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农村市场向工交财贸战线的挑战
  陆学艺 张凯旋
我国农业生产的加速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正通过农村市场向工交、财贸战线掀起了一场新的挑战。农村向城市提供越来越多的粮食和工业原料,要用工业产品去交换,农村急剧增加的购买力,要靠工业产品去满足。湖北省应城县农民杨小运超卖万斤粮,要求供应自行车的倡议,就是一个信号,它再次生动地说明,我国工业的广阔市场在农村,无论是轻工业或者重工业,将从满足庞大的农村市场的需求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有见识的工业领导人,应该把注意力转向农村,那里确实是大有可为!
农村市场兴旺,首当其冲的是供销、商业、粮食、银行等财贸部门。最近我们在山东调查,跟德州和商河两级财贸系统的领导同志座谈,了解了当前农商关系中的几个矛盾,主要是由于农村市场这几年突然爆发式地扩大,财贸系统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工作,远远适应不了新的形势。
第一,认识跟不上农村形势的发展,思想准备不足,计划与现实距离太大。1980年山东全省棉花空前大丰收,从333万担陡增为1,074万担,增长2.25倍。不少人认为这是老天帮忙,有关部门在作市场预测时,预计到1985年棉花的产量和收购,仍将维持1980年的水平。今年老天却不帮忙,连续干旱,但是棉花的收成超过去年。由于对农村市场继续扩大估计不足,在制订计划、设置机构、商品供应等一系列问题上就跟不上,造成被动。据德州地区银行行长反映,1981年回笼任务是6,500万元,投放计划是1,5 00万元,现在初步估算,9—12月份农产品收购总额为7.3亿元,扣除贷款、转账和9—12月份的银行现金收入,需要投放2.2亿元现金,比原定的投放计划多出14倍。这很可能象去年一样,造成收购、储运、加工、供应几个环节的紧张局面。这两年棉花大丰收出乎意料之外,明年、后年将怎样呢?老是处于被动地位总不行吧,应该有一个符合农业发展实际的估计。
第二,农村市场迅速扩大,收购跟不上,供应商品更跟不上。德州地区以往每年只收购40多万担棉花,1 980年突然增加到200万担,今年又要增加到250万担以上,一下增加了五、六倍,加上以往是一个队集体卖,现在包干到户,分户交售,工作量增加好多倍,因此收购力量严重不足。今年收购站虽然训练了一批验级、司磅、出纳等人员,收购点增加到1,1 04个,但每个站要收购1,1 00多户的棉花。去年在收购旺季,棉农几天几夜排队卖棉花,今年这种情况仍不能免。储运力量也不足,德州地区仓库最多能容100万担,而今年要收2 50多万担,大部只好堆在露天,遇上下雨刮风,愁煞收购站的同志。
最近山东省负责同志到德州检查工作,当地干部和群众集中反映了农民现在有四难:卖棉难、卖粮难、卖猪难、买工业品难。德州地区农民这两年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增加4—5倍(1979年为1.1亿元,1981年估计为4.9亿元),社会购买力剧增,但调拨商品还是按人口比例,按德州是困难地区的老章程往下调,而且今年实调的工业品比去年还少。到1981年9月统计,今年只能调进自行车54,000辆,缝纫机28,000架,比去年分别下降30%和21%。各种布匹今年预计只能调给1,650万米,而实际需要6,000万米,相差很多。三车(地排车、手推车、自行车)零件需要10万套,而计划调给只有0.24万套,连一个零头都不能满足。总之,商品的缺额太大。据银行测算,1981年德州全地区社会购买力为13亿元,加上历年节余的购买力3.64亿元,共有16.64亿元。预计全年可供商品为11亿元,差额为5.64亿元。1981年8月底全地区货币流通量为1.5亿元,商品库存总额为5亿元,货币流通量与商品库存量是1∶3.33。收购棉花后,货币大量投放,如不迅速增加货源,比例将下降到1∶2或1∶1.5,供需矛盾十分紧张。这反映出我们的工业生产、商业流通跟不上农村市场扩大的严重情况。好在现在农民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满意,对经济前景有信心,一面大量储蓄,一面把钞票当作财富储藏起来,从而减轻了市场的压力。据介绍:临邑县南关公社有户农民,十元钱一张的钞票已积存三斤多了。农民存钞票以斤两计,可见农民手中现金之多。农村市场供需矛盾如此紧张,总要设法解决,不能长此下去。否则会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市场的稳定。
第三,现有商业、供销、财贸的机构、体制不适应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德州地区原来经济贫困,商业服务很不发达,网点少、人员少。1979年全区537万人口,商业、饮食、服务、供销、物资部门的固定职工才29,822人,每个从业人员服务的人口为180人。如果以县为单位来看,那就更差,商河县50.3万人口,只有商业服务人员1,841人,每个职工服务人口为273人,这些职工还主要集中在县城、大集镇。农民为交售农副产品或买点日用品,跑几十里路是常事。
银行、金融部门不适应的情况更严重。德州地区银行职工平均服务人口是2,542人。县里更少,平均每个职工服务对象为3,500人。德州地区的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在农村的工作任务基本上是放贷和收贷,农民穷、储蓄很少。但自去年以来,农村富起来了,存款多了,加上服务对象变了,原来只对3万个生产队,现在要对 120万农户,原来收购农副产品时,多一半是转个账目,现在80%要付现金。工作量增加好几倍,人员忙不过来,常常结账到深夜。农民对储蓄要排队,存钱取钱要走好多里路,很不满意。
商业、供销、财贸的体制不适应农村市场发展形势,还表现在现行渠道少,环节多,国营企业一手统管商业。现在商业系统的基层商店是企业,领导部门是行政机关。企业搞好了,同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关,而行政领导干部捧的是“铁饭碗”,业务搞好搞坏与切身利益无关,因此很多重大问题长期解决不了。据介绍,一个稍大的业务问题,在地区内解决,要经过11个环节:某地区公司的业务员发现提出问题→业务科长→公司业务副经理→公司党支部→主管局主管业务的科室→业务副局长→局党组→财委→分管本业务的副专员→行署专员办公会议→地委书记、地委常委会。这11个环节中,有一个通不过,问题就解决不了。一个问题这样层层报批,不知延误多少时间,而商品市场的情况却是经常变化的,有些问题还未等批下来,情况已经变了,损失也已经造成了。
面对农村市场迅速扩大的挑战,工交财贸部门怎样改变这种很不适应的现状呢?
首先,要选派一批干部到各地农村去作调查研究,实地考察一下农村实行联产责任制后,近期内农业将有一个什么样的增长速度?能够提供多少农副产品,商品率将提高多少,农村的购买力将扩大多少,农民需要购买哪些工业品?等等。
其次,本身调整改革的步伐要加快。原来农业生产落后,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现在农村商品经济大步发展,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要求商业渠道畅通,交换活跃,供销及时。目前农村市场流通渠道狭小、堵塞和工业品供应不足的情况,一定要尽快改变。商业、供销、财贸体制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再次,目前在农村要下大力气增设收购、供销和服务网点,增加商业服务人员。这要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流通渠道同时并存,允许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改变国营商业一家经营的局面,把农村市场搞活,使商品交换发展起来。以前我们受传统的“重本抑末”思想影响,总以为种田的人越多越好;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直接从事工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而从事商业、服务行业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现在的商业、服务行业人员太少,实际上是妨碍了生产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不便。但是,商业、服务网点的增设,从业人员的增加,要改变都捧“铁饭碗”的办法,应主要增加集体和个体商业、服务人员。现在农村有剩余劳力,可以容许一部分人去从事商业活动,发展中小集镇,搞一些商业专业户,这方面是大有潜力的。


第2版()
专栏:

  稳定山林权属 改善管理体制
  广东整顿社队林场发展山区经济
据新华社广州12月9日电 为了搞好林业生产,广东省各地正在大力整顿和发展社队林场。全省现有社队林场1.49多万个,场员17万多人,经营林地3,440多万亩。它是国家用材林、经济林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区社队经济发展的靠山。
近两年,由于林场管理体制与农村现行的生产责任制不相适应,政策界限不清和重农轻林,影响了社队林场的发展。各地在调整中加强了领导,从改善经营管理着手,大力进行整顿。首先是稳定山林权属,对社队林场的山林权重新加以明确,发给证书。社队各级林场,谁办的归谁有,给予法律保护,任何人和单位不得侵犯社队林场的土地、林木。几家合办的,山权归几家所有。现在肇庆、惠阳、韶关三个地区的绝大部分县,发证工作已经基本搞完。有些山地报酬和投工分益不合理的,进行了调整,个别林场宜林荒地多,经营不过来,经过场、队协商,划出一部分由生产队交给社员承包,或分给社员作自留山。
各地在调整中,还着重从政策上处理好社队与林场、林场与场员的关系,改善林场管理体制,推行生产责任制。各地经过整顿,社队对林场普遍实行了定人员、定任务、定投资、定报酬,由林场包干,实行超产奖励。林场在完成包干任务的前提下,可以经营管理所属林地,自行安排生产,调配劳力,处理林场产品和分配收益等。林场实行独立核算。在林场内部,实行专业承包到组、到劳、联产计酬;不能联产的,实行定额计酬加奖励。林场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
为了促使社队林场的迅速发展,广东省各地狠抓“以林为主,多种经营,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方针的贯彻落实。现在,各地把抓好多种经营做为巩固林场的重要一环。有的林场种粮、油、果、药、茶、花等作物,有的养禽、畜、鱼、蜂、蚕,有的加工林副产品,还有的林场接受来料加工,开办林副产品商店。为了解决社队林场发展多种经营的资金问题,广东省各地采取了很多办法。省财政部门和农业银行向社队林场提供了借款和农贷。
目前,许多社队林场经营门路多了,自给水平提高了。


第2版()
专栏:图片新闻

  榆树县大豆丰收
吉林省榆树县82万亩大豆丰收,总产可达1.5亿斤,比去年增产70%。广大社员丰收不忘国家,踊跃交售大豆。到11月25日全县已交售大豆8,000万斤,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
新华社记者 姜兴国摄


第2版()
专栏:

为社员提供良种苗猪 促进家庭养猪发展
  凤桥公社集体猪场坚持养好母猪
编者按目前有些地方社员家庭养猪下降,和不重视饲养母猪有关;母猪减少,仔猪随之少而价高,势必影响养猪事业的发展。嘉兴市凤桥公社针对这一问题,抓好集体猪场饲养母猪,促进了社员家庭养猪。这个办法值得提倡。
本报讯 通讯员邵昶报道:浙江省嘉兴市凤桥公社坚持集体猪场养好母猪,为社员提供价格公道的良种苗猪,保证了养猪事业稳步发展。今年1至9月,全社已收购肉猪16,220头,计重26,114担,比去年同期增加3,851担。
去冬以来,市场上苗猪每斤要1.20元到1.70元,买一只小猪要半只肉猪钱,不利于社员养猪。凤桥公社由于集体猪场养母猪抓得好,每年给社员提供苗猪15,000多头,苗猪每斤售价 0.7元至0.85元。社员买一只20斤重的小猪要比集市上省十几元。人们说:“有集体畜牧场作靠山,再不用愁市场上小猪涨价了。”这样,社员家庭养猪并未减少反而增加了。
去年落实生产责任制时候,有的生产队认为办集体猪场不合算,想停办,公社党委认真总结推广办好集体猪场的经验,帮助建立不同形式的管理责任制,使这些集体猪场坚持办下来,越办越巩固。这个公社的集体猪场还重视培育良种母猪,由于坚持自繁自养,有效地切断了传染病源,多年未发生严重的猪传染病。


第2版()
专栏:

自己动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昌邑县兴建青少年之家
据新华社济南电 山东省昌邑县1,301个团支部中,已建立起992处青少年之家。这些青少年之家是广大团员青年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各种劳动,自筹经费办起来的。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村青年迫切要求丰富文化生活。昌邑县各级团组织号召团员青年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自己创建青少年之家。一年来,全县青年通过开荒种植、养殖、承包劳动项目、拾粪、回收废旧物资、拣矿石和复收粮食、拔晒青草等,共自筹经费33.2万余元。目前,绝大多数青少年之家都有了图书室、文化技术夜校、文艺宣传队、体育队、科研队,成了青年娱乐和业余学习的中心,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第2版()
专栏:

  雅鲁藏布江边村落出现藏式小楼
新华社拉萨电 新华社记者祖伯光报道:西藏农牧民村落出现了不少崭新的藏式两层楼房。这是记者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农村看到的新气象。
多年以来,这一带各族农牧民居住的是透风漏雨的旧房。这两年,党的政策在这里得到认真落实,群众生活逐步改善。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关心农牧民们的居住条件,组织工作队深入各社队帮助农牧民盖新房。米林县这两年就盖了新房1,700多间。珞巴族人民过去在封建农奴制度下曾被看作“野人”。在县委和驻军帮助下,现在这里已建起了“珞巴新村”。


第2版()
专栏:

  灾大人勤 一年翻身
  ——荆州地区恢复生产夺丰收纪事
江汉平原上的湖北省荆州地区,去年遭到仅次于1954年的严重洪涝灾害,农业大幅度减产,曾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如今情况怎样了?最近,记者到这里访问,只见一幢幢新建的红砖瓦房与绿树相映,成群的鸡鸭围着高高的稻垛嬉戏。社员家里堆放着还未来得及出售的稻谷、棉花、芝麻等农副产品。全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到灾前最好年景1979年的水平。
历史上的荆州地区是一个“十年九涝”的地方。解放前,多次洪水泛滥,“田地淹没,庐舍漂荡,人畜溺死无数”。活下来的人为了生存,被迫“背起三棒鼓,流浪在四方”。解放后,遇上较大洪水灾害,虽然消除了这种悲惨景象,但是,一次受灾,仍然得几年恢复。去年这里的洪涝,全区约有一半的耕地受涝,其中六分之一的田地颗粒无收。粮食、棉花、油料和经济作物大幅度减产。社员分配收入减少四分之一。数以万计的房屋倒塌,成千的耕牛死亡。
严重的灾害,并没有吓倒荆州的干部和群众。中共荆州地委和灾区县的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们发现大灾以后,困难虽然很多,但是,灾区人民并不灰心。他们迫切要求党组织加强领导,迅速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灾区各级党委根据灾区群众迫切要求,积极组织生产自救。荆州地委号召全区人民奋起抗灾,争取在一年之内恢复到灾前最高的1979年的生产水平。
荆州地、县党委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根据灾后实际情况,大胆地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措施。
——分洪区、溃口区和受灾严重的社队,由生产队暂时借给每户一至二亩“口粮田”,种粮种菜,自种自得,夏收后还给集体。
——允许社员自购船只和大型渔具,产权归私人所有,在遵守有关捕捞规定的情况下,沿湖受灾群众下湖捕鱼,自捕自食自销。集体渔业生产普遍推行包产到船的责任制。
——灾区工副业生产,除酿酒外,一律免税。
——改变过去水田和大宗作物不许联产到劳的规定,建立和完善生产责任制。
这些措施符合受灾后的实际情况和群众愿望,灾区生产自救活动很快开展起来。沿洪湖周围的洪湖、监利两县,高峰时每天上万人驾着五、六千只渔船下湖捕鱼、捞虾。公安、江陵、荆门等县根据各自的具体条件,组织社员打猎、挖藕、办砖瓦厂、办农村集市服务行业,或派出劳力外出搞运输、承包工程建筑和家庭副业。这样,每个劳力有事做,家家户户有收入。社员说:“政策活,门路广,人心定,恢复快。”洪湖县沙口公社是去年分洪的重灾区,去年受灾与1969年溃口受灾差不多。1969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抗灾强调统一行动,国家救济款没少要,两三年才缓过气来。去年受灾后,他们采取灵活的措施,门路大开,农业增产增收。
江汉平原,是我国的重点商品粮棉基地之一。正常年景,粮食产量接近湖北省的三分之一,棉花产量约占全省一半。今天,从地、县、社到社员家庭,筹划明年增产措施成了人们话题的中心。许多要求供应生产资料、科技协作的申请书不断送到生产资料公司和科研部门。工商部门决心为满足社员的要求做出贡献。人们信心百倍地走向新目标。
本报记者 田庄 罗重璋(附图片)
湖北省洪湖县沙口公社柳口大队四朱合队15户社员,今年生产了29万斤粮食,超卖18万斤粮。社员们将大批好粮运至粮站。本报记者刘心宁摄


第2版()
专栏:通讯

  夜宿车马店
  新华社记者 刘云山
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今年获得好收成,粮食总产比去年增长二成;油料总产比去年增长七成多。农村的繁荣,给集镇也带来了兴旺。不久前的一个晚上,记者来到这个旗萨拉齐古镇的车马店投宿,生动地感受到了社员们丰收的喜悦。
记者在暮色苍茫中来到车马店的时候,老远就听到里面传出庄户人爽朗的笑声。进店一看,宽敞的院子被进城来卖粮卖油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店堂里灯火通明,满屋子的人拉呱得挺热火。
车马店的老炊事员周二旦一边飞动着菜刀,一边乐呵呵地说:“俺在店里干了十多年,天天跟庄户人打交道。过去庄户人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膘得脸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多数人拿的是红(高粱)黄(玉米)面窝头,舀两碗开水就着吃;现在可不一般了,拿着白面馒头还嫌不顺口,还要到街上买块豆腐割斤肉,打二两白干。人家就图那个美气哩!”
“那算啥美气!”坐在菜案旁的一位叫贾满贵的瘦高个老汉有点不服气地说,“上一次进城来卖公粮,俺把儿媳妇、小孙孙、老姑娘一齐拉了来,饭馆里的烧麦、馅饼、锅魁,娃娃们想吃的都尝遍了。服务员一算帐,俺一次掏给他十几块。俺今年一家打了一万斤粮食,八千斤油料,光卖给国家的粮食、油料就是一万斤,进钱三千五百块,那场面才叫美气哩!”
“贾大个子,如今你肚圆了,兜鼓了,可前几年记得你进城拉返销粮时,在店里光吃点窝头。”服务员丁大叔“揭底”了。
这时,来自黄河边上十六股村的青年后生高兴宽接上话茬:“过去队里年年不分红。有次俺爹进城,说要领俺去开开眼。到了街里,一不敢进商店,二不敢进饭馆,兜里空空,怕看了眼馋。这回俺进城,一次就卖了三千多斤油料。”说到这里,高兴宽拍拍自己鼓囊囊的上衣口袋。“小伙子买啥好东西了,叫众人看看。”不知谁这么说。高兴宽倒实在,打开一个大大的包袱,里边全是衣服,都是时兴货。
满屋子的人好象都是老熟人,越谈越起劲,越拉越高兴。车马店的火炕似乎也烧得分外热,更显得店堂里温暖如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