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这是多么好的战士
  ——记基建工程兵驻京某部指战员
新年前夕,在北京市二环路北半部正式通车的时候,记者访问了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驻北京的一些部队。
一走进某部一个连队的营区,就感到有些吃惊:这些常年从事基本建设工作的战士们,自己竟是住着这么一些破破烂烂的木板房子,简直连临时搭起的防震棚都不如呢!到屋里一看,到处都是窟窿眼;再看看床上,每人也不过都是一床四斤半重的小薄被子。我们不禁问几个战士:“这晚上可够呛吧?”他们笑着说:“前半夜压一件大衣还可以;后半夜炉火一弱,就有点吃不住了。”年已四十多岁的老连长徐进亭对记者说:“基建工程兵连队的房子,好多都是这个样子。你如果注意观察,沟壕边、地铁旁、围墙外、楼房下,哪个房子破,那差不多就是基建兵住的。”他说这话时,一点儿没有怨气,话音里倒带有几分光荣和自豪的神气。他们就是住着这些夏天漏雨、冬天透风的棚子,每天早出晚归,为首都人民修建高楼大厦、公路桥梁、地下铁路的。这是多么好的干部!这是多么好的战士!
记者走访这些部队,每次都听到许多感人肺腑的事迹。
那是去年8月,骄阳如同火烘。某营的指战员们正在东直门立体交叉大桥桥头铺设沥青路面。炎夏酷暑,人们在室内静坐,还要不停地挥扇擦汗,而我们的战士们却要在摄氏一百多度的沥青路面上施工,那滋味是可想而知的。
刚烧化的沥青,烟薰火燎,炽热灼人,令人窒息。紧张劳动着的指战员一任汗水似雨水般往下流淌,谁也顾不上去擦一把。战士李新国负责摊油搂平工作。只要沥青一倒在路面上,他便不顾一切地冲上去,迅速扒开摊平。每干一阵,他都要跳出路面,抄起茶缸,咕咚咕咚灌上几缸子凉开水。只见他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干地方,一件扎在腰间的背心里,鼓鼓囊囊存满了汗水,高统雨靴里也灌了两筒子。他哗啦哗啦地把汗水倒掉,抽空跑到自来水龙头下面冲一冲身子,又跃上滚烫的沥青路面干起来。别人要换他下来休息一下,他却坚持不肯。
岂止铺设沥青路面的战士是这样子。有人曾作过一个粗略的统计,在整个伏天,所有紧张施工的基建工程兵战士,平均每人每天要喝四十多斤水,却很少排泄小便——这就是说,他们一天要出四十斤汗啊!一些“爱干净”的人有时从战士身边走过,竟然还要掏出手绢捂着鼻子,据说是怕汗臭味。他们哪里知道,我们的战士为了加快首都的现代化建设,常常连换洗衣服的时间都很少哇!
人们走在宽广而光滑的马路上,一定会感到格外心情舒畅吧。可是,也许他们并不知道我们的战士是以怎样惊人的毅力来修这马路的。单说抹路面这一项工作吧。要把已经灌注好的混凝土路面抹平,人是不能直接踏在上面的,必须始终蹲在一条木板上,低着头,弓着腰,探着身子,手持瓦刀,来回不停地抹着。战士们一蹲就是三四个小时,腿蹲麻了,腰弯疼了,手脖子也肿了,依然顽强地坚持着;实在熬不住,他们就半蹲半跪地支撑在木板上,但手中的瓦刀始终没有停止过。有的战士晕倒了,一头栽在混凝土上,被同志们抬到路旁,一清醒过来,又继续去上工。每段路面都要粗抹三遍,细抹两遍,最后还要用水浆再刷一遍。每次下工,战士们要走出老远,紧咬着牙关,才能慢慢伸直腰。可当他们回头来看着自己修建的又一条平坦的大道出现在首都街头时,心里总是乐滋滋的。
去年12月下旬,我国目前最大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层转盘式立体交叉工程在北京西直门建成了。首都许多居民出于一种好奇心,都到这里来参观。人们抚摸着桥头的水泥栏杆,沿二三层的转盘上下打量着,口中不停地发出“啧啧”的称赞声。这的确是一项规模宏伟、结构大方的综合工程,其中各种桥梁就有大小二十来座。整个工程所用混凝土计有18万方,如果一方一方接起来,其距离比从北京到天津还要远。而我们的基建工程兵指战员们在完成这么多混凝土的浇灌任务时,从没有出现过蜂窝麻面现象,合格率达100%,优良达66.8%。这的确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负责修建这一工程的基建工程兵某部十八连的干部战士,在灌注一段高6米、长774米的挡土墙时,由于墙身呈上窄下宽的喇叭型,震捣器很难插到两边的底部。为了确保工程质量,27名战士自告奋勇钻进灌注混凝土的模板底部,用手一点一点把混凝土扒到死角部位,然后用震捣棒斜插着震捣。六月天气,在四面不透气的模子里,加上混凝土本身的热量,气温高达45℃,战士们如坐蒸笼,闷热难当。每个人的双脚都被混凝土腐蚀起了豆大的水泡。更为艰难的是,模板内早已扎好了密如蛛网的钢筋,战士们钻上钻下,身上被铁丝和焊头划破一道道的口子,鲜血直流,再加上汗水泥水的浸渍,疼得钻心。每次看到他们从模子里钻出来的那个样子,铁石心肠的人也无不为之动心。这时,我们的战士却乐呵呵地蹦着跳着,一边说着“没关系”“没关系”,一边顺手用毛巾搌一搌身上的汗水、血水,随便让人给抹一点红汞,又去干活了。要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这个连有一句响亮的口号可以作为答案。这就是:“修第一流的大桥,要干出第一流的水平,为国家争光,为首都争光,为军队争光。”
在另一个团的另一个十八连,战士们则有这样一句口号:“靠两条腿跑向现代化。”这口号也许并不太确切,但它确实反映了战士们争分夺秒奔四化的心情。在修建地铁二期工程中,这个连队担负着灌注整体道床的任务。由于受地下施工环境和我国现有技术水平的限制,干部战士只能用手推车运送混凝土。开始两人推一车(重约二百多斤),以后为加快进度,改为一人推一车。他们在用木板搭起的狭路上,往来如穿梭般地飞跑着(因木板有弹性,慢了反而费力)。一天八小时下来,每人要跑90里。起初,不少战士的腿都跑肿了,夜间疼得睡不好觉。但是,第二天一爬起来,照样出工干活。整个地铁道床,犹如一条地下长城,就是靠战士们这样一小车一小车灌注起来的。这是多么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精神。(这里应该附带说明:整个地铁二期工程时间拖得长,原因是多方面的,责任不在基建工程兵本身。)
人,谁都有自己的家庭;到了一定的年龄,也都要恋爱、结婚。战斗在首都现代化建设战线的基建工程兵的干部战士,却很少为家庭和个人的事情所拖累。为了确保二环路北半部在1980年年底正式通车,担负修建西直门立交工程的干部战士,一年之内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某师副师长胡长富也常年吃住、工作在施工现场,顾不得过问家里事。某团二十多名战士的家乡安徽省定远县遭受了很大水灾,约有二十多天没有一个战士收到家中来信。大家都十分担心家里人的生命安全,但谁也没有提出个人的什么要求,依然不遗余力地劳动着。某团有位连长,本来约定去年“五·一”结婚;因为施工紧张,便和女朋友商量,把婚期推迟到“八·一”;“八·一”不放假,又推迟到“十·一”;“十·一”仍不休息,又推迟到11月1日。他的女朋友接到他一次又一次推迟婚期的书信,甚至都有些怀疑他变心了。直到两人结婚,才完全解除了误会。
我们的战士有求于他人的是那样少,给予他人的却又是那么多。去年一年,他们平均每人为国家创造的价值大多在3,000元以上,有的连队高达14,000元。而他们每人每月所领取的津贴费也不过六七元钱。然而,我们的战士们并不计较报酬。他们说得很干脆:“我们不是为挣钱才来当兵的,我们是为国家尽义务来的。”
是呀!我们的战士当兵三年、五年,退伍时总共不过才领五六十元退伍补助费。就这样,他们走了,回到他们远离北京的家乡去了。也许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再也不回北京来了。那么,他们为北京修起了一座座立体交叉工程,盖起了一片片高楼大厦,筑起了现代化的地下铁路,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然而,有的人却骂我们的战士为“傻大兵”。真不知道这种人生着怎样的心肠!每当他们走在战士们修起的宽广大道上,或住进战士们盖起的楼房时,难道他们就不应该扪心自问,不感到问心有愧吗?
当然,我们的战士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的人,他们的身上也不是没有缺点和错误的。然而,正如鲁迅所说:“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拿我们这些为了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勇于吃大苦,耐大劳,甚至必要时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战士,同那些整天迷恋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妄想不劳而获的人相比,有谁能不承认这些可爱的战士是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有益于人民的人呢?!难道我们不应该很好地向他们学习,以他们的精神激励自己去加快四化建设的进程吗?
本报记者 张春亭
本报通讯员 杨正豪


第3版()
专栏:

  积极为子弟兵服务的好粮站
福建省晋江县金井粮站担负着当地驻军几十个哨所、执勤点的粮油供应任务。早在1958年我军解放一江山岛时,这个粮站的职工曾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哪里有阵地,就把粮食挑到哪里,保证了战斗的胜利。为此,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国家粮食部授予他们“拥军粮站”的光荣称号。从那时起,这个粮站一直保持着“一心为‘前线’,方便子弟兵”的光荣传统。
去年夏天,阴雨绵绵,眼看给部队送粮的日子到了,粮车却出不了门。支前模范张孙交心急如焚,坐立不安。阴雨稍停,他就带上两名女工,推着六百多斤粮食上了路。雨后的土路,胶一样粘;山坡,油一样滑,不一会职工们就溅得浑身泥浆,累得满头是汗。途中,张孙交不慎连人带车摔进路旁的土沟,人们把他扶起来,他揉一揉腿和胳膊,抹去脸上的泥水,说声:“不要紧。”又推起粮车朝前赶。
去冬的一天傍晚,粮站五六个送粮小组车推肩挑向执勤点出发了,粮站副主任蔡秀劳到库房一看,还有500斤大米没运走。他见站里人少,就跑回二里外的老家,把刚从田里收工回来的大儿子蔡堆拉上,推起自家的胶轮车就往粮站奔。夜幕降临,海风习习。劳累了一整天的父子俩,推着满满一车大米向哨所奔去。
被战士称为“贴心人”的粮站主任、“支前模范”施能崇,为子弟兵辛勤奔忙了二十多年。如今,虽已年近五十,还是手不离粮车,心想着哨所。看到哪个执勤点新添了几个北方籍战士,他就想方设法给调换一点面粉;发现哪个执勤点主食比较单调,就带着附属食品加工厂的老师傅,到部队手把手地教战士做米糕、面卷等技术。有一个远离村镇的小哨所没有石磨,战士们长期吃不上豆腐。他就同大家一起找来一盘废旧的小石磨,请人修凿一新送去。有一天,施能崇给一个执勤点送粮,发现站里前不久供应的一批大米砂子较多。第二天一早,赶到三十里外的大米加工厂进行检查,帮助排除了滤砂筛故障。
本报记者 褚言义
本报通讯员 王模金 谢国振


第3版()
专栏:

  广西人民政府慰问边防战士
  走访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据新华社南宁二月二日电 春节前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靖西、那坡、大新、龙州、凭祥、宁明、防城等七个边防县市人民政府组织慰问团和慰问组热情慰问边防战士,把党和各族人民的关怀送到每个边防战士的心坎上。
慰问活动是一月中旬开始的。慰问团和慰问组分别深入到边防部队的前沿阵地、哨所,看望慰问边防战士。许多哨所都在高山峻岭上,汽车开不上去,慰问团和慰问组的同志们就发扬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那种奋勇支前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徒步攀登。他们一个哨所、一个阵地地去看望慰问人民子弟兵。靖西县慰问组到一个山高坡陡的哨所进行慰问,爬上山顶时,个个都汗流浃背。年近花甲的副县长陈振英连汗水也顾不得擦,就去慰问哨所的战士,并将慰问品送到战士手中。
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驻守在宁明县的边防部队某部二连,与县氮肥厂民兵炮连和当地民兵群众紧密配合,团结战斗,打败了越军一个加强营的进攻,民兵连在战斗中荣立了集体二等功,二连被中央军委授予“四八○高地英雄连”称号。自卫还击战后,他们进一步加强军民联防。去年又五次粉碎了越军的袭扰破坏。这次慰问组到连队慰问,军民欢聚一堂,共叙昔日团结战斗的情谊。
慰问团在慰问中还征求了边防战士对地方工作的意见,并对慰问走访中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及时采取措施,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第3版()
专栏:

  仪陇县党政部门
  热情关怀离休和退伍回乡的老红军
本报讯 四川省仪陇县是红四方面军和川东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老红军比较多。现在,全县共有离休和退伍老红军21名。这些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考验,对党和人民做出一定贡献的老红军,已经年老多病,有的在革命战争年代负伤致残,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比较多。为了使这些同志愉快地安度晚年,仪陇县近年来为他们办了五件好事:
一、调整补助标准。自前年以来,提高了对退伍老红军的定期补助标准,过去每人每月平均定期补助不足20元,现在提高到42元。同时口粮改由国家供应,并且一律供应细粮。老红军本人实行公费医疗,看病往返车费由国家包干。他们家庭有临时困难,民政部门酌情给予补助。
二、解决住房问题。住在城里的离休老红军,一般都由原单位或民政部门安排住房。家在农村的15名退伍老红军,经县民政部门与所在社队协商,由国家资助社队,为他们新建住房61间。
三、优先安排子女。住在城镇的六名离休老红军的子女,均已陆续安排了工作。同时,还先后为退伍老红军安排了18个子女到全民、集体和条件较好的社办企业工作。
四、适当照顾家属。为了提高和改善退伍老红军的生活,县里对他们的家属一律实行工分优待。去年全县为退伍老红军家属优待工分26,100分,户平均1,740分,使他们的生活水平略高于当地一般社员。
五、对年老体弱或丧失劳力、儿女又不在身边的退伍老红军,生产队派专人护理。
此外,县、区、社等各级领导和民政干部还经常到老红军家中访问,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文化、卫生和商业部门,也热情关心照顾老红军。每逢春节,县委把全县的老红军接到县上开座谈会,同他们一起欢度佳节。
蒲启贵


第3版()
专栏:

  发扬党关心群众疾苦的好作风
  新河大队党支部帮助群众建新房
本报讯 湖北省应山县陈巷公社新河大队党支部关心群众生活,积极帮助社员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密切了党群关系。
这个大队的水利条件差,土地薄,粮食生产上不去,前些年集体和社员很穷,没有钱盖新房。粉碎“四人帮”后,集体和个人的经济逐步盘活了些。这几年,许多社员提出了盖新房的要求。大队党支部先后帮助七十多户困难户盖新房152间,占全大队总户数的三分之一,投工三万多个,投资15,200多元。
四队社员傅光发,家中四口人,原来挤在一间土屋里。傅光发本人有哮喘病,爱人是个半瞎子,没有能力盖新房。大队党支部从人力、物力上支援,帮他家盖了三间新瓦房。
大队党支部还关心青年的婚姻家庭问题。二队社员赖传宝,全家12口人,只住三间屋,家庭底子薄,六个儿子没有一个娶上媳妇。大队干部就积极当介绍人,为老大赖守德找了个对象。赖守德结婚时,大队帮助他盖了两间新房。
一事当前,新河大队党支部总是先替群众打算。许多社员住上了新房,而大多数支部委员仍住在土改时的土屋里。九名支部委员共有27个子女,除一名副书记的儿子1966年从部队复员后,分到公社邮电所工作外,其余的都在农村。
张胜国


第3版()
专栏:

  欢迎共产党员谈端正党风
  林放
在1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我看到一个新专栏,叫做《共产党员谈端正党风》。文章的作者都是普通的共产党员,都是结合自身的体会来谈的,小事情结合大道理,很有说服力。
我喜欢这个专栏。首先是因为我们都是热爱党的,对于党风是很关心的。中国共产党的党风一向是得到全国人民的信任和赞扬的。共产党员的艰苦朴素,先公后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群众同甘共苦,曾经感动了无数人。但是,经过十年浩劫中林、江反革命集团的大破坏,党的形象确实是不如从前了,人民群众对于不正之风的议论也多起来了。直到现在,党的优良作风受到的破坏还没有完全恢复。党风还有些不正。一个执政党的党风问题,确实是有关国家命运的大问题。去年12月5日《人民日报》社论说得好,“欲正民风,先正党风”。党风,政风,民风,端正三风,首先得端正党风。现在,这个问题受到重视了,不仅人民群众关心,而且党员同志也很关心,写文章向大家谈论党风问题了。这就使我们觉得千千万万的党员同志跟人民群众是心连心的,想到一块儿去了。希望报刊和电台能多多刊载和广播这样的文章,这不仅是对广大党员的自我教育,也是对党外群众的思想教育。
看了《人民日报》这个新专栏,我还有一点感想,就是这些干着平凡工作的普通党员所写的短文章,朴素、通俗,虽然没有惊人的言论,没有华丽的文采,但是很动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文章有正气。文章有正气就能令人心服。我希望这个专栏能够保持这个特色。希望这个专栏能发挥“做老实人,说老实话”,以正气服人的特色,决不要登载那些装腔作势、花言巧语的文章。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我们人民群众更加具体地感受到,目前尽管是在林、江反革命集团破坏之后,确实还有千百万好党员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为人民服务,并且想把工作做好。同时也让我们的领导同志能够通过这样的专栏,跟一般普通党员进行思想交流。作为读者,我们也欢迎有名望的领导同志能以普通党员的身份跟群众谈谈心里话,我们更热烈地欢迎某些在作风问题上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党员同志,能在这样的专栏里谈谈自己的新认识,以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端正党风的目的。只要党风端正了,党群关系更加密切,有什么力量能阻挡我们向四化建设前进的步伐呢?


第3版()
专栏:图片新闻

  人民武装警察河南省温县中队干警,深入到附近社队,调查了解党的经济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好处,加深了对党的现行政策的理解。
   郭云英 韩明摄
  北京部队值勤战士孙纪林和陈长来,为从山东泰安来京探亲的杨全英找到了亲人。
戴顺清 刘广源摄
  “十二老大娘拥军小组”的大娘们,春节前夕到连队看望战士,帮助战士们缝缝补补,拉拉家常。
西藏军区供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