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编者按:印度经济专家、班加罗尔市印度管理研究所所长拉马斯瓦米,去年来中国进行了三周访问,归国后在1980年12月1日的《印度教徒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与印度:比较和对比》的文章。作者善意地评 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以中国的情况同印度作了比较与对比。他在中国逗留的时间很短,对中国的情况不可能有深入的了解。我们认为,印度在提高粮食产量、发展现代化工业和教育事业等方面都有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希望中印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共同前进。现将他写的《中国与印度:比较和对比》一文摘译发表如下:
中国与印度:比较和对比
〔印度〕拉马斯瓦米
没有任何一对国家能提供象中印两国那样的有趣味的比较和对比。两国都有古老的文明,并在不同的哲学和文化推动下取得发展。邻国之间争吵的事遍及全世界,但这两个巨人在五千年中除掉1962年短短一周时间的对峙外,从未以兵戈相见。它们的面积和经济都是大陆性的,共拥有世界40亿人口的40%。
中国现在的领导人感到,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中,经济解体,出现了十年的停滞不前。他们声称,从那时以后,破坏已在恢复。
在文化大革命中,私人经营农业是得不到支持的。在任何情况下,农产品都得交给政府的合作社。但是,现在凡是能出售产品的地方已允许有自由市场。农民也可以保有少数自己的家畜。不过,为了防止自由市场上的投机和竞争,政府人员规定了质量标准和价格管制来监督各种买卖。
在实际工作中,省、公社和生产队得到更多的自主权。它们现在不需要就每件事同北京商量。规定的各种目标都具有灵活性。
据说,很多工厂和一些公社都在试行的基础上实行了物质刺激制度。不直接进行生产的人,象政府机关的职工、教育机构和军队中的人则不适用。
在我访问的几个公社里,一个标准的家庭一般拥有300平方米(合中国0.45市亩)的自留地。自留地的收入约占集体收入的30%到70%。一个有2.2个劳动力的家庭,在公社中每个月的标准收入是400到700卢比(1卢比约合人民币0.16元)。一些富裕的公社不需要自留地。比较穷的公社则需要。
中国经济的进步
中国按人口计算的平均收入两倍或甚至三倍于印度的相应数字。国民生产总值也分配得很平等;很少或者根本不悬殊。平等的信念最充分地体现于对维持一般生活需要的基本产品都有充分的供应,而售价二十多年来只略有增加。
大部分的农民、工人和政府工作人员每月有200到500卢比的收入。每个家庭有2到2.5个人在工作。当然,印度的上层社会,如属于最有钱的10%的那些人所过的生活远比中国富裕。但是其余90%的人的生活,则是中国胜过印度。这里没有饥饿和穷困。他们看起来吃得好,鞋子、衣服都穿得整洁。房子很挤,但是却没有人睡在街上或破屋子里。象我们这里的那种颓败的贫民窟,那里没有。
应当指出的是1949年的中国远比印度的条件为差。那时在经过几十年的外国压迫和内战之后,连一个中央权力中心或政府都没有。也缺乏统一的货币。基础结构建设一团糟。中国的领导人和人民都在长年受罪。
相对成就
下列图表提供了中国和印度各部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成就的简明对比:
项目 中国 印度
人口 9.7亿 6.6亿
耕地面积 1亿公顷 1.3亿公顷
粮食产量* 3.3亿吨 1.4亿吨
茶 30万吨 60万吨
糖 250万吨 590万吨
化肥 1,060万吨 300万吨
耕畜 6,000万头 8,000万头
沼气池 730万个 60万个
钢 3,300万吨 800万吨
水泥 6,000万吨 2,200万吨
煤 6亿吨 1.2亿吨
原油 10,600万吨 1,200万吨
铁路运输 5,600亿吨公里 2,000亿吨公里
发电 2,820亿度 1,030亿度
外贸 1,200亿卢比 600亿卢比
棉布 120亿米 100亿米
自行车 1,000万辆 400万辆
手表 1,700万只 400万只
合成织物 35亿米 12亿米
(*包括马铃薯)
这种成就的对比,即使让有偏见的人看,也会承认中国远远超过印度。不过,赞誉中国是有危险的。批评印度则会被认为是不爱国。我们最好研究一下中国的实际。毕竟印度的政治制度是从殖民主子那里承继下来的。向中国学习也不会有什么难堪。中国人为了生产的目的,动员了他们的整个社会。他们并没有印度那种由于罢工、关厂、怠工、农民和工人阶级的骚乱所造成的混乱。
虽然印度向中国提供了沼气的技术。中国已经建立了数以百万计的沼气厂——利用人粪、畜粪、烂菜使之再循环。在这个过程中,农家除了利用沼气施肥以外,还可以得到燃料和照明。在印度,农民砍伐树木作为燃料,而60%的粪也被用作燃料。中国的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制度使他们有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社会造林。中国人还划出一部分土地专供种植耕畜所需饲料之用。这些牲口得到良好的给养和照料。
对比起来,印度的情况就很不行了。牲口的饲料不足,在耕役年限中它们一直受虐待。中国饲养的曳重的驴子达600万头。中国人的农具和车辆的设计也比印度精良。农耕和畜牧业在中国是紧密地互相配合的。
中国农业的成就
中国农业的成就来自对集体化的重新组合,使农村公社得以起作用。与印度6,000万分散而濒临破产的小农户不同,中国人有530万个生产小队,它们齐心协力为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进行工作。它们在耕种、播种与收割的时节并不缺乏劳动力。当人们正在对第一茬收割物进行加工、销售的时候,就有人播种第二茬作物。近70万个生产大队与53,000个公社能够在地区一级安排工作计划、分配资金、并把科学技术力量投入农田。
印度贫困的农民和小农的技术设备太差,吸收不了现代化的资金投入。他们极其缺乏购买力,连牲口也买不起。90%的印度农民使用的仍旧是古老的犁头。即使他们生产了额外的农产品,价格的跌落使他们不仅失去了额外收获的好处,总的说来,甚至还吃了亏。由于价格稳定,中国的公社生产愈多,好处就愈大。通货膨胀在中国是微不足道的。
工业
在工业方面,中国人也干得很好。而印度的公共体系由于不断的政治干预和不能自主,管理较差。中国人铺设了30,000公里的新铁路线,而印度只增加了10,000公里的新铁路线。按部门进行对比,印度相形见绌。我们没有能充分利用我们的资产。
社会情景
印度没有能够解决象失业、不平等、文盲、通货膨胀、犯罪、暴行、极端贫困这样一些根本问题。而中国解决了大部分这种问题。中国的卫生保健制度十分优良。中国没有象印度那样悲惨的贫民窟。我们印度甚至连这样的社会计划都没有。
在中国对公众的广播电视中,没有暴行和性的问题。卖淫、蹂躏妇女或强奸,在我们这里却是日益增加。当印度社会被罢工、关厂、冲突、对抗、权力抗衡、社区骚乱和直接政治行动所苦恼的时候,中国人在国内法律和秩序上却毫无问题。当印度为日益蔓延的腐化、公共和社会生活标准堕落、自私自利、地方观念等而着急的时候,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组织却能够大大促进协调和合作。
姑且撇开共产党人的教义不谈,中国最主要的成就是它把无组织的部门组织了起来。中国人没有被主义的教条所束缚。我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的80%是分散的。组织合作社的尝试大部分失败了。中国拥有实地运用管理技术、科学和工艺的有利条件。在了解社会组织的需要和提高我们的无组织部门方面,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在印度遥遥领先的许多领域中,中国也急于向我们学习。
整个世界都以既羡慕而又担心的复杂心情注视着两国的发展。


第7版()
专栏:

中摩友谊源远流长
闻初
中国和摩洛哥的交往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很早就已传到了摩洛哥。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也远在许多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摩洛哥的大旅行家伊本·拔图塔早在公元1346年
(时值我国元朝顺帝年间)就来到中国,居住达一年之久。他游历了泉州、广州、康阳府(今浙江江山县)、杭州、北京等地。所到之处都受到地方官员和居民的热情款待。拔图塔回摩洛哥后写了中国游记,盛赞中国幅员广大,物产丰富。拔图塔对中国的介绍,增加了摩洛哥人民、阿拉伯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认识,为中国和阿拉伯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贡献。摩洛哥朋友在与中国客人叙谈时,经常提到伊本·拔图塔来中国游历这段佳话。现今座落于丹吉尔城北郊海岸的伊本·拔图塔故居的一部分已辟为丹吉尔博物馆,每年有大批外国游人慕名前来参观。摩洛哥人为他们有这样一位大旅行家而感到自豪。
新中国和摩洛哥王国相继成立或独立,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又有了新的发展。1958年11月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1963年末,敬爱的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对摩洛哥进行了历史性的友好访问,受到摩洛哥政府、人民和国王陛下热烈隆重的欢迎和接待。当时,两国领导人进行了诚挚的会谈,决定共同努力加强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事业,支持非洲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进一步发展两国之间的合作。1964年我国建国15周年时,哈桑二世国王委派他的弟弟阿卜杜拉亲王代表国王陛下来我国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5周年庆典,受到我国人民和政府的热烈欢迎。去年3月陈慕华副总理率团访问了友好的摩洛哥王国,重温了周恩来总理访摩以来的中、摩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茶叶是中、摩两国贸易联系悠久的见证。很久以前,中国茶叶就传到了摩洛哥。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我国对摩洛哥的茶叶供应增长到目前每年提供上好绿茶一万余吨。富于阿拉伯文化艺术传统的摩洛哥人民喜爱饮用中国绿茶。“茶”已经成为摩洛哥人生活中的基本需要。热爱讲究生活艺术的摩洛哥人,把喝茶融化到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具风格的“茶道”,人们喝茶要用匠人精心制做的“银”壶,在绿茶中配以薄荷煮开后加白糖饮用。有客人来到家中,好客的摩洛哥人首先待以清香的茶。可以说中国绿茶配以摩洛哥薄荷泡制而成的薄荷茶已经成为摩洛哥人特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上乘饮料。
我国曾派出两批植茶技术人员赴摩洛哥考察。摩洛哥农垦部门已从我国引进了杭州龙井茶籽,开始在摩洛哥北部卢库斯河流域种植,并从我国引进了制茶设备。
中国医疗队员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一支中国医疗队,已经在摩洛哥塞塔特省哈桑二世医院为当地居民服务五年多了。医疗队员们认真负责地为病人进行治疗,并不辞艰辛地抢救了不少危重病号,博得了摩洛哥政府、广大居民和国王的普遍称道和赞扬。摩洛哥报纸曾对中国医疗队在摩洛哥的服务精神作过长篇报道,特别是对中国针灸医生的治病效果表示称赞。人们从很远的地方到塞塔特找中国医疗队看病、针灸。在摩洛哥医务人员的合作下,中国医生曾为一位摩洛哥妇女取出了重达十多公斤的卵巢囊肿,并为不少患者成功地做过疑难手术。
此外,中、摩两国之间文艺、体育团体的不断交往,也增加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曾两度访问中国的摩洛哥足球队的精湛球艺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访问过摩洛哥的我国文艺体育工作者也深为摩洛哥人民的殷勤好客而感动。最近,我国东方歌舞团在相隔17年之后,第二次访问了摩洛哥,使摩洛哥人民再一次欣赏了中国艺术家演出的东方民族的音乐、舞蹈。
正如17年前哈桑二世国王在欢迎周恩来总理来访时所预言的那样,中、摩两国之间的合作已经获得了富有成效的发展,我们深信今后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巩固。


第7版()
专栏:在外国报刊上

拉美城市人口剧增的原因
在拉美多数国家里,城市人口都占全国的半数以上。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城市投资多,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农民大量移居城市
玻利维亚《现状报》2月8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据美洲开发银行报告,在拉丁美洲发生空前的城市爆炸》,摘要如下:
据美洲开发银行在分析拉丁美洲城市人口增加后提出的一份报告说,拉丁美洲的城市人口爆炸和城市人口急剧增长速度,是空前的。
据报告说,到2000年,拉丁美洲城市和农村人口将接近于47,500万,是目前数目的二倍以上。
例如,墨西哥城的人口在最近十年内,从860万增加到目前的几乎1,500万。
报告说,拉丁美洲另外一些城市赶上了,甚至超过了这种每年5%的人口增长率。
据认为,拉丁美洲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在拉丁美洲,城市不成比例地得到了国内外资本投资的大部分。同最分散的、政治上不大觉醒的农村居民比较,人们偏重于满足集中在城市的群众的需要。
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城市人口的大集中,在本地区多数国家内,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半数以上。
另一个原因是城市人口出生率。在本世纪之前,通过不断从国家内地的迁徙,城市人口的增长是缓慢的,而城市死亡率几乎总是高于出生率。
目前,在拉丁美洲,这种情况已经颠倒过来,就是说,城市人口死亡率很低,而出生率却很高。
据美洲开发银行的报告说,再一个原因是,农村人口将继续移居城市地区。这种趋势由于在拉丁美洲尚未得到解决的土地问题而变得严重了。在许多情况下,农业村社缺少饮水和电力、医疗、教育和其他性质的服务业。


第7版()
专栏:

带有寒意的能源
美国对苏联向西欧输出西伯利亚天然气感到不安
美国《时代》周刊2月16日发表了题为《通向西方的苏联管道》的文章,介绍了苏联从亚马尔半岛敷设天然气管到西欧的情况和西方观察家对此的忧虑,现摘译如下:
亚马尔半岛从西伯利亚西部伸向北冰洋约400英里,是一片常年冰冻的不毛之地。在长达9个月之久的冬季里,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60°,这里居民寥寥无几。就在这块冻土地带下面,蕴藏着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估计有26万亿立方米。
2月上旬,亚马尔的天然气成了巴黎、布鲁塞尔和海牙紧张谈判的中心,同时也成了华盛顿高级官员忧虑的一个课题。
苏联建议从这个遥远的西伯利亚半岛修一条长达3,000英里的天然气管道,穿过苏联中部一直通到西欧。这项工程的合资者主要是欧洲大陆国家。它们将贷给苏联人100—150亿美元作为整个工程建筑的费用,同时提供最好的技术设备;作为报答,苏联最早从1986年起每年向西欧提供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天气之可怕、地域之偏僻、工程规模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修建这项工程,苏联人自己既欠缺机器,又没有经验,一直在寻找西方的承包商和设备供应者,而西方对这笔买卖也正求之不得,因为目前西欧的钢铁厂正开工不足。两家美国公司也想要在承包这项工程中凑上一份。
筹集这项工程的资金,比修建这项工程更为困难。在过去两年里,苏联外贸银行行长尤里·伊万诺夫为取得贷款,从东京到巴黎到处游说。尽管伊万诺夫在谈判中困难重重,但仍处于有利的谈判地位。
对苏联的依赖使得许多西方观察家深感不安。去年秋天,一位苏联贸易官员在西德一次博览会上威胁说,如果西德不与苏联“合作”来反对西方因苏联入侵阿富汗而进行的贸易制裁,苏联就要停止天然气的供应。
亚马尔天然气管道的谈判已遭到了华盛顿的抨击。里根政府官员私下警告说,这一管道是对安全的极大冒险。去年12月,美国参议院能源委员会的一项报告中也提出类似的警告:这一管道将分裂北大西洋联盟,因为这会削弱西欧对苏联压力的抵抗能力。
毫无疑问,这项工程给苏联人带来不少好处,它有助于苏联开发自己的能源,缓和今后能源的紧张局面。同时,偿还全部贷款后,苏联还可以获得大量急需的外汇。
(世绍 摘译)(附图片)
据美国《时代》周刊绘制


第7版()
专栏:海外书简

引人注目的运货汽车
我们近年来在国外工作,到过几个国家,发现这些国家的公路上,奔驰着大批引人注目的运货汽车——汽车带半挂拖车。
在法国巴黎郊外车辆密集的高速公路上,在马里荒芜原野里路面较差的公路上,在塞内加尔蜿蜒起伏的公路上,或在毛里塔尼亚沙漠的一望无际平坦挺直的公路上,见到的一辆辆运货汽车普遍带着长的半挂拖车满载着货物风驰电掣般奔跑着。很少看见采用单独的载重汽车在运输货物,至于载重汽车牵引全挂拖车几乎没有。
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注意到这种半挂拖车有多种式样:有载重量大的油罐车,这是在机场作飞机加油用的;有运输散装材料如砂、石、谷物等半挂拖车,这种半挂拖车本身有液压自卸装置,能自动倾卸货物;有运输牲畜高栏半挂拖车;还有象一节小型火车车厢的半拖挂车,运输需要防雨的货物。这些国家公路运输采用的汽车能力都比较大,一般载重量都在10吨以上,因此配合带的半挂拖车载重量一般都在20吨以上。
据我们了解,汽车带半挂拖车运输货物有许多优点:主要是能够提高运输效率,节省燃油消耗。采用汽车带半挂拖车,它的载重量比汽车自身原来的载重量一般接近提高一倍,这样充分利用汽车发动机的动力,提高运输效率,从而节省燃料。汽车带半挂拖车投资费用与能力相同的载重汽车投资费用比较,一般节约约30—40%。另外汽车带半挂拖车所使用汽车轴距缩短,虽然半挂拖车长,但转弯半径增加不多,因此在转弯、倒车、安全等方面并不增加驾驶人员操作上多大的困难。所以公路运输推行采用汽车带半挂拖车是挖掘汽车潜力,提高运输效率,节省燃油获得较好经济效果的可取方法。
黄克俊 寄自塞内加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