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综述

东西德首脑会晤
张允文
西德总理施密特应东德领导人昂纳克的正式邀请,于12月11日至13日访问东德。这是施密特担任西德总理以来第一次访问东德。
自从1972年两国签订关系基础的条约以来,东西德之间的接触、贸易和人员往来不断增加,两个德国的最高领导人举行正式会谈这已是第三次。这次会晤早在1979年12月就已宣布,原定于1980年2月举行,后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国际局势恶化而推迟。此后,双方又商定于1980年8月28日和29日在柏林北部、东德境内的韦尔贝林湖举行。这次会谈又因为波兰事态的发展而取消。
随着波兰局势的日趋不平静发展,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趋于冷淡和恶化。1980年10月13日,昂纳克在东德格拉市党的积极分子大会上讲话,指责西德和其他两个国家“在鼓励和煽动波兰人民共和国内有计划地反对社会主义的反革命势力”,“掀起反对社会主义波兰的前所未有的煽动浪潮”。在昂纳克发表上述讲话的同一天,东德政府开始实行关于外汇兑换的新规定,要求从西方到东德进行旅游和探亲的人(大部分是西德和西柏林人)每天必须用西方外汇向东德当局至少兑换25马克,比过去的13马克增加了几乎一倍,而6岁至15岁的儿童每天兑换7.5马克,过去则是免于兑换的。东德政府的措施大大限制了西德到东德的人员来往。对此,西德方面迅速作出了反映,指责东德政府“已经使两个德国的关系严重恶化”。
在这种形势下,两国首脑的会晤也就无法实现,但是双方的接触并未中断,随着西德同苏联之间的对话以及美苏会谈的开展,今年秋天又不断传出东西德领导人举行会晤的消息。
施密特与昂纳克六年前在赫尔辛基会议期间以及1980年5月在贝尔格莱德曾会晤过两次,但未曾举行过正式会谈。不过,十一年来东西德关系尽管有过曲折,但仍在时高时低地发展。西方舆论注意到,这种趋势甚至在发生了阿富汗事件以后,也并未受到很大的损害。1980年年初以来,两国政府官员的互访次数增加了。这些官员发表的讲话,调子友好。两国还制定长期的工程合作发展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西德官员访问东德的比较多,而阿富汗事件之后情况却有了颠倒。西方舆论认为,这表明东德这样做是希望从西德得到更多的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好处。因为西德是东德获得西方货币的主要来源。
在过境签证和修建公路等方面东德就可得到大量西德马克。据统计,整个七十年代,大约90亿西德马克流到了东德。
从西德方面来说,东德是它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每年的贸易额达100亿西德马克。西德在东德修建了大量工厂,如化工厂、钢铁厂、家具厂、肉类加工厂等。西德到东德的旅游者每年达300多万,电话往来已从过去的100万次增加到1,000万次。
当然,对西德来说,扩大两国的关系,更多地着眼于政治方面。用西方报纸的话来说,西德是“花钱搞好关系”。为了换取东德释放政治犯,改善东西德的通信联系,把原籍德国的人由东欧遣送回国等等。施密特说:“我们的最大兴趣当然在于正常化,特别是人员往来和旅行交通的正常化。”
此次施密特访问东德将同东德领导人昂纳克举行三次秘密会谈,主要议题是探讨如何进一步发展两个德国之间的关系和双边经济合作的问题。在施密特东德之行的前夕,这位西德总理宣称,他同昂纳克的会晤,是“一次弥补过去几年中两个德国之间关系遭受的损失的机会”,“应当设法在北约和华约之间确立一种‘信任准则’”。不过施密特强调他没有同东德签订任何条约的计划。西德政府发言人向报界也申述,对双方会谈,“不要抱具体期望”。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丹麦大选的结果
  刘绪民
丹麦政府因经济困难倒台不得不提前大选。大选中各政党提不出解救经济危机的妙法。长期来议会中两大派势力在国内问题上争吵不休。新选举没有改变双方力量对比。丹麦女王要求看守首相约恩森组织新内阁,看来新的一届政府很可能难产。
12月8日,丹麦举行了全国大选,选举结果,参加竞选的13个政党中,9个政党取得了议席。执政的社会民主党得票明显减少,议会席位由上届的68席减为59席。保守党的议席由22席增加到26席,自由党的议席由22席减为21席,议席增加最多的是社会主义人民党和中央民主党,各增加9席,两党分别获20席和15席。原首相约恩森已向丹麦女王提出辞职。
这次大选是约恩森首相在11月12日议会通过不信任案之后宣布提前举行的,本届社会民主党政府是1979年10月大选后执政的。按宪法规定议会每四年选举一次。由于社会民主党及其支持党在议会中只居1席多数,政府随时有倒阁的危险。社会民主党少数政府在国内政策上除了得到社会主义人民党和左翼社会主义者党的支持外,主要依靠基督教人民党、激进党和中央民主党等中间小党的支持。这次倒阁就是因为政府提出的一项经济改革方案没有得到它们的支持而造成的。
参加上届议会的共10个政党。在丹麦议会中分为两个营垒,以社会民主党为首的所谓左翼集团和以自由党和保守党为轴心的所谓右翼集团。两个营垒势均力敌。它们在外交路线方面基本上一致。绝大多数议会政党都赞成丹麦外交政策的“四根支柱”,即: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支持联合国和参与北欧合作。然而两个营垒在内政问题上却势不两立,尤其在如何解决经济困难问题上,长期争吵不休。
丹麦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它的工业原料和能源几乎全部依赖从国外进口。自1973年西方世界爆发“石油危机”以来,这个国家的经济一蹶不振,生产不景气、通货膨胀、债台高筑,失业剧增。严重的经济困难引起政局动荡不安。近十年来丹麦曾更换过6届政府。当前,丹麦又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经济困难。国家预算赤字达100多亿克朗,国际收支逆差达138亿克朗,外债已超过1,000亿克朗,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通货膨胀率约为10%。
这次竞选活动主要是围绕经济政策问题展开的。社会民主党以其被议会否决的一揽子经济计划作为自己的竞选纲领。该纲领主张挪用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来扩大生产投资和增加就业。而自由党和保守党共同提出的竞选纲领,强调通过削减公共开支、减轻企业税赋、降低工资增长速度等措施以逐步达到国际收支平衡和扩大就业。两派互相攻击。自由党和保守党方面抨击社会民主党的一揽子经济计划将导致税收大幅度增加,从而实际收入下降。社会民主党抨击自由党、保守党的共同经济计划非但不能增加就业,反而会加剧失业,引起社会混乱。丹麦政府长期来实行福利国家政策,高工资、高消费,这就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负担。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加深,丹麦经济恶化,福利政策增加了政府开支,财政赤字加剧,并年年出现国际收支逆差。结果只得靠借外债来弥补,使经济处于“深渊的边缘”。而这些政党谁也拿不出医治经济的灵丹妙药。
人们对频繁的大选已感到厌倦,对通过大选产生一个稳定的政府失去信心。选民情绪低落,不少选民没有参加投票,全国只有82.7%的选民参加了投票。有的报纸舆论认为,大选不仅解决不了经济困难,反而会推迟困难的解决。在当前面临严重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丹麦人民普遍希望能够有一个在议会里有着稳固基础的政府出来维持局面。然而,这次大选的结果表明,议会中两个营垒的力量对比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新的一届政府可能又是一个少数政府,而且看来将是难产的。


第7版()
专栏:资料

  丹麦的经济困境
自1973年石油涨价以来,丹麦政局的一个特点是大选频繁,平均每2年就有一次。其原因在于丹麦经济存在着致命的弱点,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经济困境。
资源贫乏、对外依赖性大是丹麦经济致命弱点所在。在它的4.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几乎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矿产资源。日德兰半岛中部虽有约4,000万吨褐煤的储量,但利用价值很小。七十年代中起,在北海大陆架发现并开采少量石油,但目前年产量只有50万吨左右,大约相当于年总需求量1,600万吨的3%,而且成本要比内陆开采贵15%。丹麦工业用的原料、半成品全靠进口,而工业产品的三分之一又需销往国外市场。1979年丹麦工业出口总额达507亿克朗,而工业用原材料进口就多达357亿克朗,能源进口尚未包括在内。丹麦人引以为自傲的发达的农业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欧洲经济共同体。要是没有共同体支撑,当前面临的困难更是难以想象。
丹麦人形象地把丹麦的经济比作是一只小舟,而把西方国家的经济比作是一支庞大的船队,在风平浪静时,丹麦这只小舟能随着西方这支船队平稳地航行,但一遇风浪,就东颠西歪,日子很不好过。1973年,石油价格猛涨,整个西方经济乌云密布,1974、1975年丹麦经济连续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1973年,丹麦的国际收支逆差只有4亿克朗。1981年多达138亿克朗,只得靠借外债来弥补,丹麦的净外债从1973年的187亿克朗猛增到去年年底的940亿克朗,平均每个丹麦人负外债18,400克朗,到目前为止,丹麦的外债已逾1,000亿克朗,仅年利息支出就达100亿克朗。
当前丹麦经济生活中另一个严重问题是失业队伍在迅速扩大。去年的失业工人达18万,今年已达27万,约占总劳力的10%。失业工人中,年青人的比例相当大,这给丹麦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安定的因素。
·吴泉大·


第7版()
专栏:答读者

  联合国经费和维持和平部队
问:看到昨天报上登载的关于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要求联合国将中国自1971年10月25日至1981年12月31日期间未付的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款项转入特别帐户的消息,有几个问题不了解,请简复:
(一)维持和平行动费和联合国会费有什么关系?
答:联合国的经费分两部分,一是正常预算费用,一是维持和平行动费用。正常预算费用,来源于会员国的会费,它是根据各成员国的支付能力按比例分摊的。分摊比例每三年调整一次。分摊率最高的是美国(25%),其次是苏联
(13%)。我国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分摊会费的比例有过几次变动。最初是4%,后来是5.5%,1980年起按国民收入数字和其他标准计算,重新确定为1.62%。
维持和平行动的款项,绝大部分是维持和平部队的经费。这部分款项,也是由成员国分摊,但比例不同于会费的摊派比例。分摊办法也根据每支和平部队的情况而有所差别。一般常任理事国分摊的较多。目前在塞浦路斯的维持和平部队,是由62个成员国和瑞士(非成员国)资助的。
(二)联合国成立以来共派出过多少支维持和平部队?
答:联合国共派出过7支维持和平部队。它们是:
1956年11月去中东的中东紧急部队;
1960年派往刚果(利)(现称扎伊尔)的维持和平部队;
1962年去印度尼西亚西伊里安帮助印度尼西亚从荷兰手中接管西伊里安行政权的维持和平部队;
1964年3月派往塞浦路斯为调解希腊族和土耳其族武装冲突的维持和平部队;
1973年10月派往埃及加沙地带和叙利亚戈兰高地的中东紧急部队;
1974年5月派往中东地区作为脱离接触观察员的部队;
1978年3月派驻黎巴嫩为监督以色列撤军和协助黎巴嫩政府恢复权力的维持和平部队。目前联合国仍有三支维持和平部队在塞浦路斯和中东地区。
(三)我国对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采取什么态度?
答:维持和平部队过去在超级大国操纵下,没有真正起到维持和平的作用,反而成了干涉别国内政,或者不分是非地偏袒侵略者一方的工具。为此,不少成员国都拒绝为此承担义务和缴付分摊的款项。
由于历史上和政治上的原因,中国过去对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一向持否定态度。对1973年以来联合国派往中东地区的三支维持和平部队都没有参加安理会对有关决议的投票,并且宣布不承担任何财政义务。现在,考虑到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与此相适应的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作用的某些变化,我国政府准备对今后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采取区别对待的灵活立场,将从明年1月1日起开始交纳现存的两支联合国维持中东和平的部队的摊款。 ·华·


第7版()
专栏:

美国研制生产了一种电子跑步器。图为跑步者在跑步器上作原地跑步,计数仪上显示出所跑的步数、速度和距离。


第7版()
专栏:

  全国“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问题讨论会”在南京举行
本报讯 全国“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问题讨论会”于12月上旬在南京举行。这个讨论会是由全国西欧经济研究会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的。来自中央有关部门及十几个省市的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70人参加了会议。讨论会就西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特点、形式和发展趋势以及西欧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一些国家的经济政策等问题展开热烈的实事求是的讨论。这是全国西欧经济研究会自建立以来举行的第三次全国性的专题讨论会,前两次讨论会分别讨论了西欧能源及欧洲一体化的问题。 ·及明·


第7版()
专栏:

  一条为扩张服务的运河
十二月七日,联合国大会特别政治委员会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取消开凿从地中海到死海的运河计划。
以色列开凿这条运河,是出于它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的需要。它企图通过在加沙地带开凿运河使它对阿拉伯领土的占领永久化。运河建成后可利用落差发电。尤其是运河将为在纳杰夫沙漠地区建立的核电厂提供大量的冷却用水。
加沙地带是以色列一九六七年侵占的阿拉伯领土,以色列根本无权在那里开凿运河。以色列的运河计划一旦实现,约旦在死海东岸的磷酸盐厂和钾盐厂有被淹没的危险。因此,以色列的计划一出笼,就激起了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民的义愤和反对。埃及、约旦等国在联合国也提出了抗议。十一月二十四日阿拉伯国家外长会议也一致决定对以色列开凿运河计划提出“严重警告”。虽然美国支持以色列的运河计划,但是,这次联大特别委员会以压倒多数通过的决议,表明国际社会和世界舆论普遍反对这一计划。从以色列一贯藐视国际正义呼声的记录看,以色列很可能要顽固坚持这一工程,但是,只要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民团结战斗,挫败以色列这一计划是完全可能的。
·许积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