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南斯拉夫通讯

富饶的斯拉沃尼亚
本报记者 黄炳钧
南斯拉夫六个共和国之一的克罗地亚,东部有块平原,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平均宽70公里,德拉瓦河、多瑙河、萨瓦河在它北、东、南三面流过。这块面积为11,090平方公里的沃土,称为斯拉沃尼亚,同伏伊伏丁那平原连成一片,历来是著名的“南斯拉夫粮仓”。
10月的斯拉沃尼亚,正是黄金时节。甜菜刚刚收割完毕,糖厂已经开榨。金灿灿的玉米也已登场,经过烘干机进入高大的混凝土粮仓。绿茵茵的苜蓿草长得满地遍野。勤劳的拖拉机手开始翻耕,准备种麦。翻起的黑土肥得象是能捏出油来。
在这样富饶的土地上,战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在奥西耶克市画廊里找到了答案。在当时画家的笔下,既描绘了富家田园诗般的生活,也刻划了褴褛的穷人和隔着玻璃窗对面包发愣的饥童。战后36年的和平发展,这块富饶的土地才真正为人民造福。斯拉沃尼亚在克罗地亚的总面积和总人口中分别占19.6%和19.4%,而今天它的小麦产量占该共和国的60%,玉米占50%,糖占100%,肉占50%。克罗地亚54%的农产品是斯拉沃尼亚生产的。
这里70万公顷土地上,相继建立了11个农工联合企业。它们拥有大批机械,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进行现代化的大生产。数量众多的个体农民以不同形式同它们合作和联合。
贝列耶农工联合企业那巨大的规模、先进的农业和发达的食品加工业,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它地处德拉瓦河北岸,延伸到匈牙利边境。它占地35,000公顷,其中种小麦12,000公顷,每公顷收65公担,7,500公顷玉米地每公顷平均产量达85公担干玉米粒,其中在2,000公顷的面积上,平均达110.8公担,这在南斯拉夫算是最高产量了。收割小麦时,现代化的麦仓每天能收3,000吨。小麦磨成面粉完全在密封的罐和管道里进行,车间里几乎是一尘不染。面粉除1公斤1袋供应市场外,在另一车间烘烤成香喷喷的各种面包。玉米粉碎后加工成混合饲料,饲料厂年产12万吨饲料。糖厂正在开足马力,每天处理甜菜4,500吨,年产糖53,200吨。奶制品厂每年加工牛奶3,200万公升,向市场供应鲜奶、酸奶和闻名全国的奶酪。肉类加工厂每年屠宰大量的牛、猪和鸡,在这里加工成香肠、火腿、成品菜、罐头肉。牲畜、家禽、牛奶,部分来自联合企业的畜牧场、养鸡场,部分是本地和周围的个体农民按合同交售的。200辆冷藏车加140辆拖车昼夜不停地将各种产品运往全国各地,有的出口欧洲一些国家。联合企业的会计业务已由电子计算机承担。这里40%的工人是熟练工人,还有20名博士和硕士,100名农艺工程师。
温科夫齐区的博林茨苹果种植园的规模同样令人赞叹。进了种植园是一条宽阔的马路,两旁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苹果树,坚实的树枝被累累果实压弯了腰,树下堆放着苹果箱,等待外运。我们乘坐的轿车放慢速度,走了足足有10来分钟,没有走到尽头。这种植园究竟有多大呢?经理告诉我们,长9公里,宽2—3公里,1,200公顷土地上整整齐齐排着28万株果树。苹果是主要产品,年产30,000吨,此外还有梨、桃、杏、葡萄等。这是南斯拉夫最大的果园。现在正计划要建一座果汁果酱加工厂,每年处理24,000吨水果,这许许多多在农田中拔地而起的加工厂改变着斯拉沃尼亚大地的面貌,也改变着农村人口的结构。战前靠农林业谋生的人占总人口的73%,现在只有27.7%了。但65%的人口仍居住在农村,出现了大批农工混合户。
斯拉沃尼亚之富饶还因为工业获得了稳步发展。工业在国民收入中已略高于农业。1907年就曾在这个地区寻找石油,但打出第一口井时已是1968年,现在这里的油井年产100万吨原油、3亿立方米天然气。香波日用化工厂供应全国洗衣粉的一半;德拉瓦火柴厂满足全国需要的75%。这里还有金属加工、服装、纺织等工业。这些工厂的共同特点几乎都是老厂改建后发展起来的,有些厂的底子只是手工作坊。而今天都装备了现代化的设备,而且其中50%是近5年内添置的。
最后我们来到斯拉沃尼亚的中心奥西耶克,这既是市又是区。除了有规模最大的奥西耶克农工联合企业等重要企业外,这里还是教育中心。奥西耶克大学设经济、法律、农艺等7个系,还包括5所高等学校,为本地培养各种专门人材。这个只有11万人口,25平方公里面积的城市,公园却占地30万平方米,是个绿色的城市。
斯拉沃尼亚是多么美丽又多么富饶!(附图片)
图为南斯拉夫拜沃德贸易市场一角,各种农产品应有尽有。
新华社记者 张焕文摄


第7版()
专栏:综述

美日贸易摩擦的新动向
温宪
在日本内阁改组后的记者招待会上,铃木首相强调说:“解决对外贸易摩擦问题也是十分要紧的,必须全力以赴”。
日本在对外贸易上同美国、西欧都有摩擦,而以同美国的摩擦最为紧张。
今年,日本对美贸易将有大约150亿美元顺差,是有史以来美国同任何一个国家贸易中所出现的最大逆差。美国商务部长鲍德里奇、农业部长布洛克、贸易代表布罗克、财政部长里甘、前副总统蒙代尔最近先后访问东京。他们指责日本的贸易措施是“不公平的、限制性的”,并多次警告日本,美日贸易逆差有“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危险。他们要求日本政府废除非关税壁垒,让美国商品能够自由进入日本市场。否则,美国就要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贸易问题可能变为政治问题从而影响两国关系。
但是,11月中旬,日本政府仍然拒绝了美国政府破天荒地用正式文件形式向日本提出的开放市场、对美国29种商品不征税、废除非关税壁垒的要求。
不过,随着美国政府继续施加压力,这次日本内阁改组后,铃木首相12月1日又表示,日本准备降低关税,废除非关税壁垒,“按国际标准纠正应该纠正的东西”。这使美日贸易摩擦的白热化终于有所降温。
日本是美国第二最大贸易伙伴。自1965年以来,美国对日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这种逆差1965年为3.3亿美元,10年后增至17亿美元,1980年更增加到99亿美元。日本不少工业品的劳动生产率和质量胜过美国。去年以来,美国的高利率又降低了日元的汇价,使日本的出口商品价格低廉,更富有竞争性。日本政府的某些贸易限制做法,也阻碍了美国商品的进口。以上原因都促使日本对美贸易顺差越来越大。
日本商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使美国经济不断受到巨大压力。“纺织品战”、“钢铁战”、“汽车战”、“家庭电器战”此起彼伏。目前美国的经济“衰退”正在深化。850多万工人被抛向街头,失业率已高达8%。竞争力很强的日本产品大量涌入使美国经济更加困难重重。
上述情况使美国国内要求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大大提高。由于美国经济短期内难以恢复,在生产效率、产品价格和质量等方面一时还无法扭转劣势,而里根政府又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对日本采取较多强调扩大出口、较少强调限制进口的方针。这使仍在继续限制进口的日本占了很多便宜。因此,美国国内要求限制日本进口的呼声越来越高。香港《远东经济评论》的一篇文章分析说,(美国的选择)就只剩下保护主义了,“不管保护主义采取什么形式……看起来它都是现在和将来先进国家贸易关系中不能逃避的一部分”。
不过,当前日本经济形势也相当严峻。今年7月到9月,它的经济实际增长率比前3个月只增加了1%,大大落后于日本政府原来的设想。日本国内消费市场产品销路不旺。现在支撑着日本经济局面的主要是出口贸易,国内市场越萎缩,日本就越加强对外倾销。这就必然加剧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日两国在经济上各有“苦衷”。信奉“自由贸易”的里根政府发现,“市场魔力”已越来越不利于美国,万不得已时,将只好乞灵于保护主义这一招。但是日本的对外贸易既是它的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谋求扩大对美国的出口在短期内也决不会有大改变。这就决定了美日贸易摩擦今后仍将时松时紧,改组后的日本内阁准备采取的某些缓和两国贸易摩擦的措施,充其量不过是一副暂时的清凉剂罢了。


第7版()
专栏:在外国报刊上

苏联为农业大伤脑筋
美国《时代》周刊11月30日发表一篇题为《苏联为农业大伤脑筋》的文章,从苏联农业歉收谈起,对苏联经济作了一些分析,摘译如下:
勃列日涅夫象一位年迈的售货员,阴沉沉地承认国营农产品的仓库货架上,差不多都是空空的。他担心的是,空空的货架意味着空空的肚皮,而空肚皮意味着人民的不满。他说:“食品问题从经济上和政治上来说,都是五年计划的中心问题”。
勃列日涅夫概述苏联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时,竭力向消费者作保证,声称:“没有什么比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更为重要、更为神圣的了”。他许下诺言,要全力以赴去克服似乎难以对付的经济问题。
他谨慎地不谈有关农业的数字。但美国农业部预计,今年(苏联)粮食只能收获1.75亿吨,比原定指标少6,100万吨,估计苏联不得不比往年进口更多粮食,大约需要4,300万吨。有的专家预测,农业歉收将引起经济上的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食品短缺、进口增加、产量削减等等。
虽然过去三年里,天气不好造成了农业歉收,但政策缺乏远见、计划不周也都严重影响了苏联农业。
浪费和低效率都是苏联制度中伤脑筋的问题。据西方农业专家估计,苏联农产品在运到市场前,有40%遭到损坏或被盗窃走了。其中有两个原因:运输效率低和缺乏贮存仓库。今年,苏联南方西红柿丰收,但因没有供运输用的包装箱,无法运到别的地方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经济学教授亚历克·诺夫在《泰晤士报》发表文章指出,“尽管对农业大量投资,但是见效不快。对农业的投资占总投资的约27%,比任何一个工业国家对农业的投资都要高得多。”
苏联虽有2,700万农业劳动者,一到收获季节,还不得不招募上百万的其他劳动者到地里劳动。同时,苏联机械化的速度也在降慢。今天,在苏联工业生产领域里,有40%的工资劳动者从事体力劳动。
(世绍编译)


第7版()
专栏:

不景气的西方民航业
肖厚德
一度生意兴隆的西方民航业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下,现正处境艰难。国际航空协会官员称1980年为民航史上的最不景气年。
据统计,国际航空协会所属100多家航空公司1980年营业亏损额达9亿美元。尽管今年旅客总数预计将比去年增加4%,国际航空协会总裁估计今年赤字将同去年一样,1982年赤字将上升为11.5亿美元。英国航空公司1980年赤字为2.6亿美元,今年至少达1.8亿美元。为此英航将被迫从其52,000名职员中裁减9,000人,并出售4架货机、12架客机,关闭1个训练中心和2个维修基地。泛美航空公司今年头九个月已亏损3.2亿美元。法航、英航自1976年启用“协和式”号客机以来亏损额达3.4亿美元。西德汉莎航空公司1980年亏损5,100万美元。
1978年国际航空协会所属民航公司曾分别赢利20亿美元。今天西方民航业为何面临如此严重的财政困境呢?这同近年来西方经济衰退有着密切关系。由于生产停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1980年的旅客量大大减少,而航空油价却由过去每加仑11美分,涨到116美分。此外,美元的坚挺和美国的高利率对美国以外的航空公司损害也很严重。
财政困难加深了民航同业中的竞争。近年来,各航空公司购买了不少宽体客机,飞机客座容量增大,而卖座率却在下降。现平均卖座率仅为60%。各大航空公司为了多拉乘客展开了“票价战”。泛美航空公司最近将纽约到伦敦的来回票价从526美元降至261美元,迫使其它民航也竞相削价。航空公司为了拉拢生意又给各旅行社订票处暗地给回扣,回扣率有的高达50%以上。“票价战”反过来又使航空公司收入减少。


第7版()
专栏:

欢乐的象会
丁好德 杨群
泰国素辇府每年11月中旬要举办一次象会,今年在素辇的旧飞机场举行。
表演开始后,象群在骑师的率领下,绕场一周,与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许多地方的观众见面。有100多只大、小象参加今年的表演。
素辇地处泰国东北部的呵叻高原,位于曼谷以东450公里,境内以他敦县的象为最多。居住在这里的岁族人,多以猎象和养象为业。
捕获野象是一种危险的职业,捕象队常常有上百人和几十头象,出发前要举行宗教仪式。作为象会主要节目的“猎象”,重现了岁族人民捕象时的紧张场面,使人们了解到岁族人的勇敢和智慧。
第一个节目是由大象表演拾东西。工作人员把塑料盘子、汽水瓶、香蕉等按相等距离摆开。根据规则,大象应该将拾到的这些物品一一交给骑师,先拾完者为胜。一声哨子响,7只大象奋勇向前,你追我赶,将拾到的物品用鼻子交给骑师。可是在拾到香蕉的时候,没有一只象把它交给自己的主人,而是不约而同地送进了各自的嘴里。这引起了观众的哄堂大笑。
大象跨越人体的表演,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象是很机灵细心的。十几名胆大的观众自愿参加表演。他们平躺在地上,彼此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在象师们的指挥下,一队象向这些“演员”走去。这时观众都不免为这些志愿者捏一把汗。只见象选择躺着的人之间的空隙,一一从人身上跨过。当最后一只象从人身上平安跨过时,鸦雀无声的场上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大象对自己的表演也颇感得意,不断晃着鼻子,向观众表示感谢。
节目一个比一个精采。最使观众感兴趣的,是大象的足球比赛。12只大象按红、白分成两队,每队各有前锋、后卫和守门员。比赛一开始,争夺就很激烈。后卫用大脚传球;前锋带球射门;双方的守门员都忠实地守卫在30米宽的球门前,寸步不离。这个别开生面的节目,引起观众的阵阵掌声和欢笑声。
大象素有林中之王的美称,力气很大。到底有多大,可以从象会中大象与人拔河比赛中得到答案。开始由50名壮士出阵同它拔河。哨声响后,大象似乎没有出什么力,就胜了头一局。加到90人,也失败了。最后,加到100人。一声哨响,只见大象前腿下跪,一声长吼,随着它庞大身躯慢慢地往前倾斜,100名壮士被向前拖了一两米远,只好向它拱手认输。
最后一个节目是象战,它使象会达到高潮。骑师们将自己打扮成古代战士,手持钢刀,扬鞭策象,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土,与侵略者展开激烈的战斗。这时候,场地上烟尘滚滚,刀光剑影,杀声连天。望着这十分壮观的景象,想起了素辇府府尹在象会开始时的讲话。他谈到举行这次象会的宗旨时说:“我们举办这样的象会,不只是为了娱乐,还要告诉人民,象是可爱的,大家要爱护它,爱护整个大自然。同时,也使我们人民不忘古代我国人民的战斗精神。在当前边境局势紧张情况下,要树立保卫国土的决心和战而必胜的信心。”(附图片)
图为象战一景 杨群摄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一万五千年前微生物复活
据报道,苏联科学家最近使一批15,000多年前的微生物复活。
这些古代微生物是从南极大陆苏联“东方”考察站一个钻井中深300米处的冰层里取出的。苏联科学家把这些微生物连同冰标本一起取出,放在特制的封闭容器内,逐渐加温融化,并使这些微生物复活。报道说,这个钻井是用热力钻具钻的,钻具事先经过了消毒,因此,这些微生物不可能是从大气中或从地上带进钻井的。
参加南极考察的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人员佐季科夫说,就其各种特征来看,这些古代微生物同某些现存的微生物变种没有多大差别。
据专家计算,“东方”站一带冰层最厚,几乎达到4,000米。苏联科学家认为,在冈瓦纳古陆分裂成包括南极洲在内的几块大陆以后,南极大陆的气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南极洲周围出现了巨大的寒流环,它切断了温水的来路。此后,南极大陆上的冰层日益增厚。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上埃及可能在一万八千年前出现农业
埃及、波兰和美国的一批科学家根据最近在埃及获得的考古发现认为,上埃及地区可能在18,000年以前就已出现农业。
这批科学家在埃及的阿斯旺附近发现了大麦穗和大麦粒的遗迹,并确定它们的年龄为18,000年。距此不远的地方,他们又发掘出用以磨碎大麦粒的石头。这些石头的年龄为14,000年。
据报道,如果这些发掘物的年龄得到最后核实,那么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的时间就提前了五至六千年。
(本栏除署名者外均为新华社稿)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美洲最古老的村落
一批考古学家最近在距秘鲁首都利马30英里的帕洛马发现了美洲最古老的村落。在这个村庄的遗址发掘出人的骨骼和原始居民点。
帕洛马气候非常干燥,有利于人的尸骨和人工制品的完好保存。村落的房屋废墟说明,7,700年以前,帕洛马有六、七户人家居住,到5,000年以前就增加到20户。迄今,考古学家已经从56所房子里挖掘了220多个骨骼。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考古学家拉米罗·托马斯说,此村落的发现对促进安第斯山区的考古工作和早期农业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元)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三十五亿年前的迭层石
津巴布韦大学地质系的学者们,不久前在穆尚迪克国立公园中部的石灰岩中发现了迭层石。据推断,这些迭层石的年龄约为三十五亿年。
迭层石是由红藻、蓝藻及其他微小藻类在生长或活动过程中分泌和沉积的钙质所造成的生物沉积结构。它们由许多细微的层理组成,常形成石灰岩礁,发掘出的迭层石已送到化验室作进一步研究。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完整的须鲸头骨化石
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的一位地学研究员在富士山麓的山梨县附近发现一个比较完整的一千五百万年前的须鲸头骨化石。
根据推算,这条须鲸约有五米长。据说,这样完整的须鲸头骨是比较少见的,它是研究须鲸进化的宝贵资料。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旧石器时代陶制人像
苏联考古学家前不久在南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发掘出一个陶土烧制的人像,据确定,其制作年代为纪元前一万三千到一万六千年前,属旧石器时代。
这个人像是在萨彦—舒申斯科耶水电站工地中发现的。在工地四米深处发掘出一个很厚的文化层,其中有篝火遗迹,兽骨、原始狩猎部落使用的石器等。(附图片)
图为古罗马人时的烽火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