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费解
傅天仇
去年夏天,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几位教师带了部分学生到外地考察雕塑艺术遗迹,进行研究和教学。研究雕塑造型常常需要许多照片,这就需要有关文物保管部门的协助。可是,陕西省文物当局在中央美术学院的介绍信上却批着“不许照相”四字,不仅限制了我们在陕西境内拍摄古代雕刻照片(他们也不提供照片资料),而且还使我们遇到许多啼笑皆非的场面。象昭陵文物保管所,对美院师生的严厉态度和对外国人温顺可掬的神态,真是鲜明的对比。
这种情况,是我从未遭遇过的难堪局面。作为一个雕刻工作者,研究自己祖先留下的雕刻艺术遗产该不算过分奢求吧,但竟遭受干涉与刁难,真使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陕北新发现一些石窟,是我国少见的艺术珍宝。我本想去研究它,但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作罢。美院另一位曾竹韶老教授,曾专程去某石窟作学术研究,他向当地提出要拍摄一张古雕塑的背面照片,结果也不可得。而外国来的人却在那里拍摄了许多壁画和彩塑照片,并在外国出版了。真是咄咄怪事!
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许多极其丰富的艺术宝藏,却遭受过多次的文化浩劫,实在令人痛惜,难道现在还不应认真保存和及时研究吗?


第8版()
专栏:

小学老师
浙江吴兴菱湖镇 黄晨星
启明星每当凌晨三、四点钟的时分,三楼的窗口就亮起一盏灯,那是李老师一天工作开始了,于是,我心中升起一颗启明
星。
大帆和桅杆假如教室是一只船,长长的宽黑板,老师的身影,可是学海泛舟的大帆和桅杆?
冶炼铲上科学文化的一吨吨原煤,点燃对下一代爱的千度烈焰。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啊,把人材的优质钢不断地熔铸冶
炼。……


第8版()
专栏:

胆与识
崔永生
读了李庚辰同志的《说胆》(见《人民日报》2月23日第八版)一文,很受启发。但觉得它意犹未了,还可以再说开一点。
胆作为胆量、勇气的主观精神的一种表现,人们往往尊“胆大”、“敢为”为雄豪,视心细为怯懦。这自有其道理。但平心一想,则不尽然。胆大的不尽真英雄,心细的未必不丈夫。当主观精神与客观现实相一致时,则成事在胆,胆能生才,会干出一番有益于国家、人民的大事业来的。胆小,将一事无成。倘若主观精神与客观现实相背离,则败事于胆,胆愈大则为害愈烈。这样正反方面的例子,古今中外,屡见不鲜。
一般地说,胆的大小而造成社会效果的好坏,皆出于识。这两者的关系,清代诗歌理论家叶燮,曾有精辟的论述。他在《原诗》中,把诗歌表现的客观现实概括为理、事、情,把诗人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归纳为才、胆、识、力。“识”是一种辨别能力。它不是先天的,而是来自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切理解及清醒的比较。因此,他认为,才、胆、识、力四者之间,虽是互为作用的,但“识”是其他三者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使无识,则三者俱无所托”。有识则是非明,是非明则取舍定,做到独抒己见,不随古人和世人脚跟。无识则“理事情错陈于前,而浑然茫然,是非可否,妍媸黑白,悉眩惑而不能辨”。“识明则胆张”,胆张则才思流溢,横说竖说,左宜而右有。“无识”则“无胆”。脑子里一团浆糊、胸中一腔稻草的人,面对纷繁错杂的社会现象,无所适从,“中且馁而胆愈怯”,或想说而不能说,能说而不敢说,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既恐不合于古人,又恐贻讥于今人”;或“人云亦云,人否亦否”,随人俯仰。“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卤莽、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这虽是说的诗,实际上是可资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行为作鉴戒的。
不幸得很,叶燮二百多年前指出“无识而有胆”的情况,在我们当代社会生活中,还时有所见。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二十年来,常常颠倒胆与识的关系,乃至对立起来,扬胆于天上,弃识于地下。结果,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是严重而痛苦的教训,应当记取。
以当前的事来说,解放思想的涵义,是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目的是从多年来“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有的人先入为主,居然怀疑它的正确性,不学习,不实践,因循守旧,我行我素,不以为非,反以为是;也有的人把解放思想,理解为“胆子大”、“敢说话”,认为什么都敢否定,什么都敢说,胆子越大,思想就越解放。当党对这两种倾向进行批评、纠正、引导时,有的人就神经过敏起来,说什么“党的政策又变了”,等等。凡此种种,都是缘于“无识”,患在对党的思想路线和治国大略方针,缺乏理解,不那么清楚,甚至也不想去弄清楚。无识不是罪过,并不可怕,可以学而知之,不能多所指摘。但是,如果“无识”而又“不自以为愚”,反而自诩“高明”,这就未免欠自爱,有点儿可怜可悲了。


第8版()
专栏:

“不留任何污痕”
〔英国〕苏 兰
本文作者是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她谈的是有关公共卫生的一件小事,但却是关系到“五讲”“四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问题。“不留任何污痕!”那位苏格兰老校长的话,值得人们想一想。——编者
30年前,我在苏格兰一个小城市读小学时,一天上午课间休息后,冷漠威严的女校长把大家召集到一起。从她严厉的神态中,我们猜测到一定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我们一声不响地站在那里,心里怦怦直跳。女校长宣布说,有人上厕所后在抽水马桶座上留下了污迹。究竟是谁干的呢?没有人承认。我们大家都紧张得发抖。接着,女校长俨然象个侦探或法官似的挨个审讯每个孩子,盘问那天上午谁上过厕所,谁最先去,谁第二……现在我记不清她最终是否查出了那个“罪犯”。但是,这件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近读到有关号召培养过去多年来一度衰退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和需要再次学习雷锋的消息,深感兴趣。卫生是前者的一个组成部分,关心他人是后者的重要因素。因而,公共卫生设施与二者都有重大关系。
在每个国家,公共厕所的卫生都是个严重的问题。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应当致力将这一问题减轻到最低限度。可是,我所见到的绝大多数公共卫生设备,无论是街道旁的公共厕所还是工作单位、餐厅、旅馆、公园的卫生间或盥洗室,很多不够卫生。人在数米之外即可闻到一股臭气。我每进公共厕所时,经常见到中国朋友厌恶地皱着鼻子,说一声:“吓,真臭!”有的朋友宁可忍受巨大的痛苦,赶回家去,也不愿使用公共卫生设备。
由于许多家庭没有自己的卫生间,因此,尽可能保持公用卫生设备的清洁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和学校都应教育孩子注意保持厕所的清洁卫生。市政当局和卫生部门应当要求各地保持基本的卫生水平并指派卫生检查员经常检查所有公共卫生设备的清洁。当然,倘若每个人不持负责的态度,市政当局的努力亦将是徒劳的。这使我想起了苏格兰历史上的一桩轶闻。几百年前,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的某些居民喜欢从窗户里朝街道上倒便壶。只是随口叫一声“当心!”以安慰自己的良知。这对那些不能迅速躲闪的老年人、聋子和瘸子,走在爱丁堡街道上无疑随时都要冒“祸从天降”的危险……这种行径直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才被杜绝。
从根本上讲,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各种行为负责;具有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人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别人。30年过去了,但我永远也忘不了老校长的这句话:“象你自己上厕所时所希望看到的那样,保持便桶清洁,不留任何污痕!”
〔弧光译〕


第8版()
专栏:连载

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东生
九、“前有黄河,后有追兵”
送别了将军们,毛主席就率领“昆仑纵队”向东进发,夜行军改为白天走,以引诱胡宗南主力北上,便于陈赓大军从晋南渡河。果然,蒋介石命令胡军倾巢出动,将我党中央消灭在陕北或赶过黄河。
夏日炎炎,山沟里闷热无比。人们每天要走好几十里,宿营后还要工作到深夜,连续长途行军,使得人困马乏。毛主席骑在老青马上打盹呢。眼看他要跌下马来,卫士一把扶住了他。干脆,他下马步行,一路上和大家说说笑笑。队伍休息了。饭盒放在地上,毛主席吃着玉米饼和酸菜。头顶上,敌机呼啸而过。万团长纵马奔来,扬起的灰尘纷纷落进饭盒。毛主席笑道:“老万呀,你胡椒面撒得太多了吧?”人们哈哈大笑,万团长却很焦急:“主席,从南边来的敌人不吃不睡,要抢占绥德,拦截我们。”毛主席站起身来说:“好嘛,敌人不吃不睡,我们只好奉陪。走!”
队伍进村时,老乡们已经睡了。毛主席就在村外一棵树下办公。山坡上,小溪旁,亮起了上百盏油灯,远看,一片火红,极为壮观。山谷静悄悄,只有潺潺流水伴随着嘀哒嘀哒电报声。电台人员用木箱、门板、膝盖当桌,以背包、石头、树墩作凳,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参谋急匆匆走来报告:“刘邓急电!”毛主席、周副主席、任弼时同志立刻围过来看电报,刘邓大军渡河以后,28天消灭敌人九个半旅。蒋介石调集二十几万大军进行“围剿”,并阴谋决堤放水,将刘邓大军和黄河两岸数百万人民活活淹死。连日来大雨倾盆,河水猛涨。毛主席原要刘邓休整十天再进军大别山。可是,形势十分紧急,和中央又联系不上,在此情况下,刘邓决定提前向大别山进军。毛主席看罢电报,抬头遥望南天,心情激动不已。在和周副主席、弼时同志商量以后,他在树下口授回电:“刘邓决心完全正确。敌判断我北撤,完全不料我南进。今后,遇到情况紧急不及请示时,一切由你们机断处理……”
“昆仑纵队”以急行军,抢在敌人前面过了绥德,粉碎了胡宗南的“拦截”计划。但是,战争风云变幻莫测。我军原想攻下榆林,不仅拖住胡宗南主力,而且使陕甘宁、晋绥、蒙绥解放区连成一片,为党中央创造一个安全的后方。然而,榆林攻不下来。援榆之敌和尾追之敌对我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在黄河以西、无定河以东、南北三四十里、东西五六十里的狭长地带,敌我双方集中了十几万人马。周副主席建议“昆仑纵队”立即过无定河向西,再一次插入敌人后方。但是找不到船;河又深,不能涉水过去。队伍走到黄河边,敌人也尾追而来。情况十分危急。毛主席两手叉腰望着黄河,怀着诗人的豪情说:“前有黄河,后有追兵……”弼时同志焦急地说:“主席,战斗一打响,可能到处都是战场。危险且不说,粮食就是大问题。我们有七、八百口子,天天要吃饭啊!所以,我还是劝你过河去吧。”周副主席也说:“战争正处于关键时刻,中央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指挥各个战场。我想,是不是先过河去,在对岸,也能听到陕北的炮声嘛!”毛主席感情深沉地说:“中央留在陕北,从军事上说,已经完成了吸引胡宗南主力、减轻其他战场负担的任务。但是,中央如果现在过河,离开陕北,那我们在政治上就输了!”弼时同志说:“等彭老总打了胜仗,我们再回来。”周副主席说:“兵不厌诈嘛!”“不,我们说话要算数,决不能失信于民!”毛主席充满激情地说:“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在看着我们。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党中央既要敢于为人民赴汤蹈火,又要善于领导人民前进,只有这样,它才会象昆仑山上的雪松,什么风也休想把它吹倒!”他的这番话把人们的心深深地打动了!周副主席感动地说:“我理解你的心情……”毛主席缓慢地说:“我也理解你们的心情……”弼时同志激动地说:“主席,你说吧!我们听你的。”毛主席上前一步,紧紧握着任弼时的手,热泪夺眶而出……
敌军逼近黄河边了。党中央、毛主席冒着极大的风险留在陕北不走,但命令西北局机关立即过河,并要葭县县委把住在河边的老百姓、伤病员、干部家属星夜往对岸转移。
“昆仑纵队”冒着漫天风雨沿黄河北上。山洪暴发,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敌军又尾追不放。在枪炮声中,周副主席和任弼时同志指挥战士和老乡架桥,毛主席坐在河边一块石头上批阅电报。彭总火速派兵来援。毛主席一行终于安全地到达目的地,结束了十九天的长途行军。              ⑨


第8版()
专栏:

长安街二题
谢先云
晨钟
当,当,当,……
电报大楼的钟声响了。悠扬、清脆的钟声透过乳白色的晨雾,飘过长安大街,飘过人民大会堂,飘过天安门广场,飘向很远,很远……
钟声里,东边的天角突然爆出一道淡红色的微光,依恋大地的太阳冉冉升起,洒下万道金光。于是,大地醒了,钟声迎来了黎明。
当,当,当……
踏着悠扬、清脆的钟声,一辆辆流动售货车,停在汽车站附近,停在十字街口,向赶早班的人们敞开香喷喷的窗口;呵,我看见红绿灯欢快地跳着,我看见车流欢快地奔着……宽阔的长安大街沉浸在一派繁忙之中。
当,当,当……
悠扬、清脆的钟声,也是前进的动员令!
华灯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长安街两旁的华灯突然一齐怒放了。象一串串、一簇簇璀璨而洁白的玉兰花,开得那么尽情,开得那么繁茂。它把雪白的光芒洒在人行道上,洒在大街上,洒在不息的车流中,洒在匆匆的行人中,洒在槐树下,洒在花坛里……它默默无语,把长安大街照得透体通亮。
呵,走在这样晶莹的花丛中,我真想攀着一支玉兰花,领略她的芬芳!
当黎明从天安门城楼的金檐上滑下来的时候,我见它渐渐地隐去,让太阳充分发挥作用……熄灭光芒,它没有一声叹气。
呵,玉兰花!每夜每夜,我从没有见它迟开早谢过一次。它天天按时迎送行人、车流……为首都美好的明天发着一分热,放着一寸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