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卡林顿出访沙特阿拉伯的使命
翟象乾
本月3日到5日,英国外交大臣卡林顿勋爵以欧洲经济共同体部长理事会现任主席的身份,到沙特阿拉伯进行访问。这次访问是在沙特阿拉伯提出了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八点方案,以及萨达特逝世使中东局势有了新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
卡林顿勋爵在利雅得的会谈中,除了讨论一般的中东局势和双边关系之外,着重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沙特的八点建议问题,一个是欧洲共同体国家参加西奈和平部队问题。
沙特阿拉伯王储法赫德在8月份提出的八点建议,受到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多数阿拉伯国家、欧洲共同体国家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的支持。美国里根政府也曾作过某些“松动”的表示。围绕着这项建议,有关各国还在展开一系列外交活动。在卡林顿出访之前,西欧共同体各国就中东问题、包括派遣和平部队问题,进行了讨论。此次卡林顿在出访沙特阿拉伯的前夕,曾经表示沙特阿拉伯八点建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声明”,是“通向中东和平的一个步骤”。
去年,西欧共同体10国举行威尼斯会议以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在中东问题上明确地采取了一致的步骤。当时发表的“威尼斯声明”,强调解决中东问题必须保证这一地区所有国家享有生存和安全的权利和承认巴勒斯坦的合法权利。从这一立场出发,西欧共同体一直在摸索着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道路。但是由于美国坚持要履行戴维营协议的进程,不赞成西欧的做法,使共同体探索中东和平的尝试一直搁浅。沙特阿拉伯八点建议提出之后,欧洲共同体认为找到了彼此的共同点:双方都强调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必须参与中东和平进程,以结束阿、以之间的紧张的对抗状态,在中东实现全面和平。显然,沙特的八点建议所得到的支持,使共同体国家感到鼓舞,认为有可能使欧洲共同体的和平倡议得以复苏。
阿拉伯国家对西欧共同体在和平解决中东问题上的立场一直是赞赏的。沙特阿拉伯方面很重视卡林顿的访问,期望西欧能在促进中东和平方面起独特的作用。
卡林顿和沙特阿拉伯领导人经过三天会谈,双方对八点方案的讨论表示满意。但是在参加西奈和平部队的问题上,双方却发生了尖锐的分歧。
按照戴维营协议规定,以色列将于明年4月26日从埃及领土西奈半岛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土地上撤走。在以色列撤出之后,将由美国为首组织2,500的一支和平部队在西奈地区维持秩序。美国希望西欧国家能派出部队参加。欧洲共同体外长会议在10月26日讨论是否参加时,10个成员国中只有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4国原则上赞成参加。
多数阿拉伯国家对欧洲共同体国家参加西奈和平部队表示反对,认为这实际上是对戴维营协议的支持,是从“威尼斯宣言”后退,不利于阿拉伯人民,也是对欧洲—阿拉伯对话的打击。欧洲共同体一些国家则强调它们同意参加西奈和平部队必须是在以色列归还西奈半岛之后。这将使戴维营协议最后了结,而并非是赞成戴维营协议。在卡林顿访问沙特阿拉伯期间,双方这一分歧并未能得到弥合。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宣称,欧洲经济共同体10国参加西奈和平部队是与阿拉伯国家的立场相矛盾的。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沙特阿拉伯提出了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八点建议,以及在美国国会批准向沙特阿拉伯出售包括5架预警飞机的军事装备之后,沙特阿拉伯在国际上的影响逐渐增大,在促进阿以问题的和平解决中正起着值得注意的作用。因此欧洲经济共同体部长理事会主席卡林顿的来访,被视为欧洲—阿拉伯对话、共同促进中东和平进程的一次重要使命。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会议将于本月底在摩洛哥非斯举行,欧洲共同体理事会也即将在伦敦召开,中东的和平建议和欧洲共同体参加西奈和平部队问题显然将会在这些会议上进行讨论。西欧共同体同阿拉伯国家间的对话也将会进一步深入。


第7版()
专栏:比利时通讯

  大选前夕的比利时
  本报记者 辛树蕃
随着11月8日的临近,比利时大选的气氛越来越浓了。
街头到处是各政党张贴的竞选广告。一辆辆宣传车在大街小巷缓缓而行。打开各种报章杂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大选专栏”。每天早晨人们打开自己的信箱,先拿到的是各种竞选纲领之类的宣传品。在房间里,打开收音机、电视机,听到、看到的仍然是关于大选的消息。
在这样强大的宣传攻势面前,“投谁的票”自然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
然而,各种不同的民意测验表明,将有20—25%的选民投“白票”。按比利时宪法规定,每个选民必须投票,否则要罚款500比利时法郎,所以人们用投“白票”的方式来弃权。
为什么人民对大选不热情呢?比利时最大的法文报纸《晚报》评论说,“人们对频繁的大选如同对那个频繁的危机一样,感到厌倦了”。宪法规定,每四年举行一次大选。而现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已进行了13次大选,平均每两年一次。这次之所以提前大选,直接原因是由天主教社会党和社会党联合执政的伊斯更斯政府,9月21日因为在制定1982年的预算问题上两党发生尖锐的对立而倒台。国王和他指定的联系人多次斡旋无效,于是决定解散议会,提前大选。
比利时政府危机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因素。长期以来比利时存在着民族和语言的纠纷,在比利时南北两个部分,分别居住着讲法语的瓦隆族(占人口的40.8%)和讲荷兰语的佛兰芒族(占人口的58%)以及在东部一带仅有6万多人的操德语的日耳曼族。几个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矛盾一直比较尖锐。历届内阁危机与提前大选,无不与两大民族各自为争得更多的地区自治权、政治和经济利益以及本民族语言的广泛的使用有关。
比利时资源贫乏,又严重依赖外国市场(按人口平均,比利时的出口值居世界第一)。随着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比利时的经济也不景气。但由于民族和语言问题的困扰,又未能使政府把精力集中在改革经济上。同时它又是个所谓福利国家,公共开支巨大,工人的时工资是世界上最高的,生产成本昂贵,因而使比利时成了西欧国家中经济最困难的国家之一。正如辞职首相伊斯更斯所说,“我们的病势太重了。现在,有一系列国家,包括我们的一些邻国,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回升,但在比利时却看不到回升”。经济问题成为促使内阁倒台从而导致提前大选的一个直接导火线,这在比利时战后史上还是少见的。
比利时最大的政党天主教社会党与被认为是“右翼”的自由党在经济政策上比较一致,主张减少国家干预,减少公共开支,减少税收,特别要修改工资制度指数化(即工资随着物价上涨)。在瓦隆地区占优势的社会党及其它“左派”政党,则主张反其道而行之,认为自由党和天主教社会党的政策是“劫贫济富”的政策。
比利时党派林立并且各主要政党按民族一分为二,在西欧政坛上是独树一帜的。据比利时内政部公布,仅在布鲁塞尔就有24个政党参加竞选。选票长达68厘米,宽50厘米,即使不是世界上、也是欧洲最大的选票。因而,象英国和法国那样,由一个政党获得多数,单独执政将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能联合执政,历届政府历来如此。
记者与各阶层人士接触得到的印象是,不管哪些政党联合执政,在经济危机中团结一致,尽快摆脱经济困境,则是广大选民们的强烈愿望。(附图片)
比利时各政党贴在街头的各种竞选广告
辛树蕃摄


第7版()
专栏:

  印度尼西亚争取大米自给
  秦兴大
印度尼西亚人民的主要食粮是大米。十多年来,尽管稻米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1%,但消费增长更快,每年达4.9%,其中2.7%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因此年年缺粮。为了满足国内对大米的需求,印度尼西亚政府一手抓供应,一手抓生产。在保证市场供应方面,主要依靠大量进口大米,1979年以前,几乎是年年增加进口量,最高曾达250多万吨,占世界大米贸易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与此同时,适当提高大米与其它粮食的销售比例,使老百姓多吃些面粉和杂粮,以减少大米消费,又用加强大米储备并给予销售补贴的办法控制米价,以免由于米价暴涨引起混乱。
印度尼西亚政府认为,解决大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加紧发展生产,以实现大米自给。第三个五年建设计划(1979—1984)把实现大米自给列为主要目标,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扩大种植面积。据统计,1 968年稻田面积有802万公顷,1980年达到900万公顷,增加12.2%。
“三五”计划期间还打算通过大规模移民开垦40万公顷土地,计划生产12万吨稻米。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重视推广科学种田,提倡使用良种。据报道,有的水稻良种抗病早熟,一年三收;有的旱稻品种一季增产18%。再就是,大力发展化肥生产。1969年尿素和氨肥分别为84万吨和2,300吨,1980年猛增到220万吨和15万吨,另有磷肥428吨。初步满足国内需要,尚有少量出口。另一项措施是兴修水利,所需经费除政府财政拨款外,外国援助,特别是世界银行提供的援助贷款,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投向农田水利建设。为了推行上述措施,政府给予大量财政支持。1970年至1980年,仅为“普遍指导耕作”计划,政府就提供贷款4,485亿盾(约合10亿美元)。为了控制化肥销售价格,政府所给的财政补贴仅1980至1981年度即达2.36亿美元,本年度将增加一倍。
印度尼西亚政府的努力收到了相当大的效果。据农业部估计,稻谷总产量1980年比1965年差不多翻了一番。特别是近两年,由于风调雨顺,稻米获得了空前大丰收,1980年产2,020万吨,大大超过原定的1,870万吨指标,比1 979年增长13.3%。今年估计将达2,160万吨,相当于“三五”计划最后一年的计划指标。
印度尼西亚国内对大米自给问题也存在争论。有人对目前大米增产势头能保持多久抱怀疑态度,有人认为由于有大量石油外汇,进口大米比在国内花很大力量生产大米来得合算。


第7版()
专栏:国际体坛

  世界杯排球赛的由来和发展
刘大恩
目前,重大的世界性排球赛有世界排球锦标赛、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排球赛和世界杯排球赛3种。通常,它们都是每四年举行一次。奥运会后的第二年举行世界杯赛,再下一年举行世界锦标赛。
第一届世界排球锦标赛于1949年9月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行,当时只有10个欧洲国家的男子队参加,女子组的比赛1952年才举行。
奥运会的排球赛,于1964年在日本举行的第十八届奥运会上才被列入正式的比赛项目。
随着排球活动的广泛开展,进一步推动了世界排球运动的前进。洲与洲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排球交往日趋频繁。为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国际排联于1 959年9月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了一次有亚洲、欧洲和美洲9个国家参加的世界性的男子排球赛,称之为“三大洲”排球赛。中国派男队参加了比赛,取得第八名。
后来,在1964年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排联会议上,决定组织一种新型的排球比赛形式——世界杯排球赛,并决定于1965年9月在波兰举行第一届世界杯男子排球赛,规定以后每四年举行一次。那次参加比赛的有11个国家,除日本外,其他都是欧洲队。
四年后,1969年9月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柏林举行了第二届世界杯排球赛。也是11个国家参加。东德队一举击败上届冠军苏联队,夺得宝座。日本队则从上届第四名,晋升为亚军,苏联队名列第三。
1973年10月,在乌拉圭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参加的有来自欧洲、亚洲和美洲的10个国家的选手。比赛结果,苏联队夺得冠军,日本队名列第二,南朝鲜队取得第三名。
1977年11月在日本举行了第二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和第三届世界杯男子排球赛。这是首次把男子组和女子组的比赛同时安排在一个国家进行。参加男子组比赛的有来自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的1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苏联队夺得冠军,日本队为亚军,古巴队获第三名,波兰队排为第四。中国选手首次参加这个比赛,赢得第五名。女子组的8个队来自欧洲、亚洲和美洲。上届冠军苏联队派青年队参加,原想锻炼新手,但结果连遭惨败,跌入第八名。日本女排在这届比赛中跃为冠军,古巴队为亚军,南朝鲜队取得第三名。中国女排是第一次参加世界杯赛,获第四名。
现在,第四届世界杯男子排球赛和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又在日本举行了。四年后的今天,世界排坛又发生了深刻变化。各队技术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一些队的实力有所接近。近一两年来,它们当中的许多队大胆地启用了一批新生力量,并且已成为队中的主力。
从世界杯赛的发展来看,历届大赛的战绩变幻莫测,随着四年来世界排球技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这次谁想夺魁,必有一番苦战。


第7版()
专栏:

中国女排在第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同古巴女排进行两次交锋,结果双方均以3∶0的比分各胜一场。图为中国女排队员在其中的一场角逐中跳起拦网时的情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