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每周画刊

为庄稼操心的人多了
——临西县集市农业技术宣传站见闻
“哪种种子好哇?”“那要看地力咋样。”“俺管的那地不薄,浇水也方便。”“种泰山一号吧,这种麦子水肥跟得上,能打四、五百斤……”
“听说有能治棉花开得晚的药?”“有,乙烯利。”“咋用啊?”“……”
这是在河北省临西县集市农业技术宣传站农民和技术员的对话。宣传站的桌子上放着小麦良种的样品,放着油印的技术资料——《秋播小麦防治地下虫害方法》。在宣传的同时,县种子公司提供良种,县生产资料公司零售农药。那些忙着秋收秋种的庄稼人从十几里、几十里地以外的乡村络绎不绝地赶到这儿,有的在《小麦品种特性介绍》前仔细地看着,认真地琢磨着自己管的责任田种哪个品种能打更多的粮食(5);有的围着技术人员询问各式各样的技术问题,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技术人员的解答(4);有的阅读着刚刚从宣传站拿到手的技术资料(3);有的把麦种放在粗大的手心里看了又看,看它们是否足壮、整齐(2);有的买农药;有的换麦种……宣传站成了集市最热闹的地方(1)。
县农林局一位负责同志说:“过去在农村为庄稼操心的人少,实行责任制以后为庄稼操心的人多了。我们从今年七月十四日开始在集市上办起宣传站,平均每次有五、六百人次来站询问、索取资料或办其他事。从七月份起,我们共印发(售)了一万一千八百多份农技资料,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真是联产联心啊!”
是的,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渴求,看到了农民高涨起来的劳动热情。
   本报记者 蒋铎摄影报道(附图片)


第8版()
专栏:每周画刊

  盐碱地上建苗圃
汽车的前方出现一片繁茂的绿洲,河北省临西县苗圃到了。走进苗圃,只见路边杨树挺拔,泡桐高大。700亩杨树苗、榆树苗、泡桐苗、苹果树苗……片片相连,郁郁葱葱。谁敢相信,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严重难长庄稼的半荒地!
为给绿化提供优良树苗,1977年,20多名职工来到这块盐碱地建设苗圃。他们起早贪黑平地、浇水、施肥,改良土壤。资金困难,他们就自采种条育苗,当年出圃苗木30万株。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苗木生产用工多,生产周期长,资金紧张的问题,他们实行苗木为主,多种经营,以副养苗,发展制酱菜、编织、榨油、养马、养猪、养鹿等副业,在倒茬地、树空和地边种小麦、棉花、大豆、花生。多种经营有力地促进了苗木生产,三年多来共出圃苗木185万株,为全县绿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胡宝鼎 蒋铎摄影报道(附图片)
  临西苗圃一角。
苗圃科技组成员在测量1978年种植的沙兰杨的直径,计算沙兰杨年生长量,以总结植树经验。
苗圃职工在给树苗喷药灭虫。
职工们在棉桐间作的棉田里收棉花。
把自产的萝卜、瓜等加工成酱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