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孟加拉国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民族工业
徐邦文
最近,在达卡市举办的孟加拉国工业展览会,以它展出的大量产品证明,孟加拉国在利用本国资源发展小型适用的工业产品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展览会展出期间,有七十多万人次参观了展览,据展览馆一位工作人员说,这是过去几年里从未有过的情况。
走进展览厅,琳琅满目的机器制造、黄麻、化学、电器和家庭手工业等产品映入眼帘。展览会通过丰富多采的实物、模型和图片,生动地反映了孟加拉国政府和人民近几年来在发展民族工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来到农机产品展览馆,这里展出的适于孟加拉国用的插秧机、水泵、抽水机以及农用推土机等,吸引着广大观众,这些展品,既有孟加拉本国制造或装配的,也有从国外进口的。该馆负责人说:“我们将本国生产的和进口的机器都摆在这里,作些比较,以便促进本国的农机产品的生产。”他指着一台从中国进口零部件、由孟加拉国自己装配的“东风”—12型手扶拖拉机说,这种机器体积小、轻便,比较适用于孟加拉国现在的农业生产条件。
孟加拉国向以“金色纤维”——黄麻之国称誉世界。孟加拉国生产的黄麻制品远销到世界近一百个国家。因此,加强黄麻加工工业的发展,扩大黄麻制品的出口,是孟加拉国政府在发展民族工业方面十分重视的一个部门。 进入黄麻工业展品馆,犹如走进一个黄麻制品织成的天地,用途广泛的麻布、麻袋、坚韧耐用的麻地毯底布,图案新颖,色彩鲜艳。工艺精湛的麻地毯,麻制各种工业建筑材料,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如麻制手提包,麻制窗帘等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充分表现了勤劳智慧的孟加拉国人民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发展民族工业所作的努力。现在,仅孟加拉国国营黄麻工业公司下属77家黄麻工厂和两个黄麻地毯厂,每年生产五十二万多吨黄麻制品,行销世界各地,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
纺织工业馆中展出的各色花布、印花布和具有民族风格的丝绸、莎丽,化工产品馆展出的化肥,各种化纤制品和生活用品等,也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参观了孟加拉国工业展览会,使人感到孟加拉国的民族工业正在稳步前进和发展中。孟加拉国独立以后,由于遭受战争破坏,工业生产曾大幅度下降。最近几年,政府为发展工业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首先,重视发挥现有国营企业的作用,注意改善经营管理,挖掘潜力,进行技术改造,使许多工厂变亏损为增产;第二,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政府缩小了国营工业的范围,将部分国有化企业归还或拍卖给资本家。议会通过《投资和保护法》,鼓励私人投资。政府还用放松银行贷款、减轻税收和实行奖励等办法,鼓励发展出口工业,发展能代替进口产品的民用工业,并以优惠的贷款鼓励在工业不发达的地区建设工厂等。这些措施使私营企业逐步发展起来。1978—1979年度,私人投资为21.79亿塔卡(当地货币)而1979—1980年度,私人投资增长到40.51亿塔卡,几乎增加了一倍;第三,积极吸收外资,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技术。
孟加拉国对要引进的大型设备,不仅主管部门要提出详细报告,国家银行和工业委员会还要进行审核。凡引进的设备要能立即投入生产,不得积压;第四,积极提倡和发展中小工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家庭手工业,以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工业生产逐年发展。在1973到1978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孟加拉国工业生产年增长率为0.3%,而1979—1980年度工业生产增长率提高到4.3%。
孟加拉国过去长期遭受西方殖民统治,工业基础薄弱,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大。1979—1980年也只占8.7%。就是现在,许多工厂在经营管理、设备利用率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孟加拉国现政府在优先发展农业的同时,也重视发展工业。
齐亚·拉赫曼总统一再号召,要利用本国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发挥现有国营的和私人的企业的潜力,努力增加工业生产。这次工业展览会就是孟加拉国政府和人民在这方面所作努力的一个证明。


第7版()
专栏:

苏美之间的战略资源争夺战
近十年来,苏联加紧扩张军备,已成了与美国争夺世界战略资源的主要对手。世界战略资源大多集中在第三世界,特别是中东和南部非洲,这就成了苏美资源争夺战的主要场所
马为民
美国总统里根已下令购买战略物资,作为第一步,将拨款一亿美元购买库存所需的重要物资,其中包括62种矿物、金属和其他原料。美国官员估计,今后五年将为此花费25亿美元。
与此同时,苏联在世界金属和矿物市场也采取了一些异常举动,它先后购进4,000吨原钨矿和近千吨锡,商界人士普遍认为,苏联买这些物资是出于军事目的。
西方人士据此断定,黑格去年曾经预言的“资源战的时代”已经开始。它将使本来因经济衰退而长期不景气的世界金属市场重新活跃起来。
美国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它对战略物资的需求量极大。它的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36种矿物中,有23种的需求量一半以上仰赖进口,而锰、钴、铬、铂等几种重要战略物资90%以上需要从国外进口。美国新政府执政后,多次表示要“回击苏联的威胁”,要同苏联进行一场显然是长期的军事、政治较量,因此需要足够的战略资源。
苏联的自然资源也不算贫乏,它一向是主要的金属出口国。但是从1976年起,它连续几年先后削减铬、铂、锰等战略金属的出口,1979年又降低了铅、锌、钯、钴、镍、橡胶等的出口,金属钛已几乎停止出售,最近又开始抢购某些物资。国际商界的分析家们的看法虽然不一致,但都认为随着苏联近十年来加紧扩张军备,它已开始跻身于世界矿物资源争夺者的行列,成了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对手。苏联《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杂志曾公开承认,苏联“也遇到了能源和原料问题”,“已经成为大量原料商品的纯进口国。”
世界的工业原料和战略资源大多集中在第三世界,尤其是中东和南部非洲。北约秘书长伦斯认为,南部非洲的矿物资源对欧洲经济来说,“和波斯湾的石油同样重要”。不仅一般工业原料,而且象锰、钴、铂、铬这些重要战略原料,西方也主要靠南部非洲供应。有人把中东的石油和南部非洲的矿产比作西方赖以呼吸的“两大肺叶”,绕过好望角的海上通道恰似连接这两片“肺叶”的“大动脉”。因此第三世界,特别是中东和南部非洲就成了苏美之间资源战的主要战场。
勃列日涅夫曾对一位非洲领导人直言不讳地说过:“我们的目的是控制西方赖以存在的两座大宝库:波斯湾的油源宝库和中非、南非的矿产宝库。”(转引自尼克松:《真正的战争》)苏联之所以推行从侧翼包抄欧洲的战略,目的之一正是着眼于控制那里的战略资源和运输线。这个战略一旦得手,西方将处于十分危险的地位。正如西方人士把近年来苏美争霸的双方态势比作“退潮中的美国,涨潮中的苏联”一样,在这场资源战中苏联显然也是在节节进攻的。
美国等西方国家当然不会坐视苏联在这里连连得手。美国国务卿黑格严重指出,如果苏联控制了南部非洲,它就控制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关键性矿物的90%。最近一个时期,美国组建快速部署部队,加强在中东、非洲的军事存在,西方协调行动增强在印度洋的海军力量,都是为了确保西方的资源供应。
在战略资源的争夺当中,苏联还针对美国和西方各国,特别是西欧和日本在资源上的致命弱点,进行诱惑敲诈,以便达到离间西方联盟的目的,其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其一,宣传苏联能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向西欧提供能源和原料,力图造成西欧在资源上对它的依赖,从而达到离间美欧关系的目的。
其二,操纵矿物价格,谋取经济暴利。1978年,苏联在世界市场大量购进钴,接着就利用雇佣军入侵扎伊尔的沙巴省,造成这里的钴矿停产(世界三分之一的钴来自这里),世界市场的钴价暴涨5倍。这时苏联又向市场倒卖钴,西方只好任其讹诈。
第三,以资源作武器,对西方施加政治压力。1979年西德同意部署潘兴Ⅱ式导弹后,苏联立刻对西德禁运钛,不久又中止了对法国的钛供应,致使共同体出现“钛危机”。结果,生产“空中公共汽车”的欧洲飞机制造集团失去了一笔重要订货。
苏联这些做法对西方不啻是声声警钟。对战略物资的争夺一向是国际形势的晴雨表。苏美之间抢购战略原料预示着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趋向激化和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动荡。


第7版()
专栏:

布隆迪的经济发展
徐德文
在中部非洲有一个美丽多山的国家,它在地图上的形状很象一颗心脏,因此人们称之为非洲的心脏,这就是布隆迪共和国。布隆迪幅员不大,但象其它非洲国家一样,人们都生气勃勃地在为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而辛勤劳动着。
最近,从这遥远的非洲心脏传来令人振奋的喜讯。布隆迪总统巴加扎向报界宣布:近四年来,布隆迪出现了独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和平和持续繁荣的时期,国家收支平衡,外汇储备增加,粮食、棉花丰收。布隆迪农牧业部农业司总司长不久前说,布隆迪结束了进口粮食的年代,1980年出现了第一次粮食自给有余,今年不仅毋需进口粮食,还可出口大米500吨。
布隆迪的自然条件很好,尽管邻近赤道,但因面临大湖、背靠高山,气温常年如春,雨量充沛均匀,土壤肥沃,植物可以全年生长。矿藏有锡、钨、金、钽、镍等。但过去却是个落后的农牧业国,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上最穷的25个国家之一。1962年布隆迪宣布独立后,政府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发展民族经济,但是,由于部族之间不断发生摩擦,政变频繁,经济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恶化。1976年11月,巴加扎就任总统后,促使民族和解,加强社会治安,提倡发展民族经济,优先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扶植工商业,打击贪污贿赂,投机倒把,从而推动了布隆迪人民为发展民族经济而努力。四年来,政府措施有力,并得到人民支持,民族矛盾较前缓和,政局比较稳定,经济状况有所改善。
布隆迪是非洲少有的人口稠密的国家之一,一直存在着人多地少的问题。由于政府改革了土地制度,废除了农奴契约制度,没收了前政权高级官员大量多余的土地,开垦了荒地,开发了沼泽地和河谷地区,缓和了土地不足的问题。政府还大力发展排灌系统,推广良种,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向农民传授先进耕作方法。1980年的农业生产,除咖啡外都获得了丰收。
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布隆迪政府还注意发展畜牧业,农牧结合,以牧养农。政府每年贷款5.5亿布隆迪法郎,用于保护和改善牧场,引进牲畜良种和防治畜牧疾病。近几年来,畜牧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2%。全国现有牛80万头、羊90万只,每年可提供商品肉15,000吨,奶52,000吨。
在民族教育事业方面,1980年,这个国家新建小学教室近200个,开办了一些中学和中等技术学校。目前小学生达十七万多人,比1979年增加了一万多名。中等学校学生一万三千多人。现在小学实行免费教育,中学取消寄宿费。政府还确定,扩大高等教育,大学生人数将从目前的一千一百多人增加到1982年的三千多人。
在公用事业方面,过去由于财政拮据,几乎没有投资。今年1月,巴加扎总统签署的投资特别预算中,为公共工程、装备和住房部提供了十三亿多布隆迪法郎的投资。
尽管经济有所好转,但这个非洲小国仍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如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内陆国的不利条件,以及盗窃和其它犯罪活动等社会问题。
布隆迪政府和人民正视上述存在的问题。最近,巴加扎总统号召人民在1981年继续加强民族团结,为搞好生产,发展经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而努力。


第7版()
专栏:

匈著名作曲家巴尔托克诞生一百周年
今年3月25日是本世纪第一流作曲家之一的匈牙利音乐家巴尔托克·贝拉(1881—1945)诞生一百周年。匈牙利音乐家为纪念巴尔托克决定举行一系列音乐会,由著名的匈牙利和外国的演奏家和歌唱家参加演出。
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在3月25日举行了纪念音乐会。
布达佩斯歌剧院将上演新排的巴尔托克三部歌剧。台利雅剧院计划重新上演文献剧《巴尔托克传》。
匈牙利音乐出版社也将出版未发表过的八百封巴尔托克的书信。
融(附图片)


第7版()
专栏:连载

摩沙迪谍影
三、露原形销声匿迹
一天黄昏时分,以色列驻巴黎大使馆武官兹维·阿隆上校(摩沙迪在巴黎的重要成员)接到瑞士来的紧急电话。
电话很简短:“我是阿尔弗雷德·弗芬恩克内希特,我要立即见到你。”
这个电话在以色列大使馆激起了一阵骚动。一个小时后,兹维·阿隆已经上了飞往瑞士的机座。在罗马,摩沙迪的另一名官员内科尔亚赫·卡因上校也跳上了飞机,和他一起赶往瑞士。
在苏黎世昂巴萨罗尔旅馆的十二层一间客厅里,这两位摩沙迪特工人员按暗号同弗芬恩克内希特接上头。接着,他们策划盗取飞机图纸的手段和步骤。
在温特图尔市以东50公里外的莱茵河畔,有一座边境城市叫凯泽高斯特,这是古罗马的一个城堡,欧洲游客,纷至沓来,熙熙攘攘。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在城郊的一座仓库里,卡因上校的一位“朋友”把仓库的钥匙交给了弗芬恩克内希特。这位“朋友”的公开名字叫“汉斯·施特雷克尔”,是摩沙迪潜伏在德国边境的一个间谍。多年来,他以瑞士罗兹英治—科公司仓库司机的身份出现,同边界上瑞士和德国的海关人员混得很熟,因此,他开的车可以不经检查便自由出入边境线。
工程师拿到了钥匙,随即返回温特图尔市,同他的表兄弟一起开着菲亚特小型卡车,在十二点以前将他租用的车库里掉包所得的文件运到凯泽高斯特,卸入仓库,然后带着洋洋得意的心情去希尔申饭馆尽情地喝上几杯。正当他俩你一杯我一杯地喝着英国白兰地时,他们哪里知道,事情不好了:仓库司机施特雷克尔在把他俩卸下的图纸箱装上他的默赛德斯汽车准备越境送往约定的斯图加特城时,被当场发现了。经过七十二小时的侦查,瑞士警察局很快就把案件的线索追到了阿尔弗雷德·弗芬恩克内希特身上,这个工程师当即被逮捕归案。
不久,在巴黎和罗马,人们再也看不见兹维·阿隆和内科尔亚赫·卡因上校了。(附图片)
(时波 文 徐锡林 插图)


第7版()
专栏:

拉丁美洲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中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战后三十多年来,拉美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并领先于美国和欧洲共同体国家。高速发展的经济使拉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具备了工业发达国家的某些特征,大都市、大工业中心在继续扩大;新兴工业城市、商业中心以及豪华的摩天大楼、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个发展中的大陆上。
但是,另一方面,拉美地区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不发达状态。在那里,原始的生产方式同现代化的大工业企业,并存于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沿海及内地、平原和山区。在广大农村,封建和半封建的生产方式严重阻碍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大量的破产农民流向城市,造成大城市的畸形发展,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是拉美国家经济发展中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附图片)
巴西内地亚马孙河畔的贫困的居民
巴西大都市圣保罗的高楼大厦
玻利维亚法定首都苏克雷的印第安居民区
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的现代化高速公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