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没有见到本人的访问记
听说,有位高级干部一直保持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由于他本人谦虚,谢绝我们对他的采访。于是,我们访问了外交部有关负责同志和他的同学、女儿、女婿。后来,他的夫人转达他的意见:不希望写他的访问记。为尊重这位同志的意见,不列其名,而以“某同志”代之。我们觉得,介绍这位同志的平凡事迹,对于端正党风可能是有帮助的。
——记 者
在祖国的各条战线,都有许多忠诚为人民利益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老战士。在他们身上,革命青春常在,革命传统依旧。在外交战线工作了三十年,先后在欧、亚、拉美七个国家担任大使的某同志,就是这样一位老战士。
在那大浪淘沙的二十年代,某同志是济南第一师范的一个穷学生,写得一手好字,爱好文学,知识广博,朝气蓬勃,性格豪爽。因闹学潮,他被学校开除后,开始了戎马生涯,1931年入党。在参加著名的宁都起义后,就投入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南征北战十数年,一直到把红旗插到大西南。
新中国成立了,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党从部队中选拔优秀的干部从事外交工作。某同志成为我国第一批驻外大使之一。在新的岗位上,他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成了一位出色的外交家。数十年来,他执行党的外交路线,为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谊、反对霸权主义、巩固世界和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看到他的同志觉得他还是个山东老乡,一位朴实而平易近人的老红军。
身处洋场 一尘不染
某同志曾在好几个使馆工作,开始都曾给他派公务员,但他坚决不要。他爱人生病时,就自己拖地、洗衣、打开水。在东南亚一个国家建馆时,需要整理院子、修建仓库、搭车棚等。为节省外汇,某同志建议由使馆工作人员自己来承担。他不顾自己当时已是六十多岁的高龄、身体有病及当地气候炎热,带头和大家一起劳动,经常累得汗流浃背。他还自己动手用现成旧木料做报夹子、小桌,用旧台历订笔记本。
考虑到他的健康状况,一些使馆在伙食标准内,给他另外准备一点清淡的菜,但他都一一谢绝,一直和大家一样在食堂就餐,一起排队端菜盛饭。有时遇到他不能吃的菜,就吃咸菜。他参加外事活动晚了,也不让另做,凑合吃点剩菜。晚上工作到深夜,不让给他准备夜餐,自己买些挂面、鸡蛋、咸菜做了吃。他吃剩的菜舍不得扔,下次热热再吃。有时馒头放干了他还吃。炊事员说:使馆中大使最好办了。他却说:“我们的生活很不错了,让国内几亿人民都能吃上我们这样的饭,不知还得奋斗多少年哩!”
他贯彻勤俭办馆的精神,强调内外有别,对外要注意影响,不能太寒酸,但也要注意节约。有时同志们请客送礼时手脚大了些,他就提醒大家不要慷国家之慨。
有一次,他去一个国家赴任,途经一个大国的首都,因过路人员多,他告诫随行同志不要因游览向使馆要车,以免给使馆添麻烦。他以身作则每天在房内看书。饭后还到厨房去帮助洗碗、干活,使馆的厨师还以为他是同行(厨师)呢!
关心群众 平易近人
某同志非常关心体贴同志,没有架子。使馆内不论干部或工勤人员,他都主动交谈。大家有什么想法,也都愿找他谈。他非常关心使馆去外地出差同志的安全。有一次使馆两位同志外出工作,因故未能及时返馆,他一夜未能安睡,三次询问,次晨又派车带早点去路边迎接。每次信使来使馆,不论多晚,他也要等信使安全抵达后才去休息。
他常常帮助有困难的同志。使馆一位电台技师家庭负担重,家属又得了脉管炎,他设法买到了治脉管炎的药寄去。使馆的一位司机父母病故,经济困难,他悄悄托人寄去一百元。这位司机的爱人以为是外交部给的补助费,给部里写了感谢信。在一个使馆工作时,得悉原驻使馆一位司机病故,家里孩子多,他就给这位同志的家属寄去了几百元钱。这样的事是很多的。
严守法纪 从不特殊
某同志无论在哪里工作,都以普通党员身分参加支部和小组生活。他担任使馆领导,经常与其他领导同志交换意见,一旦形成决议,坚决执行。因此,在他领导下的使馆,同志间团结较好。
他公私分明,从不占国家便宜。在驻外使馆工作期间,有一次,他回国参加人代会。他的夫人因病要求一起回国治病,他不同意,后来使馆领导讨论同意他夫人回国治病。他提出他夫人因私事回国,往返路费应由本人负担,不得报销。经有关同志多次作工作,他仍坚持由他夫人付了普通舱机票费。
他在使馆工作时,外国人送的礼物,他一件也不要。使馆拍的或外国送他的照片,他也不留下。他说这是使馆活动的记录,应当交给使馆。
他回国述职开会,都严格按制度办事。1976年他回国述职,因身体不好,拟在国内检查治疗。当时正组织大使学习。他在学习结束后才去医院检查,为了按时返馆,他不等看检查结果,就先动身出国,让以后再把结果告诉他。
他外出工作从不计较坐什么车。他说,只要有车就行。去年,新闻司组织去外单位工作,为他准备了小车,他坚决要和大家一起坐大车。他说:“单独让我坐小车,我就不去了。”他在国内休假期间外出常常不坐小车,而是去挤公共汽车。有一个星期天,为了走访老战友,他坐了几十站公共汽车。他任副部长后,虽配有专车,但他却经常步行上下班。
他回老家探亲,也不给省、地、县委机关添麻烦,总是悄悄去,悄悄回来。有一年他去山东探亲,顺便到省里看望一位担任副省长的老战友,既未向有关单位要车,事先也未给那位副省长打招呼,自己步行到省人委机关,在传达室里等了很长时间,事后大家知道了都非常感动。
言传身教 严父良师
某同志一直到39岁才有第一个孩子,当然很喜欢自己的小孩。但他对孩子们要求很严格。他从来不设法为儿女安排一个舒适的工作,更没有送子女出国的打算。
他的大儿子1968年就去东北一个农场劳动。1970年参军后,至今还一直在东北边疆当兵。小儿子从部队复员后,想从事历史研究,准备找爸爸的老同学指导学历史。某同志出国前却对他的老同学说:“我走后,小儿子可能来找你谈学历史,你不要教他,他研究历史没有基础。他应该脚踏实地找一个工作做。”后来小儿子就当了校对。一年后,小儿子经过努力学习,考取了大学。那几年,某同志的孩子中只有一个小女儿是七一届中学毕业生留在北京,以后连这个小女儿也去铁道兵部队当护士了。1976年她复员后在工厂里当工人。大女儿去山西插队,在那里参军当卫生兵,以后上了大学,经过刻苦学习当了医生。
“枣木棍子自来色”,这是他教育孩子常说的话。他要求孩子们做一个正直的、实事求是的人。他对大女儿说:“要求进步,要求入党是好的,但入不了党也没有关系。至少不能装蒜,不能弄虚作假,不能溜须拍马。当医生就应该扎扎实实做个好医生,不要治死人。”
他很少给孩子从国外买东西。有时使馆处理一些物品,他也不让他爱人买。总说,一般同志出国机会少,应该让他们买。
大女儿要结婚了,他也没有从国外给她带回什么礼品。他告诉女儿不要铺张浪费,必需的可以添置。他送给新女婿的礼物是一支钢笔。可是,当大女儿写信要求爸爸在国外买一本《超声诊断学》,以便学习使用时,他很快设法买了给孩子,虽然书的价格并不低于一台立体声录音机。
某同志一心为公,既不为个人名利,也不为儿女图什么。他指着家里的东西跟儿女们说:“我这些东西都是国家给的,我死后都要交给国家,你们要走自己的路,不要盯着这些东西。”
但是,某同志要留给他儿女的,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党的好传统。这也是我们革命者的最宝贵的财富。
本报记者 陈敏 于国厚


第3版()
专栏: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信访处疏通各种渠道
协助归侨、华侨等寻找亲人
本报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侨务政策不断落实,国内外广大归侨、侨眷、华侨和外籍华人欢欣鼓舞,期望团聚,要求寻找国内外的亲人越来越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信访处在短短的两年中,处理了一万六千多件寻找亲人的信件。
寻找亲人的信件,多是因在旧社会为生活所迫,去海外谋生,与国内亲人长期断绝音信;或者被贩卖当苦力、被抓丁当兵后流落海外;或者因政治原因流离祖国数十年,与国内亲人音讯完全隔绝。这些信件所要寻找的亲人,基本情况和线索都很少,有的只有名字,地址不详。为了协助广大归侨、侨眷、华侨和外籍华人寻找国内外亲人,使他们早日通信联系和团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信访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疏通各种渠道,在许多机关、团体、报社、驻外使馆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经过反复调查,有时一封信周转数十次,经几个国家或几个省查找,使寻找亲人的信件得到落实,使骨肉分散的亲人团圆欢聚。
居住在加拿大的一位华侨,幼时与胞兄相依为命,乞食度日。后因连年灾荒,兵慌马乱,与胞兄号泣而别,飘流海外已四十余年。现已找到其胞兄一家,书信临门,一家老少喜悦万分。这位华侨来信感激地说:“思念数十年,现夙愿已达,感谢祖国的深恩厚谊。”浙江省象山县有一农民,1950年在海上捕鱼时被抓走,扔下妻子和五个孩子。他的妻子获悉丈夫从美国来信寻找她和孩子,全家激动万分。一位旅居加拿大的广西华侨,40年前父母双亡,家境清贫。结婚后生活维持不了,不得已离别妻子往广州,因找不到工作,又去海外求生。几十年来思念妻子和家乡亲人。经国内有关部门的查找,他终于实现了多年愿望。
旅居巴西的一位华侨,“九·一八”事变那年,她同丈夫到南美洲谋生,几经周折,在巴西定居。她父亲在国内几次迁徙,失去联系几十年。经过有关部门协助,从东北的大连、沈阳等地,一直找到关内,最后才在陕西省宝鸡市找到她父亲的下落,父女取得了联系。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信访处为归侨、侨眷、华侨和外籍华人寻找亲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受到了普遍的赞扬,也使归侨、华侨感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温暖。
王淑珍


第3版()
专栏:

调动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眷属积极性
永兴县认真执行党的侨务政策
本报讯 湖南省永兴县认真执行党的侨务政策,从各方面关心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眷属,调动了他们建设四化的积极性。
永兴县素有“湖南侨乡”之称。十年动乱期间,住在这里的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眷属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迫害和歧视。
近两年来,永兴县委指派两名领导同志负责落实党的侨务政策,各公社确定一名副书记、一名民政干部主管这项工作,使过去76起冤假错案得到了纠正,非法没收的房屋和物品退还了本人。
为了使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眷属有自己的组织,还成立了侨联,经常组织侨胞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永兴县各级党组织对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眷属,在政治上充分信任,生活上适当照顾,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一些归侨、侨眷光荣地加入了党团组织,有的还当了干部。
柏林公社高屋大队老女生产队七十八岁的侨眷黄瑞英,身边无儿女,生产队把她列为“五保户”,除供应口粮外,还派专人定期帮她挑水挑煤。洞口公社洞口大队钟家生产队的归侨钟庆福,身患疾病,参加农业生产有困难,公社党委就安排他到社办企业工作。这个县还设立了侨汇商店,以满足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眷属的需要。
现在,永兴县的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眷属心情舒畅,积极为四化工作,有21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马田煤矿归侨郑镇华,本来已经退休,去年以来,他组织几个退休工人义务修理废矿灯二百五十多盏,为国家节约资金七千余元。居住在海外的侨胞纷纷来信赞扬党的政策好,还给亲人汇款,支援家乡的四化建设。
据统计,去年全县侨汇收入比前年增加14万多元,有力地支持了全县工农业生产建设。
李孚汉 郭垂辉


第3版()
专栏:

驻守西藏的边防部队某郁,为帮助驻地群众改变耕种方式,从部队农场抽出技术力量为公社培养拖拉机手。
边防战士和藏族民兵一起联防。
女战士林军是僜人第一代解放军。这是她回村里看望乡亲们。
杨明辉 摄


第3版()
专栏:

海军为渔业生产作出新贡献
本报讯 人民海军大力护渔护航,为发展渔业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从海军领导机关获悉:去年,海军各部队共派出护渔护航舰艇、飞机二千七百多艘(架)次,抢救遇难渔船一百二十多条、渔民一千六百多人。此外,还为渔业社队修理了大批渔船。
当福建省海坛岛渔场捕捞鲙鱼的季节,东海舰队某部派出几十艘次舰艇,连续四五个月往来渔场巡弋,日夜保护着渔民安全生产。这里,去年夺得了历史上少有的鲙鱼丰收。在广西北部湾沿海秋季渔汛时,南海舰队某部组织护卫艇队为钦州地区二百多条渔船护航到北部湾高产渔区捕捞,使这个地区的渔业产量比一九七九年增长了百分之二十多。
海军各部队还积极协助渔民发展渔业生产。在渔汛到来之前,航行保障部门及早对渔区各个航道上的灯塔作全面检查。在渔汛大忙季节,部队的气象台、站密切配合地方气象台、站,及时准确地向海上作业的渔民报告气象情况。地处黄海前哨的石岛渔区,春夏有近三个月的雾季,由于渔船航海设备简陋,时有迷航,驻地海军某舰艇部队积极做好迷航渔船的导航领航工作。
去年,天津塘沽的四条渔船因大雾被阻止在海上,副食品、淡水都接近用完。这个部队的二三二一艇从海上执行任务回来,发现这四条渔船,主动把它们安全领进了渔港,使渔民们十分感激。


第3版()
专栏:人民子弟兵

空军大力支援地方建设
本报讯 去年,空军总共派出近一万架次飞机,支援地方建设。
除了协助地方政府抢险救灾、进行人工降雨、运送工农业物资、完成造林任务外,空军派出的飞机主要是进行科研飞行,包括协助水利部门进行河流入海口的考察,运送环境保护科研人员采集城市上空污染气体标本,探矿,试验、试飞新产品、新装备等。
福州空军某部八名技术熟练的飞行人员组成的航空测量组,积极协助地方进行探矿科研。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飞行勘测了二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经常在山区作艰险的超低空飞行。济南空军某部协助环境保护科研人员采集城市上空污染气体标本,飞高空、中空,又飞低空,时间长、气流变化大,飞行人员忍受着飞机急剧的颠簸引起的严重呕吐,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协助国防生产和科研部门进行新产品试验的某部机组,横跨14个省区,航程十万多公里,战胜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安全飞行了137小时。


第3版()
专栏:

访高山族陈连生一家
春节前的一天,我访问了中央民族学院武装部长、高山族台湾省籍同胞陈连生。
他住在一幢灰砖楼的三居室套间里,窗明几净,显得很整洁。老陈领我进客厅,招呼在沙发落坐,就转身倒茶去了。我见茶几上摆着一册《告台湾同胞书》,字行间用红铅笔划满了记号和眉批,就问:“你经常翻阅吧?”
老陈深深感叹道:“三十五年啦!盼骨肉团聚,头发都盼白罗!”
他说,半个世纪前,他出生在台湾省台东县大埔村的一户高山族贫苦农家。父亲被日寇抓去当“苦力”,折磨致死;尸骨未寒,他又被抓去顶替亡父,成了12岁的“小苦力”。好不容易熬到抗战胜利,他又被国民党抓来大陆打内战。1946年,他在山东战场加入了解放军,历任班排连干部。1952年,他被送进中央民族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他和各族儿女朝夕相伴,亲如手足。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先后被选为台盟北京市支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新近又被选为全国台籍党员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老陈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忽然,房门被两个旅行袋推开,拥进两个身材修长、满面红光的姑娘。老陈介绍说,这是大女儿回京休寒假,老二刚从北京站接她回来。三年前,老大陈杰和老二陈军双双考进高等学府。陈杰在吉林大学法律系就学,是三好学生、系学生会干部;陈军从小喜好体育,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品学兼优,是北京市青联委员。
两姐妹气质文静,性格开朗,很有礼貌地走过来握手问好。当她们得知妈妈、姥姥和小妹在看电视时,便手牵手跑进南屋去了。
于是,话题便转到老陈家庭其他成员上来。老陈说,爱人叫陈秀英,四川彭山县人,是本院1951年建院时的首届学生,前年已评为讲师,现在本院数理系任教。小女儿陈彦在一所重点学校上初中,也是好学生。老岳母在京安度晚年,感到十分幸福。
老陈兴奋地说着,不觉抬头凝望窗外的云天,久久地沉浸在回忆与遐想之中……:“故乡的父老兄弟,什么时候才能同大陆的同胞欢聚一堂?”
李耀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