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话开明
  诚伟
“开明”,这个亲切而陌生的词汇,引起我多少的联想。
说它“亲切”,因为它使我想起了那些深切同情、鼎力赞助革命事业的开明人士:在共产党政权做过“官”,提出过“精兵简政”好意见的李鼎铭先生;解囊捐助我党抗战的陈嘉庚先生等华侨实业家;为民主奔走呼号,身陷囹圄而不屈的沈钧儒等“七君子”;反独裁拍案而起,肝脑涂地终身不悔的闻一多……这些“开明”的老先生深明大义,为国为民做过好事,人民感谢他们,把他们引为亲密的同志和朋友,不是理所当然的吗?说到“陌生”,是因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明”成了一个褒贬涵义混沌的词汇。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它专指“坏人群中的例外”,“敌人营垒的左翼”,总之,“统战对象”而已。在“统战对象”本身都带有“异己”意味的年月,“开明”,作为赐予“外人”的特种“荣衔”,就隐隐约约地带有了贬义。至于共产党员、共产党的干部,和“开明”则是压根儿不沾弦。倘有哪位党员同志被冠以“开明”的称号,他恐怕很难认为这是一个荣誉,反而视为一种贬辱。
可是,仔细想想,“开明”到底又有什么不好呢?开明者,开通进步,顺应历史潮流,人民意愿之谓也。它与顽固保守、抱残守缺、拉历史后腿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开明”不好,难道顽固保守、花岗岩脑袋倒好么?
从某种意义说,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就是最开明的政党,它的成员也应是最开明的人,它所制订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也应是最开明的路线和政策。老干部退位让贤,这是开明;广开才路,不拘一格用人才,这是开明;努力学习技术、管理,这是开明;放宽政策,大胆革新,审时度势,进退自如,这是开明;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反对特权,“大夫”渎职出庭受审,“堂倌”进谏开创新风,这也是开明。……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开明的春风到处唤起蓬勃的生机,赢尽人心;开明之至,天下顺之,天下大治。邓小平同志说“开明一点好”,为“开明”正了名,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为“开明”唱赞歌。
可惜的是,我们国家,不开明者大有人在。习惯“等因奉此”,凡事“率由旧章”,一提改革便摇首蹙眉,视为异端;对冒尖人才,百般挑剔,必欲掐之而后快;不谙技术,不习管理,尸位素餐,恋栈特权;视社会主义民主为“裴多菲俱乐部”,处心积虑拒谏弭谤;对年轻人实行家长式统治,干涉约束无微不至:不许烫发,不许穿连衣裙,不许跳舞,不许……;更有甚者,共产党干部而兼封建老子,奉行“门当户对”,包办儿女婚姻,不惮逼出人命,触犯刑律。……如此不“开明”之类,悖逆历史潮流和党的路线,为人民群众所不满。若不改弦易辙,总有一天要成为“落伍者”而被历史淘汰。
奉劝这些同志:为党的健康,为民族国家的兴旺发达,也为自身和后代的幸福,还是象邓小平同志说的:“开明一点好”。


第8版()
专栏:艺术杂谈

  苏东坡的借鉴
  夏振亚
苏东坡曾把唐代著名画家戴嵩画牛,因一时疏忽出现了差错的故事引为借鉴。后来,他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散记,题为《书戴嵩画牛》。
戴嵩画了一幅有名的《斗牛图》。这幅画到了宋代,传到四川一个喜好书画的收藏家杜处士手里。由于它是名家珍品,平时总是锦囊玉轴,严锁箱中。有一天,风和日丽,收藏家把这幅画取出来挂在室外晾晒。凑巧,他家里一名牧童经过这里,见画哈哈大笑。问他笑什么,牧童指指牛尾巴说,牛打架时,两角用力,尾巴夹在两股当中,就是再有力气的人,也拉不出它的尾巴来。这张画上的牛,尾巴高高举起,活象一根竖起的吹火筒,这不使人好笑吗?
《斗牛图》虽然出自唐代名画家戴嵩之手,但由于在“牛尾巴”这个细节问题上处理得失真,被牧童看出了破绽,而投之以嘲讽的笑声。这个故事,使苏东坡悟出一条道理来,他借用古语颇为感慨地写道:“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借鉴”产生“自勉”。苏东坡在他学画的那些日子里,为了画好竹,他仔细地观察竹的微妙特征,攫取竹的奇妙之处,那怕是“细微末节”,也无不是体察入微。正如他后来谈到学画竹的体会时说的那样:“朝与竹乎之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竹乎间,偃息竹乎阴”。这样,才能“了然于心”,把握竹的特点“了然于口与手”,画出了不少千姿百态的秀竹,画出了那栩栩如生、“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亦无心”的竹来。
苏东坡善于吸取前人创作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图继承和发展。无疑,他的学画经验之谈,也是我们今天学画和从事创作的借鉴。恩格斯曾强调指出,现实主义必须细节真实。记得在一次电影拍摄中,我们拍摄医院手术时的镜头,我将一位女外科医生的头发拨弄了几丝露在白帽子外面,挂在颊前,这从造型艺术方面来说,似乎觉得更加秀美一点。然而,旁边一位医生嗤之以笑:“对病人进行手术,为了避免细菌的感染,就连几根细发也不好露在外面呀!”
细节处理不好容易失真,处理得当却可传神。中国画论中指出:“钩叶点心,乃是全幅之眉目。”意思是说,画花卉画,钩叶筋,点花心,虽属“细细”几笔,然而它是整幅画的“眉毛”和“眼睛”,很为重要,往往因为钩叶点心合法,就使画幅的精神一振;也有钩叶点心不合法度而全幅失败的。可见,不能忽视“细节”。抓好“细节”,也是为全局服务的。
因此,一个有经验的作家,在他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既要在大处落墨,也要在细节上见功夫,描写要细致、细腻,细节要真实,而要真正做到“细”而又“实”,归根结底,有赖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和知识的广泛积累。那位小小的牧童之所以能够指出大画家处理牛尾巴这一细节的失真,不正是因为他对牛的生活有着深刻的观察体验的缘故吗!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十月菊
  邓仕声
我们学校来了个新教员,名儿真怪,叫什么“十月菊”。我问她,干吗取这古怪名字?她响起了一串银铃一样的笑声,纠正我说,是石越桔。
这个城里来的姑娘活泼大方。我们这山窝窝儿里的老眼光可看不惯,老资格的冯老师就两次送给她白眼。一个刚刚中师才毕业的学生,扎着那么对羊角辫,自己都还是个孩子呢,能教好书?
也许没见到别人眼里讨厌的神色吧,她仍然嘻嘻哈哈地满不在乎。走起路来跳跳蹦蹦,还要哼哼小曲儿呢!
可娃娃们跟她却挺热乎。她的劲儿象是永远也使不完。她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努力学习。那挂满墙壁的生字卡片啦,那上语文课时穿插的有趣的小故事啦,等等,简直使孩子们着了迷。课余的时候,她身边总少不了一大群孩子们。她银铃般的歌声,化做了一群群孩子的歌声。春天的校园是美丽的,美丽的校园在歌声里沸腾了!孩子们学习、生活得又紧张又愉快;而她那孩子般天真的笑脸上的酒窝儿,也从没消失过。就这样,县里统考,她所教的班级获得第一名。
慢慢地,石越桔把我们这几个“老迂”们的眼光改变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她还真有一招儿哩!有一件事情,特别使我们大伙儿感动:学校隔壁夏奶奶家里,有一棵独苗苗——无父无母的孤儿,夏奶奶的小孙孙。一天夜里,突然听到夏奶奶大哭起来。原来那小娃娃得了重病。石越桔安慰了夏奶奶几句,立刻背起小娃娃,翻山越岭,涉水过河,把小娃娃送进城里医院,救了他的命。这事儿过了好久好久,还象一支动人心弦的小曲儿回荡在我们的心里。
对我们这些个老教师,石越桔又尊重,又亲热,真象个贴心的小妹妹。一会儿是:“苟老师,这道题我这样分析对吗?”一会儿是:“赵老师,你身体不好,这衣服我替你洗。”她总象走马灯儿似的,忙个没完没了,她总是眉欢眼笑的,教你见了怪喜欢的。
大家都很忙,平时很少有时间谈心。一个夏天的傍晚,偶有闲空,我和石越桔到小溪边闲步,才第一次听到她谈起她自己——
石越桔的爸妈原来都是市里的干部。“文革”时期,爸爸被迫害死了。石越桔十四岁就下乡插队。“四人帮”粉碎后,改革了考试制度,她考取了师范。毕业后被分配来我们这山区。我很惊讶:“为什么你妈妈不去说说,让你留在市里呢?”她也很惊讶:“那不成了走后门,搞不正之风吗?妈妈是共产党员,我是共青团员,我们怎能走邪门歪道!”她又说,临来山村的当儿,她母亲拉着她的手嘱咐她:“好好工作。环境愈艰苦,就要愈坚强,象菊花那样迎着秋风开放……”
石越桔叙述这一切时,神情是平静的,只是她那天真的脸上的笑窝不见了。
我们这一带山菊花多得很。每到寒霜正浓的季节,就会开出一簇簇金黄的花朵儿。这时虽是夏夜,我也似乎闻到了它的芳香……
啊,美丽的十月菊!


第8版()
专栏:

  海测诗页
  金同悌
愿我躺在潮声呼啸的甲板上海风象把梳子理着袅袅不断的思绪梳去隐在心灵中的砂粒吧愿梦儿海一般碧绿
追求当海测表格里填满密密的数据我,孩子一般地活跃不已哦哦——这不是我吗我终又见着丢失了十年的自己
鸥鸟寒风,以它犀利的刀刃咆啸着,削平波峰浪岗于是,海面铺上莽莽冰雪空气也冻得晶亮晶亮鸥鸟,一如往常飞旋她喊,她笑,毫无忧伤她知道,潮在冰下奔突海——并没有死亡
晨海鸥飞起来了从那荒凉的海滨海鸥飞起来了象一片耀眼的流云海鸥飞过来了向这海里的钻塔海鸥飞过来了象封封雪白的书信于是,塔上的小伙子知道啦他们又开始一天的进军
黄昏小景暮色,已经幽蓝幽蓝的了她跃跃地走向海湾天际,硕大的月儿圆圆脚下,一片潮儿的阵响是凝睇远海的桅灯吗还是沉湎在浪花里遐想暮色,已经幽蓝幽蓝的了几只归鸥,飞旋在她身旁


第8版()
专栏:革命文物

  一块银元
  文仓
这块银元是罗荣桓同志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分到的“伙食尾子”。“伙食尾子”就是红军实行经济民主,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把节省下来的伙食费分给大家,同志们把分到的钱称为“伙食尾子”。罗荣桓同志领到银元后,把它放在上衣口袋里。在一次战斗中,他指挥部队与敌人激战,突然,他感到胸部象挨了一拳,有些震痛。当时,罗荣桓同志顾不上查看。战斗结束后,他才发现上衣口袋被子弹打穿一个洞,而且正好在放银元的地方。罗荣桓同志掏出银元,托在手上,望着上边的弹痕,诙谐地说:“原来是你保了驾,不然,我要见马克思了。”
这块银元,现在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猜灯谜 〔年画〕 杨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