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工作研究

要重视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
游心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家对教育的投资也逐步在增加。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讲求教育投资的经济效果,增强计划性,避免盲目性,加强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
必须及时调整重工轻农、重理轻文的矛盾
正确进行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过去我们不重视人才需求预测,除主观认识上的原因外,主要还是由于指导思想上出了偏差,缺乏比较符合实际的经济建设计划,当然也就不可能对人才需求有什么科学的预测。其次,必须认真分析影响人才需求的各种因素,如社会制度,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干部制度,劳动制度,人口增长率,以及高校培养能力,培养周期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制度和由经济水平决定的经济结构。我们在建国初期,为了加速摆脱经济落后的状况,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重工业。这就决定了当时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也是以培养工矿交通等技术人才为重点。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各科类招生比例为:工科占42.86%,师范占26.14%,医药卫生占10.29%,理科占6.43%,农林占4.57%,文科占4.28%,财经占2.86%,政法占1%,其他占1.57%。当时确定这样的科类比例,是完全必要的。可是后来我们并没有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这种重工轻农,重理轻文的科类比例;在理工科中,又只注意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人才的培养,长期忽视轻纺工业人才的培养,以致造成高等教育内部比例严重失调。近几年虽有所改善,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这种情况。1981年全国高等学校各科类招生比例,理工科仍占40%左右,文科只占0.78%(不包括综合大学文科),财经占3.23%,政法占0.64%,只有农林有所增加,占7.21%。这种由重型经济结构所决定的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已经相当突出,如果再不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就将严重障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要为集体所有制、农业轻工业和中小企业培养人才
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人才需求的影响极大。经济结构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有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济组织结构、劳动就业结构等等。要做好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就要分析这些结构及其变动发展的趋势。
如所有制结构,我国今后不仅在农村,而且在城市都要继续巩固和发展集体所有制。如何为集体所有制培养各种专门人才,是我们今后发展高等教育中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过去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只注意面向全民所有制。于是就出现一个矛盾,一方面集体所有制需要的大量专门人才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有些专门人才(主要是农业技术人才)由于全民所有制单位需要量有限,因而发生分配上的困难。随着各种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和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广大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当然这里涉及的问题很多,但从培养人才方面说,今后就不仅要考虑全民所有制的需要,同时也要认真考虑集体所有制的需要。
再如产业结构,今后我国的国民经济将由重结构逐步改变为轻结构。过去高等教育结构由于受重结构的影响,在农业轻工业方面培养的人才是很有限的。全国轻工业系统1978年有技术人员81,500人,占职工人数的0.78%。轻工业按行业可分16大类,需要40多种专业技术人才,而培养这些人才的高等院校则极少,如制革,全国只有一个轻工业学院有这种专业。农业技术人才缺乏的情况更为严重。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考虑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又如技术结构,今后将是自动化、半自动化,机械化与半机械化相结合,还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上,要注意面向中小企业,大量培养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的一般科技人才和管理干部。为现代化大企业服务的,专搞尖端科学技术的人才,只能是少量的。在学校的类型结构上,也要多样化,要多办一些学制比较短的专科学校。不论是哪一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都要根据技术构成的状况,确定一定的比例关系,做到各种人才成龙配套。此外,随着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今后我国经济组织机构将逐步实现专业化和协作化,要大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这就需要有大量财经和企业管理人才。
总之,自觉地根据生产发展的水平和由此而引起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做好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从而建立起相应的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结构,这样的高等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要做好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还要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对人才的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可提供劳动就业,包括能为各种专门人才提供劳动手段的实际和具体的需要。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目前每年可安排劳动就业的人数是有限的,对各种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劳动就业联系起来考虑。同时,还要估计到能不能为各种专门人才提供必要的劳动手段和工作条件,这对于一些从事尖端科技工作的人才来说尤其重要,否则就会造成人才培养和使用上的浪费。在制订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计划时,如果只讲需要不讲可能,就会造成盲目性。同样,如果只讲抽象的需要,不讲具体的需要,也会造成盲目性。


第3版()
专栏:

领导重视 措施得力
解放军总医院积极培养中青技术干部
本报讯 通讯员马继红、记者刘时平、翟启运报道:从1978年以来,解放军总医院把培养中青技术干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一大批中青技术干部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全院技术力量长期不衔接的现象初步改变。
解放军总医院老专家、名教授较多,技术力量比较雄厚。但是,经过十年动乱,中青年业务技术跟不上去,而专家、教授大都年迈体弱,平均年龄在六十六岁以上。老一辈专家、教授的医疗技术如何传下去,做到后继有人,这是摆在医院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1979年初,一位骨科教授突然逝世而引起骨科一度处于被动局面的教训,使院党委进一步认识到培养中青技术干部队伍的重要性。
解放军总医院从97名解放初至195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选拔了30人作为技术接班人选,采取专家带徒弟的方法,进行在职培养;从160多名1959至1968年毕业大学生中,选拔了46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定向发展;对于“文化大革命”中毕业的学生,经过推荐考核,选拔了33人,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补习,使他们在业务技术上尽快赶上去。
院党委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培养计划、思想教育、外语训练以及学习工作环境等十个方面,提出了培养中青干部的具体措施。三年来,全院送出国学习的中年技术干部15名,组织到兄弟单位进行专业对口学习的达187人次。
不少老专家、名教授把培养中青技术干部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身体力行。心肾科主任黄大显对科内的各茬技术干部,个个有具体的培养计划和定向目标。耳鼻喉科主任姜泗长亲自给五个中年副主任分别联系了地方医院,带他们参加学术交流。做手术时,他经常让中年人做主刀,自己甘当助手。
三年多来,解放军总医院原定的30名中年技术接班人中,已有27名定为副教授和副主任军医;46名重点培养对象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成为本专科医疗科研的重要骨干;33名补习人员,经过29次正规考核,平均成绩为88.7分。1980年,全院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学术文章381篇,中年技术干部占283篇,其中重点培养对象占159篇。在全院1980年获得的27项科研成果奖的实验中,中年技术干部起了主要作用。


第3版()
专栏:杂谈

从一位教授入党谈起
柯严
吉林大学一位教授申请入党,党支部同党内外群众酝酿讨论,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有的同志认为这位教授已经基本具备了党员条件,可以吸收入党;另一些同志认为,这位教授出身不好,骄傲自满,不同意吸收入党。党支部经过全面考察,确认这位教授已经基本具备党员条件,结合宣传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针对不同意见,摆事实,讲道理,统一了认识,发展这位教授入了党。近几年,吉林大学在教授、讲师、助教中,发展党员60名,许多人都经过这样酝酿和讨论。
吉林大学的经验十分可取。
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在群众甚至党员中,有些人对于吸收知识分子入党,有这样那样的偏见,并不奇怪,问题是基层党组织采取什么态度。吉林大学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态度是积极认真的,严肃负责的。他们碰到不同意见,不姑息,不回避,而是按照党的政策原则,积极做工作,使问题顺利解决。与此相反,如果在遇到不同意见的时候,顾虑重重,口头上研究研究再说,实际上一推二拖三不管,其结果往往是错误意见占上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就很难落实。某学院一位教师申请入党,党支部经过全面考察,认为他已经基本具备了党员条件,但群众中有人认为这位教师有两个亲戚在1957年被划成右派(现已改正),表示不同意他本人入党。党支部明明知道这个意见是不对的,却怕人家说自己“立场不稳”、“偏袒知识分子”,不敢拍板,也不对少数同志做工作,这位教师的入党问题便被搁置起来,迄今未能解决。应当说,这个基层党组织在处理知识分子入党的问题上,不仅是软弱无力的,而且是失职的。
“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组织要在群众中肃清“左”的影响,教育群众,正确对待知识分子的入党问题,关键还是要自己首先肃清“左”的影响。


第3版()
专栏:卫生与健康

花生与花生油
马文飞
花生被人们誉为“植物肉”,含油量高达50%,是大豆的两倍多,比油菜籽高20%以上。花生所含的蛋白质,在30%以上,相当于小麦的两倍,玉米的两倍半,大米的三倍。花生的蛋白质被人体的吸收率约90%左右,一些动物性食品,如鸡蛋、牛奶和肉类等,都不如花生。花生米的含热量,比鸡蛋高40%,比牛奶高200%。花生中还含有各种维生素卵磷脂、蛋白氨基酸和胆硷等。可见,花生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而又比较全面。
花生也是一味良药。它有健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和清咽等功效。适用于营养不良、脾胃失调、咳嗽痰喘、乳汁缺少等症。花生米、花生衣、花生壳和花生油等,都有药用价值。特别是花生米外面的红色薄衣,是有效的止血药。花生壳也具有降压、降胆固醇的作用。
花生油,含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等。特别是亚油酸有供给热能、促进人体发育、生理调节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花生油中还含有生育素、凝血素、磷脂和植物甾醇。因此,食用花生油,不但养分高,而且由于它有降压、降低胆固醇的作用,所以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宜长期食用。
值得提出的是,花生与花生油都易污染黄曲霉菌,此菌可产生致癌的物质——“黄曲霉毒素”。因此,食用霉坏、变色的花生米应严格注意。发现花生米发霉,可先用水洗净、晾干,再用油炸至八成熟,加盐再炒至熟;或用砂炒,加盐煮熟。如花生油被污染,可在热油中加盐,熬至冒烟,达到消毒的目的。


第3版()
专栏:卫生与健康

积极预防脑出血
首都医院 李舜伟
脑出血(脑溢血)对人的生命威胁很大。目前在卫生组织较完善的国家,对脑出血的防治是很重视的。
有人以为老年人摔倒后,容易引起脑出血。其实,由于头部摔伤而引起的脑出血,是属于外伤性颅内出血,需要外科紧急处理。而绝大多数脑出血是因为高血压引起的,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血压是人类的大敌。如果高血压病人不经常吃药来控制血压,长此以往,脑内小动脉的血管壁会因高压的冲击而逐渐丧失弹性,肌肉层慢慢退化,结果在血管壁上出现一个个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小鼓包,称为微动脉瘤,这些是血管壁上的薄弱点,一旦血压突然升高,很容易破裂,血流到脑子里,就形成脑出血。
急性期脑出血病人的治疗,以止血和降低颅内压为主。降低血压是止血的前提,好比把水龙头关小一样,使血不再从破的血管里流出来。当然也不能降得太低,以防止脑子里缺血。由于出血,头颅里的体积增加了,压力也就升高,结果往往会压迫脑组织,造成脑疝—急性期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须用脱水剂来降低颅内压。
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出血的关键。高血压病人必须按时按量吃降压药,定期复查血压。其次,要避免过度的体力或脑力劳动,注意劳逸结合,保持情绪稳定,多吃蔬菜水果,使大便通畅。第三,高血压病人如果有头痛、头晕、半身麻木或肢体无力等症状,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第3版()
专栏:

“圣手牛医”——蔡逊让
六十五岁的蔡逊让是云霄县下河大队远近闻名的“圣手牛医”。
他经验丰富,病牛经他医治后,能迅速恢复健康。世坂大队有一头公牛,胆脏发病,让一个兽医治了40多天,花了80多元没治好。后来,经蔡逊让诊查后,只开了一帖中草药,病牛服下后,病情就逐渐好转。社员们钦佩地称他为“一帖灵”。
老蔡不但治牛“一帖灵”,治马治猪也是“一帖灵”。有一次,一支部队路过这里,一匹马口吐白沫,卧地不起,战士们急得团团转。经老蔡仔细观察,并向战士了解了这匹马的病史,诊断是劳累过度,肺病复发。他开了一帖中药,灌到马嘴里,几个钟头后,这匹马站立起来走动了。
老蔡医术高明,但从不“留一手”,只要有人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接待,耐心传授。在他指导下,现在村里许多牧童不仅学会识别中草药,还学会防治四季常见的牛病。(附图片)
福建省云霄县下河公社下河大队老牛医蔡逊让,在检查母牛的健康情况。


第3版()
专栏:

瓶栽银耳创新法的姚淑先
姚淑先在初中读了二年书,就回到家乡古田县前坂大队参加了农业生产。一九六九年的一天,他在野外发现一株枫椿树上长出一朵七层的大银耳,一称有五斤重。他想,食用菌既能在树上生长,不可以进行室内人工生产吗?从此,他省吃俭用买了许多有关书籍,组织了一个真菌组,进行科研活动。
开始,他们参照外地经验,试验了几种银耳的栽培方法,都没有成功,真菌组也散了伙。但是,老姚仍坚持研究,建起了土灶,进行高温消毒,减少杂菌感染,终于瓶栽成功了,后又经过实践,改瓶栽为塑料袋栽。今年,全县瓶栽银耳产量近四十万斤,总产值达四百多万元。(附图片)
福建省古田县前坂大队姚淑先(右),坚持试验研究银耳的栽培方法,这是他和农业技术员一起观察分析真菌的生长情况。


第3版()
专栏:

“种田布告”的创制者林元玉
建宁县许多干部社员家里的墙上,都贴着一张“水稻栽培六对口表”。表上编列了全县不同类型地区的水稻品种安排、秧龄、育秧方式、播种量、播种期等多项内容。这张表格简单、明确、实用,社员都把它称作“种田布告”。这张表格的编制者是当地的农业技术干部林元玉。
1962年,林元玉从福建农学院毕业分配到建宁工作,他发现建宁地处武夷山风口,经常形成早春寒、五月寒和早秋寒,给水稻生产带来致命的危害。要想把建宁县水稻搞上去,就必须避过这“三寒”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除刻苦钻研栽培学、土壤学和气象学外,还查阅和整理了解放以来全县的气象资料,掌握了许多数据。他首先在桐元大队反复实践,初步总结出水稻栽培“六对口”的科学方法,使这个队的粮食从五、六百斤,提高到近千斤。而后,又同其他农技人员一起,深入调查了全县 80多个大队,正式提出水稻“六对口”的栽培技术,并设计了这张表格,在县内全面推广。为了便于当地群众掌握,他还举办了培训班,对全县生产队长和技术员进行培训。(附图片)
林元玉(中)在修改“水稻栽培六对口表”。


第3版()
专栏:

花生高产的探索者——郭盛建
郭盛建从晋江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同安农业局工作。当时,他看到县里的春花生单产每亩只有250斤左右。于是,他就到黎安大队同农民技术员戴红番一起调查研究,发现花生低产的原因之一,是“土猴”虫害严重,造成花生缺苗。他连续搞了两年试验,创造了根治“土猴”的方法,成效显著。之后,老郭又针对当地缺少花生良种,密植规格差,土地利用率低等问题,引进良种,改稀播为密植,并推广花生追肥新技术。这一来,全队近千亩花生平均亩产达到了350斤。
1970年,老郭调到巷东公社任农业技术员,又抓了良种、肥料等重点改革,使花生的产量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特别是许厝大队种植的720亩春花生,平均亩产达到了500斤,使当地群众开阔了眼界。(附图片)
郭盛建(中)正与大队科技组一起探索提高花生结实率问题。


第3版()
专栏:

海滩育桔能手——陈正华
冬季,来到长乐县沿海风沙地果园,只见一片片柑桔树簇红拥翠,果实累累。这一海滩育桔的成果,与当地的果树“专家”陈正华是分不开的。
1967年,大鹤大队在风沙地试种柑桔,未获成功。社员们听说鹤上公社有一位种桔“行家”叫陈正华,于是,就请他“出山”加以指导。老陈到海边一看,发现柑桔园附近没有树林,风沙袭击了柑桔树苗,造成机械损伤致死。他建议大队选择沙滩上已经种植木麻黄的地方开辟柑桔园。建议被采纳后,他随即在丛林中搭了个草棚,吃住在那里,探索柑桔园该辟多大面积,周围林带需要多厚,才能既防御风沙又保证日照充足。他在海边观察气象,没有任何仪器,就自制小旗,判定风力风向。有一次,强台风袭来,树木吹折,草棚欲坠,他仍坚持边观察边记录。经过一番艰苦的工作,终于找出了风向的规律、应植林带的厚度,以及开辟桔园的位置。
陈正华身居沙滩草棚,整整六年,和干部社员一起,研究解决了果园防涝、防旱、防高温辐射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促使果树正常成长。现在,长乐沿海风沙地种柑桔的面积已发展到2,600多亩,10多个品种,亩产一般都达6,000斤左右,产量最高的,亩产达10,500多斤。(附图片)
在福建省长乐县沿海风沙地果园里,陈正华(左)与农业技术员一起观察沙滩柑桔果实的大小。


第3版()
专栏:编后

重视农技战线上的“小人物”
我国农技战线上,有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们长期战斗在生产的第一线,生活在广大农民之中,终年累月同大自然打交道,熟知天时、地利和动植物的特点,善于抓住当时当地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和多种经营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某些技术问题,因时、因地地加以研究,想出解决的办法。
这批农技战线上的“小人物”,在全国为数不少,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切不可轻视。农业靠科学,要靠得上,靠得住,就必须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在农业战线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欢迎读者来信推荐这样的“小人物”,让他们同农林科学家一道,在党报上占有一席之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