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舟山渔场采取调整措施保护
渔业资源渔业生产出现可喜变化
以保护渔业资源为重点的渔业调整方针,使浙江省舟山渔区去年的冬汛生产出现了多年来没有过的可喜局面。从10月1日冬汛开始至12月底止统计,全区已产鱼199万担,比前年同期增长10%。捕上来的鱼个体大,三两以上的大带鱼多起来了,小杂鱼明显减少。鱼发面积广,多年没有鱼捕的渔场去年也有鱼捕,而且网头均匀,一般都在一、二十担左右。
舟山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全区每年向国家提供的商品鱼占全国海水商品鱼的一半左右。但是,长期以来,由于酷渔滥捕,使这里丰富的渔业资源遭到破坏。从1967年起全区渔业产量就徘徊不前,1974年以后甚至逐年下降。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舟山地区渔业领导部门为贯彻国务院颁发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采取了一些调整措施,坚决禁止捕杀幼鱼的底拖网作业,有步骤地恢复一批传统的捕捞作业。与此同时,积极推广先进的捕捞技术,发展了一批灯光围网。全区灯光围网去年已发展到196组,比前年增加了80组。同时还严格实行禁渔线和禁渔期。规定四、五月份不准捕进港大黄鱼,保证它正常产卵繁殖。七、八、九三个月为修船、修网、修机具时间。禁止在禁渔线内捕杀带鱼。针对各种鱼类的生长规律,还规定了可捕标准。
舟山渔场还调整了捕捞作业结构,适当控制捕捞力量。全地区对网机帆船由原来的一千四百多对减少到去年的一千二百多对。减少的机帆船,一部分搞传统作业,一部分转让给渔业后方搞海水养殖。
本报记者 汪祖高 杨木寿


第2版()
专栏:

要象利用耕地一样利用水面
“鱼米之乡”的湖北近年来吃鱼难。这儿有湖泊、水库、塘堰等可养殖水面约七百万亩。如果进一步调整渔业政策,充分利用现有水面,淡水鱼生产就能大幅度增长
近年来,“鱼米之乡”的湖北“吃鱼难”,这不能不是一件怪事。如1979年,全国平均每人占有鱼8.7斤,而湖北平均每人只有5.2斤。一些边远丘陵山区,常年尝不到鱼味。
“吃鱼难”的局面,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只要重视渔业,管理得法,完全可能在投资不多、时间不长的情况下,使淡水渔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湖北吃鱼难,原因很多。例如,只讲米,不讲鱼,一些地方大搞“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幅度减少。解放初期,全省拥有大小湖泊1,056个,水面一千二百多万亩,到1979年,只剩下湖泊三百多个,水面312万亩,减少74%以上。再如兴修水利不注意兼顾渔业。据不完全统计,解放以来,全省江河水系和沿江湖泊修建了堤防和各种排灌涵闸1,214座,没有考虑鱼类出入江湖的通道,使江湖隔绝,资源下降。更为甚者,有的还把群众性的养鱼事业当资本主义批,进而把渔业逼入困境,等等。
尽管全省湖泊水面大幅度减少,但是,解放后修建水库六千多座,又增加了养鱼水面二百多万亩。这样,全省除江河水面外,湖泊、水库、塘堰等可养殖水面约700万亩,占全国内陆淡水水域可利用面积的十分之一,仅次于安徽。有这么大的水面,进一步调整渔业政策,解决实际问题,湖北的渔业就大有希望。
大力发展群众性的养鱼事业。
黄冈地区比较重视集体渔业,把重点放在塘堰养鱼上。许多社队利用现有塘堰、水库,承包到组、到户、到人养鱼,渔业的恢复和发展就比较快。荆州地区土地比较宽阔,废沟废渠多,有利于家庭养鱼,社员利用小鱼塘,春天放鱼苗,冬季捞成鱼,自食一部分,卖掉一部分,既增加了社员收入,又活跃了城乡市场。省有关部门推广了户养鱼的经验,去年全省养鱼户增加到22万户。
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全省150万亩塘堰,如果都利用起来养鱼,单产达到300斤;八百多万农户,有养鱼条件的近半数,如果一户平均一分水面,亩产500斤。加起来就可产鱼五亿多斤,相当于前年全省鱼类总产量的二倍半。而要实现这个产量,并不是很困难的,只要办法跟上去,就能达到。比如,加强经营管理,实行联产责任制,包产到组、到户、到人,放手让集体和有条件的户养鱼;分期分批对现有塘堰进行改造,使之既利于灌溉又利于养鱼。改造一亩塘堰,国家或地方给以少量扶持,社员是乐意干的,这比新挖养鱼池省得多,收效也快得多。社队产鱼多了,商品鱼也会随之增多,国营渔场减轻就地销售的负担,上调成鱼就会迅速增加。
统筹兼顾,利用好大中型水面。
湖北省现在荒置着的水面,绝大部分是大湖泊和大水库等大水面。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部门之间或块块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只要加强领导,统筹兼顾,讲究科学,大水面就能迅速增产鱼类。
利用大水面,并不一定都需要大量投资。就湖泊来说,主要是要恢复江湖相通。大多数鱼类具有流水繁殖的习性,如果在水利建设和管理上注意兼顾渔业,保留鱼类洄游通道,适时“灌江纳苗”,即可引大量鱼苗和幼鱼入湖,省去投放鱼种所要的大量资金。
大水面往往跨县或地区,扯皮的事不少。但是,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跨湘鄂两省的牛浪湖就是一例。湖北公安和湖南澧县,原来也为利用湖面养鱼扯过皮,全湖鱼的年产量下降到三万斤;后来两县互谅互让、共同协商、共同经营,鱼产量增加到四十多万斤。这说明,只要从大局出发,稍加管理,大水面产鱼量就会上升,大家都有利。
大水库和大湖泊的情况不尽相同,需要适当投资搞人工投放鱼种。有的水库本身无力经营的,还可采取联合经营的形式。
尽快把淡水渔业搞上去,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有的还需要时日;但最迫切的,是领导要把渔业摆在应有的位置上,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起来。
本报记者 胡烈斌 田庄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农村需要这样的年轻人
永泉
1月28日《人民日报》登的通讯《牵引“神火”的年轻人》,报道了江苏海安县知识青年高洁研制太阳灶的事迹。高洁在一个展览会上看到利用太阳能的图片,想到了社员的烧草之忧,于是决心在利用太阳能方面下一番功夫。经过艰苦实践,终于获得成功,他所在的生产队普遍用上了太阳灶,被群众誉为“太阳村”。
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接触到不少农村知识青年的来信。他们大都是初高中毕业生,刚回队参加劳动,许多人开始都有把全部智慧献给家乡建设的热情。但时间一长,感到整日里“丢了锄头靠枕头”,就叹息起“英雄无用武之地”来。我想,这些年轻人从高洁的事迹中是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的。
高洁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不好高骛远,而是立足农村,把自己的爱好同当地群众的需要联系起来,选定了奋斗目标,就切切实实地钻进去,排除种种困难,不达目的不罢休。把我国落后的农村,逐步建设成为拥有多种先进科学技术的农村,有多少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啊,施肥、植保、造林、园艺、饲养、修理、小水电……百行千业,任君选择,怎能说“英雄无用武之地”呢?现在,放眼四望,新科学新技术层出不穷;环顾身旁,农林牧副渔等各个方面,都有这个“忧”,那个“难”,多么需要有志青年去探索、去实践、去解决。只要我们善于把宏大的理想与具体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并且发扬“衣带渐宽终不悔”的顽强精神,就不难在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中作出贡献。
高洁在研制太阳灶的过程中,曾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热情支持,无疑这是他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也说明,我们农村的各级干部,对青年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一些试验、改革,都应当做一个热心的扶持者。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唱得好:“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农村的青年朋友们,愿你们象高占武和高洁那样,不仅用汗水,而且用智慧,为家乡引“银龙”,牵“神火”,育“宝种”……让科技新成果之花在祖国的各个角落盛开。


第2版()
专栏:

增产不忘国家
福建有个渔业生产大队,上年度平均每户向国家交售鱼货二百九十四担,超过全省渔区平均每户交售量的十倍。
这个大队是连江县琯头公社东升渔业大队,上年度共卖给国家十三万二千四百多担鱼货,占全年捕获量百分之九十六点八。大队党支部经常教育干部和社员,完成鱼货交售任务,增加城市副食品供应,是渔业队应尽的义务。不能光看渔产品卖给国家的价格比农贸市场低的一面,也要看到渔业增产是和国家大量平价供应柴油、桐油、木材等渔需物资分不开的。上年度,他们用国家供应的物资新造了十二条机帆船,大修了十来条渔船,创造了到外海深海捕鱼发展生产的条件,使集体经济日益壮大,社员收入不断增加。目前,这个大队的公共积累已超过一千万元。上年度每人平均收入达到了三百五十三元。
(据新华社)
编后
福建连江县琯头公社东升渔业大队,上年度卖给国家十三万多担鱼货,占全年捕获量的96.8%。这种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值得表扬。
这个大队的党支部很善于对干部和社员做思想政治工作。他们不是对群众作一般化的空泛无力的动员,而是从实际生活出发,用群众所熟悉的事情,来阐明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说明没有国家的支持,就不可能有集体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生活的改善。他们所举的事例有说服力,易于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因此也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是目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东升渔业大队密切结合实际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的做法,可供大家参考。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省茂兴湖渔场的职工正在冰上捕鱼。他们在湖面打出一圈冰眼,从大的冰眼放入鱼网,然后用网具通过冰眼,使鱼网形成一个包围圈,再从下网的冰眼拉出网头,就可以把冰下的鲜鱼捕上来。
新华社记者 刘向阳 摄


第2版()
专栏:

西藏座谈解决畜草矛盾经验
强调量力而行搞好草原建设
西藏自治区畜牧与草原工作者最近在拉萨举行座谈会,根据西藏畜牧业生产多年来的实际情况,交流总结了加强草原建设,合理利用天然草场,积极调整畜群结构的经验教训。
西藏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畜牧业产值占西藏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第一位。参加座谈的同志认为,要解决畜草矛盾,必须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搞好草原建设,注意在保证养畜和社员收入逐年有所提高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草原建设不要千篇一律地都围圈草库仑。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和气候条件较好的地方,要更多地提倡植树种草,注意综合治理;加强天然草场的管理与合理利用。提倡合理划分草场,实行合理放牧,消灭虫鼠害;制止抢牧、滥牧和浪费草场,保护天然牧场。
目前,随着各种生产责任制相继建立,更应加强对天然牧场的管理;积极调整畜群结构,减轻草场压力;加快畜群周转,增加适龄母畜的比例,提高畜群质量。
新华社记者 申万起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孵禽能手张国富
江苏省武进县食品公司孵禽场场长张国富,是个孵禽能手,他领导的孵禽场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年孵禽量从六万多只上升到六十六万多只,他本人被评为省劳动模范。
今年55岁的张国富,参加过渡江作战和抗美援朝。1962年,他离开部队走上新的岗位——孵禽场。那时,场里还用“土缸”孵禽,掌握适宜的温度是孵化的关键。早春,从种蛋进缸的第一天起,张国富就赤膊穿裤衩钻进很热的炕坊,跟随师傅学技术。师傅告诉他如何凭“感觉”来掌握适宜的蛋温,他用心学会了这种“感觉”测法;同时自己又用温度计在旁边测温,对照书本掌握科学依据。经过反复的实践,他学会了方便的“眼皮测温”,这就是以人的体温37℃为“温度计”,用感温比较灵敏的眼皮接触胚蛋,检查和控制蛋温,争取最好的孵化效果。
十八年来,他攻读了生物学、胚胎学、家禽生物学、禽病防治法等书籍,不但学会了孵禽养禽的技术,而且懂得了一点基础理论,熟练地掌握了鸡、鸭、鹅蛋胚胎发育在各个主要阶段上的标准。例如入孵的鸡蛋五天“起珠”,10到11天“合拢”、“长足”。17天“封门”,18天胚胎吃光蛋白,21天雏鸡出壳。现在,张国富已成了场里技术最好的师傅。
张国富除了积极引进优良禽种外,还亲自培育新品种。他从浙江绍兴引进的地方良种“绍鸭”,体形不大,用饲料少,产蛋多,群众欢迎。这种鸭羽毛是麻色,管理时不容易分辨。张国富想,如果将麻羽换成白羽,岂不就一清二楚了吗?而且白羽毛也更值钱,一只白羽鸭,单羽毛就比麻羽多卖一角四分钱。但是,一千只“绍鸭”里面只偶尔有一二只白羽或花白羽鸭。1978年,他从18万只“绍鸭”的苗鸭中,选出40只纯白羽的公母鸭,进行单独饲养和培育。现在,鸭群繁育中已不再有麻羽出现。
在孵禽场十八年,张国富对孵化设备进行了七次大的改革,带领职工先后自己动手制造电孵箱三十多台,实现了孵禽电气化和半自动化,为国家节约资金二十多万元。
新华社通讯员 陈仁波


第2版()
专栏:

社队企业收入在农村三级经济总收入中占很大比重,是扩大农业生产建设、办好农村教育和使集体、社员尽快富裕起来的重要经济来源;它还可以增加国家税收收入,安排农村相当部分的剩余劳动力。对这些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是,社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问题也不少,主要是盲目发展、重复建厂、同现有大工业争原料,等等。在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时期,有必要通过调查研究,积极、稳妥地解决这些问题,使社队企业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编者
不能靠挖别人墙脚过日子
当前,有一部分社队企业办得不好,原料无来源,产品无销路,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本应及时进行调整。但是,有些企业却采用了拉关系、走后门、请吃送礼等不正当手段,到处去挖原材料和推销滞销产品,勉强维持生产。如我市振安区蛤蟆塘公社农机厂生产的铁跳板销路不畅,厂里就规定谁能销出一块铁跳板,就给四角钱的提成费。用这种方法来鼓励工人找熟人,挖门子,不择手段地去推销产品。据去年1至11月统计,这个厂支出个人提成费就达六千多元。有的人提成竟达千元之多。
我认为,缺原材料,靠挖别人墙脚过日子,势必打乱国家计划。产品滞销,说明市场不需要,或是产品没有竞争能力,继续生产,必然造成积压。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一味用不正当手段去推销,不仅扰乱市场,还腐蚀了职工,于国于民都无益。建议采取措施刹住这种歪风。
辽宁省丹东市农业银行 刘殿俭


第2版()
专栏:来信

烧砖瓦不能毁农田
我们因公跑了新化、安化、新邵、涟源、冷水江市郊等12个县市的76个公社,看到大多数社队都建了砖瓦窑。这些窑大都建在农田旁边,有的竟建在农田中间。每一个窑从开窑到收窑,一般都要毁掉一亩多的耕地表土,然后再深挖下面的粘土做砖瓦。这样,从秋季开窑,到次年初春收窑,不知道将要毁坏多少农田。
社员自己烧砖烧瓦盖房子是可以的。但是,只图眼前利益,毁坏农田,是不应该的。建议农村社队领导切实重视这个问题,划定建窑地区,做到既可烧砖瓦,又不毁坏农田。
湖南省冷水江市耐火材料厂
段正明


第2版()
专栏:

这样办酒厂会造成什么后果?
浙江省余姚县农村社队先后办起了大大小小三十六个黄酒厂,用晚大米酿酒。
这些酒厂利用集体一些微薄的资金,大力采购酒坛、酒缸,集中一批上好的劳动力,用高工资请来酿酒师傅,靠原始的设备和落后的技术酿酒,酿出来的黄酒精度低,酸度高,很不卫生,群众意见纷纷。
这批酒厂因为是计划外生产,原料无保障,把社队储备粮用光,就不得不想方设法到处去弄粮食。如此下去,后果真不堪设想!
浙江余姚县梁辉酒厂 金高明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海洋里的真假植物
丹瑾
当你漫步在红海海滨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一丝丝一堆堆的“海草”,根扎海底,茎叶上浮,随波徐徐摆动。你如果有兴趣向它们投去一颗石子,待到浪静,再仔细观看的时候,“海草”已经飘然逝去,无影无踪。原来这形似海草的东西,却是活生生的管鳗鱼。它们在海底造有细长的管状洞,一旦受惊,立即把整个身子缩到洞里,并用细沙将洞口封住。在茫茫的大海里,这种貌似植物而实际上是动物的生物,实在多不胜举。其中盛开似菊花的海葵,奇形怪状的珊瑚,颜色鲜艳的海绵,浑身是刺、象板栗包子的海胆,便是杰出的代表。有些伪装得十分巧妙,曾一度使科学家受骗,误将它们列入植物家庭。
一些海洋动物冒充植物,有着它的许多生活依据。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它们这样做,绝不是由于海洋植物奇少,所以要装成植物出出风头。恰恰相反,正因为海洋植物很多,它们才照着植物的模样打扮自己,以求安全生存。
在众多的海洋植物中,藻类占最重要的位置。我们吃的海带、紫菜、裙带菜、鹿角菜、石花菜等,都是藻类家庭的成员。许多藻混在一起,形成巨大的海底藻林。在北美洲东面的海洋里,一片马尾藻林,面积竟有20个英国那么大。最大的藻名曰巨藻,身长300至400米,在整个植物世界中,都算得上是巨人。而最小的海藻——硅藻,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一张普通的邮票上面可容纳5,000个。别看硅藻身体微小,繁殖的速度却很惊人,死亡的速度也很惊人。它们迅速繁殖和死亡,沉到海底,形成硅藻壳沉积层。几经沧海之变,沉积层上升,逐渐成为陆地上的山脉。目前,在工业上广泛应用的硅藻土,大约在2,000万至3,000万年以前,就是活跃在海中的硅藻。
海藻通身是宝,不仅可以加工成美味的汤料和糕点,而且可以从中提炼贵重的金属和药物。粗脖病非碘不能治,而海藻含碘极高。蛔虫在人肚里横行,只要喝一杯海人草的汤汁就可以把它们赶进粪坑。从双鞭毛藻类中提取毒汁制成麻醉剂,效力比常用的普鲁卡因大十万倍。更有意思的是,火箭飞行也需要从海带中吸取部分力量。
我国利用海藻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人工养殖的历史较短,但发展很快。不仅养殖海带、紫菜和龙须菜,还从墨西哥沿岸引进大批巨藻的幼苗,已在渤海湾繁育成功。藻林的繁荣,带来了藻类加工业和渔业的繁荣。同时,它也给夏天在海边疗养的人提供了观赏植物和活跃在藻林里的貌似植物的动物。如果疗养员有心蹲在礁石或者船上细细观赏,乐趣一定无穷。(附图片)
许林插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