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老招牌挂出之后
张雨生
沉沦多年的一些老招牌,近来纷纷重新出现。我久居的太原市,仅柳巷一条街,做杂碎的“林香齐”,裁衣服的“华泰厚”,配眼镜的“亨得利”,开旅店的“清和元”……都已刷新老招牌,挂了出来。一家十多平方米的烟酒店,也饶有趣味地标出了“一间楼”。这些老招牌虽非全国闻名,但二三十年前,却也誉满晋阳。祖传世家,各具精华,这在上年纪的太原人中印象颇深。所以,老招牌挂出之后,人们便呼三唤四,慕名而至,想重新领略逝去的风味。
然而,乘兴而来者,往往扫兴而归。我听见一位老太原亲尝之后,连连摇着头说:“实不符其名啊!”
老招牌的名,的确因实而出。尔虞我诈的旧社会,挂羊头,卖狗肉的假牌子也多得很,但那终究赢不到社会的信誉。在闹市间能立稳脚跟,并能代代承荫的世家,必有它的特长。或烹调有术,或工艺精湛,或服务得法,都曾给人们生活上增添过乐趣和实惠。否则,哪能使人们对它一往情深呢?如今,重新挂出老招牌,自然是表明要恢复它所创造过的工艺、特色和信誉,发扬一招鲜,创造独具特色的商品,提供丰富多采的服务,这也正是人民对它们的希望。
但从实际看,某些单位重挂老牌子,目的似乎并不明确。门前招牌换新,门内风情依旧,还是杂货摊子,还是官商作风。传统的特色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和发挥。比如说,你想到“一间楼”尝尝烟酒吧,如今是汾酒不上货架,“前门”变成后门,连好酒好烟的味都闻不着。你想在“邵一力”吃顿饺子吧,餐桌上连一碟子老陈醋都没有,这对山西人来说该多么乏味。前些时,杏花村汾酒厂登出广告,宣布“本厂从未出售散装的汾酒”,显然,这是警告某些人不要打着杏花村汾酒的牌子,出售赝品。顾客慕名,实因崇实。如果名实不符,倒了人们的胃口,老招牌同样无人问津。名牌的创立,确实不易,而要毁掉它的信誉,却也不难。千万不要以为老招牌不凭实惠也能够永远招徕顾客的。老顾客的视察,往往比某些领导与检查团的视察更高明。
本来,名招牌登位,应该恭贺。而我却说了这些似乎不景气的话。目的却还是为了在老招牌挂出之后,能继之以切实的改进。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温暖
张永权
咪玉英的儿子艾弄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英勇牺牲了。老咪涛(傣语:老大妈)捧着烈士证明书和儿子的军功章,悲愤的眼泪,把仇恨的火焰浇得更旺。她拉着小儿子艾章的手说:“眼泪,不能当子弹;竹楼里也不能为你阿哥报仇。孩子,去吧,接过你阿哥的枪,狠狠打击侵略者!”
由于老人的坚决要求,艾章参军走了。儿子走后,咪涛家的困难就大了。竹楼里没有个男人,好多事都难办到。不要说别的,就是火塘里的烧柴也成了大问题。这个傣族寨子出门便是一片片稻田、一丛丛芭蕉林和凤尾竹,离山很远。要砍柴,只能上山。就是年轻人,砍一捆柴回来,也要一天的时间,何况咪涛已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呢!
儿子走之前,给阿妈积存下来的柴草,眼看要烧完了,老咪涛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决定自己去砍柴。这天,天还不亮,她就用芭蕉叶包好糯米饭,带上砍刀上山了。下午,当老咪涛挑着一捆干柴往回走时,一个穿红统裙的傣族姑娘,也挑了捆柴从背后追了上来。咪涛想:人家年轻人,身板子骨硬,走得快,让她往前赶吧。她放下柴,站在一边让路。挑柴的姑娘上来了,她二人对面一看,不禁同时叫出声来:“啊:原来是你呀!”这姑娘不是别人,就是咪涛队上的共青团小组长玉香。玉香上前拉着咪涛的手,心疼地说:“咪涛,您这大年纪了,还上山砍柴?”老人笑了笑:“人是老了,可腰还硬着哩。”停了一下,老人问道:“玉香,咋不叫你家阿哥来砍柴?”
“他给队上犁早稻田,没得空。”玉香一面回答,一面去抱老咪涛的柴:“老咪涛,离寨子还远,让我把你的柴一起挑走吧。”老人见姑娘已经挑得够重了,无论咋说,也不忍心增加姑娘的负担。她们争了好一阵,咪涛才同意让出一部分给玉香挑。
她们挑着柴往回走,说着话,似乎担子也轻了一些,不觉加快了脚步。天快黑时,回到了寨子。玉香跟着咪涛,把柴送到了咪涛家的火塘边。哟,玉香怎么把干柴全都卸下了?玉香笑嘻嘻地说:“老咪涛,我们团小组早讨论过了。艾章哥走后,您家的烧柴,全由我们团员包了。今后您再也不要上山了。”
老咪涛听着,眼中不由得涌出热泪,一滴滴掉在火塘里。她把姑娘送到门外,站在芒果树下,望着在暮色中隐去的轻捷的身影。渐渐地,她觉得那条红统裙化成了一团燃得很旺的火苗……老人心里感到无比温暖:艾弄牺牲了,艾章走了;然而这寨子里的年轻人,不都是自己的儿女吗!


第8版()
专栏:

丰收〔木雕〕 王维力


第8版()
专栏:

关于刘文英服饰的议论
翠枝
A:我喜欢《巴山夜雨》。这部影片的大的方面不用说了,好些影评都推荐分析过。小的地方,譬如女角刘文英的服装打扮,我觉得也处理得不错。
B:刘文英的打扮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刚盖过耳朵的短发,宽松的褪色军装,黑色带绊的平底鞋,平常得很嘛!十年动乱期间,好多女青年都是那个样儿。
A:着呀!你这句话不正好说明,刘文英这个人物的外表是具有时代特点,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吗?!所以人物一出场,就给人真实可信的感觉。人们觉得,那年月的刘文英,就应该是这个样儿。有的电影可不这么处理。为了使年轻女角显得漂亮点,吸引人点,它会不顾人物的身份、地位,不顾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任意把她修饰一番。我看过另一部电影,一个年轻妇女在十年动乱期间,还烫着发、穿着摩登的连衣裙和高跟鞋呢!请问,那时候谁会这样打扮呀!一看,就假得很。
B:这种状况不仅少量电影里有,戏剧演出中也有。有一台话剧,演的是解放前夕的事情。剧中的女主角有次竟穿了条喇叭口型的西装裤出场。看了真不禁令人哑然失笑。四十年代末期,这种式样的裤子在西方恐怕也未必流行呢!
A:话说开去,在布景方面似乎也存在着追求表面豪华的现象。有的人物生活的场景,布置得过于奢侈豪华,过于舒适别致,和现实生活相比,差别太大了。当然,艺术不等于生活。艺术作品中的一些事物是可以比现实生活中的美一些、高一些。但是,必须适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太出格了,不但不会给人以美感,还会削弱作品的感染力呢。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除掉见“鸡”行事的恶习
郑伟宏
《笑林广记》中有一则题为《田主见鸡》的笑话,照录于下:
一富人有余田数亩,租与张三者种,每亩索鸡一只,张三将鸡藏于背后,田主遂作吟哦之声曰:“此田不与张三种”,张三忙将鸡献出,田主又吟曰:“不与张三却与谁?”张三曰:“初间不与我,后又与我,何也?”田主曰:“初乃无稽之谈,后乃见机而作也。”
这个古代的笑话,今天读来仍然饶有风趣。经过十年浩劫,索鸡式的“吟哦之声”到处可闻。人们常常慨叹雁过要拔毛,出门办事难。想办得顺当,就得请客送礼,拉关系,通关节。你必先投之以桃,他才报之以李。倘若不识时务,来个两袖清风,那答复你的便是“此田不与张三种”。
本来,在我们这个公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以田索鸡”一类事不应当再发生。权是人民给的,为人民服务是人人应尽的义务。但奇怪得很,某些部门却发明出一些五花八门的“索鸡”权。房管局有房屋分配权,管银行的有贷款发放权,管户口的有户口迁移权,煤气、自来水公司则有管道安装权……真个是靠山的吃山,靠水的吃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难怪漫画家们灵感大作,大显身手了。有一幅漫画,画了一只被拔得“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大雁,正在哀叹:“我实在无毛可拔了……”可是一个垂涎三尺的人还等着它做盘中餐呢!这种现象虽然只是局部的,但却起着很大的腐蚀作用。
要改变见“鸡”行事、雁过拔毛的社会风气,当然不大力发展生产是不行的。假使社会产品充分涌流,各行各业“仓廪殷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话,歪风邪气就一定会少得多。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依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恢复优良的革命传统,大家一起来和这种不正之风作斗争,也是一个更重要的方面。五十年代,物质产品也并不十分丰富,但社会风气十分廉洁,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现在社会上对待见“鸡”行事,雁过拔毛的不正之风,有这样三种态度:照章办事,无毛可拔的,大抵吃眼前亏;懂得“关系学”的,以烟酒铺路,鸡鸭先行;还有的,就是拍案而起,奋起抗争了。当前,我们国家已经出现了许多勇于抵制种种不正之风的领导干部和群众。这是可敬的。只要大家都这样做,我们的社会风气就一定会改变。


第8版()
专栏:

胭脂河
郑纯方
北宋都城古称汴梁,今名开封。城中有一条胭脂河街,传说是宋朝皇妃们每日梳妆打扮、涂脂抹粉,泼出的洗面水渐汇成河,因而得名。泼出的洗面水渐汇成河,因而得名。泼呀泼,泼呀泼,泼走了浓胭艳脂,泼走了春花秋月,泼不尽无边的寂寞。泼呀泼,泼呀泼,泼走了帝王幽梦,泼走了江山翠色,泼不出一曲欢歌。今天,空留一个街名的传说,你到哪里去了——胭脂河?莫非久经风霜雨雪,小河已在地层下沉默?不,还在泼呀,还在泼,新时代怎会在旧迹里睡着。看街上的集市流金涌碧,不正是古城泼出的“胭脂河”!


第8版()
专栏:文化拾零

文化拾零
巴斯科里指路
以《柽柳》、《小诗集》、《宴歌》等作品闻名于世的意大利抒情诗人巴斯科里(一八五五—一九一二)的穿着打扮象个十足的农民。
有天傍晚,他跟往常一样,和他的妹妹溜溜达达,向康比亚桥走去。这时来了一辆豪华的汽车。车里一个人向诗人嚷道:
“喂,好人,往巴斯科里教授的村子去走哪条路呀?”
巴斯科里漫不经心地指给他一个方向,然后同他的妹妹躲到附近一个酒馆里。
巴斯科里就这样避免了阔佬的干扰。
巴斯科里的劝告
有个自命为诗人的青年写了些低劣的诗,有一天他向巴斯科里朗诵自己的诗,请巴斯科里提出批评。
巴斯科里听了他朗诵之后,郑重地说:
“你的诗缺少火。”
这位低劣的诗人答道:
“那么阁下是劝我往我的诗里加些火喽……”
“啊,不对”,巴斯科里微笑着说:
“我不是劝你往你的诗里放进些火,我是劝你把你的诗放进火里”。
朱葆光 辑译


第8版()
专栏:鳞羽文化

最大的肩胛骨
贾双喜
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商代,是我国古文字资料十分丰富的时期,在陶文、甲骨文、古玉文、金文等类别中,又以晚商的甲骨文,为数最多。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流传于世的,据初步统计,已有十万余片。这块完整的牛肩胛骨(见图),就是其中较佼佼者。这块肩胛骨自殷墟出土以来,虽几经变易,转徙行程达数千里,但其形体基本完整,保持了当初的原貌。该骨长43.5厘米,宽24厘米,从骨臼往下看好似打开倒置的半个扇面,是所见牛肩胛骨中最大者。骨的正面有字196个,反面有字22个,共计218个字,都是当时占卜和祭祀的记载,是现存甲骨中字数最多者。骨正反两面还留下占卜时凿钻的痕迹52处(一般说,占卜时凿钻的痕迹愈多,骨面上的卜辞就愈多,因而留给我们的甲骨文字的内容也就愈多,愈丰富。同时凿钻痕迹本身也是有研究价值的),也是现今所存牛肩胛骨中所留凿钻痕迹之最多者。该骨有此三“最”,真可谓是甲骨中的“骨宝”了。
近几年来,这块牛肩胛骨曾先后在《汉字的演变》等科教影片的拍摄和有关甲骨文资料的阅读展示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起到了宣传祖国文化遗产,为国争光的作用。它不愧是我国殷商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