尽管他们扮演的人物难度很大,而且大多没有参加过舞台演出,但他们通过刻苦的努力,都出色地或较好地达到了演出的要求,使全台充满了艺术的青春活力。
《荀灌娘》的演出,吸引了不少青年观众。他们喜爱这个题材好、内容健康、鼓舞斗志的剧目,也喜欢演出这台戏的青年演员认真努力的演出态度。当然,由于排练时间短,演员的经验不足,全剧尚有加工、细磨的余地。我们期待着《荀灌娘》的演出水平能不断提高。


第8版()
专栏:文艺动态

《收获》杂志邀集作者交流办刊经验
《收获》杂志社最近在北京邀集部分老、中、青作家座谈,交流办刊经验和今后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的问题。许多作家谈了自己在《收获》杂志编辑帮助下成长的过程和刊物的成绩。当前有些已经在社会上、在文艺界产生较大影响的好作品,如中篇小说《人到中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土壤》、《啊!》、《大墙下的红玉兰》、《淡淡的晨雾》等都是出自这本刊物。同志们认为,这是《收获》编辑部同志们努力的结果。大家表示,今后要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促进文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收获》主编巴金在会上说:“现在文艺界的成绩已超过三十年代了,时代的规律就是这样,必定一代胜过一代,我对社会主义文艺非常乐观。”(余)


第8版()
专栏:文艺动态

《新四军征途书画展》在京展出
由江苏省镇江市国画馆、市美协联合举办的《新四军征途书画展》,最近在北京故宫展出。书画展共展出了书法、绘画作品一百二十八件。这些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新四军战斗旧址的一派新貌。许多新四军的老战士参观了展览,感慨万千。年轻的观众,在这里也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
二十多位当年新四军中的书画家,应邀以六十多幅作品参加了展出。
(刘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