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藏北草原风尚新
本报记者 刘印生 谢邦民
隆冬季节,藏北早已雪盖冰封,那广漠草原上的牧草已一片枯黄。大自然似乎把整个草原都冻结、凝固了。然而,就在这样的严冬,记者在茫茫草原上所看到的,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到处是乌黑的犛牛和雪白的羊群;公路上,一辆辆满载羊毛、皮张的大卡车,一支支驮着酥油、盐巴的犛牛队,一群群膘肥肉满的牛羊,来来往往。走访牧民的帐篷,倾听他们的谈吐,我们又透过这些现象,看到了一颗颗晶莹美好的心灵——藏族牧民那种维护集体、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自己富更要集体富
去冬今春,藏北草原连续五、六个月普降大雪,时间长,面积大,有的地方积雪达一米多深,使牲畜无草,人无燃料。在这以前不久,那曲地区70%以上的生产队都实行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不少人捏着一把汗,这么大的灾,一家一户的经营管理,能抗得住吗?结果怎样呢?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与集体的组织下,广大牧民不仅抗住了雪灾,减少了损失,而且还夺得了丰收。今年全地区牲畜总增率比正常年景的去年提高20%以上,羊毛、酥油和肉食等主要畜产品也增长15%至20%。
许多基层干部一谈起今年的丰收就很激动。他们说,牧民们的生产积极性特别高。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对集体非常关心爱护。去年11月,班戈县邱热公社二队积雪已有一米多深,草场被覆盖。60多岁的老人巴诺看到队里570只瘦弱公羊无人敢承包,便主动包下了这群公羊的放牧管理。无论白天黑夜,他寸步不离羊群,几个月很少喝过一口热茶。哪怕风雪再大,他赶着羊群,到处寻草,几次得了雪盲,他仍忍痛辗转放牧。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到今年5月,这群瘦弱不堪的公羊被他侍弄成了全队膘情最好的一群羊。
藏族牧民对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爱戴是相当深的,有些事情十分感人。比如县的布龙公社去年刚实行“双包”责任制时,五队社员以为这是分户单干,不要集体了,全队社员联名向区里写信,表示坚决反对。后来,他们搞清了所有制和责任制的关系,知道包干、包产到户可以克服平均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有利于巩固集体经济,有利于社员治穷致富,又连续4次联名写信,请求区里派工作组帮助他们搞包干到户。在聂荣县,去年底大部分生产队实行了“双包”责任制。有的生产队由于缺乏经验,在签订承包合同时,大畜死亡率偏高,幼畜成活率偏低。后来牧民们一算帐,发现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年,集体牲畜就都转到个人手里了。他们大吃一惊,坚决不干了,纷纷要求修改合同。重新修订后的合同指标,经过努力,既可使社员的自留畜逐年有所增加,集体牲畜也能不断得到发展,社员这才放了心。
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一个多月来,记者在藏北草原所到之处,牧民之间、干群之间,那种互相关心、帮助、团结友爱的风尚,使人深受教育。
班戈县的东嗄公社,去年9月底开始下雪,一直下到今年5月初,人畜都面临严重威胁。可是当他们得知邻近的纳木湖公社、达博公社和邱热公社雪灾更为严重时,就主动让出自己的接羔育幼草场,使这3个公社的70万头牲畜安全度灾。
在藏北草原,虽然牲畜承包到了户,但牧民们并不是只顾自己,并没有把那些人多劳少的困难户排除在富裕的大门之外,而是主动和他们组成协作组,带着这些人一起前进。嘉黎县多拉公社五队有3户社员,有的人多劳少,有的没有放牧人员和放牧经验,承包牲畜后犯了难。一家5口有4个劳力的罗群和有丰富放牧经验的他尔萨就主动同这3户社员组成协作组。他们团结互助,分工协作,将牲畜分成3群,壮畜由有经验的强劳力赶往远外游牧,弱畜放在家里偏管偏喂。虽然今年遇上了特大雪灾,可这个协作组并未受灾。由于管理精心,畜产品也获得了丰收,各户今年的酸奶、酥油和奶渣比哪一年都多。
心里装着祖国大家庭
在草原上,无论走进哪家牧户,主人都热情地捧出香喷喷的酥油茶和手抓羊肉,还有牧民最喜爱的“拉拉”,(由牛奶上面的一层奶皮制成)和“推”(用酥油、奶渣和红糖等制成)等高级奶制品,一定要我们吃饱喝足才高兴。他们说,现在有贵客临门不再发愁了,家里有茶有肉有酥油。从人们的眼角眉梢和欢声笑语中,我们看到了牧民们对现在生活的喜悦和对党中央的无限感激心情。
去年,中央为了让西藏人民休养生息,免除了农牧民的征购和一切形式的派购任务。有人曾担心今后畜产品收不上来。可是牧民们又是怎样想的呢?他们即使在自己生活很困难的时候,也不曾一时忘记国家。班戈县北拉公社三队去年生活有了好转,平均每人分到了14斤多酥油。但分配后,再没有酥油卖给国家了。社员们心里很不安,感到对不起国家,一起商议要到集市上买酥油卖给国家。后来好不容易被区里劝止了。今年,他们获得了较好收成,就首先想到了国家。在每人留足23斤酥油后,把多余的620多斤全部议价卖给了国家。
牧民的心胸就象草原一样宽广。他们虽然生活在人烟稀少的边疆,心里却装着祖国大家庭。双湖办事处嘎尔错公社党支部书记白玛,今年秋天去拉萨办事时,看到有的机关干部和居民买不到酥油只好喝清茶,心里非常难受,急急忙忙办完事情赶回公社,把这件事告诉了牧民们。他对大家说:拉萨和全国各地干部、工人为帮助我们治穷致富,不知操了多少心。现在我们的日子逐渐好起来了,千万不能忘记他们啊!在他的带动下,社员们纷纷将多余的酥油议价卖给国家。全公社一下卖了4,000斤,占全区出售酥油的三分之二。广大牧民就是这样,时刻想到我们国家,都把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作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纷纷向国家出售多余的畜产品。今年尽管没有征购和派购任务,但至11月中旬,全地区牧民自愿向国家出售的议价酥油已达60万斤,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目前,正是宰杀旺季,牧民们正源源不断地将活牛羊和肉食、皮张等运往各地收购站。


第2版()
专栏:

培训财会人员 整顿社队财务
永川地区确保年终分配兑现
本报讯 记者毛朝敬报道:四川省永川地区整顿社队财务,确保年终分配兑现。
今年,永川地区战胜特大洪灾,夺得农业好收成,农副业总收入超过去年,90%以上的农户将增加收入。但在全区实行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大包干等形式的责任制的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年终分配,遇到不少新问题。永川地委和行署认为,必须及时抓好财务管理,堵塞漏洞,确保年终分配兑现。
针对全区社队有将近40%的财会人员不熟悉业务的情况,进行分层负责包干培训。各县负责对公社、大队财会人员进行业务训练;各公社又负责轮训生产队的正副队长、会计、记工员、实物保管员、现金出纳员。永川县为了帮助社队新会计,由各公社、大队组织老会计对他们具体传带技术,逐个考核验收,使全县1,300多名新会计达到了“两懂三会”:懂政策、懂方法,会建帐记帐、会算帐,会制定分配方案。
全地区农村普遍开展了清帐目、清产量、清工分、清投资、清固定财产的工作。各社队都由财会人员、社员代表、队干部组成“三结合”的财务清理小组,对队里帐目、产量、工分、投资、集体固定财产一一进行清理,边清边改,使原有30%左右财务上“五不清”的生产队逐步成为“样样清”,编制结算分配方案比历年都早。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误解”从何而来?
方云
11月24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提倡实事求是的领导方法》一文中,谈到人们对责任制有误解:“一是把责任制误认为只是‘双包’一种形式,二是把双包误认为是分田单干”。对于这种误解会产生什么结果,文中未进一步阐述。
据了解,这种误解不是个别情况,它所产生的后果之一是硬推。责任制的形式明明是多种多样,并非只是“双包”一种形式,而有些同志一听要落实责任制,就不顾当地情况和群众意愿,一味硬性推行“双包”,好象不如此就不算落实责任制。后果之二是强纠。“双包”明明是社会主义农业的一种经营方式和分配形式,并不违背集体所有制原则,与土改后的单干有根本的区别,有些同志却认为包产就是分田单干,说什么“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因而在他所领导的地方严禁“双包”,对已包了的就强行纠正。
不管硬推还是强纠,都不符合中央关于责任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都是违背民主自愿原则的。由于误解,争论不少。有的说“包”字实在好,一包就灵;有的至今“谈包色变”。这些误解在实践中虽已明显减少,但在一些地方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特别是有些过去卡着不让搞双包的地方,如今又硬推“双包”,搞新的“一刀切”,很有必要加以澄清。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解?说来话长,不是一篇短文所能谈清的。简单地说,这种认识既有过去长期“左”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的残余影响,也有现实工作中的问题。长期的大呼隆、一拉平,使得一些同志误认为只有集中干活才是社会主义;把灵活的分散的经营当成资本主义。他们对社会主义农业究竟是个什么模式,对农业为什么要实行责任制,缺乏具体分析。加以有些地方在承包过程中把本该统一经营的集体财物也分了,以致引起一些人的思想混乱。这是工作中的缺点,不是责任制本身所固有的。
其实,这种误解是不难澄清的。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对责任制的认识已逐步接近实际,比较趋于统一了,只要深入群众,尊重实践,切实比较经济效果,这些误解自会消除。


第2版()
专栏:

湘潭市水泵厂调整服务方向面向农村市场
向农民提供多种小型节能水泵
本报讯 记者吴兴华、通讯员梁名望报道:湘潭市水泵厂在调整中面向农村市场,不断地为农业提供多种小型节能农用水泵,深受用户欢迎。
今年夏天,这个厂在开展农村市场调查中发现,一些“双包”到户的农民缺少抗旱农具。这个厂在较短时间内,生产了一种手推式小型水泵。这种水泵体积小,每台总重30多公斤,每小时抽水12吨,上下扬程6米;每台售价90元;使用方便,一个12岁的孩子就可以摇动抽水,被称为农家之“宝”。在今年8月省农机公司召开的订货会议上,一下子签定了620台合同。今年,他们共销售这种小型水泵40台,11月份又组织了100台的生产。
这个厂为山区梯田设计制造的高扬程水泵,已在湘西边远县区普遍使用。过去郊区蔬菜队使用的都是清水泵。这种泵只能潜入水底抽清水,不能抽粪水,电机部分在水下容易烧毁,引起触电事故。为发展蔬菜生产,使城市人民有菜吃,他们便专为蔬菜生产了一种浇粪泵。这种泵既能浇粪,又能浇水,而且还能压蔸,浮在水面,扬程10米,轻便灵活。
去年以前,这个厂由于服务方向不端正,企业管理混乱,年年发生亏损,共亏损14万多元。今年,由于他们改变了服务方向,1至10月,已完成产值32万元,盈利2,000多元。


第2版()
专栏:农村人物志

农业技术上的“及时雨”——赵立泉
1979年春天,山东临邑县赵家公社刚实行生产责任制,就有许多社员跑到公社去要“鲁棉一号”良种。当时,这个县从外地买来的“鲁棉一号”,只供应一个重点公社。担任农业技术员的赵立泉虽多方奔走,还是满足不了群众的要求。在种玉米时,又出现了群众迫切需要良种而没有的情况。赵立泉暗暗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合格的农技干部,就得先帮当地农民解决好良种问题。
1980年春,赵立泉担任了公社农技站站长。在县农业局的帮助下,他同一个助手以公社农场为基础,办起了公社良种场和种子站,搞起了“鲁棉一号”三圃育种,今年收获一代原种7,000斤。两年来,他们还培育和繁殖了玉米良种23,000斤、小麦良种9万斤,大豆、谷子等杂粮良种15,000斤。全社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已做到良种化。
农民种好包产田,既需要良种,更需要良法。44岁的赵立泉,几年来用了几百个夜晚钻研科技书籍,写技术材料;几百个白昼用于培育良种和传授技术。他总结了几年来种棉花的经验,写了《黑土地棉花低产的原因及增产措施》。去年,经过大面积试验,公社农场的60亩棉田虽比其他大队晚播10天,现蕾却早7天。今年这块棉田再使用这种方法,亩产皮棉160斤。今年全社的5,000亩黑土地棉田使用这种方法,亩产皮棉63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是1979年的6倍。由于他撰写的论文解决了实际问题,上级科技部门批准晋升他为助理农艺师。
为了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及时传授给广大社员,在公社的支持下,他两年共召开技术现场会12次,有线广播讲座讲了37次,举办技术培训班5期。还到26个大队讲课各7次。他成了农民的好朋友,人们称他是传播农业技术的“及时雨”。李新平


第2版()
专栏:

新安江移养成功虹鳟鱼
世界上名贵的虹鳟鱼已在我国浙江省新安江网箱移养成功,现在平均尾重已达一点七三斤。
虹鳟鱼是一种冷水性淡水鱼,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海岸的夏思塔山涧溪流中。这种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在国际上被列为高档商品鱼。这次在新安江电站坝下水域试养成功,为我国南方各省、自治区发展这种名贵鱼种提供了经验。


第2版()
专栏:

福建人工养鳗获得丰收
今年一月到十二月上旬,福建省已出口优质鳗鱼一百一十吨左右,成为全国出口鳗鱼最多的一个省。
福建省外贸部门用补偿贸易形式从日本引进技术、设备和饲料,组织兴办了十一个人工养殖河鳗场。不少场亩产鳗鱼比过去土法养鳗的产量高十倍到十多倍。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做好准备 夺取农业新丰收

自愿联合搞好水利
山西省五寨县三岔公社的三岔、井儿洼、元子沟、东寨4个大队,都处在同一条山沟里。多少年来,这条危害极大的洪沟一直未得到治理,每年都要淹没两岸和下游几千亩良田,有时洪水来时预防不及,大片成熟的庄稼一冲而光。过去这几个大队都在这条沟里开过渠、打过坝,但由于各自为阵,你治我不治,上游毁下游,结果劳民伤财,使群众失去了信心。
今年这4个队都实行了五统一下的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社员们在沟里都有自己的承包田。他们非常担心洪水的袭击,纷纷要求联合起来共同治理。4个大队的党支部倾听群众意见,经过互相协商,进行了统一组织,统一施工,按照各队的受益面积多少,具体规划了劳力,分担了投工。各大队又把投工劳力确定到户。秋收一结束,各家各户留下老弱劳力搞秋打,强壮劳力都投入到治理洪沟工程中。不到两个月时间,已垒好渠堰2,500米,修建分洪闸一处,完成全部工程的一半。4个队决心苦战一冬,完成全部工程,使沿沟的3,400亩良田免除洪水威胁,2,100亩地得到灌溉,为夺取明年农业丰收打下基础。
王永生 徐茂斌


第2版()
专栏:做好准备 夺取农业新丰收

社员张长生添置新农具
湖北省石首县调关公社南湖大队一生产队社员张长生家,今年农副业总收入比去年增加了几倍。增了收,钱该怎么花呢?张长生盘算着。想来想去,他觉得应该发扬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把增加的收入用到发展生产的“刀口”上。于是,他接连添置了木船一只,风车、大犁、小犁、蒲磙、晒帘各一张,喷雾器、打麻机各一架,箩筐一担,共用去三百一十七元。他看着这些心爱的农具,满心喜悦地说:“政策好,人心顺,我要靠责任制和勤俭两大法宝,入富门,拔穷根!”
胡霞斌


第2版()
专栏:做好准备 夺取农业新丰收

阎庄大队人欢马叫
在安徽省砀山县汪大娄公社阎庄大队部院里,一天,几十匹没拴缰绳的骏马欢蹦乱跳,围观的社员足有百把人,整个大院人欢马叫,一片欢腾。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阎庄大队今年农业生产又获得丰收,有的社员盘算着建瓦房,有的准备着娶儿媳,还有的要买“三转一响”,但更多的人想着今年丰收啦,明年咋办?全大队只有一台拖拉机,畜力不足是主要矛盾。群众议论,干部着急。大队和社员商量后,决定去内蒙古买马,各生产队社员争着兑钱。在当地干部群众和交通运输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们顺利地买回53匹骒马,于9月13日夜运回了大队。人们听到买回马的消息,便从四面八方来到大队。社员朱恩和看到一匹匹马被牵走,后悔自己早先没有挂号,大队干部朱从先把自己买的一匹让给了他。
这批马,除集体买6匹外,其他都是社员个人买了,总价值2万多元。刘露源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草药一剂保平安
永泉
几个人吃了一碗野菜以后,突然感到异常兴奋,身不由己地手舞足蹈起来。他们从房中舞到场上,从场上舞进水塘,衣服湿透了仍然狂舞不休。旁观者心想不好,慌忙把他们送进医院。医生治好了他们的病,又从他们吃的野菜中找到那种致人兴奋的药素。后经提炼加工,制成一种能极度兴奋人的神经中枢的针剂,给休克病人注射,可叫他立即苏醒。乍一看,医生发现这种起死回生的妙药有些偶然。其实,偶然之中有必然,我国目前用来治病的中草药有3,000多种,多半是劳动人民因为偶然的机会发现的。
中草药的名字很讲究,有不少可从名称中看出它的形状、特性或者功能。白头翁的根茎密生白毛,状如老翁白发;牛膝的茎节如牛的膝关节,是因形态而获名。白芷、黄连、青黛、红花、玄参、紫草等,是因颜色而获名。丁香、茴香、甘草、苦参、酸枣、细辛,是因气味而获名。夏枯草夏至后花叶枯萎,半夏的块茎成熟于仲夏,是因生长特性而获名。益母草能治疗妇科病,是因功能而获名。大多数因入药部分而获名,如葛根、桂枝、桑叶、菊花、枳实、杏仁等。
几千年来,中草药为人驱疾除病,功劳不小。有时候,一剂平常的药还关系到一场战争的胜败。据史书记载:宋国一户人家世代从事洗纱,有个祖传防治手裂的药方。一他国人听说后,花重金买下那个药方,献给吴国国王。原来,吴国正在抵抗越国的侵略,因冬天寒冷,兵士的手都冻裂了,不能进行水战。吴王得到药方,立即派人大量制药,配给士兵,然后从水路发动反击,结果大获全胜。草药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也是作出了贡献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被敌人重重包围,药品十分缺乏,部队中曾流行下肢溃疡,后用复方药膏和蓖麻、狼毒、西瓜子等涂治,恢复很快。
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草药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据统计,可以灭蚊及孑孓的草药有250种,毒鼠的有90种。猫儿眼、辣蓼等还可大面积防治麦锈病。用中草药作饲料添加剂,能使猪迅速增重。解放以来,各地在引种中药材方面取得不少成就。有些城市还建立了药用植物园。我国最大的药用植物园座落在南宁市郊,种植着2,100多种药物,使参观者目不暇接,流连忘返。(附图片)
(李锡武插图)


第2版()
专栏:

广州甘蔗糖业科学研究所所长、著名甘蔗专家黄鉴明,在向社员讲授防治甘蔗病虫害的知识。
孙志成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