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随笔

帝国消化不良症
陈有为
拿破仑于1804年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以后,把他的三个兄弟和一个妹夫分封为西班牙、荷兰、威斯特伐利亚和那不勒斯的国王,而他自己则兼任了意大利国王、瑞士最高仲裁人和莱茵同盟的保护人。在那些年月里,几乎整个欧洲大陆都匐伏在拿破仑的脚下。他所指挥的军队,曾经南抵比利牛斯山,北临波罗的海,东进莫斯科,还侵占过埃及、叙利亚,远征到了加勒比的海地。法兰西帝国权势之盛,版图之广,达于顶峰。
然而,曾几何时,这个能征善战、威慑天下的“王中之王”,最后却成了圣赫勒拿的囚徒,在远离法兰西万里之外的茫茫大西洋孤岛上度其残年,了此一生。
古往今来,在拿破仑之前和拿破仑之后,有多少帝国兴衰交替,成为历史的陈迹。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历史的车轮,驶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帝国废墟。17世纪上半叶,尼德兰(荷兰)曾经驾着它的“海上马车”——战船与商船遨游世界,把殖民势力扩张到了非洲的好望角、亚洲的苏门答腊和南美的安底列斯群岛。后来,有“世界工场”之称的不列颠取而代之。英王的称号,被尊为“天佑大不列颠、爱尔兰、海外自治领王、英格兰教会教王、印度大皇帝”。帝国版图遍及全球,人口十倍于本土。比英国大多少倍的印度,竟成了不列颠王冠上的一颗“宝石”。但这个老大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年华老去,破落衰败了,不得不让位于美利坚“金元帝国”。亨利·卢斯自夸20世纪将成为“美国世纪”,杜鲁门则宣称美国要负起“永远领导世界的责任”。不过,好景不长。“美国世纪”的迷梦做不多久,美国就往下坡路走了。尼克松在七十年代承认,“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做梦也想不到的那种挑战”。英国记者亨利·布兰登在华盛顿常驻观察多年之后写出了《美国力量的收缩》一书。他说:“有史以来,对于任何大国,从统治的地位上退却下来都是万分痛苦的。如今美国正经历着这种椎心泣血的过程。”
帝国的兴衰,是历史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拿破仑帝国的消亡,并不只是因为滑铁卢一战的溃败,而在于它的过度扩张。即便拿破仑自己也不能不承认,“一切帝国都是死于消化不良。”
一切帝国都要凭恃武力,靠对外侵略来开疆拓土,而侵略必然要激起反抗,最后陷入它自己制造的敌人的重重包围。
一切帝国都把自己的战略建立在进攻之上,而进攻总有尽头。“强弩之末,不可以穿鲁缟”,一旦进攻停止,退却就不可避免了。
一切帝国都贪得无厌,而贪得无厌就必然会消化不良,年长月久,在它的帝国机体之内引起阻塞、郁积,以至于瘫痪败死。
一切帝国又都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不可能吸取历史的教训。它总以为自己可以无所勿欲,无所勿能,无远勿届,而最终免不了重蹈历史的覆辙,落得它的前驱者的同样下场。
现在,一个新的帝国正在企图同美国一争雄长,夺取世界霸权。它不满足于比整个欧洲还多一倍的疆土,而要想兼并八荒,囊括全球。东欧有它的驻军,南亚有它的魔影。红海之上有它的基地,喀布尔城里有它的坦克。它从河内向印支半岛散布死亡,它从哈瓦那派出雇佣军去充当“解放”者。它自称有权过问“地球上不管哪一个地区”的事情,而不顾每一个国家的人民应当是他们自己命运的主人。这个贴着“社会主义”标签的莫斯科帝国的贪欲,远远超出了当年老沙皇的野心。
但是,和以往的一切帝国一样,这个帝国也有自己的顽症。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一连串得寸进尺的侵略扩张行动之后,人们看到它在八十年代出现了种种困境。马德里的《终极日报》写道,“目前最引人注目的,是苏联的消化不良症。”从欧洲到非洲到亚洲,那一道道使它“胃口不好”的菜肴,正梗在喉头,堵在肠道,使苏联尝到了无法消纳的苦头。
当年苏联嘲笑过美国陷入了越南的泥潭,而今它在阿富汗制造了自己的“越南”。当年它看到过美国“后院”——拉丁美洲的动乱,而今它自己的“后院”——东欧正在失火,正在告急。当年美国在过度的扩张之后,才暴露出虚弱,遭致了败局,而现在它在扩张的进程中就破绽百出,显得顾此失彼、力不从心。由于“战线太长,速度太快”,俄国“陷入了铺得太开的局面”,“开始感到了充当帝国的负担”。西方报刊这些本来可以用于描述美国处境的评语,今天却成了莫斯科的写照。
当然,对于苏联社会帝国来说,它的扩张道路还远远没有达到尽头。在八十年代内,它还会有新的冒险和新的侵略行动。但是历史的辩证法告诉人们:没有任何一个帝国会是永恒的,它终将象烟云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风暴中。不管莫斯科多么威风张扬,以势吓人,人们今天从它庞大的帝国版图的裂痕中,不是已经听到了那咯吱咯吱的震响声吗?


第7版()
专栏:述评

美国供应学派的兴起
本报记者 王飞
里根总统提交国会的《经济复兴计划》,基本上建立在供应学派经济学的基础之上。这个学派从它出现的第一天起,就同五十年来一直指导美国经济政策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处于对立的地位。因此,里根说他的计划“标志着同过去政策的重大决裂”,“把国家置于同过去根本不同的道路上”,不是偶然的。
供应学派经济学是怎样发迹的呢?据美国报刊透露,它在美国的兴起,至今不过八年的历史。七十年代初期,《华尔街日报》社论版的主编罗伯特·巴特莱和他的两位助手、社论撰稿人——裘德·万尼斯基和克莱格·罗伯茨,就开始在这家报纸的社论版上,宣传一种同“新政”以来的经济教条相反的新主张:大规模减税,取消政府强加给企业的各种规章,等等。当时,许多传统的经济学家都把它看成是异端邪说,巫术师经济。一些共和党人也嫌这个药方味道太苦,不感兴趣。但是,现在这个药方已从少数人鼓吹的一种理论,变成为政府的官方政策。这不能不说是供应学派惊人的胜利。《华尔街日报》社论版因此也获得了1980年的普立策奖金。
《华尔街日报》社论版的宣传,吸引了一些政客的兴趣。社论的作者万尼斯基也常到华盛顿来,同政客们广泛接触。他说服了两个人,使之成为供应学派最热心的支持者,这两人一个是现任预算局局长斯托克曼,一个是众议员肯普。肯普1977年曾到亚特兰大,向卡特总统推销他的主张,未成。他又去找里根,后者表示热烈的支持。1977年,肯普与参议员罗斯,联名在国会中提出了三年内连续减税30%的提案,即肯普—罗斯提案。里根在去年大选运动中,曾一再表示支持这个提案。由于这样,里根在去年11月当选为总统之后,供应学派的理论成为官方的政策,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现在的里根政府中,供应学派的最热心人物是预算局长斯托克曼,他是里根经济计划的主要起草人;其次是副财长杜莱,他是这次里根减税计划的起草人;还有一个,即助理财长克雷格·罗伯茨,他是前《华尔街日报》社论的撰稿人,供应学派理论的早期鼓吹者之一。至于财长里甘,原被认为是华尔街传统的共和党人,但他入阁后,在国会一次作证中说,“我在不知道供应学派这个词的意思以前,就是个供应学派了”。他的双关妙语似乎表明,他已在最近皈依于供应学派了。
所谓凯恩斯学派和供应学派,是西方国家为摆脱经济困境在经济学界形成的两个学派,他们的方法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使资本主义经济得以继续发展。
凯恩斯派主要强调经济的需求方面,认为社会总需求的扩大会刺激经济的成长,需求本身会创造自己的生产。它主张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在经济呈现疲软时,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或增加开支,如举办公共工程或其他项目,扩大就业,使人们手中有更多的钞票,购买货物或劳务,以此来带动生产的增长。在经济发展过热时,则通过抽紧银根和增税,来控制通货膨胀的恶化。这个学派的理论,从三十年代罗斯福的“新政”时期开始,一直占统治地位,对调整美国的经济,曾经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十五年来,这个理论逐渐走向它的反面。政府开支越来越庞大,失去了控制,结果造成目前的税收过重,通货膨胀,失业增多,生产停滞的僵局。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人心思变,供应学派得以应运而生。
供应学派的理论恰恰相反。它强调,促进经济增长的最好办法是刺激经济的供应(生产)方面,而不是扩大经济的消费方面。为了刺激生产,最重要的措施是减税,使个人(特别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与企业的收入与利润增加。这样,他们就会多储蓄,多投资,多干活,多生产。一旦生产上去了,政府税收会增加,失业会减少,赤字会消失,通货膨胀会下降。供应学派强烈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政府对于经济,管得越少越好,一切由私人企业在自由竞争中解决,一切由市场决定。
里根总统雄心勃勃的《经济复兴计划》体现了供应学派的主要政策主张。但是,里根的计划并不是纯粹的供应学派主张。他拒绝了斯托克曼关于把利息与红利税的最高税率从70%降为50%的建议,以及把减税方案生效日期推迟半年等,也都表明他未完全按照供应学派的主张行事。
里根计划能否付诸实施,第一关将取决于国会,特别是在预算问题上享有较大权力的众院。
这些天来,两院的有关委员会频繁举行听证会,辩论相当激烈。不过,这里不少报刊预测,里根计划在经过国会作了某些重要修改之后,将会获得通过。
在美国经济学界中,许多人都对里根计划投以怀疑的眼光。他们认为,供应学派的理论,没有“模式”可循,未经实践证明,贸然付之实施,将是一场冒险的赌博。在今明两年赤字仍高达500—600亿美元的情况下,大规模减税,可能不是刺激生产,而是加剧通货膨胀。
里根总统2月18日在国会讲话的最后,反问他的反对者说:“他们有什么代替办法吗?”里根的反问,击中了民主党现时的弱点。
美国普通人民都希望这个国家能早日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境。凯恩斯的老办法是不灵了。新的代替办法,一个党拿不出来,一个党拿出一个未经验证过的药方。这就是目前美国关于如何重振经济大辩论中的基本形势。


第7版()
专栏:

缅甸的经济改革
刘正学
不久前,缅甸总理吴貌貌卡在谈缅甸经济发展时指出,今日缅甸经济的好转,除了天气帮忙,拥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和人民积极性高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1975年在全国开展了经济改革。
缅甸这项经济改革的面很广,首先是强调优先发展农业。过去,缅甸仿照苏联和其他国家的模式,推行重工轻农的政策,结果使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吃了很大苦头。政府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重新明确缅甸是个农业国,应以发展农业为主,特别要把发展稻谷生产列为优先地位。为此,政府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增加向农民供应化肥、农药、农具和机械等。还专门设立农业银行以增加农业贷款,并通过推广良种和提高稻谷收购价格来促进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根据缅甸有关部门公布的材料,经济改革后的稻谷总产量年年有所递增,1979—1980年度达到1,065万吨,1980—1981年度在1,100万吨以上。
缅甸政府还进行了国营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即在不放弃国家所有制和对大部分经济活动进行控制的前提下,要求国营企业根据商业化的原则进行经营管理,使国营企业在产品生产、销售和价格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们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确定产品的品种和数量,独立制定预算,还可“同消费合作社和原料生产者直接进行交易”,并在一定限度内决定产品的价格。
为了促进生产和解决失业问题,缅甸政府还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私人企业的限制。政府除了对以前收归国有的私人企业实行退赔外,为了吸引私人在缅甸第三个四年计划期间增加投资,1977年议会还通过和颁布了“私人企业权利法”。该法令规定:允许私人在工农业、交通运输和贸易等领域投资经营企业;一般在20年内(橡胶园为30年)不收归国有,如收归国有将给予赔偿。
吴貌貌卡总理最近说:“我们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工业,但光靠自己的力量也不行,遇到财政和技术方面有困难时,也向友好国家请求援助。”据不完全统计,从1976年至1979年,缅甸政府接受外援已达14.36亿美元,平均每年3.59亿美元。这些援助主要来自西方。
总的来说,实行经济改革后的缅甸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正如《亚洲华尔街日报》在一篇比较客观的报道中说:“缅甸正在为发展经济而发奋努力,同时也在慢慢地和小心谨慎地朝现代化前进。”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可制成高蛋白食物的饲料作物
巴基斯坦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饲料作物和一些青草的绿叶里含有丰富的皂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甲,可以用来制作高蛋白食物。
这种饲料作物名叫“柏西姆”(埃及三叶草)。巴基斯坦科学家用这种食物喂老鼠,结果表明,这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可以与标准蛋白酪蛋白相媲美。不久前他们又试验把这种食物混合在一般食物中给40个儿童吃。结果发现这些儿童在食用八个月后,他们的身高和体重都增加了,血液中的血色素也增加了。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欧洲大陆向北移动
波兰地质科学工作者最近发现了欧洲大陆向北移动的新证据。
波兰科学家近年来对波兰南部的苏台德山地区的火山古岩石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确定这些岩石是在第三纪形成的,当时苏台德山的火山活动非常频繁。
他们获得的苏台德火山古岩石的磁力数据表明,在最近六千万年中,包括几乎整个欧洲在内的广大地区由南向北大大移动了。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更新旧水管的新技术
据德通社报道,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已研究出一项新技术,较理想地解决了城市旧自来水管更新的问题。
采用新技术,只须每隔40至50米挖一缺口就行了。修理工人携带工具、器材从缺口进入地下管道,把待换的旧水管锯下来,清除铁锈和泥垢之后,放进塑料软管,再安装上去,然后在塑料软管和旧水管之间(间隔一厘米)用空压方法灌进水泥浆,待水泥凝固后,可把塑料软管抽出来,也可放在里面。经过这样改造的旧水管,质量同新水管一样。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造雨帐篷
在沙漠里降雨,这已不是什么新念头了。为了实现这个念头,日本太阳工业公司的工程师们经过了一年的研究之后,设计出了一种特大的帐篷,这种帐篷长10公里,宽1.2公里,高600米。这个帐篷起的是一座小山的作用:来自海洋的潮湿空气一遇到这个帐篷则上升、冷却,然后凝聚成水珠掉下来变成雨。制造这样一顶帐篷的造价预计很高。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立体照片
一般的平面照片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而立体照片却使摄影师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用一个不带任何调整装置的、有四个镜头的特殊照相机,可以象用普通照相机一样拍摄下彩色立体照片。这种照片仍是平面的,但它能给人以逼真的立体视觉。
取得这种照片的关键是冲洗胶片阶段。镜头的拍摄无任何特殊的地方。照相机用四个镜头从四个稍微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景物拍下四个底片,冲洗后,四个物象通过一个有三十二个透镜的光栅显影在一张显相纸上便可。(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两个发动机的汽车
船只可用风力或蒸气作为动力行驶,那么汽车就不能有两个发动机吗?目前,有一种既能靠汽油又能靠电力行驶的混合式汽车正在美国处于试验过程中。
这种新型汽车装有两个发动机,一个是传统的汽油机,另一个是电动机。这两个发动机可以分别单独工作。一个微型计算机确定使用那个发动机最合算。一般说来,在市内行驶时使用电动机比较好,其时速可达50公里;而在公路或高速公路上行驶时,使用汽油机的优点就比较多了。


第7版()
专栏:

苏联海上扩张工具——“基洛夫”号巡洋舰
“基洛夫”号本是一艘旧舰。苏联为追求海上霸权,将它彻底改建,费时五年,耗资巨大。
据西方的侦察报告说,“基洛夫”号拥有目前苏联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是苏联最有战斗力的核巡洋舰,重22,000吨。


第7版()
专栏:

“人民在进行实实在在的抵抗”
李云飞
最近,苏联宣传机器不断宣扬什么阿富汗局势“越来越走上正常轨道”。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六大公然吹嘘卡尔迈勒傀儡政权已经“加强了”。但是,这种虚构的幻景毕竟代替不了严酷的现实。
阿富汗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胜利地进入了第二个年头,游击队活跃在广大的山区和农村。据不完全统计,去冬今春以来,阿富汗自由战士在帕克蒂亚、楠格哈尔、帕尔旺、拉格曼、巴尔赫、塔哈尔、昆都士、洛加尔、巴格兰、赫拉特等二十多个省里四处活动,打击敌人。这期间,在潘杰希尔和乌鲁兹甘河谷长达三个月的战斗中,阿富汗游击队至少组织了五次规模较大的反扫荡斗争。他们切断通往河谷的公路,狙击企图修复公路的苏军,打死打伤苏联侵略军3,500名。苏军占领阿富汗已经十四个多月,死伤近一万人。目前在阿富汗的苏军仍有10万。他们从去年6月开始对阿富汗实行狂轰滥炸的焦土政策,致使200万阿富汗人民沦为难民,一百多万平民死亡,但是,阿富汗并没有被征服,80%的土地仍然控制在游击队的手中。苏联占领军所能够控制的只是几座大城市,一些公路干线、机场、仓库和军事要塞。
就是在这些地方,游击队也如鱼得水,十分活跃。切断公路,袭扰机场,炸毁仓库,进攻据点的事时有发生。从苏联的捷尔梅兹和杜尚别到喀布尔的公路就经常被游击队切断,迫使苏军不得不用飞机运送粮食和弹药等。喀布尔市内几乎每天都有卡尔迈勒的党徒被杀死,而在其他省里被杀的人数据说更多。虽然喀布尔每天晚上从10点开始宵禁,还是经常可以听到射击声和爆炸声。去年2月21日,喀布尔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众反抗活动。今年的这一天,苏军和傀儡政权有如惊弓之鸟,在喀布尔实行了严密的保安措施,在新区和旧区之间的那条河上的所有大桥及市内其他战略要点都部署了坦克和装甲运兵车,并且出动了大批军队。从那天起,他们已经逮捕了三千多人。最近在坎大哈市的大街上,游击队和苏联占领军昼夜都在激烈交火。贾拉拉巴德市晚上的枪击事件也增加了。
阿富汗游击队得到人民的充分配合和支持,他们对苏联的军事行动了如指掌。经过十四个多月的实战,游击战争艺术也有很大提高。他们实行打了就跑的战术,神出鬼没,灵活机动。他们用缴获的武器装备自己,除了用一种传统的燃烧瓶和自制的地雷消灭敌人外,还想出了许多其他办法,打击龟缩在坦克和装甲车里的苏联侵略军。一些不久前刚刚在阿富汗实地采访过的西方记者认为,阿富汗“人民在进行实实在在的抵抗”,他们“斗志旺盛”,“信心愈来愈足”,并且指出“他们的战斗表现证明他们能持续许多年”。(附图片)
图为阿富汗游击队缴获的直升飞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