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货”的故事
李百臻
前些日子,我到某地推销产品,用我们的行话说,就是销货去了。
“他有‘货’吗?”主管签订合同的需方负责人附耳问一位经办人。
“没有。——他们不懂。”
“我们有现货,保证交货迅速。”我听他们谈到货,急忙插科打诨。但他们再也没有同我洽谈。虽然我持有“名牌产品证书”、“优质奖章证书”,“浮动降价20%”、“增加装箱附件”等等保证,好话也说了再说,都无济于事,我终于吃了闭门羹。
回到住处,反复检点被拒之门外的原因,百思未得其解。后来我忽然想起需方谈话中的“货”,似乎已经超出了我所理解的范畴,一定另有所指。问问旅馆中人,大家都支吾其词,不愿指破迷津;求之于自己的记忆,《货殖列传》、《食货志》虽脑中尚有片言只语,但默诵之余,也未能发现这类的启迪。山重水复,我只好以“儒商”风度到图书馆去查《辞海》。《辞海》只用两字便使我恍然大悟:
货 ④贿赂
嗟乎!奇妙的汉语哟!
第二天,我仍然以“儒商”风度去说服需方。我讲了我受《辞海》的启发,对于“货”的领悟,又讲了个故事:公元前514年,正当叔孙豹代表鲁国出使诸侯的虢之会,商议弭兵修好大事的时候,鲁国的执政季武子出兵侵占了莒国的边城郓。与会者议论纷纷,建议大会杀了叔孙豹,以惩罚渎盟的鲁国。这时有人愿意为叔孙豹讲情,但有个条件,即“欲求货于叔孙而为之请”。这个“求货”就是索取贿赂。正直的叔孙豹婉言谢绝了,他的理由是:“我以货免,鲁必受师,是祸之也……”接着,我慷慨陈词:“同志们,二千五百年前的人能置生命于度外拒绝别人的‘求货’,因他知道这种‘货’的交易有害于国家。我们也应当不‘求货’……”
“同志,很对不起,在你查《辞海》的时候,我们已经和另一家厂子签订了供货合同。”拿到了“货”的人彬彬有礼地说。
我激动起来,但终于无可奈何地退出来。一路上,思潮起伏,想着这个“货”字。这“贿赂”的“货”,实质上不正是叔孙豹感叹的“是祸之也”的“祸”吗?
如果任这股腐蚀人们的祸水滋蔓、发展下去,一定会祸国、祸党、祸民、祸及四化、祸及子孙,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啊!
愿斤斤求“货”者,能够猛省!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沙滩上的果园
洪群
石圳,你在地图上很难找到这个东海之滨的小村庄。她和闽南侨乡许许多多村庄一样,那富有民族色彩的红砖楼鳞次栉比,远远望去,一片殷红,真象一颗红玛瑙!
石圳,你很难想象那里的海边沙滩上,居然有一个四季常青、鸟语花香的果林场!那是一千亩木麻黄防风林护卫之中的百亩柑桔园。她是从贫瘠的土地上发掘出来的一块绿宝石!
从前,这里是一片荒漠的沙滩。出洋的“番客”飘洋过海,在这里洒下了伤心泪,留下了沉重的足迹。年复一年,这里成了离人断肠处,成了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
然而,南洋一位老华侨的神龛前却摆着一包放了几十年的石圳滩的泥土;在唐山,老支书则揣着同样一包土,找到在公社落榻的农学家。随后,走上公社化道路的侨乡人民,开始在石圳滩上植树造林,大种其木麻黄。1965年,幼树成林,在沙海上抹上一笔气派非凡的墨绿。以后,老支书便大张旗鼓,率领父老弟兄们胼手胝足地在沙滩上开辟果园,种植柑桔。
那位眷恋乡土的老华侨回国观光,来到这个刚满周岁的果园,看到那一丛丛、一行行幼小的然而却是生机勃勃的柑桔树,真是欣喜若狂。从此,石圳滩的变化传到了海外,祖国的这个小小果园,牵动着多少海外赤子的心!
我早就想去看看这个沙滩上的果园,如今总算如愿以偿了。接待我的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园艺师小李。小李把这儿的四季描绘得极富诗意。他说,要是你踏春而来,巧逢花期,一片雪白,满园飘香;若是仲秋,正是橙黄桔绿时;岁末新春,便有鲜红的福桔品尝,人们爱把它当作吉祥如意的果品,馈赠亲友,以示祝福。
小李一边为我剥开一颗蜜柑,一边指给我看那各式各样的柑桔树:这是温州蜜桔,那是福桔;东边那一片是雪柑,南边那一片是芦柑。石圳果林场的柑桔头一次采收就有一百多担。有一棵蜜柑竟采了一百二十多斤。荒沙滩已经变成了金银滩!
一群穿着花衣衫、挎着竹篓的采柑姑娘,说说笑笑地从我们身边走过,甩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消失在果园深处。
小李忽然没头没脑地问我:“你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女孩子的笑声呗!”
小李笑了笑说:“不是,你再听听!”
我侧耳细听,原来是风吼声伴着海涛的咆哮,才想起今天海上有九到十级大风。我说:“是呵,今天风真大!”小李笑着说:“你看,这果园里一点风也没有,枝不摇、叶不动,柑桔儿沉甸甸的。唉,十年浩劫,村里的树全光了,唯独石圳滩的树林保住了。……有了防风林,还得解决灌溉问题。我们在果园边上修了一个小水库,打了两眼深井。有水,才有绿色的生命。”
好端端的柑桔,怎么一颗颗都用纸包起来,看不出橙黄桔红,我感到很遗憾。小李察觉我诧异的神情,便说,有一种吸果夜蛾,它的尖嘴巴往果皮上一钻,用不了多久,就落果了。用纸包起来就不怕吸果夜蛾了。
我明白了,这就是沙滩种植柑桔的三大要素:防风、水利、防治病虫害。是啊,这里的每一棵树木、每一颗果实,不都是辛勤的园丁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么!


第8版()
专栏:连载

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东生
七、雷雨之夜
电闪雷鸣,大雨如注。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毛主席拄着柳条棍,艰难地向山上爬去,不时用手抹去脸上的雨水。有人一滑,滚下山坡。驮电台的骡子失了前蹄,也翻到沟里。队伍停下了。周副主席在黑暗中摸着一个一个站立的人,慢慢走到前边。骡子大概摔死了,人和电台可怎么办呢?他想了想,说道:“把绑腿接起来!”报务员、老炊事员等拉着绑腿下到沟里。人和电台都找到了!周副主席、任弼时同志和大伙一道,在山上拉着绑腿布,报务员、老炊事员从下边往上推,把人和电台都拉上山了。传来一阵枪声。队伍又冒雨前进。
这时,敌军长刘戡正在毛主席住过的窑洞里,审问被打得皮开肉绽的吴老汉:“毛泽东在村里住过没有!”吴老汉连连摇头。其实,他早已知道,那位被人称作“李得胜”的就是毛主席。毛主席在村里住了五十多天,经常和乡亲们拉家常,大人、小孩谁不认识他呢。但是,没有一个人走漏风声。吴老汉大病初愈,不能往远处转移,躲在山洞里被抓住了。他横下一条心,豁出命也不能讲。刘戡咬牙切齿,竟下令把吴老汉的五个手指剁了。
向东奔袭的敌人扑了空,又立即往西北方向“搜剿”。一连三天情况危急。刘戡象发现毛主席的行踪似的一直尾追“昆仑纵队”不放。彭总率主力在陇东作战,远水救不了近火。中央和各战场的电台联系中断了。中央社天天大肆造谣。少奇同志、朱老总和各大解放区的领导同志,都为党中央、毛主席的安全捏着一把汗。
又一个雷雨之夜。雨大天黑,亲自担任向导的区委书记老高迷路了。而敌人就在附近,手电筒的亮光忽闪着,连马叫声都听得见。毛主席坐在一块石头上。警卫战士们拉着马,围成一圈给他挡着风雨。卫士要他穿上雨衣,他摆摆手:“你看谁冷,就给谁披上吧。”老高伏在山梁上,竭力想透过雨幕辨清方向。弼时同志安慰他说:“老高,别着急,再想想看。”突然,一个闪电过后,老高拔腿就跑,因为他看见了一座小庙,而“天下庙门朝南开”啊,他连滚带爬地摸到庙门口,欢呼着:“啊——啊,往这边来啊!”老高又领着大队人马向西走去。
雨停了。天将破晓。浑身淋得湿透的周副主席,轻轻地唱着《国际歌》,从队伍中穿过。疲惫不堪的人们,望着他的背影,听着他的歌声,人人都感到满腔热血在沸腾!
侦察员奔来报告:敌人大军转向西南方去了。毛主席听了,哈哈大笑:“我们唱了一出《空城计》呀!”人们迷惑不解:敌人为什么不继续向西追来呢,毛主席指着地图解释:“你们看,我们现在的位置,在敌人的作战线上,正好处于胡宗南和马鸿逵防线的接合部。胡马两家勾心斗角,谁也不想来。他们各人自扫门前雪都来不及,哪管他人瓦上霜呢!当然,最重要的,是敌人没有群众,眼睛瞎了,耳朵聋了,山沟千万条,怎能找得到我们啊!” ⑦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多给孩子好的精神食粮
由于当了孩子爸爸的缘故,我也逐步对儿童读物感兴趣了。每逢上街,总爱给孩子带回些画册、小人书,那些《猪八戒吃西瓜》、《奇怪的病号》、《小朋友》、《看图说话》,孩子简直看得入了迷。有一次,我给孩子讲起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不满三岁的孩子竟动情地哭了起来,还提议把自己的棉鞋给光着脚走在雪地里的小女孩。我也禁不住眼睑湿润了。
这几年儿童读物出得不少,然而这样能打动孩子的作品却委实不多。尤其是低幼读物,不少是图文一般化。甚至有少数读物生编硬造,平淡粗俗,文字牵强生硬,不大符合儿童心理,且要价很高,确是一件憾事。
孩子们的心灵象水晶一样纯洁无瑕。教育儿童,是家庭、幼儿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必须担负的任务,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但丰富多采,生动有趣又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读物,无疑是向孩子潜移默化教育和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真正丰满的花的种子,才能绽开万紫千红芳香四溢的鲜花。希望我们的作家、出版社以对祖国下一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创作和出版又多又好的儿童作品,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从小就具有美好的心灵。当他们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之材时,是决不会忘记那些敬爱的启蒙老师的。
济南市规划局 李宗山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李叔同的“自述”
枕书
1943年4月,上海开明书店代售过一本《晚晴老人讲演录》,共收弘一法师李叔同(即晚晴老人)著作12篇,其中,《南闽十年之梦影》是1937年2月法师在厦门养正院讲演的讲稿,颇为详尽地叙述了他自1928年起在闽南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前后历时十年。这篇讲演稿,实际上是他的“十年自述”。
弘一法师在这次讲演中说,他本来长住温州,后来去上海。为什么去上海呢?“是为着编辑《护生画集》的事”。画集编好后,法师去看他的旧友尤惜荫居士。巧的是这位尤居士第二天就要到泰国(暹罗)去,法师决定和尤居士一道去,“第二天早晨,天还没有大亮,就赶到轮船码头,和尤居士一起动身”。“从上海到暹罗,是要经过厦门的”,到了厦门“因着诸位法师的挽留”,“就留滞在厦门,不想到暹罗国去了”。从此,十年间,除因闽南天热,法师曾两度回温州外,一直生活在闽南,未尝远行。《晚晴老人讲演录》本名《养正院亲闻记》,是他的弟子蔡冠洛为纪念法师“生西(逝世)百日周期”编辑的;后来,由夏丐尊扩充了篇幅,改了书名,还为这书写了《题记》,后附蔡冠洛的《养正院亲闻记叙》以及法师的手迹一段。
从夏丐尊的题记,我们知道蔡冠洛即蔡丐因,这位蔡先生在抗战初期似替世界书局编过一本中学历史教科学。这本《历史》以适当的篇幅介绍了八路军、新四军的贡献以及陕甘宁边区的情况,并刊出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等领导人的肖像,这在非解放区的教科书中是第一次出现,引起了极广泛的注意,其读者当然就不以中学生为限,许多人是从这书才看到革命领袖的形象的。所以此书颇有历史价值。


第8版()
专栏:


杨炳权我有一颗火热的心,原是栋梁之材,被深埋压抑千万载,千万载我抗拒腐朽,千万载我积聚力量,等待生命力的发挥:我变成了煤。一声炸雷,我终于重来大地,再放光彩——我热烈地燃烧,贡献我对祖国和人类的熊熊的爱。


第8版()
专栏:

扫盲班
韦启美 画
易和元 诗脏话连篇随口出,说来全不费功夫,又称老子又骂娘,不占便宜不舒服。行为粗鲁作风坏,话不投机就动武,不以为耻反得意,口口声声“大老粗”。果皮纸屑随便扔,呸呸连声把痰吐,管它卫生不卫生,大大咧咧不在乎。公共场所逞“英雄”,不守秩序和纪律,随心所欲顾自己,群众在他眼里无。不懂礼貌该学习,不讲文明把课补,改弦易辙从头学,老老实实打基础。请人要说“谢谢您”,做错要说“对不住”……简单明了不费难,这是学习第一步。心灵美呀语言美,好谈吐呀好风度,不抓“五讲”和“四美”,哪能移风又易俗!
〔漫画原载《讽刺与幽默》今年第6期〕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