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农业如何靠科学
石山 杨挺秀
发展农业生产要靠政策,靠科学,政策也只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正确。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掀起了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农业如何靠科学的问题,被突出出来了。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得到回答。为了展开讨论,我们提出粗浅看法,抛砖以引玉。
农业要不要靠科学?
这个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解决。
一曰“科学是远水不解近渴”。这种观点,把农业看得太简单了,不了解农业是一个“自然环境——生物——人类社会”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大系统。也不了解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只有经过“物化”以后,才能变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因此,抓来一项成果,请来一位专家,就想产量翻番,收入倍增,创造奇迹,一步登天。这当然是天真的幻想,永远办不到。
二曰“有机械、水利、化肥就行”。三十年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仅效果不显著,后遗症还很大。以水利化为例,到处修水利,建水库,打机井,由于缺乏系统科学和生态科学的指导,结果使不少水库变成了泥库,有些自流灌区搞成了次生盐渍化,有些井灌区成了地下漏斗区。
农业生产是一个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为了“产出”多,固然要有相应的“投入”,但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是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努力提高物质能量的转化效率,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而科学技术的作用,恰恰在于提高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以畜牧业为例,根据畜禽的营养需要,采用全价配合饲料,比“有啥喂啥”,饲料转化效率可提高一倍,节省一半饲料。据有关方面计算,我国目前用于饲料的粮食每年都在600亿斤以上,如采用全价配合饲料,实行科学饲养,每年能节约300亿斤粮食,或者用同样多的饲料,可以使出肉量翻一番。
可见,农业不切实解决靠科学的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便是一句空话。
谁来靠?
农业靠科学,谁来靠?当然农民要靠。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村正在出现一股日益强大的“科学热”,就是证明;干部也要靠,才能按照科学指挥生产,进行经营管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但是,最重要的是各级领导机关要靠,特别是中央和省、市、自治区的领导机关要靠。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是计划经济。生产决策的正确与否,关乎全局,影响重大。因此,农业靠科学,主要指各级领导要靠科学。靠科学,首先是各级领导要把生产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生产决策,从广义概念讲,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农业发展战略。如实行“大农业”、“大粮食”发展战略,还是“小农业”、“小粮食”发展战略?二是生产方针。比如,是不问条件如何,到处“以粮为纲”,还是因地制宜,多种经营?三是农业技术政策。比如,农业基本建设重点,是在山区造林种草,建设“绿色水库”,还是到处搞改土治水;是到处大搞水利化,还是在无水利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一味提高复种指数,都搞禾本科作物,还是建立以豆科植物为核心的科学轮作制度,实行用地养地结合;林业是“木头挂帅”,以采伐为主,还是“生态挂帅”,以营林为主;畜牧是到处以猪为首,还是同时大力发展草食动物;是追求年终存栏率,还是追求畜产品产出量;渔业是捕捞为主,还是养殖为主等等。四是政策和法规要有科学依据,以便上下都按客观规律办事。五是规划和计划。比如,计划中的森林年采伐量不超过年生长量;各地双季稻播种面积计划要确有科学依据等,以克服制定计划只根据需要而不考虑可能的现象。要靠科学,就要把上述生产决策切实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建议对过去的农业技术政策,做一番合乎科学的清理,使大家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依靠谁?
一靠农业科研系统,多出成果。目前这个系统的结构很不合理,总体功能太低。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分工不明,课题重复,造成人力、物力的大浪费。必须进行体制改革,调整结构,提高整体“输出”功能。
二靠农业教育系统,大量培养人才。农业高等院校,不能只培养专门家,农学系、农经系应培养“农业系统分析工程师”;农业专科学校应重点办好干部轮训班,把现有2,000万农村干部培养成各种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使干部知识化、专业化;农村中学的大部分应逐步改为农业中学或职业学校,以培养一代具有农业科学知识的新型农民。这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布局,要早作准备和落实。
三靠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迅速把科技成果变成社会生产力。靠科学要靠科技人员。这就必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提高其社会地位,改善其生活待遇。口喊抓“归队”,实际上不解决具体问题,不改变一些人要求“跳出农门”的状况,农业是上不去的。应进行考核,授予技术职称;优秀者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鼓励到生产第一线。去农村提一级,离开时则收回等办法,应当逐步试行。
如何靠?
靠科学,只靠个别专家不行,要靠“科学家集团”所组成的“参谋机构”,其中应有系统分析工程师进行总体设计;临时搭个班子是不行的,需建立常设的研究机构。这就是国外所说的“智囊团”和“思想库”。这种“软科学”,也是一种“大科学”。特别是中央和省一级,更为急需。
每个地区都是一个农业生产系统,不仅要看个别部门的生产效果,更应着眼于整个系统的总体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又决定于系统的结构是否合理。光讲调整农林牧结构不够了,必须定量地回答当地的农林牧最佳结构是什么,提出切实可行的最优方案。例如,宁夏固原县东部丘陵山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8人,人均生产用地26.3亩,现在平均每亩生物产量只有百余斤。西北水保所用线性规划等系统分析方法,计算出当地的农林牧最佳结构是:人均农地4.7亩,林地6.8亩,草地14.7亩。这样一来,还是同等数量的资源,由于结构合理,系统的整体功能大大提高了;人均粮食可达1,175斤,柴5,100斤,大羊6.4只,平均每亩生物产量达677斤,新系统的整体输出功能比老系统可提高5倍。
总之,靠科学的问题,现在应提到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了,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步骤,使农业靠科学技术能够靠得上,靠得住,以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第3版()
专栏:杂谈

多算一算这类科学账
亚南
手头有两份材料,是两笔账:
——山东省由于采用良种“鲁棉一号”,皮棉产值大幅度增长,1980年增加3.02亿元,相当于二十一年来国家给山东棉花研究所投资的80倍多。
——攀枝花钢铁公司主要由于采用了冶炼新技术,迅速扭亏为盈,1980年向国家上缴利润1.07亿元。
这两笔账雄辩地说明,科学技术成果一旦用于生产,经济效果是很可观的。无论整个国家还是某个生产单位,总要理财算账,以筹划建设,安排生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讲发展生产,往往习惯于增加投资、添置设备、上基建项目、扩大人员编制、安排行政费用,却很少想到如何依靠科学技术。有些地方和单位生产面貌长期变化不大,产品多少年一贯制,同不算科学账,不注意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有很大关系。
人们往往责怪搞计划和经济工作的同志不重视科学技术,但仔细想一想,科技工作者也有责任。当人家想不到科学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拿出有说服力的数字和材料,帮助他们算一算科学账,使他们感到搞经济要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确实靠得住呢?看来,我们的科技部门和科技工作者,除了对科技成果进行定性分析介绍外,还要更多地拿出比较准确、科学、有说服力的账来,以推动各方面重视并应用科学技术。


第3版()
专栏:

矿产资源保护专题讨论会提出建议
合理开发利用现有矿产资源
本报讯 记者孙健报道:在最近召开的矿产资源保护专题讨论会上,与会专家们指出:我国矿产资源蕴藏丰富,今后必须走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综合开发和综合利用的道路。
这次会议是今年11月间在无锡召开的。到会的专家、学者在会上交流了学术论文,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的状况、特点,并针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
专家们说:建国以来,我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134种之多,有些矿产的储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在勘探、开发工作中,由于部门分割,人为地造成资源、资金的巨大浪费。采富不采贫,采大不采小,采厚不采薄,采易不采难,也是浪费资源的一种表现。许多不经国家批准的地方小窑、小矿,对矿产资源乱采乱挖,破坏也相当严重。
鉴于以上情况,与会专家们建议:首先,应该根据客观自然规律,改变我国现行地质勘探与矿业开发的分散管理状态。对矿产的勘探、开发、利用,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政策,统一经营。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法令。第二,有关部门必须对那些破坏资源的小窑、小矿加以整顿。严格办矿的报批手续,禁止在国营矿区建井挖矿。第三,所有矿山应该把降低损失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国家有关部门应根据矿山的特点,订出衡量矿山开发的主要标准,加以严格考核。第四,应大力发展矿产品加工工业。今后矿产品出口应逐步变初级产品为精加工产品。第五,加强矿产资源的基础研究工作,并积极培养人才。尽量提高矿产应有的经济效益,使祖国的地下宝藏得到充分利用。


第3版()
专栏:

在干部知识化的道路上前进
——全国农业系统第二次干部培训经验交流会侧记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系统的200多名代表,汇集在华中农学院,总结、交流干部培训工作的经验,畅谈干部培训取得的成绩。通过这次采访,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各级领导农业的干部,经过在高等院校的科学技术培训,已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由不懂或不重视农业科学知识,开始懂得了,重视了,并且开始在知识化、专业化的道路上前进了。
“红锅”变“油锅”
陕西汉中地区,以往由于耕作制度不合理,粮食产量提不高,群众吃油也困难。有的群众没油吃,只好炒“红锅”。经过西北农学院培训学习的汉中地委副书记李海亭,运用所学的知识,同农业技术人员一起,研究了全区解放以来的气象和农业生产资料,建议在全地区扩大油菜和杂交水稻的轮作面积。今年全区油菜籽总产量达到9,200万斤,比上年增加60%。不仅解决了汉中人民的吃油问题,还可以向全省城市居民每人提供四斤半食油。群众高兴地说:“现在我们可以炸‘油锅’了!”
“一刀切”变成因地制宜
湖南道县县委副书记张宝生,过去由于不懂科学技术,曾要求在海拔600多米的山区公社种双季稻,结果两季产量没有一季高。从干训班回来,他首先抓了全县农业生产资源调查,对全县双季稻布局进行了调整,把几万亩不适宜种双季稻的冷浸田改为豆稻两熟或一季杂交稻,结果亩产净增200多斤。以前他们不区别情况,早稻普遍施石灰,今年搞了土壤普查,才知道很多土壤根本不用施石灰。仅这一项,全县就节省开支120万元,而且早稻比去年还增产7.8%。
实际经验上升为理论
干训班向领导干部普及了农业科学知识,推广了农业科技成果,同时也提高了干部的理论水平。农业部畜牧总局办公室副主任李勇,长期从事畜牧业工作,有丰富的实际经验,早在五十年代就试图探索我国畜牧现代化的道路,但因理论水平低,没能达到目的。他在北京农业大学培训班刻苦钻研,结业时写出了《探索我国畜牧业现代化道路》一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中国畜牧业现代化的道路,应该“以家庭饲养业为起点,以专业户为主要形式,逐步走向专业化、社会化”。现在这个问题已经纳入国家研究课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班子。一年多以来,从农业和家庭副业中分离出来的多种形式的饲养专业户,已经遍及全国,有的开始出现新的联合,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对知识分子的感情变了
从干训班出来的领导同志,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这些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更深刻了。一位长期领导农业的地委副书记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总以为自己搞了几十年农业,最有发言权。到了农学院才体会到自己知识的浅薄。有的领导干部也说:“只有懂得科学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才能懂得如何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安徽省六安县副县长程光余,过去检查生产,是只进基层领导机关的门,靠的是行政手段。现在是先到农科所听取技术人员的意见,了解情况,然后再布置任务,指挥生产。
本报记者 杨建武 龚达发


第3版()
专栏:

南京自动化研究所科研人员严格把关
避免一次重大经济损失
本报讯 电力部南京自动化研究所的有关科研人员,对从国外引进的一套五十万伏输电线路的继电保护设备认真把关,发现了其中的一系列重大故障,使国家避免了一笔经济损失。
这套继电保护装置,是我国花了几十万美元从外国进口的,原计划今年12月正式投入使用。为了验证其可靠性,电力部有关部门委托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对这套继电保护装置的备品进行了分析、研究。该所继电保护室的负责人和工程师,与使用单位的技术人员一起,经过近三个月的时间,查明这套继电保护装置在部件设计、逻辑配合和处理等方面,都存在重大技术缺陷。此外,还有信号系统混乱、监视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一旦投入使用,必然会发生重大事故,造成经济损失。由于科研人员的细心验证,避免了这一重大事故。
施锦昌


第3版()
专栏:

生产责任制给农村教育带来新气象
——安徽滁县地区的调查
安徽省滁县地区广大农村实行联产责任制后,对普及教育工作有利还是不利?我们在省里听到一些议论。有的认为,实行联产责任制后,经济上去了,教育下来了。理由是:社员劳力紧张,学生流动性大,学额不能保证;民办教师报酬不能落实,教师忙于参加劳动,教学质量下降;农民忙于“发家”,不真心办学了。通过调查证明,实行生产责任制,给农村教育普及工作创造了不少有利条件,带来了新的气象。
我们跑了凤阳、全椒、滁县、天长、来安5个县,很多公社的干部说:“教育的发展要有物质基础。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生产发展了,农民生活改善了,为普及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过去许多家长、学生、教师生活不安定,忙于张罗粮食,怎样能办教育?现在这种情况开始扭转了。”如凤阳县,过去由于生产落后,农民生活贫困,许多学校是“秋天办,冬天垮,明年再重来”,教育怎能办得好!这两年情况变了,1980年,全县向国家交售粮食1.1亿多斤,家家有余粮,不愁吃,不愁用。这也就给办好教育事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一是社员对科学文化要求大大提高了。过去是:上面怎么说,下面就怎么干,干好干坏都一样。对生产没有积极性。现在搞了联产责任制,人人都在动脑筋夺高产。许多队里请人讲科学种田,男女老少都来听。他们说:“过去吃饭自己作不了主,读书有什么用?现在靠自己动脑筋,没有文化真不行。”做父母的都想送孩子上学。凤阳县江山公社各大队办的夜校现在不仅有中青年参加,年逾花甲的老年人也来学习了,并且很用功。
随之而来的是社队和群众办学热情空前高涨。凤阳县考城公社去年拿出2.3万元兴建公社中学,并拿出1,000多元买了一台彩色电视机送给学校。今年准备拿出3万元修建公社小学。这个公社去年的教育投资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滁县今年的社队企业和社员自筹资金达40万元,加上国家的投资,可建校舍500间,预计明年可以把全县农村校舍基本上进行一次维修或盖起新校舍。天长、来安、全椒、凤阳等县也正在制订规划,准备几年内完成新建校舍工作。
二是民办教师的报酬问题解决了,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民办教师的报酬,除国家补助一部分外,主要是记工分,过去长期解决不好。由于生产队收入不同,工分值也不同,民师收入差别很大,不能按贡献大小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特别是生产落后的队,民师收入不但不能高于同等劳力,甚至比同等劳力低,生活没有保障。现在,多数大队采取统筹办法,改工分制为工资制。国家补助的全部发给民师;大队给民师的钱,按田亩每户应摊多少,秋后上交,大队再按民师的工资标准结算,付给本人,这样,民师的收入不但有保证,并且比过去高得多。滁县中心公社有民师42人,去年国家补助6,300元,大队统筹10,464元,每个教师一年可收入400元左右,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凤阳县燃灯公社民师毛宗虎说,现在他是“穿不愁,吃不愁,教学有劲头”。
本报通讯员 杨又全 钱业荣 刘恒立
本报记者 章世鸿


第3版()
专栏:记者来信

近水解近渴 还得帮一手
农民自己动手,筹集资金兴办文化福利事业,这是福建农村的一个好苗头。
最近,记者在闽北、闽东山区采访,傍晚时分,常见社员相邀结伴,有说有笑地赶去看夜戏。在一个放映场上,电影放映前半小时,就有三十几个青少年围住放映员,听“讲戏”。当地公社书记告诉我们:今年社员收入多了,心情好了,自己凑钱请戏,这一年看的戏比以往哪一年都多。
农民集资办学的事例也时有所闻。建宁县有4户农民,住在海拔680多米的山窝里,其中3户有学龄儿童,因山高地偏,无处上学,家长发愁。党的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政策放宽,他们家家卖余粮,生活富裕,就想学文化。于是就地邀伙集资,3户农家办起一所小学校,从五里以外请来一位退休教师讲课,3个儿童分别读一、二、三年级,学习、劳动两不误。家长高兴地说:这样的学堂我们办得起。
农民集资兴办文化福利事业,既“解”了当地群众的“近渴”,又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一举数得!要看到广大农民“联产联心”,既有搞好生产的劲头,又有发展精神文明的劲头。可惜,现在有一些部门的同志,对农民后一股劲估计不足,支持不力,存在着经济上升,文化跟不上的现象。现在,农民盼不来“远水”,自己挖井了,能引来近水,是好事,不过还得上面帮一手。你不帮,别人上:乱七八糟的剧目、手抄木刻本、裸体形象扑克牌乘虚而入。社队干部焦心地诘问:文化不是包括在“四化”里面吗?文化几时才下乡?!的确,现在适合农民看的电影、书籍、戏剧太少了,适合农村学校用的教具、读物太少了,亟需上面下“及时雨”。上有雨,下开泉,农村文化生活才可以活跃。
本报记者 黄际昌


第3版()
专栏:

云南省梁河县农技站技术员李春寿指导大树寨生产队傣族社员种小麦丰产试验田,周围各族农民都主动跑来学习。
新华社记者 李玉龙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