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我国广大棉区去年认真落实党的经济政策,实行科学植棉
棉花总产量和收购量创历史最高纪录
本报讯 由于认真落实党的各项经济政策和实行科学植棉,1980年我国棉花生产获得大丰收,总产量和收购量都创历史最高纪录。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1月11日止,全国棉花总产达5,284万担,比上年增产约九百万担,超过1973年五千一百二十三万多担的历史最高水平。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统计,到2月10日,全国已收购皮棉五千一百三十一万多担,比去年同期多收购949万担。
1974年以后,我国棉花生产连续四年下降,1977年总产降到四千零九十七万多担。以后两年有所回升,但增产数量不大,1979年只恢复到四千四百多万担。1980年棉花大丰收,改变了我国棉花多年徘徊下降的局面。
全国15个主要产棉省、市、自治区中,有9个增产,其中,山东省增产七百多万担,河南省增产四百多万担,河北省增产二百多万担。
由于棉花交售量增加,加上这个年度再次提高棉花收购价格,以及继续实行超购加价政策,全国收购棉花投放金额比上年度增加二十多亿元。不少长期低产穷困的产棉地区,由于棉花大量增产,经济状况有了显著变化。山东省聊城、德州、惠民、菏泽四个地区,平均每个棉农交售皮棉37斤半,社队除还清当年贷款和棉花预购定金外,还归还陈欠贷款四千多万元,增加集体积累一亿五千万元,农业人口全年分配平均每人增加43元。
由于棉花大丰收,全国棉籽预计增产一千五百多万担,如全部用于榨油,可增产棉油一亿八千多万斤。同时,还可为农业生产提供七亿斤左右的棉仁饼,增加饲料和肥料。
去年我国棉花生产所以能够获得大丰收,主要原因是各地认真落实中央有关发展棉花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广大棉农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各地实行科学植棉,大力推广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部分棉区去年气候条件较好,也是棉花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广大棉区正在认真总结发展棉花生产的经验,制定今年棉花生产计划和增产措施,努力做好各项备耕工作。


第3版()
专栏:

棉花大丰收说明了什么?
本报评论员
去年全国棉花总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广大棉区喜讯频传,许多长期低产的老棉区,棉花总产量成倍增长。截至2月10日,全国已收购皮棉五千一百三十一万多担,比去年同期增加949万担。棉花大丰收,对棉纺和轻工业的发展,对棉区群众生活的改善,对粮食和整个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棉花生产长期下降、徘徊,去年一跃而创历史最高水平,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目前条件下,正确的经济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多么强大的推动力量。群众把去年棉花丰收的原因概括为“政策好,人努力,用科学,天帮忙”。其中“政策好”是关键。过去,在棉区也推广过优良品种和科学植棉技术,但是,为什么去年这些措施收到的效果特别大?根本原因就是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前些年,由于棉花生产的政策措施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棉价不合理,棉农口粮没保证,再加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多劳不能多得,损害了棉农的经济利益,因而挫伤了棉农植棉的积极性。棉花生产的技术性很强,群众是不是去精心管理,对生产的增长关系极大。党的三中全会后,农村相继建立了生产责任制,80%左右的棉区实行了联产计酬。国务院又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实行超购加价和棉粮挂钩的奖售政策,合理解决棉农口粮偏低的问题。政策合理了,棉农的积极性就调动了起来,同时农业科学工作者又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两方面相结合,广大棉区就出现了群众性的学科学用科学热潮,一些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就能够顺利地落实,保证了棉花的大幅度增产。事实说明,发展农业生产要靠政策,靠科学,而靠政策和靠科学是不可分的,政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人有了积极性,科学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去年棉花的大丰收还说明,在贫困落后地区,政策推动生产发展的威力尤为显著。这些地区土地的潜力、人的潜力都比一般地区大。只要政策落实得好,人有了干劲,有了信心,再在生产上实行因地种植,科学种田,不要太长时间,一年,两年,面貌就能有所改变。对改变困难地区面貌信心不足的同志,应当从这里得到启发,振奋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工作,争取快一些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
由于广大棉区干部群众和科技战线同志们的辛勤劳动,我们夺得了去年棉花的丰收,给国民经济的调整作出了很好的贡献。但也要看到,我国棉花的现有产量,和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发展棉花生产仍然是调整国民经济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总结经验,再接再厉,继续落实各项经济政策,完善生产责任制,狠抓各项增产措施,在稳定棉田面积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努力夺取今年棉花的持续增产。


第3版()
专栏:

辽宁手表厂开展函购业务
目前,辽宁手表厂每天都把本厂生产的一块块手表,精心包装后,通过邮局分别寄给来信要求购买的消费者。这种函购业务很受边远地区消费者的欢迎。
一些在边远地区工作的战士、地质工作者和科技人员等,由于在当地不易买到手表,纷纷给这个厂来信,恳切要求工厂给以解决。辽宁手表厂根据消费者的需要,从去年4月开始,专门增设了这项函购业务。
开展函购以后,既要回信,又要取款,还要装盒、邮寄,不仅麻烦,而且责任也大。但是,这个厂销售科的同志,处处为消费者方便着想,始终认真对待来信,作到有求必应。
一年多来,辽宁手表厂已经把函购范围扩展到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先后为远在千里之外的五千多名消费者解决了买表的困难,没发生一次质量问题,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信誉。
宁长平


第3版()
专栏:

黑龙江省发展糖果生产
最近在黑龙江省部分城市的商店里,出现一些别有风味的北芪大补糖、五加参脆香糖、黑加伦子糖、松子脆松糖、蜂王糖、人参太妃糖等十几种糖果,这些糖果有纯奶、纯糖、纯蛋白等特点,营养丰富,很受顾客欢迎。
黑龙江省盛产食糖、大豆、松子、黑加伦子、五加参、人参、黄芪、蜂王浆等农副产品和滋补药材,有优越条件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独特风味的糖果生产。去年糖果产量比前年增加22.5%。有二十四种糖果被评为省内优质产品。
黑龙江省决定在经济调整中进一步挖掘现有糖果企业的生产潜力。今年的糖果产量将比去年增加30%。


第3版()
专栏:

河北省唐山市解放路第一百货商店,制订便民措施,受到顾客一致好评,每天的销售额比地震前增加一倍。 徐建中 摄


第3版()
专栏:

抓原料 搞节约 搞好卷烟生产
轻工业部负责人就卷烟生产问题答本报和新华社记者问
近年来,市场上高、中档卷烟供不应求,部分省市又恢复了凭票证供应,有的地方低档卷烟也感不足。卷烟供应紧张的状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日前,本报和新华社记者就卷烟供应紧张的原因,今年卷烟生产情况,今后卷烟生产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走访了轻工业部负责人。
问:近两年来,卷烟生产、销售情况怎样?
答:谈这个问题以前,先简要介绍一下三十年来,卷烟工业的发展和卷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卷烟工业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烟叶增产的基础上,卷烟产量平均每年递增7.2%,花色品种增多。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活跃市场,积累资金作出了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三十年来卷烟工业实现利润、税金占同期轻工业系统利、税总额的22%,成为轻工业中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回笼货币最多的一个产品。
近两年,卷烟生产和销售不断增长。1979年卷烟产量达到1,300万箱,据商业部统计,当年销售近1,300万箱,比1978年增长7%;1980年卷烟生产达到1,500多万箱,估计销售近1,500万箱。卷烟质量也有所提高,1979年和1980年共有41种卷烟被评为优质产品。
问:既然近两年卷烟产量不断增长,为什么卷烟供需矛盾还很突出?
答:近两年,尽管产量增加,减少库存,增加市场投放,但仍然满足不了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特别是农民生活提高,购买力增强,卷烟在农村的销售量已由过去占全国销售总量的40%上升到60%,并且对高、中档卷烟的需要量也日趋增加。
造成卷烟紧张的另一个原因是烟叶不足。与卷烟产销趋势相反,由于烤烟收购价格没有提高,烟农认为种烟不如种其它作物合算,再加上其它原因,以致两年共减产烟叶1,100多万担,相当于生产一千万箱卷烟的原料。另外,主要产烟区调出的烟叶也越来越少,过去每年最多调出600万担以上,1980年度只调出390万担左右。加上有些地方盲目发展小烟厂,出现手工卷烟等情况,使已经减产的原料不能集中使用,造成生产配方极度困难,卷烟原料严重不足,名牌烟产量减少。去年,中华牌香烟的产量比前年产量下降41%。
我国卷烟产量虽然不断增长,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今后卷烟销售水平仍将是增长的趋势。
问:在卷烟原料不足的情况下,今年能否比计划多增产一些?
答:为了供应市场需要,我们决定把主要力量放在企业内部调整上,依靠现有企业,进一步挖掘潜力增产节约,努力完成和力争超过今年生产计划。主要措施是:加强企业管理,降低原料消耗;增加过滤嘴烟、铝箔包装、名牌和高、中档卷烟的生产比重;利用晾晒烟生产混合型卷烟,增加原料来源;大搞综合利用,扩大烟草薄片的生产和使用。总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节约烟叶用量,这样做预计将比计划多增产一些。
问:从长远看,发展卷烟生产主要抓什么?
答:从我国卷烟工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搞好卷烟生产一要抓原料,二要抓集中统一管理。
烟叶生产是卷烟工业的第一车间,有了一定的烟叶储备,才能保证卷烟生产的产量、质量的稳定。原料生产不仅要抓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高质量,发挥主要产烟区烟叶优质高产优势,选育和推广优良的品种。鼓励烟农的积极性,恢复、扩大烟叶种植面积,为卷烟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卷烟是国家计划产品,具有产值大、税率高等特点。因此应该从烟叶收购、调拨分配到卷烟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实行供、产、销统一管理。否则会造成有些地方为增加产值和财政收入,盲目建立烟厂或对卷烟生产任务层层加码。近年来,各地建立计划外的小烟厂有一百四十多个,比计划内的烟厂多近一倍。其中有些工厂工艺技术落后,粗制滥造,卷烟质量低劣。烟叶原料分散浪费,无法保证技术条件好的大厂、老厂发挥优势,生产高档或名牌产品。因此,建议国家制订烟草专营法,并相应地成立烟草专营公司,实行供、产、销结合的管理体制。在管理体制改革以前,要采取关停计划外小烟厂、取缔手工卷烟、禁止贩运烟叶等措施,加强烟叶和卷烟生产管理。
问:生产卷烟与提倡不吸烟似乎有些矛盾,应该怎样认识、对待这个问题呢?
答:从当前情况看,全国大约有二亿人吸烟,这些人吸烟已成为生活习惯、嗜好。生产卷烟正是为了满足社会上这些人的需要。不生产卷烟消费者会有意见,市场供应也会出现问题。从另外的意义来讲,作为消费商品,生产卷烟也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我们提倡少吸烟、不吸烟,但要靠人们的自愿。卷烟生产部门要加强科学研究,努力降低卷烟中的有害成分,研究、培育焦油少的烟叶品种,发展过滤嘴、低焦油等安全烟,研究扩大疗效烟等,尽可能减少吸烟给人体带来的危害。


第3版()
专栏:

中国重型机械总公司开始营业
中国重型机械总公司在北京正式建立,开始开展对内对外业务活动。
这个公司与西德、日本、南斯拉夫等国家的有关企业签有多项技术合作协议,现已与东南亚、北美一些国家厂商洽谈业务。
这个公司主要承担国内外矿山、冶炼、轧钢、锻压、水泥、起重运输等成套设备和配套设备的制造供应,同时经营各种大型铸锻件。这个公司还承包经营成套项目的设计,并且联合有关专业设计院承担工程勘探设计、选择工程流程、设备造型与制造、科学研究、设备安装调试直至保证设备正常生产所需要的技术服务工作。
这个公司统一组织进出口业务,负责承办有关技术引进、补偿贸易、合作生产等对外合作工作。


第3版()
专栏:

安徽凤阳县城南公社齐涧大队积极发展饲养业,壮大集体经济,图为副业队饲养的鹅群。 新华社记者 朱云凤 摄


第3版()
专栏:江苏通讯

春到上塘
二十多年来一直处在严重困难中的泗洪县上塘公社,开始从穷困里翻过身来了!这是近年来江苏农村出现的许多令人鼓舞的新事之一。一些在外地工作的苏北老同志,都为这个喜讯而感到高兴。
泗洪县是江苏省最穷的县。上塘公社又是泗洪县最穷的公社。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苏皖根据地的一部分,上塘当年是新四军的屯兵之地。前些年,一位曾在这块土地上战斗过的老同志,踏着过去战争中走过的道路来这里寻访,他看到这里的人民二十多年来生活依然如此困苦,十分难过,回去后沉痛地上书党中央。中央领导同志也很关切,在报告上作了批示,要求当地领导机关重视这个情况。
多年来,国家在财政上曾经给了上塘公社很大的支持,从1969年到1978年的十年间,国家给上塘公社的财政经费支持款,包括农田水利经费、抗旱经费、支贫款、救济款在内,共达138万元,国家供应粮食一千多万斤。可是上塘公社依然摆脱不了贫穷。1978年,上塘公社38,000个社员,平均分配只有二十八元六角多,大部分生产队平均口粮三百斤以下。是大自然对这里的人们过于苛刻么?不是。这里地处暖温带,常年降雨近千毫米,土质大都是岗土地,平均每人有三到四亩。问题主要是,来自领导的左倾思想和政策,长期捆住人们手脚,使他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1978年,这里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全社处于人缺粮、牛缺草、地无种的严重困境,80%的生产队无力进行简单再生产。这年年底,党中央下达了关于农业的两个文件,全社干部和群众经过学习讨论,决定因地制宜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以挽救濒临灾难的集体经济。其中有包产到组的,包产到劳的,也有包产到户的。1979年,全社农业获得了大丰收。1980年,这种责任制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完善,并逐步扩大到林、牧、副、渔等方面。目前,上塘85%的队搞了单项作物联产到户,15%左右的队搞了全面包产到户。
正是这种联产计酬责任制,给这里的天时地利配上了人和这个不可缺少而又极为难得的条件,既挖掘了人们劳动上的潜力,也挖掘了大自然的潜力。垫湖五队是上塘最穷的队,前年春天,这个队实行了包产到户。队长任孝干对我们说:1978年前,五队没有分文积累,还背了几千元的债,连花生种子都要外借。1979年实行联产计酬后,两年粮食连续大丰收。社员吃粮不愁了,还卖余粮五万多斤,人均分配翻了两番,从1978年的21元上升到去年的90.9元。生产队新陈债全部还清,买了柴油机等农用设备,固定资产已达一万元,还留了4,000元现金,计划今年盖仓库拉电灯。
立新大队四队在上塘很有名声。它的出名是这个队曾经一度一个劳动日值只有一分六厘五,连一盒火柴都买不上。十岁左右的孩子差不多是吃国家救济粮款长大的,对国家救济,他们印象极深,谈到集体收入,他们都不懂是怎么回事。一天,我们来到这个队,访问了社员李世林的家,一家人正忙着窖存山芋。他家九口人,三个劳力,去年包了28亩地,打的粮食除上交集体、出售国家外,还余下约一万斤。
去年这里从端午节起一直下雨,到8月底才放晴,整整九百多毫米,比常年多出一倍。真是罕见的雨涝!但上塘人民依然夺得了丰收。八万亩粮田,亩产比大丰收的1979年增产6%,出售余粮120万斤。这是解放后的第一次。二万亩花生,总产410万斤,比上年增长四倍,亩产提高了一倍,出售了320万斤,还得了160万斤奖售粮。社员集体分配人均口粮500斤到600斤。现金分配比去年又增加20元,在全县名列前茅。现在,上塘人走在泗洪大街上,腰板都显得硬朗了!
不久前,我们来到了上塘镇,街面上熙熙攘攘,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出售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我们走村串户,只见地里场头,到处晒着山芋干、玉米、豆子。跑了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多户人家,除了一户之外,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有些社员家里,连堂屋、睡房的地上都堆满了粮食。
在商店里,我们看到社员们在拥挤着购买各种东西。1976年前,上塘供销社60—70%的货物是销售给毗邻的安徽省的。就是普通的鞋子,本地人都很少买。去年情况变了,上塘供销社300万元的销售额超额完成,货源紧张,棉布、化纤布有多少卖多少。自行车卖了100辆,缝纫机卖了30部,收音机卖了360台。
73岁的李家科老汉,捋着白胡子对我们说:“我活了这么大年纪,经历了几个朝代,就数这两年的日子最好了。”51岁的李家聪说:“高级社时,我当社长。公社化后,又当大队主任。1959年时,我不愿虚报产量,讲了真话,受到了批判,革了我的职。这些年来,群众受穷挨饿,作为一个党员,总觉得自己没本事,对群众没有尽职,感到亏心。现时,党的政策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我觉得自己浑身都是本事!水不怕小,就怕没有源头。只要社员吃饱穿暖,有了劲头,以后还愁建不成社会主义么?”这就是今天上塘人的声音!
上塘公社农民在按照三中全会路线前进的路途上,曾经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从省到县的各级领导中,不支持者有之,横加阻拦者有之。但上塘的干部和群众并未却步,历史的教训坚定了他们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的决心,党中央的政策更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他们既已开始告别贫穷,就再也不愿回到过去的穷日子去了!他们向一些责难自己的领导发出了这样的呼喊:“俺们坐在粮囤上,只求你们说句话呀!”
这是多么朴实而又深沉的呼喊。这呼喊终于得到了坚定的回答,党中央颁发了75号文件,这文件给他们鼓了气,壮了胆,也改变了一些同志对上塘的看法。如今,上塘的经验在县内外为人们传颂着。上塘人民兴高采烈。现在,他们正认真总结责任制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去害趋利,以便更好地前进。
本报记者 王孔诚 周昭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