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专访

不能照猫画虎
——访钢铁专家杨树棠
钢铁专家杨树棠对冶金战线某些盲目引进的项目,从积极方面总结了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考虑。
一切引进项目,事先都应该有专家参加研究,应该由领导干部和专家共同商量决定。不同方面的专家,往往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是好事,可以使领导机关听取和考虑各方面专家的意见,作出几个比较方案,择优选用。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不自觉,吃了不少苦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认真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对于改进工作是大有好处的。——编者
1981年是举足轻重的一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新年后的一天,我们访问了鞍钢总工程师、钢铁专家杨树棠。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专家,以科学的眼光,思考观察分析现实,十分振奋地对我们说:“有人把刚刚开始的调整视为经济的低潮,可怕的危机,因而消沉、忧虑。这是一种主观、片面的观点。调整是实事求是的战略决策,是稳步前进的积极步骤。”从他自信的神色,铿锵的语调,雄辩的论述,不难看出,他胸中闪耀着强烈的希望之光。
教训,能令人聪明,也会使一些意志薄弱的人颓废。杨树棠自三十年代起,在钢铁事业中度过了多半生。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国内到国外,随着见闻的增广,在他脑海中留下许多正面的与反面的、直接的与间接的、自身的与别人的教训。他象珍爱财富一样珍视每一个教训,从中吸取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东西。
1979年6月,杨树棠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郑重地递交了一份调整冶金系统比例关系的提案。他指出:“根据挖潜、革新、改造的方针,把现有企业生产搞上去,比新建企业,时间要短得多,投资要省得多,见效要快得多。它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前进阵地。”这不是一个凭空产生、轻易提出的主张。至今谈起这件事,杨树棠依然满怀感慨。他说,粉碎“四人帮”后,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了。对外门户的开放,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但是,由于左倾思想没有根除,实事求是的作风尚未恢复,也有一些人面对外国的现代化工业设备,头脑发起胀来。他们怀着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好心”,而对十年浩劫的后患却估计不足,没有冷静地考虑国力的大小,不顾客观条件的差异,甚至厌弃原有的工业基础,热中于搞大、洋、新,企图在一个早上就从外国买进一个现代化来。在冶金战线,全套从日本引进的宝钢,就是这场“急性病”的产物。
在那次全国人代会召开的三个月前,杨树棠经历过一次难忘的宝钢之行。从挂着工程示意图的接待室,到打桩机“砰砰”作响的工地,杨树棠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想一路。有人听说未来的宝钢将矗立起三百吨的氧气顶吹转炉、四千立方米的高炉和一米三的初轧机,心思完全被那些“大家伙”迷住了。可是,杨树棠却关切地询问着码头吃水深度和工程地质条件。他看到一根根进口钢桩密密麻麻地打进松软的土层,仿佛一根根钢针扎在心上。“那么多设备要全套引进,眼前数不清的钢桩也要进口,我们国家究竟有多少钱呢?”杨树棠展望面前的一片浅海沙滩,不禁思潮翻卷:在这种地方建设现代化钢铁企业,附近既无原料,又无能源,况且地处长江口上,淤泥冲积,水浅地软,不能停泊高吨位的船舶,建成投产后将要面临多少困难啊!
难道是杨树棠多虑吗?不,决不是。早些时候,他听人说起兴建宝钢是学习了日本沿海建厂的经验。于是,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对日本沿海建厂的情况专门进行研究,并且写出了《钢铁厂布局》的论文。他明确提出,宝钢厂址的选定,是不顾国情的生搬硬套。日本搞沿海建厂,一是资源贫乏,依赖进口矿石和燃料的数量越来越大,沿海建厂可以降低原料燃料运输费用;二是土地稀少,只能填海建厂,另辟出路。而我们国家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广阔的土地,为什么非要踩着日本人的脚窝走路呢?
就在这次会议上,杨树棠畅抒胸臆,形象地点破了宝钢的教训:“我们不能排斥引进,也不应全都靠引进。引进要合乎经济原则,要从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出发。好象到饭店买菜一样,张口就要‘套菜’,很可能吃亏。如果‘点菜’,需要吃啥就点啥,最好点那些最需要吃而自己又不会做的菜,就经济多了。”
杨老的比喻,听来回味无穷。他的敏感、渊博、深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那种严肃求实的可贵精神,更使我们产生了对他的敬意。
1978年,鞍钢曾派人去日本考察,有些同志看到日本现代化的钢铁生产设备,发出了赞叹,希望把鞍钢改造成日本式的现代化冶金企业。对日本钢铁工业做过多年调查研究工作的杨树棠,思想的翅膀却从现代化钢铁企业的“迷宫”,飞回到了战后恢复时期的日本。他想,看到日本钢铁工业的今天,更应该仔细想想它的昨天。要从今天与昨天的对比之中,从昨天到今天的发展过程之中,找到发展我国钢铁工业有益的东西。杨树棠向许多同志宣传说,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得快,不是照猫画虎,而是在老设备挖潜、革新、改造的基础上,又综合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从1956年到1963年,日本先后引进了奥地利的转炉氧气顶吹炼钢、法国的高炉喷吹重油、瑞士的连续铸钢、西德的钢液脱氧、美国的带钢轧制、美国和苏联的高炉高温高压等六大新技术,把这些最新的东西加以综合,进行了“二次创造”。日本钢铁工业发展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三句话:转移(也谓引进)、综合、大型化。杨老的这些见解,对人们正确地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无疑是一种启迪。
杨树棠说,要使外国的新技术为我所用,大见功效,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更不能忽视人力、物力和科学技术这三大要素。盲目地移花接木,不顾是否具备适合的土壤和温度,必然适得其反。
杨树棠今年已经72岁了。他决心在有生之年,加紧描绘我国钢铁事业未来的蓝图。在他看来,当前国家财力、物力都很紧张,整个经济的比例关系又严重失调,正处于调整时期。但是,调整中孕育着前进,预示着鼓舞人心的希望。我们已经从以往的失败和挫折中,找出了一条前进的道路。这也不妨经常地回顾那些令人痛心的历史教训,认真想一想:为什么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短暂历程中,会再三出现脱离实际、违反科学的“冒进”,病根到底在哪里?
杨树棠的肺腑之言,是发人深思的。亲爱的读者,您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思想和行动对他的提问作出回答呢?
本报记者 徐 放 吴世杰


第3版()
专栏:

一月中旬,上海青少年赠送给西藏青少年的一批文化体育用品运抵拉萨。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举行了隆重的分发仪式。中共西藏自治区委书记热地勉励西藏少年儿童好好向各族少先队员学习,加强各族少先队员之间的团结。
新华社记者 土 登摄


第3版()
专栏:献身四化的人

他象一块磁石
——记北京市食品研究所所长刘震
磁石遇到铁屑,总把它们吸附在身边。北京市食品研究所所长刘震就象一块磁石。不过,他吸附的可不是铁屑,而是研究食品科学的多种人才。
在人才遭受摧残的十年浩劫期间,刘震却在不断寻觅人才。
一个对面粉工业深有研究的二级工程师,八年前在北京某单位沦为守门人。刘震知道后很惋惜,亲自跑到那个单位了解情况,商量调用他。接待的同志说:“这个人出身资产阶级,历史复杂,你们敢要吗?”刘震说:“他在美国留过学,技术上有专长,愿为社会主义服务,不应该埋没他。”这个人调到食品所后,翻译了不少的科技资料,又在几项新设备的设计计算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今年已提升为副所长。
刘震又听说,在西郊某仓库当电梯工的,是一个五十年代末学过半导体专业的大学生,便主动派人前去联系,用个棒小伙换回这个老大学生。此后,这个同志在研制机械化养猪设备、涮羊肉切片机、膨化机等控制电路设计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上级部门积极支持下,今天,食品研究所已经发展到三百多人,是1971年开始复办时的三十多倍,绝大多数技术骨干都是在“四人帮”被粉碎前调进所里的。近几年,这个所搞出四十多项科研成果,成为全国商业系统科研力量雄厚、取得成果较多的一个研究所。
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是什么力量促使刘震把那些处于绝境的知识分子扶持起来,让他们发挥作用的?我们向刘震请教。他说:“在最乱的日子,我坚信一条: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总会回来的。”“从我内心讲,我对知识分子是有感情的。中国知识分子有两个特点:爱国,事业心强。就说那位二级工程师吧,他能在全国即将解放的时候,毅然从美国回到祖国,就证明他是爱国的。知识分子中,混吃混喝的总是极少数,绝大多数都不甘落后,想在工作和事业上有所作为。从这两点看,我和知识分子有共同语言。”
一些知识分子在寻找专业对口的工作,更多的却是在寻找政治上能受到信任的处所。前面提到的那位二级工程师,一次参加对外技术座谈,在技术和英语口语方面给中央某部的同志留下深刻印象。后来,该部门组织出国考察,指名要他当翻译。刘震会同上级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和他的长期表现,积极促成此事。这位老工程师得知出国的消息,心潮久久难平。他趁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郑重其事地宣布这个喜讯。一家人欢天喜地,不光是为他有了出国去参观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为他在政治上得到了组织上的信任。
政治上给知识分子以信任和温暖,不等于不要批评。不过刘震认为,对知识分子的批评要注意方式。有一位中年技术人员,机械专业基础很好,就是为人骄傲。刘震一次一次地找他谈心。经过一年多的帮助,这位技术人员的骄傲情绪大大改变了,主动检查了自己的缺点。这位同志担任第三研究室主任后,在团结和组织全室人员搞科研工作上很出色,科研成绩在全所处于领先地位。
事业心强的知识分子,往往对自己家庭和个人生活无暇照顾。刘震常对行政人员说:“我们应当把他们的后勤工作包下来,使他们全心全意地工作。”一个老年知识分子有两个孩子都在外地插队,想调一个到身边。刘震知道了,派人跑街道办事处,跑派出所,为办成这件事足足跑了几个月。有一年,所里调来一个学机械的女技术员,报到以后,好久没来上班。刘震觉得蹊跷,前去了解原委,那个女技术员竟痛哭失声。原来,他们一家的户口从湖南办回北京,她丈夫原单位的留守处却拒绝接收。一家四口人,晚间借宿会议室,天刚明就赶紧卷铺盖,带上孩子上公园蹓跶,这样过了几个月。女技术员说:“实在没办法,我们一家还准备回湖南去。”刘震同她丈夫交谈后,知道他在技术管理上很内行,就决定将她丈夫也调进所里,安排在试验工厂抓生产。夫妻俩欢欢喜喜地上了班。
新闻研究生 张 争 朱习华


第3版()
专栏:

本溪市一中开展“好学生标准”讨论
辽宁省重点中学本溪市一中开展“好学生标准”的讨论,引导学生走又红又专的道路。
全校学生经过讨论,全面掌握了好学生标准。期末评选三好学生时,坚持又红又专的衡量标准,改变了过去只看学习成绩、以一好代替三好的偏向。本学期以来,本溪市一中有三百多名学生提出了入团申请。现在,学校出现了又红又专光荣的舆论。


第3版()
专栏:

巩县办起五○一个学前幼儿班
河南省巩县办起学前幼儿班五百零一个,入班学习的六岁儿童有一万六千八百四十二人,占学龄前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
巩县教育局利用假期,对全县的幼儿教师分批进行了培训,组织他们学习研究教材、教法,统一课程。现在开设的课程有语言、常识、计算、体育、美工、音乐。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护理专家王璓瑛谈护理工作
护理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它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作用是什么?从事护理工作的同志应当怎样对待自己的专业?带着这些问题,我访问了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护理专家王璓瑛。
王璓瑛同志今年73岁,从事护理工作已经五十年了。新中国诞生时,她就担任了中华护理学会的副理事长。
王璓瑛同志说,护理是医药卫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指导下的一门综合的应用科学。人是一个复杂的机体,生、老、病、死全过程所涉及的范围,都是护理学的内容。它不仅包括对住院病人的病情观察、抢救配合、各种手术的护理,指导康复,还包括对健康人的卫生宣传、预防疾病、妇幼保健、各工种的劳动保护等等。这就需要护士具备数学、物理、化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广泛的科学知识。人们熟悉的外科手术,如颅脑、胸腔、腹部、脏器移植、大面积烧伤、断肢再植等,无论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都要求护士了解手术部位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和病人心理等知识。随着近代医学的发展,护理学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如监护仪、起搏器、除颤器、人工呼吸机、血液透析、显微外科、脏器移植等新机器的出现和新技术的开展,更要求护士不仅要学会使用这些机器,还必须懂得心电图学、免疫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许多医院成立了监护病房,由于护士早期发现心律失常,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抢救措施,不少病人得以转危为安。
王璓瑛同志说,有经验的护士,不仅有较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而且有热情、细致的护理作风。她们往往从病人走路的脚步声、睡眠的表情、鼾声、卧位的改变、肢体温度的改变等,发现疾病的先兆,给医生提供诊断、治疗的可靠依据。有人说护士工作平凡、简单,谁都能干。这是不懂得护理工作的科学性。拿最简单的接诊病人来说,就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病人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一到医院,看见护士服装整洁,热情亲切,文明礼貌,就会增强治愈的信心。反之,不仅会使病人增加疑虑,还会加重病情,有人甚至因此丧失信心,拒绝治疗。所以护士是个专业,而不是过渡的职业,她的工作是医生所不能代替的。
王璓瑛同志最后说,护士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业务,而且要有崇高的献身精神。许多老护士,特别是1965年以前毕业的护士,她们的基础理论扎实,技术操作正规,临床经验丰富。即使在十年动乱年月,她们照样坚守岗位,忠于职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挽救垂危患者的生命,为维护人民的健康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不少老护士都已晋升为护师,新护士要向她们学习,学习她们过硬的业务本领,学习她们的优良护理作风,学习她们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的革命精神,尽快提高自己,做好护理工作。
近三年,王璓瑛代表护理学会先后到二十多个省、市参加学术会议和各种类型的学习班,积极宣传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为了尽快提高护理质量、发展护理事业,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的护理水平,她还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1、积极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2、积极恢复或开办正规护士学校,充实课程内容;3、开办护理系,培养合格的师资人才;4、健全各级卫生部门的护理指挥系统;5、加强研究护理工作的科学管理学,开展护理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护理质量,认真探索社会主义的护理未来学。
赖仁琼


第3版()
专栏:医护新风

“只有共产党才关心我们瑶山人!”
我是驻江西省乐安县某部队的管理员,老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瑶族自治县板升公社。
1980年3月,我哥哥蒙正荣忽然感到全身乏力,食欲大减,肚胀鼓气,经县医院确诊,是急性黄疸肝炎。但由于我们是少数民族,我哥哥听不懂普通话,不知道此病有危及生命的利害关系,未经治疗就自己回家了。到家后,病情愈加严重,一连几天没吃东西。父母亲急得拜鬼求神,准备后事了。家乡一位老师看到了我哥哥的血清检查化验单,感到情况严重,立即写信告诉我。当时我心里难过极了,家里父母年老体衰,其余都是小孩妇女,要是折断了哥哥这根家中的栋梁,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只好怀着一线希望,试探着向县医院写信求救。没想到县医院领导接到我的信后非常重视,立即打电话和写信通知我哥哥入院治疗。亲人们把我哥哥从边远的瑶山沟送到县医院。县医院的医务人员对我哥哥精心治疗,在生活上热情照顾。不多久,我哥哥便病愈出院了,现已能参加生产劳动。
我哥哥得救了,这个消息传到我们瑶山,乡亲们都说:“只有共产党才关心我们瑶山人。”
解放军某部 蒙圣明


第3版()
专栏:医护新风

病员的知音
每天清晨,在江苏清江市妇幼保健院挂号处窗口,人们总会听到一些病员在问:“孟医师今天上班看病吗?”只要对方回答一声“上班”,挂中医科号的病员就会络绎不绝。
孟医师不仅有较高的医疗技术,而且对病人体贴入微。他满腔热情为病人服务的精神赢得了广大病员的信任和赞扬,人们称他是“病员的知音”。
他居住在西郊工厂区,遇有工人家属小孩出现疑难病症,不管白天黑夜、寒冬酷暑,总是随叫随到。一次,清江棉纺织厂工人陶立国的小孩患麻疹并发肺炎,连续高烧不退,处在昏迷状态。孩子的父母是做过绝育手术的,担心孩子有个三长两短,急得没有主意了。就在这时,孟医师闻讯深夜赶到陶家,立即对孩子进行急救,彻夜守护在孩子身边,亲自喂药护理。经过抢救,孩子终于脱险了。住在南门航运新村72岁的退休老船工李同富,瘫痪在床上整整十年,十年中孟医师坚持送医上门,风雨无阻,为老人设立家庭病床,几次把老人从停止呼吸中抢救过来,在新村一带群众中传为佳话。
吴瑞元


第3版()
专栏:医护新风

患者的贴心人
棉垫暖人心
鸡西市恒山矿职工医院外科住院部,有位护士叫朱翠平。她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来护理,不但对患者的衣食住行关心备至,还积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住院部有一名叫徐庆芳的女患者,胃切除手术后,躺在病床上不能翻身。朱翠平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知道这名女患者手术后怕着凉,就从自己的家里找来棉花和布,亲手给女患者缝制了一个厚厚的棉垫子,垫到她的身下。徐庆芳感动得拉着朱翠平的手说:“你真是我们患者的贴心人呵。”
小患者止住了哭声
去年6月份,恒山矿职工医院住院部接收了一名刚满六个月的小患者。这个患者因患肠套叠,进行了大手术。在术后恢复期内,年轻的母亲由于整天着急,吃不下饭,奶水不足。孩子饿得哇哇大哭,母亲也急得哭。这情景被有吃奶孩子的青年护士钟凤芹看到了。她毅然决定给自己已经一周岁的孩子喂米汤,把奶水省下来让给小患者吃。此后,小患者再也不为吃不饱哇哇大哭了。
徐春生 杨笑丽 崔惠君


第3版()
专栏:医护新风

自己辛苦换来了别人的方便
长春市儿童医院的领导干部到门诊第一线听取群众意见,不少孩子妈妈说:我们上一天班已经很疲乏,领孩子到医院来看病,希望能快看快走。医院根据这些意见,重新调整了门诊班次,除了正常班、中午班和夜班,还多设一个灵活机动的“游班”,每班有一到二名大夫。每天下午五点至晚九点看门诊的大夫,加上值夜班的大夫,共有四五名,一般只要半个小时左右,就能让患儿看上病。
有些医生家住在十多里远的地方,大清早五点多钟出家门,上完“游班”回去,常常是深夜了。可是,她们毫无怨言。医务人员的辛苦给双职工带来了方便,现在,妈妈们再也不用为给孩子看病发愁了。 本报记者 陈美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