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这是在前进
高奢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两首清新隽永、富于哲理、耐人寻味的小诗。
一首是写行人在万山圈子里兼程赶路情景的: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赶路人的心情,当然最好一步跨到目的地。每当他费劲地攀登一座山时,总希望前面再也没有山了,而是一马平川,大道康庄。哪知道刚刚翻上山梁,迎接他的依然又是大山。于是,连期望中那种下岭时的轻松愉快都消失了:原来是一场空喜欢!
另一首是写赶路者坐在沿着湍急回旋的江流行驶的小船上,看篙师(船夫,小船不用舵,用竹篙撑点掌握行船方向)驾船的情形:
“篙师只管信船流,不作前滩水石谋;却被惊涛旋三转,倒将船尾作船头。”
这是一段不寻常的航程,全没有风平浪静、浩荡中流的情趣。那江流湍急,漩涡百转,而篙师又好象全不把险滩礁石放在心上,只是顺着流水任凭浪涛将小船推打得旋来转去,有时船头船尾竟倒了过来。
这两首诗,一写徒步跋山,一写乘舟涉水,都构思精巧,描写真切,使人读后仿佛身临其境。以诗论诗,自然可称绝倒。但若撇开诗本身来探讨诗中两位旅行者对身外事物所持的态度和思想方法,不难发现其主观片面,因而得到的结论是错误和消极的。
在万山圈子里赶路,一山刚过,又是一山。因为赶路者思想准备不充分,见了“又一山”,便认为挥汗跋涉前功尽弃,于是就发出了“错喜欢”的丧气话;赶路者坐在船上,他眼里只有篙师和身下的小船,只记着小船拐了一百八十度了,又一个一百八十度了。于是就喊起来:啊!篙师胡闹,头尾颠倒了,向后转了!
如果行人爬山时心里明白这是在万山圈子里,前面还有很多山,并且把盯着单一方向的眼睛转动一下,让视野扩大到左右甚至身后,那么他就可以清醒地发现,那碧海般的苍山,正一个挨着一个从他脚下后退,前面的大山包围圈越来越薄弱。如果坐船者把他的视线移开这小小的艇子,延伸到江岸边的村庄竹树,延伸到耸立的两岸青山,那么,他就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不管小船千回万转,轻舟正穿过万重山影,向着目的地前进。
读诗的时候,很想劝一劝诗人笔下的旅行者,不要因为眼前还是那么一座山而消极地感叹“错喜欢”;不要因为小船多转了几个一百八十度而怀疑和责难篙师“不作前滩水石谋”。同时也想到,更应该劝一劝处在今天调整中的人们,应当清楚地看到一个根本的事实:我们正在艰难地,然而却是清醒地、健康地前进。这样,就能增强努力的勇气和信心。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书记下乡
林茂春
县委井书记上任的第三天,就到农办来对我说:“小林,明天你有空吗?”
我说:“有事吗?井书记?”
“有空的话,明天和我一起到西城公社去一次!”
我连忙说:“好,好!”
第二天一上班,我就到办公室给西城公社打了个电话,说井书记要来,请做好准备;然后转到汽车房,要驾驶员把那辆“华沙”擦得干干净净,开到大门口等候。
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井书记来。我急了,忙问县委办公室主任,主任说:“井书记一早就走了,他叫你赶快去!”
“华沙”载着我,风驰电掣般地向六里外的西城公社驶去。我坐在车子里想:井书记坐什么车子去的呢?
车子一到公社门口,几位公社书记一齐奔了出来。他们一见车子里出来的只有我一人,便诧异地问:“井书记呢?”
“怎么,井书记还没来?”我也感到迷惘了。
这时,公社办公室里响起“的铃铃”的电话铃声,接着传来公社办公室主任的声音:
“县委井书记在联北大队百万圩上,请你们去一次。”
几位书记听了都很吃惊,赶忙钻进汽车,向联北大队急驶而去。
百万圩在联北大队的最南端,地方偏僻,从大队部到百万圩,全是弯弯曲曲的小路,车子不好开,我们只得舍车登路,徒步向百万圩走去。
约莫走了一刻钟,才赶到百万圩。只见井书记赤着脚,站在水稻田里正拔稗草。他一见我们就说:“你们看,沿公路的几块稻长得平平展展的,可这里却是三层楼,稗草、杂稻满田是,一打听,原来这里还没有实行生产责任制!”
公社书记的脸刷地红了。
“那你们为什么在大会上介绍说,全公社已全部实行生产责任制了呢?”井书记严肃地说:“我们当干部的,说话、办事,一定要实事求是!”
在大队吃便饭时,我问井书记:“你怎么想着要到这里来?”
“昨天,公社书记在大会上介绍后,我就接到几个社员打来的电话,说他介绍的情况与事实有出入,今天来一看,果然是这样!”
“那你坐什么车子来的?”
他拍了拍大腿,诙谐地说,“坐十一路汽车!”
我感到有点惊奇,“为什么不坐汽车呢?”
“为什么要坐汽车呢?”井书记反问我。
“从县城到这里,有六里多路呀!”
“我抄小路来的,近得多,这个地方我熟,不亲眼来看一看,能掌握第一手材料吗?”井书记点燃了一支烟,慢慢地抽着,然后正经地说,“我们下乡检查生产和工作,千万不能坐着汽车转,隔着玻璃看呀!”
我听着,脸上感到火辣辣的。
井书记抽了一口烟说,“下午,我们到附近的莲车公社去一次。”他说着,站了起来,朝我笑笑,用眼神问我:“小林,怎么去呀!”
“走!”我拍了拍大腿,情不自禁地用了这个有特殊意义的字。


第8版()
专栏:

编筐篓
陈作诗石屋盖在山沟口,青石围墙漫过头,长长山藤把屋罩,山藤白云手牵手,条编小组来安家,歌儿飘满一山沟。编呀,编筐篓,长辫子姐姐显身手。荆条、?条、光腚子柳,汗水早把条润透,筐篓花样在心里,条软如线任她抽,编进情呀情似海,编进歌呀飘五洲。编呀,编筐篓,浑身疲劳一旁丢。排排筐篓山坡摆,风儿嬉戏筐眼走,编的筐篓象朵花,蝴蝶筐沿上把翅抖,编筐姐姐想得远,四化宏图心底收。编呀,编筐篓,手舞条飞乐悠悠。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古立高的新作《隆冬》
章仲锷
这是部颇具特色的长篇革命历史小说。从内容上看,它虽写抗日战争,却着重反映战争前夕山区农民深受封建重压的苦难和觉醒的反抗,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壮大过程;从形式上看,完全是中国气派。结构严谨,情节曲折,语言富于生活气息。作者按照自己的路子,写熟悉的生活,作细致的描绘,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普通庄稼人的悲欢离合,有若一幅精妙的生活画卷。对今天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人),不仅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而且有着很大的认识作用。对比最近以来有些专事猎奇、近乎瞎编,或肆意追求刺激、血淋淋的场面而内容贫乏,一味在形式上翻新的作品,我以为它的质朴、通俗和生活化、民族化的特点,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隆冬》写的是抗日战争前河北、山西交界处一个山镇——王乐镇的人民奋起斗争的故事。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几经残酷的战斗,终于驱走了地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漫长隆冬,迎来民族解放的春天。小说的主人公郭子刚,他饱经劫难,父亲无辜丧生,自己扛活又遭祸殃,抛家逃亡险些被活埋,最后才找到亲人共产党,返回家乡组织武装斗争。郭子刚没有叱咤风云的智勇和超人的业绩,头上没有笼罩着“英雄”的光环,然而他的经历和道路,反映了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农民的共同命运,他的性格发展是真实可信的,并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其他如赵老强的老成持重,孙三元的精明干练,春英的纯真痴情,都给人以较深的印象。而反面人物如孔老金的死硬,孔驰仁的阴险,孔武珠的骄横,也都有栩栩如生的描绘,不流于一般的脸谱化。这些都说明了作者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坚持。
说到民族化,更多的还是表现在作品的语言方面。《隆冬》无论写人、叙事、状物、抒情,都异常通俗、生动,切近劳动人民的口语,而且有着浓重的地方色彩。例如第三章描写丰收的喜悦,有一段写道:“原来正从集上买回齐肩的两口大瓮,每口能盛七、八百斤粮。卖瓮的两人抬着,放进北屋里,喊:‘多便宜呀,一口才五块钱!千年万年哪有个破?瞧这厚实劲儿,这成色,嘿!’是呀,两个大汉抬一口还压得直呲牙;那颜色也着实好看,酱黄色的釉子闪着耀眼的亮光,比那铜镜儿还明!石板盖一压,不怕老鼠、不怕潮,就是好!……骄阳晒呀,暴雨浇啊,水呀,汗呀,总算把庄稼都收回来了!麦子也耩上了,该松几天心啦。”这些语言形象鲜明,恰合人物的身份。这样的例子在书中并不少见。至于结构上的传统小说特点,章节连贯,环环相扣,波澜起伏,跌宕有致,还是比较明显的。
长篇小说过长,这是目前的通病。《隆冬》似乎也有拖沓和不够紧凑的缺点。另外,人物虽多,有着突出性格的却不多,实际上还是可以做一些精简和删并的。


第8版()
专栏:

小镇风物
佟石

早晨,一片片彩霞飘动在小镇上边。小镇呵,象一个姑娘披着绚丽的衣衫。呵,一条清亮的顺水河在小镇边哗哗流淌,在彩霞中泛着彩色的波澜,多象一条彩色的项练挂在姑娘的胸前。

哟,这里又修了一条路,多么直,多么平。你看,你听,眨眼间,引来了脚步声声,笑语盈盈,车轮滚滚……
对了,有人说这边塞小镇就是祖国北大门的一盏灯。此刻,这灯又多了一根钨丝哟,变得更加灿烂、更加光明!

这是一堵临街的墙。多少年间,它只能在“大字报”后面隐藏。多少英杰在这里流尽血泪,多少乌鸦在这里抖起翅膀——分明是一片战场!
今天,撕尽了这里的碎纸片,人们的心头又放射出新的光芒。


第8版()
专栏:书市点滴

郁达夫诗的自传
善文
郁达夫不仅是小说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郭沫若说:“达夫的诗词实在比他的小说或者散文还好。”最近,周艾文、于听合编的《郁达夫诗词钞》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195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原准备出版,由郭沫若作序和题签,后未出成。这次是在原基础上加以补充和订正的。共编入郁达夫各个时期的旧诗494首,词11阕,以及部分断句、对联和歌词,由编者酌加了一些必要的注释。
郁达夫“九岁题诗四座惊”,直到1945年春作七绝《题新云山人画梅》,旧诗创作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有时候,也喜欢玩弄玩弄文字,因此历年来当感情紧张,而又不是持续的时候,或有所感触,而环境又不许可写长篇巨论的时候,总只借了五七字句来发泄。”这本诗词钞从某种意义上讲,正可以看作是郁达夫一部诗的自传,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郁达夫在坎坷曲折的生活道路上如何呼喊、追求、徘徊、进退,也可以窥见郁达夫所经历的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灾难深重的时代。郁达夫深通韵律,又善于继承古典大师的艺术手法并有所创新,在旧诗创作上造诣精湛,达到了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地步。此书中除部分应酬诗外,大都为作者的经心之作,如《过岳坟有感时事》,如《离乱杂诗》,如《满江红》词,或慷慨激昂,或缠绵悱恻,或清新俊逸,或悲壮沉郁,均能给我们以很高的艺术享受,并有许多地方可供我们借鉴。
作为解放后国内首次出版的郁达夫诗词集,此书的问世,是郁达夫作品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必将引起郁达夫研究者和广大诗词爱好者的重视。


第8版()
专栏:

寨泉边〔木刻〕 赵明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