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陕西通讯

  这两年……
  ——商洛山区农民生活的变化
从西安乘公共汽车经过蓝田县,翻越二千多米的秦岭,来到商洛地区机关所在地的商县。
一路上,雪花纷纷。透过车窗玻璃,只见沿山路两旁的村庄,一座座新起的房舍宽敞明亮,门口站立的老人、娃娃穿得暖烘烘的,张张笑脸。车厢里工人、干部和农民在亲热地聊天。
“你到哪?”
“到商洛看看。”
“大山区有啥看头?”
“看看农民生活怎么样。”
“这两年大翻身,锅里饭稠了,钱包里票票多了,你看身上穿的衣套衣,哈哈,不知比前几年强多少。”一位与我同座、家离商县县城十多里的农民这样说。
“这两年自留地有了,集体庄稼长了,饭吃饱了,多亏政策好呀!”一位坐在我身后、家离县城八十多里的深山区农民插过话来说。
“这两年农村形势好转,我们家乡也在变!”一位坐在我旁边的西北大学的学生也高兴地说。
下车来到地委机关,宣传部一位同志和我边走边说:“这两年干部下乡不发愁了。前几年下乡有两大愁,一愁队长撂挑子,二愁社员吃不饱!”
这两年,这两年,商洛地委负责人董孝先同志谈起全区变化时,也是满口不离这两年:
“商洛是个穷山区,八山一水一分田”。过去多少年受极左思想影响,自留地不让种,林牧不让发展,集市不让开放,搞生产不从山区实际出发,单纯抓粮食,确实闹得很穷。从三中全会以来这两年,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生产的方针摆顺了,各种生产责任制逐步落实,农村的变化比较明显。这两年生产发展了,生活改善了,农民高兴了,干部群众关系改善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提高了。整个农村正在向生产大发展的方向走。
“这两年,全区粮食产量1979年总产比1978年增加12%,1980年,下边报上来的估产比1979年差些,但社员的超产粮等没计算在内。这两年集体储备粮增加,社员口粮增加。1979年全区集体储备粮比1978年增加28%,社员从集体分配的口粮人均达449斤,比上年增加56斤。这两年,生产队总收入增加,公共积累增加,生产费用下降,社员分配收入增加,社员存款也增加……”
在商县人代会上,记者约七、八位农村干部开了一次座谈会。白杨应公社李家原大队六十多岁的党支部副书记李春治同志介绍说:“我老俩口,去年夏季分麦子560斤,秋季分粮2,080斤,加在一起共2,640斤,有一年余粮。象我这样的余粮户,全队118户中有四十来户,余半年粮的有三十来户。”大荆区砚台公社普它大队党支部书记罗振有同志说:“前几年缺粮吃,社员把家里的大柜子低价卖掉,买高价粮吃。这两年粮多了,社员争着买柜子存放粮食。我家一年就买回三个大柜子,全队社员买柜子一百多个。四个生产队中有三个队修了13间大仓库,还不够用!”
到商县城关镇、沙河子等几个农村集市上转转,看到的形势更可喜。这里不仅肉多,蛋多,饭摊多,而且社员出售玉米、小米和豆子的也多。更吸引人的是那一篮篮鲜嫩的豆芽、一坨坨结实的豆腐、一包包银丝般的粉条摆满市场。城关镇工商管理所负责同志提供的情况是:前几年豆腐、豆芽在商县市场上看不到。这两年豆腐、豆芽上市卖不完。豆芽每斤由五角降到一角六七,豆腐每斤由三角降到一角八九。玉米每斤由三角二下降到一角四五。他们还做过统计,每天上市卖豆芽的有六十多户,卖豆腐的八十多户,销售三千多斤豆芽、四千多斤豆腐。
有天晚上,我和几位同志在招待所围着炭盆闲谈,一位小伙子推门进来,他是商县公安局的干部,老家是丹凤县商镇大队第六队。坐下片刻,他兴致勃勃地谈起家乡的变化:“前几年我们那里口粮不够吃,这两年吃不了,村子里盖新房成风,买自行车成风,买缝纫机成风,买手表成风。”起初,我半信半疑。几天后,到那个队一听一看,果然如此。这个生产队在丹江边上,民主选举了一个好队长,又发展葡萄、核桃,办了砖瓦厂、面粉加工厂,社员人均分配收入1976年只有40元,1977年增到70元,1978年80元, 1979年101元,1980年132元。全队41户,户户有余粮,36户有存款,17户盖新房51间。1980年底,有缝纫机的9户,有自行车的11户(有26户买不到),有收音机的8户,有手表的16户。
“这两年农村的变化反映在各个方面,你们下来细细观察吧!”这是我们沿着长平公路驱车继续南下过武关来到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商南县听到的。这个县条件最好要数富水,人称“金富水”,这里气候温和,土地平坦,雨量充足,一大块盆地好象“白菜心”。据历史记载,农民领袖李自成当年息马深山,由陕入豫,就经过这里。十年浩劫,金字变成了穷字。当三中全会提出要给农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时,人们开始不理解,说什么:“前几年天天大会战,战来战去还没粮吃,没钱花。如果休养生息,那不更穷吗?”可是,两年过去了,批极左,刹住平调风,分配不吃“大锅饭”,干活不凑“大呼隆”,金富水开始富起来了。前几年社员住房“矮、小、黑”,这两年盖房“高、大、亮”,玻璃窗户,石灰粉白墙。过去这里农村卫生习惯不好,这两年妇女剪短发的多了,讲穿戴的人多了,刷牙的人也多了。公社妇女干部姜玉兰笑着说:“妇女们不愁吃不愁穿,爱打扮是必然的,我们还准备派一个人到县城学习理新式发呢!”
商南县永清区供销社王主任告诉我们:“这两年农村经济活了,农民购买东西多了。1979年全区零售总额189万元,1980年261万元。过去,门市部进了十几元钱的衣裳十件,半年卖不出去,现在一次进100件不够卖。双人床单过去又减布票又削价卖不了,现在二、三百条卖完脱销。过去尼龙袜积压一两千双,现在畅销了。150元一辆的红旗牌自行车,1979年上半年市场可以满足供应。1979年下半年转为分配供应,1980年卖出100辆,可需要量在500辆哪!缎被面过去全区一年销一百来条,去年销售300条。收音机过去不敢经营,进一个卖不出去,全区去年却卖出四百来个。”
在商洛山区还发现农民买长镢头的多了。一位整整干了四十年的老铁匠王官顺说:“这两年我打的镢头长多了。”记者问:“为啥?”他答:“中央文件一下来,责任制到人,挖地不使劲不行呀。”他还告诉记者:“土改后,互助组那阵子,一把镢头有十斤重,后来,镢头慢慢降到五斤重,如今镢头又长到九斤重,每斤七角钱,人们争着买。”在老铁匠红炉对面是供销社的生产资料门市部,那里的短镢头卖不出去了,库存积压五、六百把。大棉河公社老社员卢振起买回王铁匠一把长镢头,逢人便说:“这才象当年大生产的样哩!”
短短两年,商洛山区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尽管现在全区人均产粮和人均分配收入还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有些地方社员的口粮还不算宽裕,花钱也还比较困难,但和过去十多年比,是大大前进了。
商洛山区农民的温饱确实来之不易!当记者乘车离开这里的时候,农民们一句句发自肺腑之言在耳边回响:“这两年党的政策给农民送来金元宝”,“农村政策一定要稳定”,“干部要鼓劲”,“不能再折腾!”农民们朴朴实实的话,提醒我们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一定要珍惜和发展当前的喜人形势啊!
本报记者 段存章


第2版()
专栏:来信

  关心“五保户”过好春节
我县罗源公社有“五保户”57人。最近公社和大队干部到全社“五保户”家进行了一次慰问,并帮助“五保户”打扫屋内外卫生,公社还开了一次“五保户”茶话会,由社队送给他们每人一套衣服、二斤腊肉、春节零花钱以及一些年糕、果粽等。另外,对他们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尽可能帮助给予解决。铁坑大队第四生产队杨水的蚊帐和夹被破了。公社派人到百货商店买了一顶蚊帐、一床夹被,亲自上门送给她。她的一只眼睛有点肿痛,公社又送她到医院治疗。石寨大队东三生产队潘爱娣的房屋漏雨。生产队及时派出泥水匠帮她修理好。社队还帮助一些“五保户”建新灶头,买新锅、新脸盆和其他用具等。
广东四会县 张卓林 陈积远


第2版()
专栏:

  细致安排好群众生活
我县张家公社党委和管委会,为了使社员欢欢喜喜过春节,在节前主要抓了安排好社员生活、活跃文体活动、稳定社会治安三件事。目前,社、队加工厂加班加点,正为社员加工碾米、打粉,使社员在春节能吃到可口的粑粑。公社在节前安排放假五天,让社员上山打柴,各家各户备足柴草。
关于安排文体活动方面,公社决定在春节期间,开展九个项目的活动,有传统的狮子抢亲,有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对唱及划龙船,还有篮球、象棋、爬杆、灯谜、桂戏、彩调演出等。各大队、街道的业余宣传队,抓紧晚上时间排练,准备春节演出。另外还抓好清洁卫生和安全防范。以生产队为单位结合积肥,打扫卫生,消除火灾隐患,干干净净迎新春。公社、大队还组织民兵进行巡逻,严防坏人肇事、纵火、偷盗,严禁赌博,保证群众过好节日。
广西平乐县 彭烈生


第2版()
专栏:

辽宁省新宾县平顶山公社桦皮甸大队的社员欢乐地跳起东北大秧歌,庆丰收,迎新春。
新华社记者 肖野摄


第2版()
专栏:

  正镶白旗有了“常明灯”
元月21日夜晚,内蒙古草原新镇正镶白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察汗淖尔灯火通明,悬在十字街头的路灯和一些机关门楼上的门灯银光闪亮,灯火通明。一个多月前架设竣工的太仆寺旗至正镶白旗万伏高压输电线路,春节前夕正式通电,社员们过春节就有了“常明灯”。
过去,正镶白旗靠柴油发电机发电,因机组小,供电不稳,每天到夜间11点就停电,黑灯瞎火,十分不便。去年,内蒙古自治区决定架一条新的高压输电线路,引太仆寺旗的火力电。这条全长53里的高压输电线路从去年9月10日动工架设,经过干部群众的协同努力,仅用了短短两个半月的时间就胜利竣工。
一线飞架南北,万家灯火通明。高压输电线路通电后,使旗直所在地和沿线16个生产队、一个牧场从此有了充足的电源。
张富有


第2版()
专栏:

  干部不去社员家轮流吃喝
新年前,我们凤城县宝山公社大营子大队党支部作出了一项决定:杀过节猪时或春节期间,大队干部不互相请吃请喝,也不随便到社员家去吃吃喝喝。干部认真转变作风,大伙都说这个决定作得好。
我们大队共有十名大队干部,往年杀过节猪或过春节时,有互相请吃请喝的习惯,有的还到社员家吃喝。一家开了头,家家都得轮流请。不请觉得不够意思,不够团结,或认为有什么想法。
新年前,党支部联系实际学习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后,认为过节大吃大喝,浪费实在太大,这不是好的作风,不但耽误工作,在群众中影响也不好,当干部的无论如何不能再带这个头。
辽宁凤城县宝山公社大营子大队 姜春林


第2版()
专栏:图片新闻

  农民进城买电视机
元月七日上午,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五金交电公司商店里,有十个农民站在电讯组的柜台前面。当他们选好了中意的电视机之后,就把六千元人民币一捆一捆地递进柜台。两位年轻的女营业员飞快地点着钞票。旁观的一位顾客看了兴奋地说:“农民真富啦!”
这十位农民是黑龙江汤原县胜利公社阳光大队的社员,他们是专程进城来购买十台电视机的。去年他们那里秋季获得大丰收,水稻平均垧产超万斤,社员人均收入五百元。
头戴皮帽、满面红光的生产队长金明镐对旁边围观的人们说:“这两年我们是真富啦!主要是靠集体富起来的。今天来的十个人,有四户去年人均收入超千元。现在,家中有些社员正等着我们回去看电视机呢,明儿个他们也要进城来买。”
孙伟摄影报道


第2版()
专栏:

  苏州地区人工育珠蓬勃发展
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地区,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近年来珍珠生产有了较大发展,扩大了新的生产途径。
我国是人工育珠最早的国家,可惜,在封建社会中被视为雕虫小技而失传了。如何使我国已经失传的淡水育珠技术重放异彩?十几年前,在苏州地区水产研究所工作的技术员龚惠卿等同志,得到湛江水产专科学校教授熊大仁的指点,花了几年时间,终于摸索出淡水育珠的一套技术。1967年首次育出了二两半珍珠。七十年代,地区水产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在育珠方面,围绕“圆、光、大、色”这个目标,又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果,推动了全区珍珠质量的提高。
苏州地区发展淡水珍珠生产,资源丰富,条件很好。全区外荡内河水面,可以养殖珍珠的超过一百万亩。加上太湖湖湾多,水质好,回旋的余地就更大了。到1979年,苏州珍珠产量有了很大增长。发展这样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专业队伍稳定。吴县跨塘公社前庄大队、太仓县归庄公社十二大队、鹿河公社红星大队等几个单位,都由于养珠队伍稳定,历年育的一级至三级的优质珠,占到35—40%,其余基本上是四级珠,即工艺珠,等外珠比例极小。
苏州地区发展育珠生产,对国家、集体、社员都有好处。吴县黄埭公社1979年珍珠收入250万元,净收入160万元,平均每人可以摊到四十多元。这个公社的汤浜大队,有400亩水面,利用其中200亩水面养蚌育珠,1979年净收入32万元,超过农业净收入一倍。就是说,光珍珠收入一项,平均每人摊到200元。
汤浜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冬根说:他们大队的水面资源与技术优势如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珍珠生产的净收入每人还可以增加100元,达到300元水平。李志成 刘祖宝


第2版()
专栏:

  花农喜迎春
春节前夕,闽南地区春意盎然,百花盛开。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记者访问了著名花乡——福建省龙海县九湖公社。
这里是一个迷人的世界:檀香梅、透骨红、蜡梅露俏争春;鹰爪菊、梨花菊、大立菊争芳斗艳;月桂、丹桂、山桂争妍比美……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水仙花,叶丛翡翠葱茏,花朵洁白晕黄,芬芳沁人。报岁兰叶片扁长翠绿,花蕾细小馨香,姿态婀娜秀雅,“立春”开放,告诉人们旧岁月已经辞去,新喜已经到来。
早在明朝永乐年间,九湖就开始种植花木。解放后,花木、盆景是这里的主要副业之一,对于增加集体和社员的收入,换取外汇都起了不小的作用。十年动乱期间,这里的花木也遭到浩劫,说种花是
“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来了个“百花让路,毁卉还粮”。以“百花村”为例,过去有花圃二百亩,后来只剩下二亩零零落落的古树老枝,集体和社员的损失达47万元。三中全会后,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象强劲的东风吹到了百花村,调动了花农的积极性。他们组成了三个作业组,引进、培育各种花木120亩,有几百个品种,象十三太保、十八秀士等名贵花木,远销国外十几个国家。去年,花卉、盆景的收入多达18万元,比1979年增长了50%,占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
“百花村”的变化是九湖花乡的一个缩影。现在,这个公社已有长福、蔡坂、洋坪、下庵等七个大队的71个生产队种植花木、培育盆景,面积扩大到一千四百多亩,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60%多,花农的生活象花一样美,硕果一样甜。记者来到水仙花之乡——蔡坂大队。大队长张天华高兴地告诉我们:这个大队不仅超额完成了粮食征购任务,还提供出口水仙花球三十多万粒,使农业总收入从1979年的26万元提高到82万元。
在这儿,不管走进那个院落,房前屋后、阳台上、墙沿上,到处是奇花异草。人们称赞:“这里真是家家有个‘小花园’”。花农们喜悦地说:“是‘小花园’,又是‘小银行’”。
在喜迎新春的日子里,花农们有的在精心栽培花木,有的接待络绎不绝的顾客,有的喜气洋洋地搬运盆景、花卉,装车外运……这一切,都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党的政策之花已经在花农心间开放。
本报记者 石德连 刘仙鹏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闪光的珍珠
  丹瑾
盘中放着一颗直径为12毫米的大珍珠。这是南海水产研究所和广东湛江地区流沙珍珠养殖场用马氏珠母贝培育出来的。
马氏珠母贝是我国优良的产珠母贝。大的个体长八厘米,贝壳茶褐色。这种贝分布较广,但以广西合浦一带出产的质量好,产珠多。
合浦采珠,起于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由于封建统治者大肆掠夺,东汉时期水中一度无珠。东汉后期,孟尝当合浦太守,兴利除弊,珠贝才渐渐多起来。故有“合浦珠还”之说。当地为纪念他,修了“还珠亭”。
封建统治阶级掠夺珍珠,主要用来装饰。其实,珍珠的药用价值极高。早在三国时,民间已经用珍珠入药。当时享有盛名的“诸葛行军散”里,就有一味珍珠。近代药用更多。六神丸、行军散、八宝眼药和小儿名药中,差不多都有珍珠成分。
我国人工育珠始于宋朝或者更早一些。宋人庞元英在《文昌杂录》中记载过一个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开口,急以珠投之,濒换清水,夜置月中……经两秋,即成真珠矣”。我们现在的养珠法,当然比这个方法先进得多,因而产珠多、质量好。其中较为名贵的品种,有彩虹珠和子母珠。
世界上已有的最大的珍珠,重6,350克,直径近28厘米,价值408万美元,是1934年5月7日获得的,出自最大的介壳软体动物砗磲体内。这种动物的贝壳直径可达1.5米,体重能有600斤。
珍珠诚然是宝,但有比珍珠更宝贵的东西。后汉的向辰在路上拾到“珠琪一囊,可直三百余万,求主还之。主欲以半物谢向,向委去不顾”。这种不爱财贪宝的精神,也是一颗闪光的珍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