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推动”与“带动”
李庚辰
“中央机关要做全国的表率”,这消息传开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尽管按照我们党历来的规矩和传统,这本来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因为它是针对着现实生活的状况,重新加以强调地提出来,又经中直机关党代表会议郑重讨论而作出了正式的决定,所以仍然使人感到十分振奋,以为这是我们党抓住了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显示了党振奋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极大的决心,只要认真地作下去,影响所及,全国的工作状况,党内的风气,以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会因之改观的。
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系列大政方针都已确定了。但是贯彻起来,还不够有力。这原因,固然很多,但重要的一条,也就是我们的机关还存在着种种同自己的光荣职责很不相称的问题,其大者正如中直机关党代会上所公开列举的几个方面,没起到应有的表率作用,带动作用。
中央机关是党的首脑部位,是党的一切重大方针、政策发布、推行的指挥所和发动机,中央机关的作风对于全国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历来提倡上边的给下边的作表率,而领导人以身作则,带动领导机关作下面的表率,尤其是我们党的老传统。无论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都是如此。“毛主席挑粮”、“朱德的扁担”、“周副主席纺线”等等,曾经带动了中央领导机关的革命化作风,因而使得无论征途有多么艰险,环境有多么残酷,我们的队伍却始终步伐整齐,团结胜利。
今天,我们看到了中南海里的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们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看到了胡耀邦、赵紫阳等中央领导同志风尘仆仆到全国各地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实地指导四化建设;看到了邮电部长到基层邮局排队打电话、打电报,以便发现和解决问题;交通部长登天山检查公路;纺织工业部长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了解兄弟民族的穿衣习惯和要求;水电部长日夜奋战在抗洪救灾最前线;农业部副部长跋山涉水到山乡,走村串户……现在中央领导机关跟着带动起来了,这是我们党的好作风得到发扬的明证。
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当然要靠领导和领导机关来推动贯彻,但更要靠领导和领导机关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带动下边。如果全国各级领导和领导机关都能象中央那样改变作风,既推动,又带动,那么,我们的事业发展就会更快了。


第8版()
专栏:

侗乡风俗
进飞 杨锡 星煌
湘、桂、黔边境毗连地带的侗乡,既是富饶美丽,山清水秀之地,也是文明礼貌之乡。这个祖国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古雅、优良的传统风俗。
侗家热情好客,早已传为佳话。如果到侗寨去作客,一进屋,全家老少就主动起身让座,老大爷递烟袋,老大娘端出香喷喷的油茶来。用油茶待客是侗家一种好客的习惯。这种油茶是用糯米、茶叶、玉米、爆花等与油盐煮成的,味道很好。在吃饭前,主人还会端出甜酒请客人吃。这是用糯米酿成的甜酒,甜如蜜糖。
侗族人民非常注重礼节,讲究礼貌。路上遇见行人,即使素不相识,也互相打招呼:“到哪去?”“来啦!”双方都谦虚让路,先让对方通过。特别有趣的是两个姑娘出嫁,在路上相遇,双方都各自从身上解下一根花带或头帕赠给对方,以示互相尊敬,互祝幸福。在凉亭、鼓楼、风雨桥看见老大爷来了,年青后生、姑娘们就纷纷站起来让座。平时,青少年学生、小朋友在路上遇见长辈迎面走来,都主动打招呼,让路;在坡上帮助老人扛柴,过河时帮助老人撑船过渡。侗家从小就有“礼貌教养”,对人有礼,以礼待人,敬老爱幼,这是侗家的美德。他们对老人都有专门的尊称,从不直呼其名。侗家有个习惯,凡是做了爸爸、妈妈的人,亲戚朋友都不唤他的名字,一律改称“甫某某”(某某的父亲),“奶某某”(某某的母亲),以示尊重。侗家认为,对老人不尊敬,不礼貌,是不道德的行为,要受到众人的谴责。
侗族人民很喜欢吹芦笛。每年正月或中秋,芦笛队特别活跃,团寨与团寨之间,常常进行芦笛比赛。赛芦笛,也有很多礼节:甲寨芦笛队到乙寨比赛,途经丙寨,要吹《过路曲》,告诉丙寨:我们只是经过,不劳接待。到达乙寨,先在寨门前吹《应邀曲》。乙寨的芦笛队立即吹起《迎客曲》。两寨的芦笛队比赛一般在鼓楼前面的公坪里进行。先由客队导吹三遍比赛曲,然后主队吹三遍,看谁的声音洪亮就获得胜利。最后合吹三遍,表示团结友好。赛毕,各家争先恐后接客队到家里吃油茶。最后客寨吹《告辞曲》出寨,主寨吹《送客曲》相送,自始至终,都是文明比赛,每次都是尽欢而散。
好行好事,是侗族人民的优良传统。有些侗家做了凳子安放在井边和凉亭里,供行人坐。冬天,有人在凉亭、鼓楼生了火,供人取暖;夏天,则把凉茶、泉水送到凉亭、鼓楼里,供行人喝。侗乡到处可见的雄伟的鼓楼,雅致的花桥,秀丽的凉亭,弯弯曲曲的青石山道,这些古色古香,别有民族特色的独特建筑,都是大家自动出工捐款修建的,哪怕自己困难,也要省吃俭用,修好这些建筑。
侗家从小注意道德修养,拾物不昧,拾金不昧。凡捡到东西,或放置鼓楼里,或“喊寨”,问谁家丢了东西,找人认领。侗乡过去偷盗很少,稻田、池塘里饲养的鱼,山坡上、空坪里堆放的柴草,禾廊架上的糯禾把,团寨里的鸡鸭很少发生丢失的。
现在,侗族的优良传统与雷锋精神结合,在四化建设中,放出灿烂的光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春风,吹拂着美丽富饶的侗乡山寨,使文明礼貌的侗族人民更加高尚,可敬,可亲……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雨后春笋
周官甫
江南竹乡,春天的景色更是绚丽多奇。
一场喜雨过后,春笋破岩顶土而出,黑黑压压挤满竹园,钻进山花丛里,亭立小径两旁,青翠的笋尖上,串着晶晶莹莹的水珠,煞是逗人喜爱。
每到这个季节,青龙山的护竹员龙祖庚老汉显得更加繁忙。他既要看管竹林,又要护好竹笋,特别是那竹林小道上,更是时时刻刻不能离开人。稍一疏忽,上学和放学回家的小朋友,就象一群野马,飞飞跳跳扑过来,啪啪地把嫩笋踢倒一路。尤其是那个外号叫飞虎将军的小林,更是淘气得没法治。他每次经过竹园,都把竹笋和楠竹当作练武的靶子,不是一脚就是一拳,再就是把手里的“飞刀”准确无误滑进竹笋里。为这事,龙祖庚老汉呕过不少气,多次找到学校告过状,但终归没有多大的效果。今年春上,龙祖庚老汉吸取了以往的教训,提早作好了护笋的准备,他特地把那几条由孩子们走捷径而新开辟的林间小道用荆刺堵死,又请人在路边大树上写了很多很多的护林公约;然后还天天提早进园,偷偷地躲在路边的岩洞里,细心地窥视竹园小道,打算先抓个典型,交给学校治一治,以便抓一儆百。
第一天平安无事,第二天仍然没有损坏竹笋的现象。到了第三天早晨,当他满崭满劲地爬上山来,第一眼就望见林道两旁,重重叠叠地砌满了暗堡。他怕是恶作剧的小林带人把刚出土的嫩笋用石头压住,暗暗地叫了一声苦。他放开大步,扑过去一瞧,意外地发现这些石头不但没有压着笋尖,而恰巧是特做的护笋围墙,每座高尺余,内径尺五见方,四周砌得精巧结实,不高不低,正好保住竹笋不受过往行人碰伤。
这是谁的杰作呢?龙祖庚老汉百思不解。他又象头两天那样,暗暗地躲在岩凹里守着,看究竟是谁。但是,他整整等了一天,直到晚雾爬上了竹梢,还是一无所获。第二天,当他再上山来时,又发现有人在这些暗堡上面,新搭上了一大辫野玫瑰刺,从刺上新开的花朵还带着沁人肺腑的香液来看,显然是刚才砍来的。但龙祖庚老汉就是找不到人影。
以后一连几天都是这样,路旁的竹笋长了多高,野玫瑰刺就随着往上蓬多高,而且天天都是新砍的,……。
这到底是谁干的呢?龙祖庚老汉心里一直在纳闷。他下决心要揭开这个谜。这天清晨,他迎着曙色走进了竹园,不声不响地从竹林中间穿插上路。这时,只听得前面有人在说话,接着又有人吹响了口哨,用尖尖的童音在喊:“散开,龙大伯来啦!”
龙祖庚老汉把劲暗加在两只脚上,飞快地往前赶,但是赶到林道尽尾,仍然是踪迹全无。他返转身,回到刚才听到口哨的地方,借着从竹叶缝里漏进来的春晖,四下打量,这才发现在两棵枫树上,有人用黄泥巴写上了:学雷锋,见行动。署名是竹乡红领巾。


第8版()
专栏:文苑拾零

秋瑾墓毁于何时?
王其伟
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前夕,西子湖畔的秋瑾烈士墓修复了,这是杭州人民值得欣慰的事。但读近来报纸上的一些新闻报道、纪念文章中提及原秋瑾墓被毁一事时,却觉得与史实有违。请贵报予以澄清。
现在都说秋瑾墓是“十年内乱”时期被拆毁的,其实不然,明明是早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就已经拆毁了。
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左的偏向并非“文化大革命”始,只不过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还没有达到支配全局的程度。这在《决议》里已经讲得很清楚。我们不应该回避历史上犯过的错误。


第8版()
专栏:文苑拾零

“黑洞”与“白洞”
 云慧
几月前,《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太阳,“黑洞”,光束》的杂文,其中谈到:宇宙中有一种叫黑洞的天体,“它见什么掠夺什么,贪得无厌;它只进不出,欲壑难填。”用于比喻极端个人主义者。
其实,宇宙中的黑洞,并不是完全只进不出的天体,它以类似于热辐射的方式向外发射粒子,而且密度越大,辐射率也越大,温度也就越高,黑洞的最后结局是以一场猛烈的爆炸而告终,科学家给这种爆炸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白洞。”
同样,极端个人主义者虽然“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但也并不是只进不出的。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常常也要搞一些“关系学”:请客、送礼、行贿,帮助别人买东西、找房子、安置孩子,热心得很。象最近揭发出来的贪污犯青素琼就常常用好烟、好酒、好菜招待某些人。但他们的结局也和黑洞一样,最终以一场猛烈的“爆炸”而结束了。


第8版()
专栏:

白洋淀素描
杨兆祥
罱女在船尾把棹,男在船头下罱;好一幅“夫妻治鱼图”——天然的活灵活现!半导体收音机尽情伴唱,舱里肥鱼蹦跳欢。蓝天白云水中游,仿佛要兜走笑声串串。正当船头挥汗处,船尾有一阵梆子腔把情传——罱,播下咱美好的希望,罱,罱上咱打鱼人的心愿……
村边日落西天镀金辉,柳条儿依依拂淀水。鸭儿伸脖“呷呷”叫,水上相戏成双对。姑娘岸边洗衣裳,摆一摆,捶一捶。对着鸭儿直打愣,盼心上人儿满载回。忽闻淀上渔歌荡——准是他,人未到歌先归。猛见塘荷争出水,朵朵含羞泛红绯……
渔乡姑娘听说画家要画像,她选的背景是荷花荡;为了画好这张像,她扎起腰带背起了枪。苗条身腰健又美,笑脸象荷花在开放。淀上风浪练就她一身好本领,棹起船儿象展翅飞燕一样。她说:俺不是江南浣溪女,从小生长在雁翎队的家乡!


第8版()
专栏:


方殷寒冷中冻不僵欢跳的热心,坚冰下封不住潺潺的流水,大雪压枝难压折挺拔的劲松,那傲霜的红梅永远在凛冽的寒风中陶醉。有谁说冬天到来春天就不远,我们说我们这儿常年是春天;君不见在党的阳光下那一张张笑脸,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我们象孩提,多么幸福,多么温暖。
一九八一·冬


第8版()
专栏:

小雪花〔版画〕 李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