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究竟应当如何认识这一代青年?
黄志坚
怎么认识现在这一代青年?他们同以往青年相比,具有哪些特点?人们都很关心这个问题,也有种种不同的议论。有人认为,这一代青年生不逢时,饱受创伤,是被“四人帮”耽误了的一代。有人认为,这一代青年信念动摇,对前途失望,是迷惘的一代。有人认为,这一代青年经历了一场浩劫之后,正在探索民富国强之方,是思考的一代。有人认为,这一代青年知识贫乏,道德低下,心灰意懒,是垮了的一代。有人认为,这一代青年热心四化,立志成材,是有为的一代。看法不同,态度因而相异。有叹息摇头的,有失望悲观的,也有寄予希望的。
究竟应当如何认识这一代青年?我们在青年中作了一些调查,深感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这一代青年的面貌,极难准确,且易产生绝对化的估计。研究当代的青年,与其寻找恰当的概括性的词句,不如对实际状况做一些具体的分析。
我们从实际情况的初步分析中,认为当代青年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一、对祸国殃民的极左路线深恶痛绝,对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普遍拥护;但在一部分青年中,程度不同地存在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认识不足,对实现四化信心不足。
经历了十年动乱的我国青年,渴望安定团结,休养生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得人心,青年们普遍赞赏有五个好:一是工作着重点转移好;二是八字方针好;三是招生择优录取好;四是集体“接班”好。他们对党的领导的稳定性和党的政策的连续性有了信心。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个口号虽然出自先进青年,却唤出了相当多的青年想四化、干四化的心声,已为越来越多的青年慨然接受。抢时间,争贡献,创第一流成绩的青年,在各条战线上纷纷显露头角。人们看到了青年中的落后层,人们更看到了青年中的先进面,一批又一批的新长征突击手在青年中涌现,他们是社会主义中国的脊梁。
十年的闭关锁国,一旦打开门户,国外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青年人感到惊异和自卑。十年的“文化革命”,一旦结束动乱,国民经济却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使青年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生疑问。十年的“假、大、空”泛滥,一旦脚踏实地,迈开稳步前进的步伐,却使图强心切的青年人产生了焦急与失望。因此,青年中确实有人产生了信心不足和信念动摇的情况。对此讳而不言,粉饰太平,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但是断言出现“信仰危机”和“信心危机”,也与实际状况不尽相符。下列两项书面调查的统计可以作个说明:
表(一)
64.6%这个数字,说明大多数青年相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认为“优越性不大”的,虽然接近四分之一,却也并非全属信念动摇。他们在调查表中写有这样的附言:“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优越但不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好,然而执行却不然。”“它还在希望与艰难、赞美与困苦中前进。”可见,其中有的是出于对“四人帮”假社会主义的憎恨,有的是不满于现实生活中的消极面,有的则是在批评中寄以希望。认定“看不出优越”和“不知道”的,共为9.9%。从附言看,“何为社会主义制度搞不清”,属于思想被搞乱了;“优越都是当官的”,意在抨击搞特权的官僚主义。
对实现四化抱有信心的,占53.4%,也是多数。“没有信心”和“不知道”的,合计是6.2%。分析他们的附言有四种情况:一是发现弊端过多,“不改革现有的政治、经济体制就不能实现(四化)”。二是对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不满,“若依旧是一个铁饭碗,不可能实现(四化)”。三是对干部队伍的官僚主义担忧甚多,“只要各级领导有信心,我就有信心”。四是个人境遇不好,“彷徨,犹豫”,“毫无心思”,“力不从心,事不如愿”。
可见,青年中有信念动摇和信心不足的表现,但为数不多,绝非主流。而且所以产生信念动摇或信心不足,又不全属青年的过错,确有种种社会原因和我们工作上的失误。恰当地估计这些情况,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去作引导,不致放任或讥讽指责。
二、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思想敏锐活跃,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强,因循守旧的东西比较少,走在思想解放的前列;但部分青年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判别是非优劣的标准不稳定,有时甚至出现一些错误的倾向。
青年人无不向往未来,对祖国的前途怀有美好的憧憬。同祖国一道经历了十年浩劫的这一代青年,更加懂得个人的前途是如何同祖国的未来紧紧相联。尽管现在青年中流行各种各样的“人生哲学”,但关心国家的兴衰,希望祖国迅速强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学习和工作的,则是位居多数。下面的两项调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加深了这种认识:
表(二)
这一代青年从童稚时期开始,就在不停顿的造反和斗争的气氛中度过,对社会的消极面感触较多,都有自己顺逆沉浮的亲身体验,同五十年代或六十年代前期的青年相比,见识广一些,头脑复杂一些,对社会政治问题比较敏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又带有一些混乱的观念。粉碎“四人帮”以后,他们的思想更为活跃,探讨中国为什么落后?怎样才能防止出现林彪、江青一类反革命集团?怎样才能加快四化建设的速度?党中央关于“文化革命”经验教训的正确总结,为青年打开了眼界,许多人从思考中觉醒、奋起,跟着党同心同德干四化。
也有一些青年,对十年动乱造成的巨大破坏认识不足,而对医治创伤改变面貌又要求过急,在思考中出现了急躁和偏激的情绪,有的人甚至怀疑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要另找出路,把早已被中国人民唾弃的资产阶级民主与人权,当妙方拿来搞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这些青年思考问题的路子显然偏离了党的四项基本原则,需要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旗帜鲜明地帮助他们克服错误的倾向;但又要看到,他们也还程度不同地包含有关心国家富强的积极因素,如能晓之以理,其中的大多数是可以导入四化的洪流的。
三、讲求实际,关心国家的经济发展,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热心于学习科学技术,掌握真本领,极左路线的那一套空洞的政治说教在青年中没有市场;但在部分青年中有厌倦政治的倾向,缺乏远大理想,政治的激励作用,英雄人物的感召力,有某些下降。
尝受过林彪、江青煽动的反革命政治狂热之害的当代青年,深知政治与经济、红与专辩证统一的可贵,想问题,办事情,比较注重实际,反对政治空谈。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青年中学技术、学科学、钻研业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广大青年都在为四化掌握真才实学,要在发展科学和发展生产中为祖国立功。从下面的一项调查,可以看到青年人是如何地关注实际问题:
表(三)
青年的四大切身利益——学习与升学、劳动与就业、恋爱婚姻、文娱生活,在十年动乱期间,都遭到了很大的损害,积下了大量的实际问题。粉碎“四人帮”以后,青年人比较多地关心一些切身问题,要求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条件,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丰富业余生活。这些要求是合情合理的。我们党虽然已经采取许多措施来满足青年的特殊要求,但也只能医治在创伤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大多数青年对这种状况是体谅的,是能够顾全大局、为党分忧的。
当今青年中出现的脱离政治倾向,有的青年说这是对林彪、“四人帮”“突出政治”的惩罚,有一定的道理。政治“突出”了十年,青年们回头一看,国家受害,人民遭殃,怎能不带来失望的情绪。再加上那些年推行的一套套裹上革命词句的反革命政治,把青年灌得严重消化不良,倒了胃口。现在向他讲无产阶级的政治,则产生了腻味的条件反射。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过多责怪青年,而要更多地进行调理,改善我们的政治教育,千万不能再增加这样的消化不良了!当然,必须引导青年懂得,脱离政治的倾向对于把自己造就成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是有害的,不能听任发展。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更不能迎合这种倾向而有所削弱或放松。人总要有一点精神,摒弃林彪、“四人帮”那一套反革命政治,决不能误解为可以忽视政治教育,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青年,培养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需要改进的是,对青年的政治教育要照顾青年的思想特点循序渐进,要同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结合,要同帮助青年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要生动活泼,寓教育于丰富多样的活动之中。
四、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美的追求日见强烈,对林彪、“四人帮”搞穷过渡、实行物质上的禁欲主义和文化上的专制主义极厌恶;但脱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的奢望,在某些青年中有所增长,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不足,资产阶级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对青年的侵蚀还严重存在。
时代前进了,这一代青年同五十年代的青年相比,生活也提高了。青年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党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就是要给人民带来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嘛!青年从切身利益的满足中,必将进一步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四化的热情。对青年人爱美的愿望,引导是需要的,但引导并不一定要声色俱厉,更不要是围追堵截,疏浚开导往往比过多的评头品足、干涉限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青年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改善,必须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青年人大多处于不当家的地位,容易发生“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情况。比如离开当前的经济水平而提出过高过多的要求,伸手向国家要的多而想自己应为国家尽责少,想过现成的幸福日子却不愿作艰苦奋斗的创业者。五十年代的青年,经历过一段旧社会的苦难,物质和文化生活有所改善,就很满足,从内心感激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现在有些青年则缺少这种感觉,国家给了什么都好象是理应如此,你早就该给了;稍不满足,怪话牢骚就会脱口而出。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加上对外开放带来的资产阶级影响和某些片面的宣传,不少青年对于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缺乏辨别力与抵制力,往往视腐朽为时髦,盲目猎奇与仿效,有少数人甚至不顾民族的尊严。指出这些弱点,当然不是为了便于指责青年,青年人也不应有任何反感与抵触,而是提醒我们要认清:随着经济建设的进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对青年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做国家的主人的教育十分必要,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与树立民族自尊心的教育亟需加强。
五、道德水准逐步提高,许多青年已成为树立社会新风尚的带头力量;但十年动乱所造成的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道德修养的状况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某些青年的变态心理仍有待进一步医治。
林彪、“四人帮”肆虐十年所败坏的社会风气,使青年受害不浅。当他们正处于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耳濡目染的是屈直、荣辱、美丑的大颠倒,造成了道德面貌上的斑斑伤痕。粉碎“四人帮”以后,社会风气的彻底转变虽然需要一定的时日,但治愈创伤的效果明显,使人感到一代新风在逐渐形成。青年中讲文明礼貌的在增多,语言粗鲁、行为粗野的在减少;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的在增多,打架斗殴、扰乱治安的在减少;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在增多,偷拿扒窃的犯罪人数在减少;学雷锋树新风的积极分子在增多,旁观叹息的在减少。上海市开展“学习吕士才,发扬雷锋精神”活动周,一百多万青少年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到路口、车站、码头维持交通秩序,宣传卫生知识,美化环境,扶老携幼,在里弄和本单位开展公益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这些情况,说明我们这一代青年,受害虽然不浅,只要教育得当,加上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清除毒害并不是那么难。
我们仅从闽、皖二省近千名青年的书面调查中也可看到,道德观念方面的是与非,现在青年的大多数是清楚的。如“列举一项你认为高尚的道德行为?”83%的人答的是:“助人为乐”,“文明礼貌”,“拾金不昧”,“爱护公物”,“说真话”,等。又如“列举一项你认为最不道德的行为?”80.7%的人答的是:“损人利己”,“打人骂人”,“走后门”,“阿谀奉承”,“强奸民意”,“考试偷看”,等。也有一部分青年的道德观念至今仍然混乱不清,不知道何为高尚的道德,何为不道德。尽管他们为数不多,但对社会造成的后果极坏,需要作认真的分析,妥当地帮助他们治愈这种心灵上的创伤。
青年是生活于社会之中,不同的社会环境必然给不同时期的青年打上时代的印记。这一代青年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同他们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有关。他们生在社会主义社会,却经历了一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剧烈动乱,和大动乱之后的大转变。他们在动荡之中度过童年期、少年期而跨入青年期,现在则承担着承先启后、完成四化大业的历史重任。动乱之年,使他们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熏陶的同时受到了林彪、“四人帮”的不少污染,接触到大量社会生活的阴暗面,身心受到一定的损害,青春受到不同程度的贻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拨乱反正,又提高了他们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对乱与治有着亲身的感受,从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四化建设中,看到了祖国的光明前途和希望,激发了为社会主义祖国献身的热情。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到,这一代青年的主流和本质是好的,尽管他们经历十年的动乱,饱受摧残与创伤,饱尝痛苦与失望,但强烈的进取精神未衰,关心党和国家前途的情感未减。新时期的伟大转变,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已经燃起这一代青年的青春火焰。至于青年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我们党努力创造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中,加上我们引导得法,教育得当,加上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是完全可以逐步得到解决的。我们的年青一代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必将证明自己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一代”!
作者说明:文中所列的几个调查表,是郑利华、樊新民同志和我去年在闽、皖的工厂、农村、学校、街道进行书面调查的材料。(附表格)


第5版()
专栏:

雷锋生前所在团坚持学雷锋
造就共产主义一代新人
新华社沈阳2月23日电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生前所在的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团,20年坚持学雷锋,具有社会主义高度精神文明的一代新人在迅速成长。
最近,这个团党委回顾总结了领导部队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成果和经验,进一步把学习雷锋同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精神文明结合起来,号召干部战士象雷锋那样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自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执行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象雷锋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廉洁奉公;象雷锋那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党为国分忧解愁。
这个团的学雷锋活动早在1960年就开始了,干部战士学雷锋思想,走雷锋成长的道路,做雷锋那样的一代新人,先后有133名指战员被沈阳部队、沈阳部队工程兵和本团树立为学雷锋积极分子。雷锋生前战友于泉洋,从当战士到担任副团长,学习雷锋始终走在部队的前列,工作积极热情,生活艰苦朴素,平时助人为乐,公而忘私。当副营长时,部队在林区执行任务,遍地木材,但他身居林海,不为个人弄一点木料。他在团里分管后勤工作,从不利用职权谋私利,被大家誉为廉洁奉公的带头人。二营副营长张三明,入伍后连续十四年被评为学雷锋标兵。他当了八年大车驭手,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部队繁殖了13匹军马。
一等功臣、军医姚洪俊,在一次施工发生意外事故时,迎着炸药还在爆炸的危险,奋不顾身地冲进坑道,抢救三名生命受到严重危险的战友,自己负伤31处,表现了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
无论是在十年动乱时期,还是在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新形势下,这个团的干部战士走到哪里,就把雷锋精神带到那里,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事做到那里,用自己的模范行动给社会树立新道德、新风尚。
雷锋生前所在连的战士们开展了“一事当前想雷锋,一事当中学雷锋,一事之后比雷锋”的活动。他们在西双版纳为少数民族盖过高脚楼,在渤海湾上为渔民挖过水井,在长白山下为驻地群众筑过路,在鸭绿江畔为生产队修过高产田。排长王斌,冒着严寒下到十多米深的井里抢救落水儿童;战士何庆,奋勇拦截惊马,保护了七名傣族儿童脱险;赵彦彬等四名新战士,外出遇到一名工人因病重需要输血,主动赶往医院献血600毫升。三连在西南某地执行任务时,发现驻地群众吃的是臭水泡子里的水,不少人因此得病,便砍来毛竹,凿通竹节,从一千多米远的山上引来清泉水,解决了群众吃水的困难。战士们还利用业余时间给驻地一所小学盖了三间校舍,制作了二十多套桌凳。有次山洪突然暴发,洪水包围了寨子,三连的同志们跳进洪水,把遇险的群众一一救护到安全的地方。
在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发出学雷锋号召18周年的时候,这个团召开了学雷锋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表彰了一批在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学雷锋先进典型,正在大张旗鼓地掀起一个学习雷锋的新热潮。


第5版()
专栏:

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郭峰说
青年工作应注重疏导
本报讯 前不久,在共青团辽宁省委六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郭峰同志就如何看待青年,如何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讲了话。
郭峰说,有人讲这代青年是垮掉的一代,消沉的一代,这都是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错误的。对当代青年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就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地历史地看青年。不能离开时代的条件,离开历史的背景,孤立地来看当代青年中的问题。
郭峰说,毛主席说过:“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这一论断对当代青年同样适用。从“四五”运动的英雄到新长征的突击手,从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英雄到各行各业的先进青年,他们才代表当代青年的前进方向,代表当代青年的本质和主流。不能把别的问题当做当代青年的主流。我们这代青年总的来说是好的,绝大多数是好的。
郭峰在谈到当代青年特点时说,当代青年在政治上盲目性比较小,遇事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观察和见解,这是非常好的优点。当然,因为他们刚刚从极左路线和现代迷信中解放出来,又缺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训练,所以在政治上不成熟。所谓看透派、逍遥派、怀疑派,就说明了这一点。少数怀疑派,怀疑社会主义,怀疑马列主义。但大多数青年怀疑的是过去林彪、“四人帮”宣传的“社会主义”。他们生在困难时期,长在动乱时期,他们体会到的就是“四人帮”的那一套,他们对这些东西怀疑和否定是完全应该的。不过,破了旧的错误的东西,新的正确的东西还没树起来,于是就容易产生虚无主义,看破红尘,怀疑一切,对这些不要完全怪罪他们,要加以引导。
郭峰说,当代青年追求自由,渴望民主的愿望要求比较强烈。他们对官僚主义、特殊化是很不满的,于是就要斗争。当然其中有些方式方法不妥,但从这里也反映出当代青年的斗争精神,对民主的渴望和要求,有它好的一面。现在青年中出现打爹骂娘的,这不好。破除封建意识好,也不能打爹骂娘啊!青年束缚少,思想个性比较解放,容易接受新的思潮。问题是,有些人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训练,加之受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极端民主化影响,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道德风尚。
郭峰说,现在有的老年人不太理解青年人,以老眼光看待现在的青年。过去,我在上小学的时候,青年人谈恋爱上街手拉手,老年人就说:这简直不象话!这是什么世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现在看到有人上街拉手,没说这话的了,但看到一些别的现象,又不行了。对这些事情,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时代发展了,青年的思想、作风、要求也要发展。
郭峰同志说,我认为应该给青年人正名。青年团要代表青年,要仗义执言,要理直气壮宣传青年的长处、优点和贡献。当然,我们同时也要与人为善地指出某些青年的缺点和错误倾向。
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化。要调查研究,弄清当代青年的特点、心理活动方式、思想发展规律。八十年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恢复过去的光荣传统,还要在此基础上向前发展,要创造崭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对青年宜疏不宜堵,宜导不宜压,宜细不宜粗,宜实不宜空,宜活不宜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