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专论

渗透日本社会的生产率运动
陈泊微
在日本,研究如何提高生产率,是一门最受重视的学问。在生产率运动中,大力提倡科学的经营管理,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二次大战后,日本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到一点:日本人比任何人都快速而持久地提高了生产率。
在日本,研究如何提高生产率,是一门最受重视的学问;有组织地推动企业和社会努力提高生产率的种种活动,被称为“生产率运动”。
说起“生产率运动”,就不能不提到“日本生产性本部”。
“日本生产性本部”设在东京涩谷的一条大街上。这是一座褐色的九层楼房,同新近出现的五、六十层的摩天大厦相比,它显得门庭狭窄,朴素无华。然而这里却是一个名驰遐迩的所在。它是负责指导和推进生产率运动的核心机构。
81岁的乡司浩平是倡议发起生产率运动的元老之一。他回忆当年的情况说:
“昭和27年(1952年),我作为经济同友会事务局长去欧洲考察,印象最深的是,在刚刚开始复兴中的西德,到处都可以看到带有USA标志的、闪闪发光的崭新机器,我们羡慕不已。
“当时,日本的情况不如西德。大战结束时,我们的工业设备70%已被破坏,人们吃不饱肚子,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人只有二百零几美元,穷得很哪!当时,日本的企业经营方式,是质朴的,原始的。有些人只凭老经验办事。日本政府和经济界都痛感到,如果不使企业现代化,日本就不可能赶上欧美的先进生产水平。当时,西欧一些国家已经建立起生产率机构了。于是,日本的四个经济团体的领导人决定:要学欧美的榜样,建立一个生产性本部。
1955年3月,财团法人“日本生产性本部”诞生了。本部集中了一大批有学识、有经验、有专长的专家和学者,勤奋地开展起自己的工作。
“生产性本部”除在东京的本部外,还从九州到北海道建立了16个地方性的本部。这些机构互相配合,密切联系,通力合作。“生产性本部”一年大约需要五十亿日元的经费,主要靠它自己的事业收入来解决,政府的补助金和会员的“赞助金”,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企业是本部的服务对象,同时也是它们的赞助者。现在全国的赞助会员已达8,585家公司。所以本部是和企业界共同努力来推进生产率运动的。
生产率运动的总目标是使生产率向上,向上,不断地向上!生产率向上,是经济活动效果的集中表现,而经济活动效果的好坏,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决定的。一个企业能否达到先进的生产率,一看是否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二看是不是有能够掌握这种先进装备的生产者;而把两种生产因素最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之实现为一种先进的生产率的,则是企业管理的本领。本部及其所推进的生产率运动的最大贡献,是在“引进、发展、普及”“科学的经营管理技术”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说来,本部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举办企业高级领导人讲习、管理骨干的业务讲座和“经营学校”等等,帮助企业领导人学习新知识,明确经营思想;帮助各级管理人员提高管理业务水平。
——充当顾问,对企业的经营给予具体指导。最有趣的一种服务方式,叫做“经营诊断”。比如,某家公司经营上遇到难题,只要提出请求,本部就派出有经验的专家去实地调查分析,针对“病情”进行“诊断”,提出“疗法”——解决困难、改善经营的方案。
——情报处理:1963年在通产省的财政支援下建立起使用电子计算机的企业经营情报处理系统,受托为企业各种业务活动进行计算、计划和情报分析,为企业或工会进行各种社会经济、劳动问题的调查、民意测验。
——本部设有一个“生产性研究所”,围绕生产率问题进行大量系统的调查与研究。调研成果供社会上广泛利用。
——大量出版书刊,普及科学经营管理的知识。
——为企业界组织了出国考察团,同时也接受外国的考察人员,交流经验。
生产率运动的最重要的贡献,应该说是在思想方面。首先它使“生产率思想”深入人心,在社会上受到广泛重视。在企业活动中,生产率成了最重要的经济指标和尺度,人们学会了有意识地运用这个尺度去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去探索、追求更大的经济效果。
在经济界和学术界,生产率这一范畴被赋予了更广阔的意义,并被广泛地利用。人们在研究经济效果时,不仅注意考察总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常常根据实际需要,核算出种种具体的生产率。
生产率运动中大力提倡的科学的经营管理技术,被证明是提高生产率很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广大的企业界,大家争着学习,争着引进,唯恐落于人后。这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
要指出的是,日本建立起来的经营管理,并非一切照抄外国。“日本生产性本部”常务理事武藤政一郎说:“当初,我们拚命地学习外国,但我们是把人家的经验拿过来,‘翻译’成日本式,使之适合于日本的风土,也就是根据日本的社会、文化条件进行改造,最后变成了日本式的经营。”他说:“日本式经营”的最大特点是“对人的尊重”。
“对人的尊重”这个抹煞阶级区别的用语已经成了日本企业家们的口头禅。在企业中,决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平等地“受尊重”的。企业家们标榜“尊敬人”,无非是要职工给企业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和利润。
同这相关联,日本的企业非常重视同工会的协商,力求建立一种稳定的劳资关系。许多企业,特别是那些名牌大企业,都很注意妥善处理工资报酬、福利设施、劳动条件、工厂环境等问题,力求使从业人员对本企业抱好感;在管理工作中,千方百计发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十多年前,日本人是美国人的小学生。他们拚命地学习美国的现代化的东西。今天,倒过来了,是美国人(还有欧洲人)来向日本人学习。学生变成了先生,先生变成了学生。
为企业培养经营管理人材的“经营管理学院”的学生在上课。
(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意大利“活跃的经济细胞”
郁泉锡
许多人都知道,意大利的制鞋业闻名遐迩。前年仅鞋业出口就获得37亿美元的外汇收入。可是人们不一定知道,意大利的鞋大部分是由中小企业生产的。要是到威尼托地区的一些市镇参观,可以看到各式鞋厂鳞次栉比,生意兴旺。有一个叫蒙泰贝鲁那的小镇,每年生产450万双滑雪鞋,占世界产量的60%。
繁荣的中小企业,在纺织、家具、服装、食品、塑料等行业也相当普遍。当意大利经济衰退的时候,正是这些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减轻了衰退造成的后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意大利经济的发展。这种情景,使一些亏损严重、处于“病态”之中的大企业相形见绌,而中小企业界却因此感到骄傲。有人说,“如果没有中小企业,意大利的经济就糟了!”因此它被人们称为“最活跃的经济细胞”。
意大利15万个企业中,中小企业约占99%。它们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雇员人数占全国一半以上。这些所谓的“细胞”是怎样活跃起来的?意大利中小企业联合机构的负责人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第一,许多中小企业起源于家庭式企业。主人勤俭持业,有着强烈的发财致富愿望。他们始终重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善于精打细算,苦心经营。第二,中小企业中人数少,范围小。(雇佣人数在百人之内为小企业,500人之内称中企业)可是小有小的好处,灵活性大,易于经营管理。米兰附近的一家有100名职工的制鞋厂,科室人员只有四人:经理、采购兼推销员、秘书、电话员。经理的办公室紧挨车间,他一抬头便可通过玻璃窗看到车间。工人就在他的鼻子下工作,处理问题效率很高。第三,中小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对市场与消费者的要求十分敏感,富于革新精神,毫不墨守成规。科莫市“拉蒂”纺织公司平均每天可设计新图案22种之多。
意大利政府和社会机构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提供了方便,如在税收和信贷政策上给予照顾,银行提供优惠贷款。
在意大利现代资本主义日趋垄断与集中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能够在夹缝中生存与发展,也不是偶然的。随着专业化的发展,大企业日益离不开中小企业的配合与补充。菲亚特、伊利、埃尼、蒙特迪生等大财团向国内外提供成套设备,没有哪一家是完全靠自己,而是由众多的中小企业为它们承包了零、部件的生产。但这里有个条件,中小企业为了在资本主义激烈竞争的“压力”中生存,就不得不努力掌握某些技术特长和绝招,或者选择一些劳动力密集性产品,这样才能填补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大企业的空白。
在意大利,中小企业独树一帜的经验产生了吸引力,一些大财团正在取中小企业之长补自身之短,进行新型的结构改革;把本财团各生产部门变成若干个独立的持股公司,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这种生产上化大为小,分散经营,目的是为了便利管理和发挥效能,减少、摆脱那种机构重叠、层次繁多的弊病。


第7版()
专栏:

美国国债何以达一万亿美元之巨
储华
美国总统里根不久前声称,美国国债总额已接近于1万亿美元。他还形象地描绘说,如果把每张票面额为1,000美元的大钞叠起来,1万亿美元可以堆到67英里(108公里)高。对于如此庞大的国债,美国朝野上下不免为之惊慌。
西方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发行政府公债或国库券,负有一些债务,本是司空见惯,不足为怪。但是国债累积高达1万亿美元,却为各国财政史上所罕见。
美国之有国债,由来已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已有国债12亿美元,大战后增达225亿美元,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美国国债总额已增加到420亿美元,二次大战爆发后,由于军事开支激增,新的国债日见庞大。到大战结束时,国债总额已增达2,601亿美元,战后美国历届政府变本加厉地推行赤字财政政策,以致国债与年俱增,而且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五十年代,从1950年的2,574亿美元增加到1960年的2,840亿美元,即增加了10%;六十年代,又从2,840亿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3,826亿美元,即增加了35%;七十年代,又由3,826亿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9,000亿美元,即增加了135%。展望八十年代,美国国债将是持续增长的趋势,极少有扭转的希望。
美国国债象火箭般地扶摇直上,达到令人吃惊的高度,主要是财政赤字所造成的。战后三十多年来,美国财政赤字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七十年代,年年有赤字,十年内赤字共计3,114亿美元,平均每年为311亿美元,为五十年代每年平均数的12倍。尽管新总统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中提出全面削减联邦财政开支,保证1984年度达到财政收支平衡,但是这个愿望能否实现,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一、从七十年代财政赤字长期化的趋势来看,很难有改变的可能。据财政专家估计,1981年度和1982年度,仍将有巨额赤字;二、目前美国通货膨胀率还保持在两位数字左右,利率仍在17%的高水平,接近于一万亿美元的国债,使政府负担着巨额利息。1980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的利息,就达800亿美元,相当于联邦预算开支的13%左右;1981财政年度政府支付的利息,还要增加。展望1982财政年度,即使利率会有所下降,但因国债继续增加,联邦政府应付的利息,也将随着增加到1,000亿美元。
总之,美国国债恶性膨胀,已达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这完全是“债务经济”所造成的恶果。(附图片)
框子上面写的是“德国的捕鱼区”
原载西德《世界报》


第7版()
专栏:

欧洲经济共同体渔业战
翟象乾
上月底,欧洲经济共同体接连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和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了首脑会议和部长会议,捕鱼问题是会议的主要问题之一,与会各国就此展开了激烈争论。
欧洲经济共同体各成员国之间在捕鱼问题上的主要分歧,是关于各国捕鱼的限额规定和渔船进入其他成员国的水域这两个问题。
共同体几个主要成员国都是沿海国家。随着鱼量减少渔业衰落,各国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本国的利益,需要规定捕捞限额和鱼的大小,并确定市场管理政策等。但各国多年来一直争执不下,特别是自由进入捕鱼区的问题,在各成员国之间更是存在着直接利害冲突,以致长期未能达成协议。
早在1970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曾经制定了关于建立共同渔业政策的条款和建立渔产品共同市场制度的条例,其中规定除某些特殊情况外,共同体成员国渔民可自由进入其它成员国主权水域捕鱼。1976年10月30日,共同体九国外长又达成协议,决定自1977年1月1日起,把北大西洋和北海的捕鱼区扩大为200海里,作为共同体的共同捕鱼区。但是,英国同其他国家在是否划定有关成员国的专属捕鱼区和专属捕鱼区的范围问题上出现尖锐分歧。
英国沿海水域有比较丰富的渔业资源。由于英国坚持不让别国在其周围水域过多地捕捞鳕鱼、黑线鳕、鲐鱼等珍贵鱼种,这就引起法国、西德、丹麦等其他成员国对英国的强烈不满。
此外,英国还反对欧洲经济共同体同加拿大达成捕鱼协议。它担心大量廉价的加拿大鱼会涌进英国市场。
西德和丹麦在捕鱼问题上也存在着尖锐矛盾,今年初,西德的十几艘渔船到正处于捕捞鳕鱼旺季的格陵兰东部水域捕鱼,丹麦对此极为不满,曾向西德提出抗议照会。
欧洲经济共同体在捕鱼问题上的尖锐矛盾,同近年来渔业状况恶化分不开。从1970年以来,西德、英国、比利时等国的捕鱼量都出现下降趋势。西德1970年捕鱼总量为61.3万吨,1978年只有41.2万吨。英国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内捕鱼最多的国家,捕鱼量占共同体捕鱼总量的60%,从1970年到1978年,它的渔民和渔船都略有增加,但是捕鱼量却由1970年的111.4万吨,减为1978年的105.4万吨。
为了解决共同体在捕鱼问题上的矛盾,各成员国几年来一直在设法制定一项共同的渔业政策。1980年5月,共同体九国外长会议曾经规定1980年12月31日为最后签署共同渔业协议的限期。为此,共同体各国先后召开过三次部长会议,但终因英国与西德、法国之间的激烈争执而未能达成协议。在今年1月和3月召开的共同体首脑会议和部长会议上,仍然未能取得什么进展,而且争吵越演越烈。西德声称由于丧失了大部分的传统捕鱼区,它的捕鱼量在两年内又下降了16%,将危及2,000名渔民和在渔业加工工业中的一万多名工人的就业机会。英国则表示已经作了很多让步,不能对这一僵局负责。
矛盾虽然尖锐,但是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无论是英国、西德或法国都不愿共同体内部的裂痕太深。西德总理施密特一再呼吁共同体在这一问题上要表现更大程度团结。3月27日举行的共同体十国讨论捕鱼权问题的部长会议,已决定于6月20日再次举行会议进行讨论。双方的立场是否会稍有松动,有没有可能就共同渔业政策达成协议,还要看未来的几个月事态的发展。


第7版()
专栏:

西德经济困难重重
陈功
西德一向号称“经济巨人”。但是,这位巨人目前却处在重重的经济困境之中。1980年西德经济停滞,物价上涨,联邦预算赤字猛增,马克汇价不稳,国际收支出现巨大逆差。
西德的经济停滞,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它的对外贸易(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3%)不振分不开的。去年,作为西德主要出口市场的中东地区,局势动荡,再加上日本和第三世界新兴工业国家的剧烈竞争,使西德的贸易出超从1979年的220亿西德马克猛降到去年的90亿西德马克。加上西德在无形贸易方面一向存在的较大逆差,终于使它去年的国际收支逆差达到280亿西德马克。
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猛涨,也是导致西德经济困难的重要因素。西德97%的石油依赖进口。由于油价上涨,西德去年的进口石油费用仍超过600亿西德马克,比前年多了一百多亿。与此同时,西德的国内市场不断受到日本的入侵。
为了取得低廉的原料,争夺更大的国外市场,并避开西德国内高昂的劳动力费用,西德一些公司已越来越多地向国外投资。加上传统的无形贸易和旅游业上的巨大逆差。这就使西德的对外收支更加恶化。
在重重困难面前,西德政府已决定对经济实行“调整”。所谓“调整”首先是减少对国外能源的依赖。西德政府已提高汽油税,以达到增加收入和减少消费的目标。在降低石油消费的同时,政府还将大力支持能源研究,包括资助太阳能的研究计划,以便尽早建立新的能源工业。
“调整”的另一含意就是紧缩预算,保卫马克,甚至不惜放慢经济增长速度。据估计,施密特政府今年将进一步控制用于公共住房、公路建设和学生费用等方面的开支。最大的调整则是对工人工资的控制。西德企业家们认为,不削减就业人数,工人的实际工资不可能增加,只会助长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率。
为了缓和国内日益严重的经济局势,并扭转局面,最近,西德已决定同法国一道向阿拉伯石油出口国大量借款,用来发展国内的尖端工业和代替石油的新能源工业。这样,西德经济也可能在今后摆脱困境,出现转机。


第7版()
专栏:国际经济

西方的“地下经济”
三月五日英国财政研究所发表了一项报告,指出英国的“黑经济”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点三。这份报告引起西方世界的广泛注意。
所谓“黑经济”就是指“地下经济”,在西德它被称为“老鼠工”,在法国和比利时叫做“黑活”,在意大利人们称它为“黑工”。名称多种多样,但指的都是经济衰退形势下逃避政府税收的工资收入经济活动。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内部情况报告说,这种地下经济的资产总值达二千四百亿美元,约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国民生产总值总和的百分之四。日内瓦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份报告称,从事“黑经济”活动的工人数目,约与目前失业工人的数目相当。
“地下经济”的存在与活动,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家们和政府的担心。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地下经济”的存在损害了国家的会计程序。一些国家的财政当局担心“地下经济”使许多国家的政府失去数以十亿计的税收。
近年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当局对“黑经济”活动竭力加以取缔。英国、北欧一些国家和法国都采取了一些严厉措施,但是效果不大。不久以前,在法国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只有百分之二十七的居民坚决反对这种不合法的经济活动。
据《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国际劳工组织对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黑经济”所作的调查报告的结论是,在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衰退的形势下,“地下经济的工人有活可干这个事实,可能成为缓和不满和社会紧张的安全阀门。”
(凡文)


第7版()
专栏:

框子上面写的是“德国的捕鱼区”
原载西德《世界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