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这也是一种不正之风
于浩成
一位荣获国家发明奖的副教授,在得奖一年多以后却进了精神病房;一位共青团员揭发了本单位的不正之风,却遭到了非难和围攻……这些令人痛心的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嫉贤妒能的现象在旧社会是大量存在的。唐朝的韩愈在《原毁》一文中就说过:“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在旧社会流传的不少俗语,例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之类,就告诫人们不要“冒尖”和“出头”。所谓“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文雅一些的说法则是“木出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湍必激之”,都是关于这类现象的概括。
在我们新社会,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还残存在一些人身上的嫉妒心理,这大概是人们在弱肉强食、互相争夺的旧社会中长期养成的一种病态心理吧。虽然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已经完全用不着再彼此嫉恨和排挤,但是,这种状况却不是短期内就能消除净尽的。有些人已经长期养成这样一种心理:自己不求上进,也不愿看到别人超过自己,他们不但不能“成人之美”、“助人一臂之力”,反而唯恐别人获得什么成就。似乎别人的成功就意味着自己的失利,而别人的短处却可以造成对己有利的机运。正是这样一种嫉贤妒能的反常心理,造成对先进分子的冷漠和仇视。
有嫉妒心的人看到别人有什么长处,不是心悦诚服,虚心学习,而是妒火中烧,愤恨不已。他们往往对先进分子吹毛求疵,恨不得在鸡蛋里也找出骨头来。他们经常在一起嘁嘁喳喳,议论别人有什么不好,以此显示自己的高明和优胜,从而获得某种虚幻的安慰和满足。有些人甚至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看到别人倒霉,自己才称心快意。这可能也是造成一个单位或个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原因。
在我们新社会里,这样的人虽然并不很多,但由于他们的邪气未能及时受到有力的抵制、批评,滥而成风,正气没有能够得到伸张发扬,就使那些思想先进,工作积极,创造出优异成绩的人往往受到孤立,轻则被人冷言冷语、挖苦讽刺,重则处处受到刁难、打击,让你几乎寸步难行。
人们常说的“党风不正”、“社会风气不好”,不仅表现在“走后门”、搞“关系学”等等方面,上面说的“先进分子受孤立”的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现象的存在是改革的大敌,进步的大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敌,必须唤起社会舆论充分加以注意。扶持正气,压倒邪风,应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8版()
专栏:

  乌苏里江畔的倾诉
  刘虔
  一
  这是一条长长的被屈辱侵凌之剑戳破了的伤口吗?
乌苏里江就在我的眼前汩汩地奔流……
乌苏里江,乌苏里江——
我的被切开的母亲的血脉呵!
且让我伸出双手,轻抚着你受伤的身躯吧……
可是,我的灼热的爱,又怎能些许平慰你的深深的隐痛和遗恨呵!
  二
  这里的波浪是鹅黄色的。
这里的河岸是墨绿色的。
这里的砂粒是古铜色的。
这里的云朵是银白色的。
而被这一切美妙缤纷的色彩所包裹着的乌苏里江日夜奔走的脚踝,却是血红色的……
这血红色的脚踝呵!
  三
是的,殷红的血,漾满了历史的脚窝……
你不贞的江岸的翠杨绿柳,想要掩饰那些血的记忆么?
你轻佻的江上的朗月清风,想要拂去那些血的记忆么?
不能,不能的!
血,浓于水!
记忆的血,已经渗透了大地,渗透了思考,在我们韧长粗犷的血管里奔流呵……
  四
江边,有座关帝庙,一座破败的关帝庙。
那是在屈辱的岁月里,一位昏庸的皇帝所祈求的法宝。
唉,祖国,你因为贫穷羸弱,公正的历史也向你开着太不公正的玩笑。
神力在哪里?
神威在哪里?
关帝的宝刀,不过如幼儿手中的玩具,奈何镇慑熊罴的狂啸?!风雨,剥蚀着一切愚昧的拯救。风雨中,关帝庙梁倾墙倒。好的,好的,神祗已经颓毁。好的,好的,信念佩上了钢刀。如今,关帝庙前,江水汹涌。那里,正飞驰着祖国蓝色的舰炮……
  五
这是江边的一个小村:虎头。
红墙。灰瓦。自由和意志展开在每一户农家的窗口。
虎头,何其动人心魄!
虎头,象是斗士戎衣上的一枚铜扣,象是五指紧握着的一个拳头,雄踞江边,警视着江上的每一片风波……
看,虎头昂起头了!
呵,虎头,母亲的安危荣辱就系于你的殷殷警觉;为着那世代含泪的嘱托,你该有千倍万倍的膂力,存储在你的胸口?!
  六
呵,我的祖国!
为了把你的每一寸疆土丈量抚摩,且让我赤裸着儿子的身躯,在属于你的远东的界河的水域里击水漫游……
那涌起的浪波,正是你抗争的历史,一页一页从我身边流过。
我吻着你的飞溅的浪花。
我吮着你的往昔的苦涩。
我的心,承载着儿女的祝福,在历史的长河里沉浮。
祖国呵,命运,曾以它的苦难的磨砺给你以觉醒的洗礼,而希求着幸福的报酬……
你的儿女的爱是自豪的,但也伴着迟骀的痛苦与愧忧——当今,在你远没有摆脱贫穷、远不是富有的时候!
呵,且让我们的心化作你荒原上的一片绿荫或是一园鲜果吧……
祖国呵,你,应该有更多的荣誉,更多的收获,更多更多的欢乐……


第8版()
专栏:

  “文艺杂志都要辟评论专栏”
  顾骧
我十分赞成“文艺杂志都要辟文艺评论专栏”这个倡议。
此项要求当然是对发表文艺创作的刊物而言,因为对文艺理论、研究性的刊物,则不成其为问题。据笔者印象所及,全国绝大多数以发表文学创作为主的月刊、双月刊、季刊,都或多或少登载文学评论的文章。但也确有例外。有的刊物在是否刊载评论文章上,也曾犹疑、踟蹰,时断时续。近已有很多刊物都有改变,刊登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我特别希望能坚持下去。
其实,文学杂志既发表作品,也发表评论、翻译等文章,是从来如此。五四以后的第一个大型新文学刊物——改革后的《小说月报》,就是发表具有民主主义倾向和现实主义倾向的创作和论文的。创造社的《创造》季刊,以发表创作为主,也兼及理论、翻译,到《创造》月刊,则理论已升格与创作并重了。左联机关刊物之一《文学月报》,也是创作、理论、翻译齐全。抗战前夕,上海出版的《文艺月刊》是当时较有影响的大型期刊,以发表进步作家中长篇文学创作为主,同时也刊登文学评论和翻译作品。抗战期间,在延安出版的《谷雨》是解放区有影响的文艺刊物,以发表解放区军民战斗生活的文学创作为主,同时也刊登文艺评论文章。
我以为,文学杂志只发表作品,完全不登一点评论文章,未免美中不足,是个缺憾。文学杂志是编者苦心经营的百花园。倘若园主人更能指点赏花人,领略春兰清雅高洁的韵致,夏荷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操,秋菊晚节犹香的秉性,冬梅斗雪傲霜的品格;进而晓喻种花人,合理地培土施肥,精心地剪枝锄草,让花繁叶茂,岂不更是尽美之举!


第8版()
专栏:

  朴实·亲切·感人
——看话剧《摇动吧,驼铃》
  李超
最近,北京市举行的工人业余汇演,为首都舞台增添了色彩。其中,获得创作、演出两个一等奖的话剧《摇动吧,驼铃》(编剧:王鹏、蒋志均,导演:唐爱梅),由劳动人民文化宫工人话剧队演出,就是一台值得一看的好戏。
这台戏着力塑造了一个在当前经济改革中,大力抓企业整顿,敢于开创新局面的轻工业局局长金启明的艺术形象。这位金局长为了改变某绢花厂在生产中不顾质量、不管供求关系、不依靠技术人员提高工艺水平等现状,一上任就深入地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他大刀阔斧地开展整顿工作,撤了拒不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厂长王路的职,提拔了有专业知识,有强烈责任心的青年技术员当副厂长,又登门拜访,请回了技艺高超的老工人,终于使一个快要奄奄一息的企业走上蓬勃发展的新路。这个角色的扮演者和这台戏的所有创作人员一样,都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人。但是,他在台上演得却是那么轻松自如,真使人感到生活中的轻工业局局长就应该是那么乐观、肯干,那么平易近人。
塑造得不错的人物,除了金启明之外,还有一些。比如着墨不多的绢花,给人们也留下了清晰的印象。起初我们还以为不定是请那位工人老师傅的小女儿来扮演的呢。其实,这个演员也是个工人,她为了塑造好这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的形象,花费了很多心血,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用刻苦的劳动,换来了舞台上清新可爱的艺术形象。
作为工人业余创作的作品,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是不容易的了。他们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以为,首先是因为他们熟悉生活,熟悉工厂,熟悉工人和工业部门的领导干部,所以,人物演来都有一种亲切感,容易让观众相信。其次,这些工人学习话剧艺术都十分刻苦。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向专业的话剧工作者请教。这一次又特别邀请了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师和学生来帮助他们。这对提高这台戏的艺术质量,显然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8版()
专栏:

  小说忌卖弄
  ——小说杂谈
孙犁
近几年来,在小说中,常常看到主人公在听一种什么西洋音乐,或在欣赏一幅什么西洋名画。这一细节,在过去几十年,是很少见到的,这是新事物。
但是,这支曲子和这幅名画出现在小说里,又好象和主题,和所写的人物、事件,并没有多少关联,甚至谈不上是所描写的生活场景的一种点缀。只是为了写上这个而写上的。它给人的唯一感觉是:作者听过这种音乐,欣赏过这种名画。
当然,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那部长篇小说里,以大量的篇幅写了音乐方面的事,也不是说,罗曼·罗兰研究过贝多芬,写过他的传记,才有资格写。但他的小说里所写到的音乐,确实与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有着融合一体不可分割的联系。
《红楼梦》写到了诗、词、歌、赋,医卜、戏曲、绘画、建筑。作者并非有意卖弄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通过主题思想,人物的塑造和生活环境描述,故事的进行和深化,运用了这些知识。我们可以说作者的学识渊博,但不会说他是在卖弄。《镜花缘》里有些故事写得很好,本来可以写得更成功,但因为在书中卖弄音韵之学,就使小说减色不少。
另有一部小说叫《野叟曝言》。作者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卖弄知识学问。天文、地理、政治、军事,都谈到了。希望皇帝看到他这部小说,把他请去当顾问,或作哪一方面的专家。结果,官儿没有做成,那么长的小说也没有人愿意看,只在小说史上存下个名目而已。
因为,人家要学习知识,自有各种专著可供参阅,又何必去读你的小说?如果真的相信了你在小说中表现的知识,把你请去当什么部的部长,那不是要坏事情吗?
小说家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有关生活的知识。即使是生活的知识,也不能卖弄。在近代小说史上,有这种现象:一个作家对农村或对工厂的生活,比较熟悉,他的作品,在这方面受到了称赞。作家从此认为是自己的专长,进一步在作品中堆放这方面的知识,反而使他的作品出现了干枯琐碎的毛病。
生活和艺术关系密切,但并不是一回事。艺术要求把生活完美地融合于人物性格、人物行动之中,一切要出于自然。
生活不能卖弄,才情也不能卖弄。至于有的作品,于有意无意之间,在小说中炫耀作者的官职、地位、居室、陈设,那就更是下乘的了。
1981年11月21日晨


第8版()
专栏:

  “保护邮局照常转递”
1929年5月,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二次入闽。5月22日在路经古田时,朱德同志遇上古田邮政代办所一位亦农亦邮的兼职山村邮递员张缉轩同志。经了解,这里邮件报纸传递不快的原因是路途检查次数太多。朱德同志得知情况后,便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撕下一页白纸,用铅笔写了一张字条:“所有书报信件已经检查,沿途友军准予通过。为荷!朱德22/5”。张缉轩接过字条一眼就看见落款“朱德”二字,顿时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为了使邮电畅通无阻,红四军司令部还向闽西各地邮局发布了由毛泽东、朱德签署的命令:“保护邮局照常转递”。(见照片)使整个闽西的讯息从此得到迅速传递。
照片为福建上杭古田八甲当年兼职邮递员张缉轩使用过的珍贵文物。〔古田会议纪念馆 刘宝联〕
(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镜泊飞瀑歌
(外一首)
熏风天悬一幅宽银幕,我来镜泊观瀑布。飞瀑如电破空出,飞瀑如雷动地舞。飞瀑喊着金嗓子,声若千军嗷嗷呼;飞瀑奔着银蹄子,势如万马汹汹怒。飞瀑飞瀑向何方?跨山越岭天涯路。化作农田之时雨,化作人间之甘露。飞瀑飞瀑力何足,非仙非神非鬼助。自有清清长流水,岁岁年年总不枯。
镜泊湖山湖山岂止江南美?镜泊湖山东北最。燎天炙地一炉火*,熔得长湖百里翠。清歌起,游船飞,人欲醉,夕阳染红粼粼水……
* 因火山爆发成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