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纪念抗苏斗争两周年
四千多阿富汗人在白沙瓦集会
在伊朗的阿富汗难民示威抗议苏联入侵
新华社白沙瓦12月27日电 4,000多名阿富汗人今天在这里集会,纪念阿富汗人民抗苏斗争两周年。
这次大会是由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最高委员会组织的。
阿富汗伊斯兰党(哈利斯派)、阿富汗伊斯兰促进会、阿富汗伊斯兰党的领导人和其它一些抵抗组织的代表参加了集会。
在集会上,所有的发言者都强烈谴责苏联侵占他们的祖国,并坚决要求苏联军队立即撤出阿富汗,让阿富汗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呼吁全体阿富汗人民团结起来,加强斗争,把外来侵略者赶出去。
一些发言者在会上还愤怒地控诉了苏联侵略者在阿富汗犯下的罪行。会场上一次又一次地响起反对俄国人的口号。
又据西方通讯社报道,在巴基斯坦的阿富汗的难民27日也在伊斯兰堡、卡拉奇、拉合尔等地举行了示威游行,抗议苏联军事占领阿富汗。
新华社德黑兰12月27日电 在苏联占领阿富汗两周年之际,大约5,000名阿富汗难民今天在这里举行集会示威。
示威者发表一项声明,要求苏联占领军从阿富汗撤走,呼吁穆斯林国家支持阿富汗自由战士。
伊朗外交部今天也发表一项声明,谴责苏联对阿富汗的军事干涉。声明强调说,苏联的军事占领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存在提供了借口。(附图片)
在阿富汗游击队基地,游击队员正在驾驶缴获的苏军坦克。
阿富汗自由战士查布尔省野战司令札法鲁丁·汗(左一)。
本报记者 钟逢准摄


第6版()
专栏:

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和埃及副总理阿里
支持阿人民正义斗争 要求苏军撤出阿富汗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 在苏联武装占领阿富汗两周年的时候,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发表谈话,要求苏联军队撤出阿富汗。
齐亚·哈克重申了巴基斯坦在阿富汗问题上的立场。他表示,巴基斯坦愿意提供合作,以便执行使外国军队按照确定的时间表全部撤出阿富汗的任何国际保证。
新华社开罗12月27日电埃及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哈桑·阿里今天呼吁阿拉伯人、穆斯林和热爱正义与和平的各国人民行动起来支援阿富汗人民的斗争。
阿里今天在开罗举行的伊斯兰和阿拉伯人民联盟立宪会议第二次声援阿富汗人民大会上发表的讲话(由人代为宣读)中,要求苏联响应世界良知的呼声,遵守国际法准则,从阿富汗撤军,让阿富汗实行自决和恢复阿富汗人民不可剥夺的权利。
大会上还提出了为支援阿富汗人民发起筹款运动,以便他们能够坚持斗争,同时帮助目前在伊斯兰国家的阿富汗难民。大会呼吁世界各国和联合国采取必要的措施结束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
据新华社伊斯兰堡12月28日电《巴基斯坦时报》今天发表社论说:“在军事占领阿富汗两年之后,苏联远未达到它发动入侵时的任何目的。如果有什么结果的话,那就是局势更加糟糕,苏联和卡尔迈勒政府军更深地陷入了困境。”
社论说:“无论占领军的规模多么庞大,武器装备多么先进,都没能压垮阿富汗民族的抵抗精神。”


第6版()
专栏:

生产下降 失业激增 物价上涨
欧洲共同体十国今年经济情况不佳
新华社布鲁塞尔12月27日电 1981年对欧洲共同体的经济来说无疑是一个相当黯淡的年头。在这一年中,共同体经济衰退,失业激增。
从1980年第二季度开始,共同体各国的工业生产普遍下降,进入了继1974—1975年经济危机之后的一次新的衰退。1981年上半年,共同体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第三季度也仍然停滞在低水平上。特别是钢铁、纺织、造船和建筑等部门都陷于严重的不景气之中。10国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下降0.5%。这次衰退中生产下降的幅度虽没有上次危机时那样大,但是,正如共同体委员会所指出的:“与其他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经济相比,共同体各国的经济已在经历一场更为深刻和延续时间更长的衰退,而复苏却姗姗来迟。”“这一次,回升几乎不会象上一个周期中那样有力。”
引人注目的是,失业大军的人数一再创战后最高纪录。11月,共同体10国的失业者已达996万多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三分之一,失业率高达9%。比利时、英国和爱尔兰三国的失业率均超过了10%。青年人的失业问题犹为严重。在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英国和法国,二十五岁以下需要就业的青年的失业率高达40%至50%。这就是说,这类青年几乎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没有职业。
在经济形势恶化、需求萎缩的情况下,通货膨胀本来可能有所缓和。但是,今年上半年美国的高利率政策使美元汇价不断上升,从而使西欧国家进口的能源和原料价格相应上涨(国际市场上石油和部分原料以美元计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共同体各国对物价上涨的控制。共同体各国的消费物价指数1 980年平均上升了11.9%,今年预计仍达11.6%,情况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善。
在国际收支方面,1980年,共同体10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为281亿欧洲货币单位(约合309亿美元)。今年,由于石油价格上涨等因素,情况没有明显的改善,预计赤字仍可达277亿货币单位(约合 305亿美元)。在外贸上,除荷兰和英国有盈余、西德逆差有所减少外,其余各国的情况仍在恶化。
经济困难使共同体的内部建设受到严重影响。各成员国间在共同体的改革、共同农业政策和预算分担三大问题上矛盾重重,分歧尖锐。今年夏天,法国和意大利之间的“葡萄酒战”,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家禽战”,闹得满城风雨。在对外关系上,共同体同美国和日本在货币和贸易领域中的矛盾也进一步加剧。
瞻望前景,1982年共同体10国的经济形势又怎样呢?人们注意到,从下半年起,共同体除失业情况还在恶化外,生产下降的趋势已经基本停止,通货膨胀的势头也有所减缓。
据共同体官方估计,1982年共同体10国的工业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都将有所增加。但是,美国经济已再次陷入衰退,这无疑使西欧经济又罩上一层阴影。因此,人们认为,1982年共同体各国经济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摆脱逆境,还要看事态的发展。(附图片)
比利时失业工人拥挤在布鲁塞尔的一家职业介绍所前面。


第6版()
专栏:

南斯拉夫评苏联侵占阿富汗两周年
苏联武装干涉帮助了反革命势力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12月27日电 南斯拉夫通讯社和《战斗报》今天就苏联侵占阿富汗两周年分别发表评论。
南通社的评论说,苏联武装干涉阿富汗完全是一场悲剧。这一失败的行动不仅给国际事态发展、尤其给阿富汗带来了多方面的损害。别人的坦克并未使得不到丝毫同情和信任的现政权站稳足跟。
评论指出,苏联的军事干涉并不象它自己辩解的那样是“保卫社会主义革命”,相反,它帮助了阿富汗的反革命势力。同时它也使人民举起了民族解放的旗帜。
评论说,侵犯一个不结盟国家的主权,在世界上、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是通不过的。苏联受到了国际大家庭日益强烈的谴责。
《战斗报》的文章指出,苏联对阿富汗的武装干涉是它第一次超越了“社会主义阵营同盟国”的范围,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及到一个独立的、不结盟的穆斯林国家。


第6版()
专栏:

里根发表声明要求苏联从阿撤军
根舍说阿富汗是衡量苏联是否尊重第三世界国家独立的试金石
据新华社华盛顿12月27日电 美国总统里根今天就苏联入侵阿富汗两周年发表声明,要求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并且强调,美国将继续支持阿富汗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
声明说,人们在关注波兰局势的时候,不应忘记:两年前大批苏联军队入侵了阿富汗,企图征服阿富汗人民。声明说:“在波兰,人们看到的是有人使用恫吓和间接使用武力的方法来征服邻国的人民,而在阿富汗,人们看到的则是有人违背联合国宪章和指导各国行为的其他原则而发动的直接的侵略。”
声明要求苏联接受联合国提出的从阿富汗撤军的建议,声明指出:“只要苏联无视国际社会而继续占领阿富汗,英勇的阿富汗人民就将继续抵抗下去,美国就将支持建立一个自由的阿富汗的事业。”
新华社波恩12月27日电西德外长根舍今天就苏联入侵阿富汗两周年发表谈话,要求莫斯科将其军队撤出阿富汗,使阿富汗人民有可能充分地行使独立和自决权。
根舍说,阿富汗是衡量苏联是否愿意尊重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和自主的试金石。他说,西德政府将继续与西方盟国一道,并与不结盟国家密切合作,为实现阿富汗的自决和独立而努力,并将继续尽力为减轻250多万阿富汗难民的困苦作出贡献。
同一天,西德基督教民主联盟议员托登赫费尔对西德政府对阿富汗问题上的态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在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后,欧洲共同体在西德的赞同下对莫斯科的粮食供应增加了3倍多,而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两党关于向阿富汗自由战士提供粮食和药品援助的提案却遭到了政府的拒绝。


第6版()
专栏:札记

前恭后倨
陈风
西德经济衰退使今冬失业人数达到200万。西德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限制外国工人入境的措施。
六十年代西德经济鼎盛时期,需要外国劳工以补劳动力的不足。1964年,葡萄牙木匠阿曼多·罗德里戈来到西德科隆,恰好是第一百万名外国移民。他在车站上受到有军乐队演奏、热情的欢迎词的隆重欢迎,雇主还送他一辆摩托车。
今天西德人流行的话题却是“外国人太多了”,排外情绪已形诸于色。据最新统计,在西德的外国工人已有200万,连同他们的家属就是463万。有人说,照此下去,到2030年西德人口就将有20%是外国人。
可是,有的西德人认为外国人对西德帮助很大,没有他们,西德的经济生活就要瘫痪。斯图加特市最近曾放映一套电视节目,显示出没有外籍工人时街头垃圾成堆、工厂机器停止转动、饭馆缺少服务员和医院工作阻滞的情景。
在富裕国家中的来自第三世界和穷国的外籍工人,绝大多数干的是又脏又累、工资又低的活。经济“繁荣”时期,他们的劳动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舒适。一旦出现危机,他们就被认为是多余的人,说他们抢了别人的“就业机会”。西德出现的排外情绪,现在不是个别现象,英国不也是这样吗?受欢迎于前,被嫌弃于后,外籍工人的悲惨命运正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当今的困境。


第6版()
专栏:

《远东经济评论》发表文章说
越南当局困难重重 人民武装斗争加强
本报讯 《远东经济评论》不久前发表一篇文章指出,由于越南一些地方日益严重的安全问题以及一般干部对现实的不满,正在使越南当局在经济上和外交上遇到的困难更加严重。
文章说,尽管过去越南难民谈到在农村一些地区有反政府活动,但河内官方宣传工具在谈论国内安全问题时一直是谨慎的。但是,近几个月来,越南当局不得不越来越注意国内反政府武装斗争问题了。
河内电台10月19日在一则广播中报道了在第一军区(包括红河三角洲等地方)发生的“一场战斗”。河内电台宣传越南军队袭击了反政府武装力量的“指挥中心”,“歼灭了许多人”,其中有“一名准将和一名上校”。这是河内宣传机器第一次报道在越南发生的叛乱中还有高级军官参加。
河内电台最近还披露,在第五军区(越南南方中部和柬埔寨接壤地区),发生了抵抗组织的武装力量同政府军对抗的事件,抵抗组织(包括少数民族武装)正在给越南军方“制造问题”,破坏交通,拦截汽车,伏击政府军车。
文章还指出,越南较低级别的党政干部日益显示出厌烦和不满的情绪。越南舆论工具承认,这些干部对越南当局失去信任,并已有数千人被清除出党。造成这些干部不满的原因是,工资低所造成的经济困难和越南当局在国际上的做法以及因此而造成的问题。文章认为,越南党内较低级的干部对当局的日益不满,“这可能会酿成更大的危险”。


第6版()
专栏:

苏联间谍显神通 美国当局难招架
本报讯 最近美国通讯社和《纽约时报》接连发表专栏作家和驻华盛顿记者的报道,表明苏联在美国国内进行的间谍活动和美国的反间谍活动,都在加强。
美国《纽约时报》12月21日刊载该报记者罗塞利尼发自华盛顿的一篇专稿说,苏联大使馆否认它在大使馆安装的屋顶天线是用来搜集情报后,美国联邦调查局人员加德纳重申了他早些时候说过的话,即某些天线是用来监听美国政府官员及其他人的电话的。这种电子监视活动是受克格勃指导的。(见右图)
美联社12月24日从华盛顿报道,专栏作家安德森今天说,他已得到一项秘密报告,说至少有3名苏联间谍打进了美国总审计局。该局负责政府各部门的审计工作,掌握国家机密。
这位专栏作家说,调查人员断定,苏联间谍、前驻美使馆海军副武官克瓦索夫“最终至少得到15份关于各种绝密的军事计划的秘密报告”。这些计划上的标题有:《海军鱼雷发展计划状况》、《美国在欧洲的空防能力》和《陆军前进基地直升飞机的作战问题》。
美国司法部长史密斯12月18日在洛杉矶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讲话时承认,“近几年来俄国在美国的间谍活动大大增加”。他说,“苏联集团”驻在美国使馆和其它外事机构的人员中有三分之一“据信是专职的情报人员”。
史密斯这个全文已经公布的讲话说,美国政府正在增加情报机构的财力和物力,并且在恢复人员数额以应付“敌方的情报工作和国际恐怖集团对我国政府和公民的威胁”。(附图片)


第6版()
专栏:

谢胡神秘死亡之谜
本报讯 据南斯拉夫通讯社报道,贝尔格莱德的《新闻周报》写道,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的神秘死亡,可能与“最高一级算老帐”有关。
这家周报援引西方人士的话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委员会12月17日在地拉那举行了全体会议。据说,会上霍查和谢胡发生了冲突。这次会议的议程是对“阿尔巴尼亚对外开放”的问题进行估计。为了使这一估计有根有据,据说谢胡在他自杀前几天曾同外国代表,包括希腊经济代表团、罗马尼亚贸易代表团以及驻地拉那的一些西方国家的大使举行了若干次会谈。这些人士说,谢胡作为主张阿尔巴尼亚实行逐步对外开放政策的支持者在这次会议上斗败了,会后他不是被迫自杀了,就是遭到了谋害。
《新闻周报》指出,在宣布谢胡自杀的消息之后,地拉那电台的节目没有作任何变动:无论是口播节目,还是音乐节目都照常。
南通社还引伦敦外交人士透露,12月17日的阿党中央全会持续到第二天早晨。阿尔巴尼亚正式宣布谢胡于12月18日黎明时因“神经错乱”而自杀身亡。


第6版()
专栏:

伊拉克和沙特签订边界协定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巴格达消息: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昨天在巴格达签署了一项边界协定。
沙特内政大臣纳伊夫为签署这项协定,最近专程到伊拉克访问。
伊拉克和沙特有共同边界线640公里。伊拉克去年同约旦解决了边界划定问题,但它同科威特和伊朗还有边界纠纷。


第6版()
专栏:国际简讯

国际简讯
科威特王储访问阿尔及利亚
科威特王储兼首相萨阿德·萨巴赫二十七日结束了对阿尔及利亚的四天访问。萨阿德在访问期间,就以色列兼并戈兰高地以后的中东形势和双边关系同阿尔及利亚领导人进行了会谈。
泰国限制东部边境黑市贸易
泰国陆军助理总司令阿·干朗逸将军二十三日宣布,为了国家安全,泰国军方已对在东部边境巴真府地区进行越境贸易和囤积战略物资的活动实行限制。据认为,这是泰国军方为打击边境地区的黑市活动所采取的一个行动。在这个地区一直有人与来自金边和越南的商人进行黑市交易。
哥阿两国签署核能合作计划
哥伦比亚和阿根廷二十三日在波哥大签署了一项有关核能合作的行动计划。根据计划,将对在哥伦比亚建立一家试验性的炼铀厂和安装一个研究性的核反应堆进行研究,阿根廷全国原子能委员会将向哥伦比亚派出九名专家负责培训技术人员,哥伦比亚将派出二十名专业人员前往阿根廷进修。
中非国家银行国外资产增加
最近在班吉召开的中非国家银行董事会宣布,近一年来,中非国家银行成员国货币机构的国外资产纯净总额有了很大的增长:一九八○年八月底为四百三十八亿非洲法郎,到一九八一年八月底,已达一千二百七十六亿。
多伊宣布三年后将还政于民
利比里亚国家元首多伊最近向全国宣布,利比里亚军队将于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二日还政于民。多伊在一份圣诞节文告中还宣布要对所有的政治犯和流亡国外的人实行大赦。但是,流亡在国外的前副总统本尼·沃纳和已被禁止的真正独立党总书记克拉伦斯·辛普森将不在这次大赦之列。(据新华社)


第6版()
专栏:

既合作又争吵的美国西欧关系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 本社记者述评:1981年是美国和西欧关系波澜起伏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影响它们关系的,有两个新的因素:美国换了一个新政府,这个政府力图恢复在美苏争霸中逐渐消失的军事优势;苏联则针锋相对,在想方设法保持在欧洲的军事优势的情况下,对西方发动了一个“和平攻势”。
美—西欧关系本来就是两重利益的交织。双方有对付苏联军事威胁的共同利益,也存在着因各国地理位置以及在世界政治中占有的地位不同而产生的各别利益。这就决定了美国和西欧在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会不时发生争吵。
1981年一开始,美国和西欧的对苏政策,就象一架破损的钢琴,奏不出和谐的音调来。一方强调要加强在西欧的威慑力量,以便从实力地位出发对付苏联;另一方则强调要同苏联对话,以维持欧洲的“缓和”局面。一方力促盟国的实际军费开支必须达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所规定的目标;另一方却强调经济困难,无法办到。一方警告不要在能源政策上增加对苏联的依赖;另一方却充耳不问,而同苏联达成钢管换天然气的交易。
在双方都极为关心的中东问题上,西欧为了维护自身在中东的利益,同美国保持了相当大的距离。
在经济问题上,里根政府坚持保持高利率,使西欧各国的货币和金融市场遭到很大冲击。
这一切,使美国报纸不禁惊呼,美国和西欧关系进入三十年来“最糟糕”的时期。
然而,清醒的观察家对美国和西欧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既不致视而不见,毫不在乎,又不致神经过敏,悲观失望。美国和西欧在苏联威胁面前同舟共济的需要毕竟没有改变,它们之间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纽带,仍然是难分难解的。
因此,1981年,也是美欧间互相试探、接触,协调政策,弥合分歧的一年。双方都作了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一个标志是5月在罗马召开的北约部长理事会。这是美国新政府第一次同14个盟国共商对外政策。在这次会议上,美国方面作出了要在今年内同苏联开始限制欧洲中程核武器会谈的诺言。这次会议使得西欧国家对里根政府的对外政策心中有了底。
第二个标志是里根11月18日发表的四点裁军建议,特别是同意把“零点方案”作为同苏联谈判的目标。“零点方案”原是西德提出来的,曾被美国讥讽为“荒谬可笑”,但是受到西欧国家的普遍欢迎。里根接受这个方案,是美国对它的西欧盟国的让步,也是对苏联
“和平攻势”的有力反击,化被动为主动的一招。
在经济方面,美国和欧洲共同体在12月间举行了高级会谈。双方一致同意,不应使经济矛盾发展到“破坏双方关系的政治结构”,并且同意进一步就具体问题进行磋商。
第二次大战以后,老资格的观察家惯于用“既合作又争吵”这句话来形容美国和西欧的关系。1981年它们的关系也没有脱离这一总的格局,只是由于苏联的挑战更加严重,美国和西欧之间相互依存的客观需要也就更加现实了。今后美国和西欧的关系要取决于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因此仍需观察事态的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