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三访平原
  本报记者 吕建中
从北京开出来的197次列车,在满天霞光里驶进鲁西北,平原车站到了。我收拾起三十四年来两次进平原县的日记和采访本,下车后没有立刻到县委机关,径自越过铁路,走出城关,拣个高处放眼向野外望去。
多么开阔,多么诱人啊!那绿澄澄的棉海,那黄灿灿的玉米,谷子,大豆,在明丽的朝阳照耀下闪着金光,好一派丰收景象!难怪车厢里山东旅客谈起鲁西北这两年的变化是那样地绘声绘色。这里自从实行生产责任制,重栽棉花“摇钱树”,群众的精神头儿呼啦一声上来了,身上的劲儿好象总也使不完。过去出工,落几滴雨星子就慌着往家跑,现在哪怕是夜里,只要一听到雨声,下床抄起化肥袋子就往地里跑。人们学科学,换良种,干活讲效果。你听吧,群众自编的顺口溜多着呢:“过去三靠,现在靠三”(三中全会)啦,“桃三杏四梨五年,棉花当年就抓钱”啦,“不怕富,不怕包,比比谁的法儿高”啦。……据说有个老汉一年变富了,他准备秋后提上两瓶好酒奔北京,去找中央领导同志喝两盅呢!
看看日上半竿,我带着一身爽气踏上进城的路。一个三十多岁的农民语意诚恳地要我坐他的载人自行车,他解释说,如今不是缺钱花,不在乎那个三毛五毛的。他是趁秋收大忙开始前挂锄钩的空儿,早晨骑上自行车出来转转,顺便进城买点东西。他叫孙德成,是平原城郊七里屯大队的社员。我问起今年的生产和生活,他来了兴致,走了三里路说了三里路:今年麦子长得可真“邪乎”,一亩收800多斤;棉花,老辈也没见过长这么好,棉桃老鼻子了……,嘻嘻!想想前几年真可笑,我这个棒劳力“呼隆”一天挣不了三盒火柴,谁还有心思往前奔呐;现在,党中央拿出真法儿了,农民也拿出真本事了……
就在这刹那间,我眼前浮现出1979年春我来平原时的一些见闻。那时候三中全会刚开过,长期窒息沉闷的农村,开始活动了。农民们抬起疲惫的眼睛在张望,在寻觅,人们预感到一场变革要来临了。就在这时候,也就象今天这样一个壮实农民,他得知我在《人民日报》社工作,便以一种急切而又带些茫然的神情问我:“听说上面有新精神了,可是真的?哎呀,俺平原这二十年净瞎折腾,今年来个书记叫挖沟,明年来个书记叫平沟,折腾来折腾去,地没种好,倒荒了不少。你看象我这棒劳力干一天活挣七分钱,抵不上一只母鸡下个蛋。同志,咱不是怕困难,只怕日子没个奔头。听老人说,平原过去也是老根据地,刘邓大军过黄河那年月,群众怕困难来吗?我爹跟大军抬担架一直支援到淮海前线;可如今……,不信就真没个治穷的法儿?”
晚上,我整理着一天的见闻,回忆着两年前这个壮年人这一番发人深思的话语。不觉地又把记忆追溯到了久远的解放战争年代。我打开手提包,找出幸存的几本随军南下的日记,看到这样一段:
“1948年1月27日,夜风雪。昨晚从毛庄出
发,夜过平原城东关……晚上我和房东沙大娘讲
形势,叙家常,原来她儿子也参加八路军了。大
娘收完军鞋又给我们烧热炕,说,你们半夜就走,
下雪,冷。她就象是母亲。”
我翻阅着这发了黄的自制油光纸日记本,眼前展现出一幅幅当年横扫蒋军的人民战争场景,那是多么鼓舞人心,多么难忘啊!
我们就是在胜利地挺进中途经沙庄的。那天我们在沙大娘矮小的厢屋热炕上睡到半夜,起床吃饭。大伙呼噜呼噜吃一顿面片汤,便向大娘告别。大娘语意深长地说:“我知道你们住不下,要去打老蒋,苦日子快到头了。胜利了可惦记着回家来看看。”我心里顿觉热呼呼的,走出了几里路,才发现沙大娘不知什么时候在我背包里放了几个熟鸡蛋!
屈指算来,沙大娘如果还健在,该是九十出头的人了。上次二进平原没有来得及去沙庄,这次我决计要去看望我们的沙老妈妈了。
三十七岁的沙庄党支部书记米吉泰同志凝神听完我的叙述,很有点动情地说:“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啊!”他建议吃了晚饭先找门上一位老社员拉拉,明天去见住在村西南角上1938年入党的老党员沙宝海,问问大军南下时是不是他接待的你们,他也许能帮你找到当年那位沙妈妈。
晚饭端上来的是羊肉水饺。老米不等我开口就抢先说:“现在不是你早年一进平原那艰苦年月,也不是你前年二进平原时的生活水平了,这是我们的家常便饭。你想,今年小麦一季就收了49万斤,光细粮也吃不完;棉花今年一亩下不来180斤皮棉,光棉花一项全村一口人就能收入200元以上。如今家家都养着四五只羊,随时都有新鲜肉,要不是秋收忙季,咱天天吃饺子都行。”
第二天吃过早饭,我们先看了村容,整洁的街道,葱郁的树木,家家是新盖的砖瓦房,宽敞的大院,门脸上装饰着各色的图案,刻写着“风华正茂”、“建设祖国”、“勤俭持家”、“幸福家庭”等等字样。老米说,如今群众不知拿什么词儿形容自己的美好日子了。
我们来到了沙宝海老人的家,一边喝茶一边叙谈。他果然是当年接待我们的农会主任。我请他帮我找寻当年的沙妈妈,他听着,思索着,当我说到沙妈妈当年的住处离礼拜堂不远和有一间小厢屋时,他猛地哦了一声:“是她啊!”随又压低语气说:“你早来二年还能看到她,她前年秋上过世了!”我的心不禁一缩,沉默了。稍停,他又赞叹起来:“也是苦命人呐,早年死了丈夫,一个儿子在部队上也牺牲了。可她不灰心,做军鞋,磨军粮总抢头里。老来是队里的五保户。咱沙庄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早,她死那年生产就有了起色,生活也有改善,她死也闭上眼睛了。”
告别了沙宝海老人,归途中我和老米绕路走进礼拜堂附近那个寂静的旧院落,当年的小厢屋已拆毁,沙妈妈住的那座堂屋还在。我凝望着这屋顶长满茅草的老屋,回忆着当年沙妈妈的音容,不禁肃然起敬!这时老米也用深沉的语气说:“沙妈妈要是能再活几年,看看这两年沙庄的变化,今天又见到你,她该有多高兴啊!”是呵,更大的变化还在前头。我这样想。


第2版()
专栏:在地方报纸上

  “这事办到我们心坎上了!”
  石咀山市郊区农机局为农户培训驾驶员
本报讯 据《宁夏日报》报道: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咀山市郊区已有360多户社员买了手扶拖拉机,近期内还有200多户社员要购买“手扶”。根据这一情况,市郊区农机局在搞好农机管理和为集体单位培训拖拉机驾驶员的同时,从10月15日起,专为有“手扶”的农户举办驾驶员训练班。上一期有220人参加。这一期又招收72人。每期以机务规章、拖拉机驾驶员考工读本为学习内容。师资由市郊区农机局干部担任,学员既学习田间作业和农机具挂接等实际操作,又加强理论培训。结业时,通过考试发给农田作业驾驶执照。社员说:这事办到我们心坎上了!
《宁夏日报》为此发表编者按说,农村的经济管理形式变了,为农村服务的有关单位的工作内容也应随着变。石咀山市郊区农机局就变得好。他们替农民着想,把好事办到农民的心坎上。这样做,对巩固生产责任制,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帮助社员开辟富裕之路,都大有好处。如果其他县的农机部门努力创造条件,也这样办,农民肯定会拍手叫好。


第2版()
专栏:

  自力更生 重建家园
  合川县大部分受灾户搬进新居
本报讯 记者罗茂城报道:今年夏天遭受特大洪灾的四川省合川县,依靠自己的力量重建家园,短短两个多月就新建和修复住房62,000多间,使96%以上的受灾户搬进新居。
这个县今年7、8两个月因遇水灾,城乡群众住房损毁67,000多间,受灾户达22,000多户。面对一片危房破屋,县委、县政府及时引导大家分析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有利条件,打消少数社员消极悲观、等待观望的思想,增强了克服困难,战胜灾害的信心。全县人民在恢复生产的同时,迅速行动起来,自己动手,修建住宅。城郊公社的领导干部自己带头修复住房,同时发动受灾社员自己建房。公社对确有困难的户,赊给他们社队企业生产的水泥檩子和砖瓦,同时采取借支公积金、公益金、生产队帮工等办法,使全社101个损毁住房的社员,一个月内就建成了全砖木瓦房。
在重建家园工作中,全县到处出现无灾帮有灾,轻灾帮重灾的生动景象。受灾最重的临渡公社社员房屋垮塌比较厉害。毗邻的受轻灾的九岭公社负责同志带领1,280多人的建房队伍,自带工具、材料、口粮,到临渡公社为61户社员修建了129间住房。


第2版()
专栏:

鼓励集体发展多种经营 扶持社员搞好家庭副业
  渠首公社财政所帮助穷队改变面貌
本报讯 通讯员毛崇冶、记者刘衡报道:位于边远山区的湖北省咸宁县渠首公社今年在做好扶持穷队的工作中,不仅注意帮助集体开展多种经营,而且千方百计扶持困难户发展家庭副业,受到社员称赞。
以前,这个公社财政所对穷队发放过不少贷款和救济款,由于没有着眼于发展生产,只顾一时的生活困难,因而总是“雨过地皮干”,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穷队的贫困面貌。今年财政所从一户社员的变化中受到启发:杨林大队有个社员家有7口人,只有一个半劳力,是有名的救济户。去年春天,在这里住队的财政所干部帮他借了一百元周转金,买了一头小牛,喂了两头猪,年底收入四百多元,还了周转金,丢掉了“救济”帽子。这件事使干部们认识到:要使穷队从根本上翻身,就要帮助他们抓好生产。而且,光抓“大集体”不全面,还必须帮助社员搞好“小自由”。
现在,这个公社财政所已给71户困难社员发放周转金10,660元,扶持他们发展家庭副业,开展多种经营。社员王宏裕,患有几种慢性病,领到周转金后,养了十箱蜂,两头猪,还栽麻种姜、栽柑桔,预计今年可收入五百多元,往后收入还会逐年增多。


第2版()
专栏:

  沈阳生产的滴灌设备在全国推广
新华社沈阳电 沈阳生产的包括管材、管件和滴头的滴灌成套设备,已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推广,滴灌面积达10多万亩。
这套设备是沈阳市塑料七厂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和辽宁省水利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协作,用六年时间试制出来的。
滴水灌溉简称“滴灌”,是五十年代末期形成的一种灌溉技术。沈阳市塑料七厂现在已初步建成了年产700吨滴灌设备的生产能力。在过去三年中,这个厂不仅填补了我国滴灌设备生产的空白,企业本身也获得200多万元的利润。据调查,滴灌技术在果、菜、粮、油、药、茶等作物上应用后,增产幅度都比较大,农产品质量也好。小麦实行滴灌后增产效果更为显著。


第2版()
专栏:通讯

  农家的“植物花园”
今年,在湖北当阳县长坂公社,出现了一座美丽的农家“植物花园”:房前屋后套种约八分地的向日葵、蓖麻,间种着丝瓜、蛾眉豆;房屋东面有口大塘,养有水浮莲、水菱角、海棠花;西面是块平展的稻田。一眼望去,金黄色的葵花,毛烛式的蓖麻花,淡黄色的丝瓜花,白里透红的蛾眉豆花,水生植物花、农田稻花……,各种花交相辉映,悦目赏心。
“植物花园”的“园丁”是谁?就是这里的清坪大队的女社员陈显秀。
陈显秀一家四口人,丈夫在外当工人,两个小孩都是小学生,是村里的“半边户”。今年队里实行责任到劳,她地没有少包,家庭副业也没有少搞,并且提出了“以花兴家”的口号。她不是种观赏花草,而是种瓜、点豆,栽种饲料,培植果树。为了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有限的空闲地,她细心研究了枝生植物和秆生植物互不干扰、藤生植物又可借助于枝、秆植物生长的特点,套种了枝生植物蓖麻和秆生植物向日葵,还间作了藤生植物丝瓜、蛾眉豆。同时,把种水生植物和养猪结合起来。房西的一块稻田,就是她承包的六亩水田。经过她精心巧手安排,这座“植物花园”就这样建成了,从桃李报春,到金秋瓜熟蒂落,各种植物花卉竞相开放,一年之中竟要持续九个月之久。
秋天,“植物花园”已结出丰满的经济之果。她家采摘出售了蓖麻籽、葵花籽、豆角、丝瓜等,收入现金160元;她养猪八头,已交给国家肥猪两头,收入180元。她承包的责任田,包产粮食5,700多斤,起码超产1,300多斤。队里的会计为她算了一笔帐,她今年可进款680多元;加上家庭副业收入,她一人全年收入1,000多元。
陈显秀这个“半边户”创造出这么高的劳动价值,使许多兵强马壮的家庭钦佩不已,称赞她是“巧妇人”。
本报通讯员 郑祖惠


第2版()
专栏:农村新貌

  水产品丰收不忘支援国家
荣成县邱家公社渔业大队是山东省年产鱼量“超千吨”的较大的渔队之一。这个队牢固树立国家观念,始终坚持把大部分水产品卖给国家。
近一、二年来,随着水产品购销政策放宽、农贸市场开放和包产到船(队)的责任制的落实,这个队在鱼货销售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有人看到鱼货在农贸市场可以卖高价,就背着大队把鱼货运到外地集市上销售。有的分自食鱼时暗中多分,致使国家派购任务受到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渔队党总支及时进行思想教育,他们向渔民算了两笔帐:一是近年来国家每年平价供给渔队木材50立方、柴油1,000多吨、胶丝聚乙烯4万斤,保证了生产的发展;二是从1979年起,国家提高了鱼货收购价,1980年又实行了水产品派购、议购相结合的政策,使斤鱼价格比过去提高了二分之一。单是去年下半年,这个渔队就从提价和议价中增收45万元。两笔帐一算,渔民的思想统一起来了。不少船长说:国家支持我们发展生产,我们也要想着国家。把水产品交售给国家,增加城市副食品供应,是渔民应尽的义务。
这个队去年交售给国家水产品5,700吨,占全年总产量的92%;今年1月至8月卖给国家的水产品,又占到总产量的94%。同时,对渔民自食鱼,也作了安排,每个渔民每年可平价供应鲜鱼100斤。
邱家公社渔队不但向国家交售的水产品多,渔民的收入也稳步提高。去年,全队总收入比上一年增长4成,人均分配现金过千元。今年头8个月总收入又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
隋道聚 刘元林


第2版()
专栏:

农民谢辉交售肥猪58头
广东高州县大坡公社朋情生产队农民谢辉,今年6至9月向国家交售牌价肉猪58头,共118担,成为全县农民交售肉猪的冠军户。
谢辉今年6月同大坡食品站签订了联合办猪场的合同。合同规定谢辉向食品站交售肉猪70担,分两批完成。由于饲料足,管理好,长膘快,仅出栏的第一批猪,就超额完成了指标。目前,谢辉计划第二批猪进栏40至50头,力争多养猪,多贡献。 莫煜


第2版()
专栏:

  河南推广泡桐带叶移栽新技术
新华社郑州电 河南省大力推广秋季带叶栽植泡桐新技术。入秋以来,全省已栽植带叶泡桐600多万株。
秋季带叶栽泡桐,是河南民权县五桥公社谢园子大队七十年代初期试验成功的。据这个县林科所对比试验证明:秋季带叶移栽比春季发芽前移栽,抽枝长、长势好,成活率高。因为秋季华北平原光照强度虽弱,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等条件仍适宜根系的生长活动,带叶栽泡桐断根受到刺激后,光合作用制造的大量有机物质还能迅速补充到根部,促使产生愈合组织,进而产生新根,获得抗御严寒的生理机能。同时,秋后农活松闲时栽植泡桐,又可避免春季植树同春耕生产争时间,争劳力的矛盾。
目前,河南农村各地栽植带叶泡桐的活动已形成热潮。


第2版()
专栏:农业珍闻

  温岭捕获珍贵动物草鸮
10月18日,浙江省温岭县粮食仪器厂职工陈宏亮在县城南门外小山坡边,捕获一只鸟,有母鸡大,体重9两半,脚爪尖利,羽毛褚黄色。它头面部象猴,嘴尖带钩,两唇宽阔,两只大眼炯炯有神。这鸟性情凶猛。现在养在家里,用鸟肉、牛肉、苹果喂食,一次能吃两只小鸟。
据查有关资料,这种鸟叫草鸮,在我国是很稀罕的珍贵动物,属于鸮形目,草鸮科,生活在大森林里。它的目光敏锐,常在夜间出来捕食小型鸟兽,主要吃鼠类,是捕鼠能手。
陈复援 林宗西撰文 林木森摄影
(附图片)


第2版()
专栏:

  咱不能只图眼前利益
辽宁省新金县大谭公社徐庄大队盛磨坊生产队,承包果树的社员盛万仁家,在超额完成五千斤苹果派购任务之后,正陆续把更多的晚熟果卖给国家,预计可向国家超交苹果上万斤。
今年,盛万仁家承包了生产队一座多年赔钱的果园,他带领全家起早贪黑,科学管理,精心看护,使果园获得多年没有的好收成,总产可达一万五千斤,比去年增加十倍以上。苹果丰收,完成任务之后,有人说,盛万仁这回可自己销售,发笔大财了。可是,盛万仁想,今年能收这么多的苹果,都是国家的政策好。咱不能只图眼前利益忘了国家。他决定把晚期果也全部交售给国家。 宋广敏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水貂南迁
  淑文
近年来,我国人工养貂场犹如星罗棋布,遍及大江南北。水貂本是高寒近水地带的小兽,南迁成功,着实可喜。
水貂的个子不大,但性情比较凶猛,以捕捉鱼虾、青蛙、蛇、鼠、野兔和鸟类为食。公貂只有三、四斤重,母貂大约一到两斤左右,脑袋尖瘦,耳朵细小,四只脚也短得出奇。也许是因为其貌不扬吧,至今在一些动物园里还没有它一席安身之地。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水貂也一样,样子虽然不大好看,经济价值却很高。它的肉不但味道美不可言,而且含有十分丰富的蛋白质、磷、钙、铁和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用它的器官制成的貂心丸、貂鞭酒,则是扶正祛邪的高级滋补药品;它的脂肪还是制作高级香脂、雪花膏的上乘原料。水貂的毛皮,更加珍贵,用来制成裘皮服装,既美观耐用,轻巧保温,又防潮去湿。据说,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有个国家的官员想要吐痰,一时又不好离开座位,旁边也没有痰盂,便偷偷地把痰吐在自己的貂皮大衣袖口上,直到会议休息时才跑到厕所去一甩,痰被甩得一干二净。
人工饲养水貂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发展速度却非常快。目前,世界上已经有30多个国家进行人工养貂,年产貂皮3,000多万张,貂皮的毛色也发展到100多种。1956年以后,我国从苏联、丹麦、挪威、瑞典、荷兰等国家相继引进水貂种兽,在东北进行人工饲养。到目前为止,河北、山东、天津、上海等26个省市均有饲养,去年全国的水貂皮产量达到200多万张。
早在水貂引进中国之初,一个外国专家曾经断言:“中国在长江之南根本不能养貂。”现在,长江之南养貂已很普遍,在祖国的南大门广东省,人工养貂也取得成功。
水貂从寒冷的东北到炎热的南粤“落户”,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开始很少繁殖,老兽不断死亡。可是,有志气的中国人经过一番努力,不仅打破了北貂不能南养的神话,而且能用先进办法有效地促进毛皮的成熟,当年养貂当年就可以剥皮了。更令人振奋的是,广东生产的水貂皮,与东北的水貂皮比较,还具有皮板更薄、底绒更细、针毛更短、色泽更光亮的特点,在广州交易会上展销,深受外国客商的好评,纷纷要求订货。


第2版()
专栏:

  河南省许昌县椹间公社注意从多方面丰富社员文化生活。这是社员们正在公社文化站游艺室里打康乐球。 蔡玉琦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