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国家农委举行春节茶话会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 国家农业委员会6日上午在政协礼堂举行农口各部、局负责同志和科学家、教育家春节茶话会。
茶话会呈现一派团结、愉快的气氛。许多农业科学家、教育家兴奋地畅谈了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农业各条战线和广大农村出现的大好形势,认为这是近两年来调整农业经济政策的结果。大家表示在新的一年里要进一步发挥本职工作的优势,把农业科研搞上去,把农业教育工作搞好,培养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为更快地发展农业生产,不断地夺取农业新丰收贡献力量。
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农委主任万里在茶话会上讲了话。他说,去年我国在南涝北旱这样严重的自然灾害情况下,取得农业好收成,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农业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去年粮食虽然减产,但仍然是建国以来第二个高产年头;棉花大幅度增产,比1979年的产量增加20%,棉花收购数字已经达到5,218万担,比上年同期增加。油、糖、茶、茧等也获得增产。这些,也是三十多年农业建设的成绩,是农村克服左倾思想,落实党的农村政策,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尊重农民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结果。他要求各部门今年在整个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努力把农业搞上去,把粮食搞上去,把多种经营搞上去。这样,就要把总结、完善、稳定各种生产责任制,更好地搞好农业生产责任制,做为突出的工作环节来抓。这是关系到今后农业发展的关键,是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繁荣农村经济的关键。
参加今天茶话会的有农业、林业、水利、水产、农垦、气象等方面的科学家、教育家以及农口各部、局领导干部二百九十多人。


第2版()
专栏:河南通讯

  欢乐之家
——春节访二七老工人
今年新春佳节,正逢二七大罢工58周年纪念日。我们访问郑州市参加过当年大罢工的铁路老工人的家里,呈现着一片欢乐景象。
大年初一,刚吃罢早饭,年过八旬的老铁路工人王宝善家里,就传出了阵阵笑语欢声,前来祝贺春节的人济济一堂。布厂街居委会主任陈玉珍向老人拜过年后,就打开了话匣子。她说:王大爷是俺居民区人人敬佩的革命老前辈,他人退休,思想可不退休。这些年,他一直在居民区尽义务干工作,街道检查卫生,治安保卫,调解纠纷,那样工作都少不了他。说实在的,王大爷的工作不比俺当主任的干得少。大家评他当先进,他还一个劲地推,说什么:我的工作是应该做的。王大爷就是不为名,不图利,没有丢掉二七光荣传统!前来祝贺春节的居民也七嘴八舌地夸赞王大爷,可他谦虚地说:我是共产党员,只要有一点劲,就得为党工作,咋能吃闲饭?
在二七老工人李全德家里,则是另一番情景。老人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外孙女,一个个带着老人喜爱吃的食品,来到老人身边团聚了。
李全德是二七大罢工时扛大旗的敢死队员,在敌人屠刀面前英勇不屈。如今,他八十多岁了,在铁路干了一辈子,但是儿子和七个孙子、孙女都在农村务农。平时他一个人生活,从不要求把儿女调到身边,逢年过节,欢聚一堂,他就心满意足了。
记者来到郑州铁路分局职工宿舍访问二七老工人陆建卿的时候,老人正在家里同儿孙们一起看电视。柜子里、桌子上放着许多糕点、水果、糖果,还有几瓶酒。有的是省、市和铁路局领导同志带来的慰问品,有的是儿孙们特地买来给他过节吃的。陆建卿95岁了,精神非常好,他捋着尺把长的白须笑呵呵地说:我这晚年日子越过越好!旧社会我在长辛店抡大锤,年年受冻挨饿。现在一家八口,七人有了工作,平均每人收入超过50元,用不完就存入银行。真是两个社会两重天啊!
“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呀,不要忘记过去,努力创造未来。”在欢度春节的日子里,二七老工人的这些话,不值得年青一代深思吗?
新华社记者 程敏


第2版()
专栏:

  一个团结欢乐的大杂院
北京市交道口头条有个7号大院,住着11户人家。虽说有些拥挤,但收拾得清清爽爽,几株高大的枣树和粗壮的古槐,衬托着老式的四合院房屋,给人一种幽静之感。
春节前夕,我们访问了这个大院。节日里家家窗明几净,墙上挂着鲜艳的挂历,贴着漂亮的年画;厨房内堆放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徐大妈最高兴,小儿子刚结婚,一家四口人,买了好多鸡鸭鱼肉,一条大比目鱼就有十斤重。大妈开心地说:“十多年了,头一次买到这么大的比目鱼。”王婶说:“去年我两个闺女都安排工作了,一个进了工厂,一个接了我的班。我们大院的五个待业青年都安排了工作。”人们高兴地说:嗨,多年没过过象今年这么好的春节了。
这个大院的特点是“杂”:有汉族、满族,有工人、市民,有工程师、教授,有民警、干部,还有退休职工;一些人的社会关系、个人经历也比较复杂。在动乱的日子里,这个大院也动乱起来了。就象深潭里投进了一块石头,往日的宁静被打破了。各人自扫门前雪,相互猜疑,有的人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能骂上半天。这是个出了名的后进大院。
当历史上沉重的一页翻过之后,1979年,在街道居委会和妇代会的帮助下,开展遵纪守法、文明卫生和邻里团结活动,这个大院变了。
人们说:“远亲不如近邻。现在邻里之间,和睦融洽,团结友爱,一家有事大家帮,这是多年未有的现象。”
退休职工穆大爷,儿女不在身边,去年2月突然得了重病,当时下着大雪,老伴急得手足无措。邻里的几个小青年知道后,赶紧把穆大爷背到医院。后来,穆大爷卧床不起,邻里又精心护理。象这一类的事还很多。
共产党员王翠香是一个“管得宽”的人。哪位老大妈买粮拿不动,她给背回家;瞎子过马路有危险,她给搀扶过去;哪家有病人了,她马上去问候、照料。
大院负责人王大妈和街道积极分子蒋大妈,人虽退休了,心却未退休,总想为大家多做点好事,经常悄悄清理院子和水池。徐大妈不怕麻烦为邻里代收信件,代订报刊。有时邮递员来收报费,订报的职工上班不在家,她就主动垫上,省得邮递员再跑一趟。
双职工上班,有些家务事没人管,感到不方便。但是这个大院的双职工不用犯愁。他们有困难了,就去找任大妈。任大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个月发粮票的同志来了都先到她家,她就主动招呼全院来领;双职工不在家,她就负责代领;逢年过节,商店送货上门,她就替他们代买。
后院没有下水道,一到雨天,积水成灾。多次要求房管部门安装下水管道,回答说:“材料有,但劳力抽不出。”怎么办?邻里商量,决定自己动手。动工那一天,有的人凌晨四、五点钟就起床了。在全院齐心协力下,仅仅一天多时间,就把二十多米长的下水管道安装好了。
有了团结互助的好风气,大院的安全工作很出色。白天晚上,有生人进到院子来,在家的人总要出来询问。多年来,这个院子没有丢失过东西。
良好的院风,强烈地熏陶着下一代。这个大院的青少年,都有理想和抱负。他们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有的被评为“突击手”,有的是“三好生”,有的还光荣地入了党,入了团。街道妇女主任周玉莲佩服地说:“7号院大人们团结,孩子们相处也和睦。我常去串门,就没听过谁骂人打架,也没见过谁穿奇装异服。”
7号大院的变化令人振奋。平日邻里之间出现一些小矛盾是正常的,大家互敬互谅,互相帮助,就会得到解决。大院负责人颇有感慨地对我们说:“搞四化,不但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条件,还要有一个和睦、愉快、幸福的生活环境。人人都要努力创造这种环境。”
本报记者 高新庆 颜世贵


第2版()
专栏:

陕北乡歌
陕北农村春节的传统文娱活动是极红火的。在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的窑窗都换上雪白的窗纸,再贴上许多的剪纸,成为一组富丽的窗花。窑顶、炕壁和家具也贴上剪纸,门楣贴上挂帘,把整个窑洞装饰成剪纸艺术之宫。过了正月初一,整个农村就沸腾起来了,锣鼓喧天,唢呐嘹亮。彩绸翻飞的秧歌队,震天动地的腰鼓队,还有高跷、耍狮子、舞龙灯、霸王鞭等等,走乡串村,互贺新春。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农业政策落实,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延安地区在前年和去年连续获得了好收成,冷落了多年的陕北农村传统的春节文娱活动又红火起来。
靳之林撰文 肖晗摄影(附图片)
  把妈妈剪的窗花贴上去。
  老汉的心里乐开了花。
在新春佳节表演《送肥忙》,是社员准备再夺丰收的心愿。
  嘹亮的唢呐吹起欢快的乐曲。
  辞旧迎新的人们舞起来。


第2版()
专栏:特写

  五喜临门过新年
——记藏族老人多吉一家
藏历铁鸡年新年初一,天刚拂晓,一位藏族老人就喜气洋洋地捧着“切玛”和青稞酒,同家人们互祝新年
“扎西德勒”(吉祥如意)。他笑着说:“今年真是呀咕都!呀咕都(好)!”这位藏族老人是拉萨市郊区蔡公堂公社三队原队长多吉。今天,当灿烂的阳光洒满大地的时候,生产队的干部群众就来向这位66岁的老人贺年。他们一进门就道贺:“老队长,扎西德勒!祝贺你五喜临门。”主人和客人围坐在明亮的厅屋里,喝着青稞酒和酥油茶,吃着糖果点心,畅谈多吉老人的“五喜临门”。
现任生产队副队长的旺杰说:“1980年,党的政策放宽后,老队长一家的喜事确实多。第一喜是盖了这座漂亮的新房;第二喜是去年粮钱双增收。”保管员达瓦接着说:“老队长一家虽然只有两个劳力。但去年分了粮食六千六百多斤,比上年增加一倍以上,净得现金一千一百多元,比上年增收三百多元。”说到这里,多吉的二女儿仓决卓玛正走进来,一位女社员说:“这不是第三喜吗?!”原来,仓决卓玛去年夏天从拉萨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公社小学当了人民教师。提起第四喜,多吉的上门女婿次仁贡布说:“我阿爸本是外县人,21岁那年,因受不了领主的压迫逃到了拉萨,后来就被我阿妈的养父招为上门女婿。四十多年来,他一直盼望能有一天回乡探望亲人。直到去年党的政策放宽后,老阿爸百事顺心,才实现了这一愿望。”这时,一个半岁多的小女孩被抱进屋来,老人接过吻了又吻。人们说:“老队长去年添了这个小孙女,也是一喜啊!”
作业组长平措举起一碗青稞酒提议大家为庆贺老人“五喜临门”过新年干杯。多吉激动地说:“五喜临门,全靠党的政策好啊!”


第2版()
专栏:台湾儿女 心向祖国

  天上尚有月圆日 人间岂忍再分离
  新里
三十多年来,台湾与大陆音讯隔绝。岁月流逝,剪不断两岸同胞的思恋之情。特别是近两年来,在我《告台湾同胞书》精神的感召下,这种骨肉亲情变得更加深厚,更加浓烈。原籍大陆的台湾同胞更是无时无日不在思念生育他的故乡故土,不在牵挂大陆的亲人。总是盼望着能有一天叶落归根。
不久前,曾经担任国民党松江县岳阳镇镇长的丁育英先生回到上海定居了。丁育英悲喜交加,思潮难平。难怪啊!已是65岁的人啦,却在台湾独居了30年。丁育英因长期思乡心切,郁郁寡欢,曾患高血压病以至瘫痪,但他唯恐有生之年失去同亲人团聚的希望,凭着对故土感情的力量,不断战胜着疾病,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大陆。他在广州一下火车,就禁不住想伏身扑地,去嗅一嗅家乡的泥土香。到了上海,刚下飞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放声高喊:“我回来啦!我回来啦!我回来啦!”当他进入候机室,一眼看到亲人们早在那里迎候,这时,千种感情,万分感慨,一齐涌上心头,他忍不住地失声痛哭起来。这泪水,就如他说的,是无限高兴的眼泪,无限开心的眼泪;这眼泪,凝聚着一个中国人的苦乐悲欢。这是一个飘零客对他乡生活的结束,对新的幸福生活开始的一种深情表达。
还有两件事情,也使丁育英感到无限慰藉。一是82岁的岳母在他回来后两天,因久病不治而去世,正好赶上见着了最后一面。二是他离乡别亲去台湾的时候,小儿子还在母腹中尚未出世。而今,他踏上故土,不但看见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娶了媳妇。而且,儿媳妇又孕育了新的生命。一个小孙女,在爷爷回来不久,就哇哇出了世。此情此景,对一个三十多年来一直为乡愁离恨所困扰的孤身老人来说,该是多么欢欣啊!
有的台湾同胞,多少年来通过国外,或香港等渠道,千方百计与大陆亲友联系,寻找机会同亲人会面。原国民党监察院副院长刘哲的侄女刘政谦女士,是吉林省怀德县人。1947年秋天和丈夫一起去了台湾。后来,又到了美国。身在异国心想家,日日归思梦迢迢,去年四月,终于几经辗转回到一别33年的东北家乡。一进家门,看到年近八旬满头白发的老母,刘政谦泪如泉涌,悲喜交集,深情地喊了一声“妈妈,我回来啦!”扑到了妈妈怀里。妈妈也老泪横流,用颤抖的双手捧着女儿的头,抚摸着女儿的脸,左瞅瞅右看看,一字一泪地说:“我的老闺女老了,你咋才回来呢,妈妈可想死你了。”
母女俩依偎在热炕头上,诉说不尽离别的愁,团聚的喜。女儿告诉妈妈,这33年,深深的思母怀乡之情,犹如一江春水东流去,盼有归期未有期。妈妈也告诉女儿,你走这些年,儿孙兴旺,全家美满和睦,心里除了挂念你们之外,再没有旁的愁疙瘩。
在妈妈跟前,女儿还象小孩子一样天真。她拿出一件特意从美国带回来的大熊猫抱着小熊猫的塑料玩具,对妈妈说:“这好比咱娘儿俩一样,大熊猫成天抱着小熊猫,一刻不离,就象你老人家总惦念我一样。以后,你老天天看看这小熊猫,就象天天见到了我。……”


第2版()
专栏:

  何必害怕“骗局”
  慕翔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十亿神州欢度辛酉年春节的时候,读了《天上尚有月圆日,人间岂忍再分离》这篇文章,台湾儿女对祖国的那种深情,使人深受感动,更加深我们怀念离散在台湾的亲人。
但是,多年来,台湾当局不顾骨肉同胞的深切愿望,无视中华民族的血肉联系,悍然拒绝中国共产党的和平统一倡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提出的“通航、通信、通商”的建议,本来是一件顺乎天理,合乎人情,于国有利,于民有便的大好事,台湾当局也把它列入“统战骗局”而置之不理,使台湾海峡两岸的人民感到无比愤慨。人们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
台湾当局一贯坚持反动立场,不顾民族大义,死撑着“反攻复国”的破旗;又把台湾描绘成天堂,把大陆说成是地狱,却偏偏害怕人们相互来往以后,台湾人民会“上当受骗”。这岂不是怪事。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过去,说共产党“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的谎言,早已为事实所彻底粉碎。现在又在十亿人民面前进行神话般的自我吹嘘和对祖国大陆的咒语式的污蔑?这是否能够经得起多少人和多少时间的实际检验呢?台湾当局自然是心中有数的。
所以,这事说怪又不怪。惯于骗人的人,把自己打扮成受骗者,这本身就是“骗局”中的一种伎俩。但是,我们想提醒台湾当局的是:在台湾人民对祖国的这种骨肉深情面前,你们这种又是欺骗,又是封锁和镇压,究竟能起到多少作用,又能持续多久呢?


第2版()
专栏:

  怀乡思亲诗词选
近来,台湾又有很多人发表诗词文章,倾诉他们对国家分裂、骨肉离散的悲苦心情,表达了他们思乡亲、盼统一的热切愿望。


第2版()
专栏:

细诉离怀
 欧阳不修
一、眼儿媚
匆匆岁月去如流,往事叹悠悠!几多恩爱,都成过去,何处追求?天涯肠断泪难收!一声杜宇,几行秋雁,万里乡愁!
二、献衷心
记当年离别,泪洒长亭。情无限,苦叮咛;说暑寒珍重,早计归程。谁知道?辜负了,到如今!团圆月,破碎心,相思两地梦难成,听子规凄绝,春去无痕。夜深深,人寂寂,冷清清!
三、虞美人
别来应是凄凉景!一样孤衾冷。夜长难寐可怜人;听雨窗前点滴到天明。千山万水飞难渡,何处离情诉?天涯地角几多愁!只有重逢他日恨方休。


第2版()
专栏:

  客中夜思
王建昌
风如刀片雨如绳,入耳萧骚感不胜。
方寸又萌乡思苦,更堪寒夜对孤灯。


第2版()
专栏:

思亲
栗有思
客老天涯几断魂,童年往事梦中温。
双亲莫为吾儿冷,纵使无儿尚有孙。


第2版()
专栏:

福建省东山岛政府和驻军工作人员,访问去台人员的家属,鼓励他们同在台亲人通信联系,为祖国早日统一作出贡献。
新华社记者 蒙调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