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世界人口日趋城市化
  李世华
三十年增加十九亿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城市人口增长尤为迅猛。据统计,从1925年到1950年,全球人口由19.28亿增加到24.86亿,而从1950年至1980年,世界人口则由24.86亿猛增到44.13亿,速度大为增长。目前世界人口仍以每年约9,000万的速度迅速增长,预计到公元2000年时,世界总人口将达62亿,为1950年的两倍半。其中城市人口从1950年的6.98亿增加到1980年的18.7亿,从占世界总人口的28.1%增加到42.2%。预计到本世纪末,世界城市人口将增加到32亿,超过当时世界总人口的50%以上。
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人口增长率上升得较慢,但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却很快。美国在1950年时,城市人口占其总人口的64%,到1980年上升到82.7%;同期内,西德由占70.9%上升到86.4%,英国由77.9%上升到88.3%,法国由55.4%上升到78.3%,日本由35.8%上升到63.3%。预计到本世纪末,这些国家的城市人口将有可能接近饱和点。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得很快,占了世界人口增长总数的十分之九。但其人口的城市化开始较晚,不过来势很猛。预测到本世纪末,亚、非、拉地区国家的城市人口将达其总人口的40%左右。
随着人口大规模和高速度地向城市集中,城市的数目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目前世界上拥有5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有30个,1,0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七个。预计到2000年时,将出现60个拥有5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和25个1,0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世界人口的城市化,其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近代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城市各种工矿企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而随着农业高度实现机械化的结果,又使得农村劳力日益过剩,不得不流入城市另寻职业。大多数发展中的国家把城市作为“开发的据点”,尤其是六十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把大批资金投入兴建工业、开发石油,因而吸引许多农村的青壮劳力转移到城市的工业部门。
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人口的高度膨胀,给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人口的猛增和迅速城市化,首先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有61个国家按人口比例的粮食产量降低了,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依赖粮食进口。世界的捕鱼量在二十年内增加了一倍,七十年代后期也停滞不前了。显而易见,世界人口大量增加和向城市聚集,直接影响到粮食、副食品的供应以及经济和社会福利的进步。
其次是失业问题。大量人口集中城市,特别是近年来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衰退,失业问题愈来愈严重。而一批贫困人口留在城市,又必然造成大面积的贫民窟和棚户区的出现,使城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恶化。这个问题,不仅发展中国家严重存在,在发达国家中也难以解决。
此外,人口高速城市化还给各处的市政设施带来许多严重的问题。如环境污染、噪音严重、交通拥挤、安全饮水和医疗条件欠缺、住房紧张,以及随之而来的犯罪率增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自1976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联合国人类居住会议以来,世界人口城市化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有关组织的高度重视。仅1980年,就先后举行了由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在罗马召开的“人口与城市未来”讨论会;美国在波士顿召开的世界三十七个“大城市代表会议”,以及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在名古屋召开的“关于大城市地区的计划与管理的国际会议”等重要会议。这些会议,专题讨论了世界人口城市化的现状和趋势,研究了解决大城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途径。许多国家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主要采取降低出生率的办法来控制城市居民中的人口增长;同时注意在经济建设中使各地区平衡发展。其他一些国家也注意改善城市设施的不良状况,以缓和人口城市化的影响。
总之,世界人口城市化已成为一个急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附图片)
世界人口的增长


第7版()
专栏:

  新瓶装旧酒
——介绍美国“供应学派”
张振亚
在美国通货膨胀严重、利率猛升、生产停滞、失业增加的经济混乱之中,新上台的里根政府宣布要根据一套新的经济理论,即所谓的“供应学派”的理论来振兴美国的经济。
战后西方国家为解决它们的生产“过剩”、失业严重等经济问题一向遵循凯恩斯主义学派的主张,即由政府用增大总需求的办法来刺激经济,缓和或推迟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其理论根据是“需求本身会创造供应”。现在里根政府起用的“供应学派”却主张反其道而行之,即把重点放在供应上,也就是放在生产上。其理论根据是:供应本身就能创造自己的需求。不过供应创造需求的说教,决不是什么创新。它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者萨伊提出来的“萨伊法则”的再版。这个法则断言:资本主义经济中不会出现长期的严重的购买力短缺。因为生产本身就能自动地给予生产者以购买生产品的钱。另外,如果市场上的东西卖不掉,也就是出现生产“过剩”危机,那就表明社会消费在减少,储蓄在增加。储蓄增加后,利率就会下降,投资就会随着上升,于是充分就业就会出现。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供求关系是完全可以自动调节,达到平衡,而无须担心什么危机的。
但是,萨伊的这套理论在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几次大的经济危机中已被证明并非是解决生产过剩的灵丹妙药。
尽管如此,“供应学派”的理论,今天又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中再次抬头了。
不过,今天美国“供应学派”却似乎有点眉目不清,界说不明。用美国《商业周刊》的话来说就是:“不同的人对之有着不同的解释”。多数经济学者认为供应学派就是主张人们把用于消费的资源转移到投资上去,但有的人则不同意这种说法。至于里根政府采取的具体政策更加越出了“供应学派”主张的范围,而是还采纳了一种“理论”:即认为减税不但从长期看,能够鼓励人们努力工作、储蓄和投资,甚至连政府收入的暂时减少也可以避免。这个理论的创造者是目前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的经济学者阿瑟·拉弗。可是即使这点也并非什么创新,因为早在18世纪时,亚当斯密就说过,过重的税率反而会使被课税的商品的消费量减少,从而使政府岁入下降。
可见,里根政府信奉的这些经济理论并没有多少新的创造。它的经济班子所吹嘘的那套减税就会使美国人更多地储蓄,更多地投资,更多地生产,从而使经济得到繁荣的大话,究竟能否兑现,还得由事实来作证明。1月22日的《华盛顿邮报》就说,“供应学派”的主张是“建立在信念而不是经过证实的经验的基础上的”,它的减税的作法和凯恩斯的减税刺激需求的作法并无不同。其实无论是凯恩斯主义也罢,“供应学派”也罢,都难以从根本上医治当前美国经济的痼疾。


第7版()
专栏:人物专访

  在泰国推广针灸的热心人
  ——访问女医生沙叻·塔帕旺教授
  本报记者 丁好德 黄其祥
曼谷吞武里地区的诗里叻医院,是玛希顿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1977年3月这所医院开办了一个针灸诊所,很受病人欢迎。
这个诊所的创办者和主任,是诗里叻医院的麻醉科科长、女医生沙叻·塔帕旺教授。她曾在中国学习针灸,对自己的工作非常负责。现在沙叻医生正致力于在泰国推广针灸。
去年12月初的一天,我们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来到诊所,发现门诊只有一间诊室,我们同沙叻医生的谈话,就是在这里进行的。我们首先环视了一下设备朴素的诊室,看到还有病人在接受治疗,虽然此时已是下午一点钟,医生早该休息了。由此可见,这个小小诊室的繁忙情况。
她原来是诗里叻医院的麻醉医生,她热爱这门职业,不断寻求这方面的新知识。七十年代前期,中国把针刺麻醉成功地运用于外科手术的消息传到泰国,沙叻医生听到后很兴奋。她立即开始探索这一新的知识领域。她从香港买了针灸书籍,请人译成泰文。她边学习,边实践,试着给颈部患者的人使用针刺治疗,结果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就是那几次成功,使她对这门古老的医疗技术越来越有兴趣。
1973年5月沙叻医生参加一个泰国医生代表团访问中国。她怀着兴奋的心情,在中国几个大城市参观医院,着重了解针刺麻醉的情况,获得不少实际知识。
“我正式去中国学习针灸是1976年10月。”沙叻医生接着介绍她第二次去中国的情况。这次还有两个泰国医生同去学习,时间为三个月,头三个星期是在天津、广州等城市参观医院,然后到南京进入江苏医学院。学习生活是愉快的。沙叻医生回忆说。她赞扬中国教师对学员和蔼热情,“总是想方设法使来自七个国家的学员懂得中医的道理。”她还谈起背诵人体几百个穴位的情况,“这些名字的全部译音,要记住,只有死背,没有别的妙法。”沙叻医生勤奋学习,成绩优良。
在这次学习期间,沙叻医生产生了在诗里叻医院开设一个针灸诊所的想法。以后这个想法得到玛希顿大学医学院的大力支持。1977年3月针灸门诊正式建立。“就是在这里”。沙叻医生这时候用手指了指我们正在谈话的诊室,笑着说。
这个诊所位于诗里叻医院门诊大楼的第二层,有十个床位。包括沙叻医生在内,共有三个医生。每天上午开始门诊,只进行治疗,不作手术。沙叻医生告诉我们,当天的门诊人数是117人,比头一天少五人。每天平均为一百人左右,治愈率为70%。三个医生半天要看这么多的病人,工作的紧张情况,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来诊所看病的人,大多数患头痛、脊椎痛、关节痛和哮喘、瘫痪、过敏等症。沙叻医生把当天收到的一位名叫信多·越他纳颂木给诊所的信拿出来给我们看。他一再感谢医生的治疗。他写道,他的背痛已经减轻,消化情况也有好转。他很高兴,要求继续治疗。沙叻医生说,象这样的信不是个别的,病人常常主动来信,把治疗结果告诉医生。但是诊所现在还满足不了病人的要求。诊所要发展,先要解决房子的问题。他们希望1981年有了经费,就搬到楼下第一层去,那里有个房子,面积约为现在诊所的三倍。“那时候你们再来,地方就宽敞了。”沙叻医生对我们说。
沙叻医生每天的工作是很忙的。她上午七时离家,八点以前一定要提前到医院,从八点开始看病,一直要看到诊所关门。下午,因为她是麻醉科科长,有时要到手术室处理问题,手术忙,还要参加动手术。有时要参加社会活动,比如到泰国麻醉学会作报告。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给内地来学针灸的医生讲课和指导他们实习。
沙叻医生知道,要在泰国推广针灸,只靠她和另外几个医生是不够的,应该有更多的人参加这个队伍,因此在诗里叻医学院批准后,这个诊所负起了培养针灸医生的责任。内地一些医生分期分批来到诊所学习针灸。“每期三人,时间三个月。已经毕业六期,正在办第七期。”沙叻医生愉快地告诉我们,已经毕业的18名医生,正在内地的18家医院应诊。他们都和诊所保持着联系。
我们问起未来的学习计划,沙叻医生满怀信心地说:“1981年继续办下去。先办二十四期,毕业72人,那时候,泰国72府,平均每府就都可以有一个合格的针灸医生。”
(上图为泰国女医生沙叻·塔帕旺)


第7版()
专栏:连载

  美苏间谍战
  封雄
一、打击和反打击
新上任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凯西最近说,这些年来美国由于错误地估计了苏联的意图而造成一些严重问题,而使“中央情报局大部分人员情绪低落”。他要求采取一些步骤使中央情报局的工作“更加有效”。
这些含蓄的言辞说明,在美国和苏联的间谍战中,中央情报局似乎吃了亏。从下面两件不久前在西方报刊广为刊载的新闻,可以看出中央情报局和克格勃这两个超级特务组织在“黑暗中”勾心斗角的激烈程度:
今年1月9日,美国巴尔的摩法院判处一名苏联间谍18年监禁。这个名叫大卫·巴耐特的美国人将机密情报供给苏联间谍机关克格勃,得到九万多美元报酬。巴耐特曾经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工作过12年,1970年退休。1979年又被聘去担任特务教练。他在1976年由于经济拮据被克格勃收买,提供了七个中央情报局打算收买的苏联人的材料,并指证了30个美国中央情报局人员的活动。
去年12月下旬叛逃到西德杜塞尔多夫的苏联翻译科罗柳克原来就是个克格勃少校。这位31岁的参加维也纳东西方裁军会议的苏联首席翻译带了一大包秘密文件交给了西方情报当局。尽管详情如何尚待分晓,但这件事却被认为是克格勃在与西方(以美国为主)进行的间谍战中的一次重大失利。
国际间谍活动总是在互相渗透、打击和反打击之中进行的。下面这条曾经轰动一时的新闻,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77年7月卡特总统收到一份报告说,中央情报局安置在克里姆林宫的一个间谍被克格勃逮捕了。第二年苏联报纸报道了该美国间谍因叛国罪已被枪决。这个37岁的间谍名叫费拉托夫,原来是苏联驻阿尔及利亚大使馆的随员。1976年他在阿尔及利亚陷入了美国特务的美人计圈套,被中央情报局收买过去,后来他被调到苏联外交部任职,为中央情报局提供了不少机密材料。
一个潜伏得如此秘密的美国“鼹鼠”,竟如此之快地被苏联侦破了。这确使美国政府大伤脑筋。因为自从1962 年一个名叫潘可夫斯基的重要间谍在莫斯科被捕以后,美国中央情报局能够接触到克里姆林宫机密的暗线便中断了14 年,一直到1976年雇佣了费拉托夫才算把这条线恢复起来,不料没过多久,又断掉了。当然,在直通的暗线中断期间,美国对苏联的情报活动也并非毫无建树,欺诈与谎言这些在间谍战中常用的战术是有一定效果的,但终究不如在敌方心脏中安置坐探来得可靠。(附图片)
图为被苏联克格勃收买的美国中央情报局雇员大卫·巴耐特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东德首次发表马克思新的手稿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狄茨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包括了迄未公开发表过的一份马克思的手稿。这份手稿是马克思在1861—1863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连接“剩余价值理论”一章的部分。现在这份手稿已全文发表在马恩全集中了。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乌干达政府整顿现行教育
由于阿明军人政权执政八年期间对教育的忽视以及后来战争的破坏,乌干达的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为改变这种状况并适应国家建设需要,乌干达政府决定整顿和改革教育。
最近在坎帕拉举行了全国教育会议,以求解决教育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政府已调拨了30%的国家预算及大批建筑物和教材用于教育事业。现在全国已成立教学大纲起草委员会和一些其他组织,以便对当前的教学计划做出重新估计,并调整各级学校的全部课程。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巴西十年内所有汽车使用酒精
据乌拉圭报纸报道,巴西在一九八○年生产三百万公升的燃料酒精来取代汽油。
在到一九八五年的五年内,巴西政府指望达到年产一千万公升酒精的目标,这就可以取代汽油消费量的百分之三十,可节省外汇十二亿美元。
巴西在一九七九年从甘蔗和木薯中提炼出二百六十万公升酒精。汽车和卡车制造厂向市场提供了二十五万辆配有使用酒精的特殊发动机的汽车,同时提供了十五万辆烧汽油的汽车。预计十年内,巴西的全部汽车(大约六百五十万辆)将以酒精为燃料。
首批使用燃料酒精的汽车是官方汽车,包括菲格雷多总统的汽车。
后来,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的百分之三十的出租汽车也开始使用酒精。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皮肤烧伤植皮新法
瑞典生物学教授罗·奥利维经过长期研究,发明了一种皮肤烧伤植皮新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屠宰时,将那些健康的牛和猪的皮剥下来,保存在一个特制的容器里,对需要植皮的烧伤病人进行手术时,可以将这些动物皮植到病人体上。因为动物皮细胞中本身不起变化的有机物能促进人体皮肤细胞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动物皮就与人体的皮肤愈合起来。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经济萧条与苏格兰威士忌
闻名全球的苏格兰威士忌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苏格兰语中它被称为“生命之水”。
苏格兰威士忌在1979年共销售3.15亿公升,其中84%出口到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去年苏格兰威士忌的外销受到打击,销售不旺,总出口量比前年减少了5%。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日本千叶县胜浦海中公园1980年11月建成一座日本最大的海中了望台。高24米的混凝土柱固定在水深8米的海底。海中部分有24个密封窗口,通过这些窗口可以直接观察海中鱼类的活动。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