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并非盲从
  金戈
“学雷锋,树新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这个响亮的口号,正在变为全国人民的行动。然而,究竟应该怎样理解“雷锋精神”呢?特别是如何理解雷锋的“忠于党,听党的话”的品质呢?
雷锋同志生前多次讲过:“永远忠于党,永远听党的话”。他不但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党号召青年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于是,他就把方志敏烈士“我能舍弃一切,但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的至理名言作为座右铭,“时刻准备着为党和阶级的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党号召青年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就发扬“钉子”精神,刻苦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党号召青年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他就“处处为国家着想”,誓把“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党号召青年热爱人民,他就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决心“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党号召青年发扬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风格,他就把舍不得吃的苹果送到医院,把舍不得花的钱寄给灾区。这一切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雷锋听党的话,为人民服务,完全是出于高度的觉悟,是经过独立思考的自觉的行动,并非盲从。
“永远忠于党,听党的话”,曾经受到过歪曲和践踏。十年动乱期间,林彪、“四人帮”把“忠于党,听党的话”,诬蔑为“驯服工具”、“小绵羊”“保皇派”,鼓吹和党“对着干”,“踢开党委闹革命”,一时间,“打倒”、“砸烂”的造反声浪四起,闹得国无宁日,把个朗朗乾坤搞得乌烟瘴气,给党和人民造成了多么深重的灾难。他们的目的无非是煽动人们脱离党的领导,跟着他们一伙野心家走。这个历史教训,是值得永远记取的。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毛主席的这些科学论断是为中国的革命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因此,听党的话,按党的方针政策办事,不但不是什么盲从,而正是一个人政治成熟的表现。雷锋同志所以由一个普通一兵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就在于他热爱党,忠于党,听党的话,做党的好战士。当然,听党的话,并不是说凡是领导的话,上头的话,不论正确与错误,都要一律照办。那不叫做听党的话,因为官僚主义、瞎指挥之类是违背党的思想作风的,正是需要抵制的。我们今天向雷锋学习,是要坚信党的正确领导,沿着党所指引的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朝着共产主义大目标前进。革命需要这样的雷锋精神,四化也需要这样的雷锋精神,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雷锋精神和雷锋式的人物越多越好。


第8版()
专栏:

  小树林里
  张雅心摄 江城诗不听黄鹂啭,不闻人声嚷,一心只在石几上,公园是课堂。软软的东风,暖暖的阳光,小树林里春意浓,新枝悄悄长。(摄于广州文化公园)(附图片)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回忆是为了前瞻
  唐弢
读了3月12日巴金同志建议成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短文,我很赞成。
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开会,我和巴金同志同住在西山脚下,还被安排在一个房间里。那儿离城较远,除了大会,活动集中在里边。我们一起读文件,一起讨论,来访的人不多,生活反而比平日闲散。巴金还偷空写了两篇短文。
清晨,我们一起在屋前广场上散步,来回往复,有时绕着屋子走两圈,然后到餐厅早膳。晚饭以后,一起缓缓地翻过小坡,到一里外的大剧场去看电影,天气好的日子,散场后也不坐车子,远山朦胧,树影婆娑,两人又一边走,一边谈,踏着月色回到住处。
我们把大部分时间消磨在随意的闲谈中。
我和巴金同志相识已四十余年。见过多次面,谈过多次话,但象这样长时间无目的地随便聊天,却还是第一次。了解一个人并不容易。真要了解,只有到毫不戒备的心境中去体会,到毫无顾忌的笑谈中去吟味。越是平淡越见性情。如果说我对巴金同志本来有一点了解,经过这段时间,我更了解了他。他是少有的一个正直的人,一个诚实的人!现在他正絮絮不休地数落着自己在过去十年或者更长时间里对人对己的那些偶有的违心之论,发誓以后要改正它,弥补它。你也许会说,这很平凡,正直和诚实,不过是做人的一个起码的条件,然而朋友,难啊,有几个人能象他那样公开控诉自己?有几个人能象他那样愿为正直和诚实牺牲一切,发誓以后在任何情况下不说一句假话,不作一点违心之论?我已经听了太多的“演讲”,太多的“公开的谈话”了!
经过十年磨难,人们有许多想法,巴金同志也有许多想法。他的想法是积极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便是他许多想法之一,也是我们闲谈的一个内容。
我知道巴金同志不大习惯在公开场所讲话(近二十年来有了很大变化),也不喜欢人家给他照相。可是这一次,上海电视台却跟来了两位同志,给他专拍电视。后来我才知道,目的就为了留下一些资料。于是我们谈到了现代文学馆,谈到了日本的“近代文学馆”,谈到了世界各地文化史料,谈到了十年浩劫中文学资料的损失,心上象压了一块大石头,禁不住唏嘘叹息。
前年6月,我也去过一次日本,参观了许多图书馆、博物馆,却没有机会访问东京的近代文学馆,说起来实在遗憾。不过日本人民对文化历史资料的重视,给我的印象很深,使我吃惊,也使我佩服。那里到处可以看到“文化财”、“重要文化财”乃至“国宝”的牌子。的确,日本已经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一个钢铁和塑料的世界,她的现代化的程度,恐怕在国际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同时,日本又是一个非常尊重自己历史的民族,这一点更值得我们学习。这是一个事情的两面。只有真正尊重自己文化历史的人,才会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祖国,懂得向前看,懂得将民族文化历史不断推进的重要,从而努力于现代化的事业。你说事实不正是这样吗?
目睹近年来一些社会现象,这是我对文学艺术感触最深的一点。去年到东北小兴安岭走了一转,路过哈尔滨、伊春等地,文艺界有的朋友约我谈谈,我翻来覆去讲的就是这个问题。我认为文化艺术作为精神生产有它自己的特点,第一是新,要创新,没有新的东西不如不写,光说人家说过的话,何必灾梨祸枣,糟蹋纸张,浪费别人的时间。第二是深,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码,要有积累;深,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新,不积累资料谈不到深,也谈不到新。有积累才有创新,这是一个事情的两面。我赞成巴金同志的建议:这是回忆,也是前瞻!


第8版()
专栏:

  西沙拾零
  黄传会
小 花
是海鸟从遥远的大陆上衔来你的种子吧?是透明的风从茫茫的天际带给你银灰色的雨丝吧?是大海那一声长一声短的涛声,吹响了你生命之歌的前奏吧?——你萌芽了,抽茎了,开花了。
多么自觉呵,你一定意识到小岛太小了,不应该再去占领一尺之地。于是,在两块石头的缝隙里,你悄悄地安下了家。
一位新兵告诉我:刚上岛那阵子,他想妈妈,想爸爸,想家乡那弯弯曲曲的小路。想极了!在一个金色的早晨,他发现了你,顿时感到心发慌,脸发烫,他说自己好象看见了一位勇敢的小女孩儿……
一位老兵告诉我:一场台风过后,房屋倒塌了,树木刮断了,小岛被弄得乱七八糟!在巡逻的路上,他看见了你,昂着头,挺着腰,绽开动人的笑脸。他激动了,他说自己好象看见一面胜利的旗帜……
贝 壳
哗啦——哗啦——,大海在为他吟唱最后一支歌曲。
一滴、两滴……,羊角花那白色的花瓣上挂着的露珠,分明是离别的眼泪。
?鸟在头顶上无声地盘旋着盘旋着,呵!这小小的精灵,一定感觉到难分难舍的时刻已经来临。
蓝天在想,大地在想,岗楼旁的战士们在想:要走了,亲爱的战友要走了,要退伍回到他遥远的家乡,该送点什么礼物作为永久的纪念?
他的手慢慢从口袋里掏出,手心上放着的是一只虎斑宝贝——五彩斑斓,晶莹夺目,象是夏夜晴空里一颗耀眼的星。
“哦,就带它?”是谁用惊讶的目光在询问。
他笑了。
“够了。我带走了大海,我带走了西沙!”他用整个心灵回答。
海的儿子
一阵春风,给战士们捎来一件喜讯;一封家信,给战士们带来一片欢乐。
连长的妻子生下一个胖胖的男孩儿。小岛沸腾了,象在举行一个庆祝会。
没有人提议,但几乎是不谋而合,战士们都在思索:该给连长的儿子起个什么名字。
“爸爸在西沙,妈妈在北京,西沙连着北京城,儿子应该叫‘京沙’。”
“不,还是‘海鸥’好。海鸥战风斗浪,高高飞翔,多有生气,多么坚强!”
一回回争论都是那么严肃,那么热烈,象在民主会上切磋着作战方案。
连长的脸上闪露出兴奋和骄傲。他庄严地宣告:
“从踏上这块土地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已经想好,将来要是有了儿子,叫他海娃,叫他海娃吧!愿他热爱祖国的每一滴海水,愿他做一辈子海的儿子。”


第8版()
专栏:

  写在长城的垛口上(外一首)
  何玉锁用了多少智慧、血汗和毅力,伟大的祖先筑起了长城!入侵的箭镞纷纷折落,山上的松柏岁岁更新……你是世界建筑艺术的明珠,辉耀千秋,堪称鬼斧神工;而你的形象在人们心上高耸,却是因为有掠夺,有战争。我抚摸着你铁青色的垛口,庄严的情思在脑际升腾,啊,今天我们用出祖先千倍的努力,就是为从心上保卫你,长城!
碑前断想我猜想:他一定渴望自己,与太行共存,与日月同辉!活着,不为子孙开创业绩,死了,却在墓前竖一块入云的石碑。精心地雕龙刻凤镌写“功名”,继续挥霍着石匠的智慧与汗水;躺在坟里他也没停止呼喊:“莫将我遗忘啊!子孙后辈 ……”风雨不会洗淡人们的记忆,后代人啊,为什么不知这碑后是谁?然而一想到跨越河流前进,赵州桥和李春便腾起万丈光辉!


第8版()
专栏:

  罚站的叔叔
  叶至善
我的孩子在幼儿园,经常被罚站。
我明知道被罚站的不一定是坏孩子,可是不知为什么,总希望我的孩子不要被罚站。
上星期天,我带孩子上街玩儿。橱窗里站着个假人——就是服装架子。孩子对假人看了半天,问我:“爸爸,这位叔叔站在那儿干什么?”
我想,这可是个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得抓住,就说:“这位叔叔跟你一样,尽淘气,老师罚他站在那儿。”
孩子不作声,低下了脑袋,眼睛一眨一眨的,在考虑问题了。看来我的教育还真起了作用。我一高兴,就买了串冰糖葫芦,奖励奖励我这个能领会我的意图的好孩子。
孩子接过冰糖葫芦回头就跑。我拉住他问:“上哪儿去?”他举着糖葫芦说:“给罚站的叔叔吃去。他老站着,多难受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