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从下面来体会
  尹筝
邮电部的正副部长们相约订了一条制度,每人每月在工作之余办几件事。比如:亲自打两次长途电话,体验一下需要多长时间接通,音质、音量和服务态度如何;亲自打两次市内电话,看需要拨多少次,有无错号、串话、中断的情况;给外地的熟人发一封信,注明发信日期、时间和投寄邮局(邮筒)地点,请收信人接到后填上日期、时间再退回来,看运转经过了多少时间;再在市内发一封信,等等。
这倒是一种颇为别致的检查工作的方法,也许效果更要实在些。
一个领导机关把工作部署下去之后,到一定时间总要检查执行状况的。通常的办法是召开会议,把下面的同志找来汇报。深入一点,就是领导干部走出办公室,到基层去实地检查。这些无疑都是有作用的,能够发现问题,推动工作。但是也可能有不足之处。最主要的一点是:由于上下级的关系清清楚楚,检查的目的十分明确,总有些不那么实事求是的人,在上级面前,做作、矫饰、含混乃至虚夸,使领导者得不到真实的情况。
邮电部的领导人在正常检查之外,采取这种以普通用户身份出现的检查办法,显然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实实在在的情况,把问题抓得更准。拿起电话,喂喂几声;一封书信,邮筒一递,只要不报官衔姓名,或者作出特殊标志,那就会象生活本身一样经受着检验,没有打扮、剪裁、加工,从而显露出全部真实面貌。这样来看看我们的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的诚意、效果究竟怎样。这种从下面来体会的做法,大可补从上面去检查之不足。
其他各行各业的主管人员可不可以也这样做做呢?例如,提起菜篮排排队,在医院挂号处的窗口打打交道,挤一挤公共汽车,同工人坐在一起听一听报告……我认为不妨试一试。如果仅仅在办公室、会议室里议论改进工作作风,即使是有严格的要求、频繁的督促,到底还是隔了几层的。用服务对象的姿态去亲身感受一番,体会就全然不同了。满意之处,恼人的地方,都是可靠的。一般群众感觉到的,他也感觉到了,由于他是领导,具有较高的认识,又具有更多方面的经验,这感觉所产生的效果又会较一般人为深刻。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指导工作,自然是有根有据、有的放矢,因而也更是有力量。


第8版()
专栏:

  访问兰考
樊发稼
刚过完中秋节,首都三十多位作家、诗人和文学编辑,在中国作家协会的安排下,分赴河南、山东两省农村深入生活。我们一行19人由老作家舒群同志带队,来到豫东的兰考作短期访问。
兰考曾经是黄河故道,历史上,汹涌的黄水曾几次将它沦为一片泽国。兰考旧称兰阳,自古以来风沙肆虐,土地贫瘠。据《兰阳县志》载:当年秦始皇东游到此,“昏雾四塞不能进”,便改名为“东昏”。
多少年来,这里是“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见种不见收,农民饿断肠”。
解放后的六、七年中,兰考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光景逐渐好转,生产不断上升,但是,好景不长。大跃进,大兵团生产,大炼钢铁,大食堂,大刮共产风,……一系列的“大”,把兰考人民坑苦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搞得人心惶惶。“运动挨运动,小四清,大四清,接着来了红卫兵”,“斗干部,批群众,人人心里惊,生产咋能往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兰考每年有数万人流落到平顶山、新乡以至陕西、四川等地要饭谋生,有的就死在异乡。然而,在那些是非颠倒的年代里,平均每年吃国家统销粮近2,000万斤的兰考县,居然是河南省第一个“大寨县”!
嗳,还是让我们翻过这一页页令人气愤和辛酸的历史,看看兰考今天的新面貌吧!
我们先来到城关公社余寨大队访问了该队第五生产队的社员刘廷贺家。刘廷贺,朴实、憨厚、勤劳,一个典型的中国老农民的形象。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贫困生涯,在他的脸上刻下了道道皱纹,其实他今年才五十八岁。我们的突然来访,似乎使他感到有点不知所措。但当他向我们介绍这几年生活的变化时,却抑制不住发自内心的激奋和自豪。他家共有10口人,1975、1976年,曾举家到外地要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家却一跃而为富户。我们走进屋子,只见大囤小囤,装满玉米、麦子、绿豆、小米……堂屋的墙上,挂着“富裕之家”、“致富光荣”、“发展生产先进户”等镜框和奖状。去年,他家从生产队包了45亩地,扣除按包产定额规定应上交的外,共收小麦3,300斤,玉米7,000斤,花生4,000斤,杂粮600斤,红薯3,000斤,黄豆2,900斤,干枣300斤。现在两匹骡子、三头牛,还喂了两口大肥猪。他家还兼搞一些副业,如用白蜡条编篮筐,每年还可收入数百元。总之,日子过得挺红火。
象刘廷贺家这样的富户,在兰考不是个别的。我们访问过的社员家,绝大部分都在这一、二年内盖了新瓦房;凡新结婚的,几乎都置办了钢丝床、大小立柜、缝纫机等,自行车则家家都有,有的还有好几辆。
兰考农民过去衣衫褴褛,现在那种状况不复存在了。许多农民都穿上了新衣服,姑娘们穿上了自己喜爱的花衣裳。据统计,兰考县销往农村的化学纤维、涤纶、混纺,1979年为58万米,1980年为114万米。
在兰考的短短几天,无论访问生产队、社员家,还是同县委领导干部交谈,我们都接触到、听到一系列的对比数字。每一个对比数字,都说明兰考在变,人民的生活在变,向着富裕变;物质在变,精神在变……这种令人欣喜的变,进行得这样迅速,成效又这样显著。地,还是兰考的地;人,还是兰考的人,怎么会出现这样奇迹般的变化呢?
兰考的干部、群众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们:春风化雨功在党!兰考的变化,全靠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好,全靠党的农村经济政策英明正确!
1978年,城关公社书记张宗周根据枣树包产获得丰收的经验,开始在粮食作物上试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很快显见成效。在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县委书记刁文认真总结了城关公社的这个经验,并于1979年在全县普遍推广,实行了包产到户、大包干、联产到劳等几种责任制。当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8亿斤,比1978年增产近二成!这年购粮1,345万斤,销粮1,042万斤,购销相抵,净向国家贡献303万斤,从而一举结束了兰考二十多年来年年吃统销粮的历史!这是何等了不起的成绩啊!
当我们结束短暂的访问,告别兰考的时候,心情异常激动。汽车在颠簸着行进。同志们有的情不自禁地不时翻阅记得满满的采访手册,有的在凝神沉思,想得很深,很远,很广,想到整个中国农村以及中国农民的命运……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不作“罪人”作“功臣”
傅书松
1961年,周总理视察西双版纳时,曾意味深长地对著名的植物学家蔡希陶说:西双版纳富饶美丽,如果破坏了森林,将来也要变成沙漠。我们共产党人就成了历史的罪人。后代会责骂我们。
周总理远见卓识,想得真深远呵!
绿化祖国,让青山常绿,绿水长流,使水草丰茂,良田万顷,不是为造林者自己,而是为着我们子孙后代造福,为四化建设创造出一个优越的自然环境,这是一个盖天地、垂青史的大功劳。要做一个保护自然资源的功臣,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承担一种历史责任,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无私的风格。
倘若我们只顾自己乘凉,不为后人栽树,或者乘凉之后,还要来个“若要富先砍树”的举动,乱砍滥伐,把森林搞光,留给后人的只是旱涝风沙,光山秃岭,沙漠荒地,那么我们不是对后人犯了罪,又是什么呢!
历史上这种事不胜枚举。战国时有座“牛山”,山上的茂林修木被人“斧斤伐之”,使得孟轲感慨万端,郑重其事地写进了他的书里;鲁迅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森林的罪行,也曾无比愤怒地提出警告:“林木伐尽,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大凡森林的破坏者,无论古今总难以逃脱后人的埋怨。
共产党人是以改造社会、改造自然为己任的。改变我国森林落后面貌,保护森林资源,严禁乱砍滥伐,大力植树造林,把我们居住生息的环境搞得美丽适宜,这正是我们的光荣历史使命!我们要牢记周总理的教导:要做人民的功臣,不做历史的罪人。


第8版()
专栏:

  茅盾童年时代的两册作文
桐青
茅盾童年时代的两册作文本,最近在他的故乡——浙江桐乡发现。这是茅盾一生中留存于世的最早的文稿和手迹。搜集到如此稀有珍贵的文物,既为茅盾光辉灿烂的文库增添了异彩,也为国内外探讨茅盾文学道路和业绩的人们,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史料。
茅盾的这两册作文本,是桐乡文化部门的同志于今年2月间发现的。那时,县博物馆正在整理“破四旧”时留下的一堆故纸。幸运,从旧书籍里找到了这两册散失多年的线装毛边纸作文本。如今,虽然距茅盾写作的1909年已经跨越了72个春秋,但是,淡黄色的具名为《文课》的作文本,依然字迹清晰,保存完好无缺。从扉页所记“己酉”年代,可查此乃年仅十三岁(十二足岁)的茅盾,在乌青镇高等小学(民国后改为植材完全小学)念书的一学年中,所写的全部作文。
两册作文共计三十五篇,有一万六千余字。题材绝大多数为读史论说之文。当年,茅盾还在少年阶段,其古典汉语水平和演绎推理、语言表达的能力,已经很高。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忧国忧民,褒善贬恶,企图除旧布新的进步思想。其中,有对历代人事的评述,如《赵高指鹿为马论》、《祖逖闻鸡起舞论》、《汉明帝好佛论》、《文不爱钱武不惜死论》等;有对清廷政局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诸时弊的揭露,如抨击西人黄祸之说,澄清天狗吞月之谜,议论青镇茶室因捐罢市等;还有提倡改革,鼓吹新学,宣传民主,赞扬卫生,以及介绍科学常识,描绘自然风光等文章。
一位颇有学问和眼力的国文老师,为茅盾的作文仔细圈阅评改,留下了许多生动精辟、见解独到的眉批。例如,在作文《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的结尾,老师批道:“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又如,在作文《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的篇末,老师又写着“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等批语,表彰了学生杰出的文才。在另外一篇文章的卷首,老师还批道:“生于同班年最幼,而学能深造,前程远大,未可限量。”
怀有艺术兴趣的,从作文本上还将另有所获。在两册《文课》本的封面、扉页、封底上,能够欣赏到九枚字体变化多样的朱红印章,分别刻写着“沈德鸿”、“德鸿”“雁宾”、“醒狮山民”以及“T、H”(即“德鸿”两字的英文缩写)等姓名字号和“草草而已”的自谦之语。据行家说,以篆刻的刀法来辨认,这九枚印章均出于一人之手,实乃童年茅盾的戏耍之作,恰恰也从中闪露出他多才多艺的风华。
(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通向哨所的小路(外一章)
萧英俊
通向哨所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往山头伸延。路上积着陈年的败叶,路边开着艳丽的山花,两边树木的枝叶,为小路撑开一把长长的绿色的伞,阳光从枝隙里透下来,撒下一片细碎的摇曳的金色光点。几只看不见的鸟儿,在林子深处啁啾着。昨夜一场骤雨,小路泥泞而潮湿,空气里飘散着一股浓烈的蘑菇的气味。
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小路啊!
我想起了家乡的小路。那是远在江南的雪峰山上的小路。现在,那儿的油茶花正在开放,那漫山遍岭的芬芳而洁白的茶花,仿佛落了一层飘香的轻雪。也许,此刻那茶林中的小路上,正荡漾着山村少女们甜甜的歌声哩!
家乡的小路是安谧的。
然而在这里,在前方二百米左右的黑龙江上,停着霸权主义者的炮艇,那黑洞洞的炮口朝我们瞄准着。他们对我们的美好山河虎视眈眈。
通向哨所的小路,连接着家乡的小路,也连接着北京的长安大街。
我们要用鲜血和生命,保卫这条小路。
边防军的营房
边防军的营房,象座花园一样。洁净的小路,夹道的白杨,梅花形的花坛里,罂粟花、扫帚梅正在怒放,招引那成群的彩蝶,翩翩轻舞在这块地方。那边的窗棂上,不知是哪个战士带来了家乡的蝈蝈,它们还在小笼里“吱吱”地唱。那声音,就象是亲切的乡音响在耳旁。
屋后那片菜地里,四川的尖辣椒,红得象火一样;辽宁的大茄子,紫得闪着油光;山东的包心菜,长得又白又胖……
我们的边防战士,就是这样。他们钢枪在握,面对着凶恶的豺狼。正因为热爱生活,他们才仇恨敌人,英勇无双。


第8版()
专栏:

  华灯与红星
傅纯生每当我踏进光荣的北京,总要到天安门前去瞻仰华灯。当我仔细地把华灯端详,又发现了身旁的青松和红星。呵!华灯、青松、红星,你们是光明和忠诚的象征。而今我来到了黑龙江的边城,又看到你们——华灯、青松、红星,华灯,是你给祖国的边疆带来了北京的光明,青松,是你为祖国的边防筑起了绿色的长城,红星,是你在边防线上履行着保卫天安门的神圣使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