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应当重视食用豆类的研究和生产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郑卓杰
除大豆以外的豆类作物统称为食用豆类。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几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都很重视食用豆类的生产及其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我国食用豆类作物遍布各地,种类很多,主要有豌豆、蚕豆、小豆、绿豆、菜豆、多花菜豆、饭豆、利马豆、雪豆、豇豆、藊豆、小扁豆、四棱豆、鹰嘴豆等等。食用豆类种质资源也十分丰富,早在五十年代就征集到一万多种。许多优良品种,如天津和东北的红小豆,张家口的蚕豆、嘉兴的香珠豆、青海的蚕豆、云南和陕西的大白云豆、四川和贵州的大黑花云豆、山东和河北的绿豆,安徽、江苏和云南的白豇豆等都驰名国内外。
食用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人体需要的各种氨基酸。豆类秸秆一般含蛋白质8—14%,比禾本科作物高一倍多,可作为家畜的良好饲料。食用豆类的根部能够固氮,还有培养地力的作用。许多食用豆类还可以直接入药,如绿豆可以消暑解毒,红小豆可以利尿、补肾、消肿。
但是,这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食用的豆类,多年来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都在不断下降。以致有些名贵品种濒于绝种。影响食用豆类研究和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说它是“低产作物”。其实,只要稍改变一下粗放的经营方式,给以应有的管理,食用豆类的产量是可以显著提高的。如江苏启东县的蚕豆一般亩产为300—350斤;青海省曲沟农场的蚕豆大面积亩产达到500—900斤;青海省的高寒地区,在粗放条件下,豌豆还亩产200斤。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和外贸对食用豆类的需要,建议有关部门和各地重视食用豆类生产,加强这方面的科研工作。
首先,要征集食用豆类种质资源,把这部分宝贵的财富保存起来,以免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我国原征集的食用豆类种质资源损失很严重,尤其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一些省、区已大部分或部分丧失。这些省、区的征集或补充征集,必须立即着手进行。
其次,建议各农业科研单位配备一定人力或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本地区食用豆类和其他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和利用的工作。
第三,在调整作物布局时,把食用豆类的生产纳入农业生产计划。有种植食用豆类习惯的地区更应尽快恢复这一生产。各种名贵豆产区的农业科研单位应与农业生产部门配合,把当地名贵豆的生产和研究提高一步。


第3版()
专栏:

  发展木本粮油经济林
中国农业科学院 罗永泉
在我国大力发展板栗、核桃、柿、枣、油茶、油桐、荔枝、龙眼、椰子、橄榄、扁桃、桑、茶及其他木本粮油经济林好处很多。
一、不与粮食争耕地,有助于解决粮食问题
我国丘陵山地多,特别是东南部,山区占70%—80%。这些地区水、光、热资源丰富,但土质比较瘠薄,灌溉条件较差,不宜栽培普通粮食作物,却几乎到处都可栽培木本粮油经济林。这些林果大都营养丰富,产量高,市场价值大,有的还可以出口换取外汇。据山东试验,在管理良好的条件下,栽后七、八年,每亩即可收坚果五、六百斤。南方山地的油茶,亩产油可达三、四十至八、九十斤。北方的板栗、核桃、柿子等,株产可达三、四百斤甚至上千斤。南方的荔枝、龙眼、橄榄等株产高的也可达一千多斤。
此外,木本粮油适当与中生或矮生作物间作,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壤,可使产量成倍增加。山东、河北有些沙土地带,实行枣粮间作,既不影响谷物收成,又可多收鲜枣。在南方的油茶、橡胶林间,适当间种茶叶、花生、杂粮等,也可增产。
二、能够加强水土保持,有助于防止水旱灾害
防止水旱灾害的根本办法是恢复大面积的森林植被,若因地制宜地发展木本粮油经济林,并在其中间种好中矮生作物,便可做到水土保持与粮食生产相结合,也可减轻水旱灾害。
三、有助于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大规模发展木本粮油经济林,不但可修剪大量枝杈作为燃料,其中的落叶和杂草又可以制造沼气,有助于解决农村能源和肥料问题。
四、投资少,收益大
目前在边远地区开荒,每亩须投资二三百元以上,而种植林果,一般每亩投资仅数十元。如在四旁地种植,除种苗外,几乎可一元不花。据河北迁西县杨家峪大队1978年的资料,每元生产投资的纯收益:农业的为0.96元;而板栗为110.24元,后者比前者大100多倍。
五、可促进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
据外国的经验,在栗园中种植牧草,实行林牧结合,牧业收益可超过板栗收益。如在海南岛改造后的椰林间广栽牧草,就可多养牛羊几十万头。随着木本粮油经济林的发展,还可以大规模发展养蜂业。这些经济林木,一般木质坚硬,是制作家具和工艺美术品的良材,有的枝杈可培养木耳,叶子可饲养柞蚕、桑蚕、鹿、兔,树皮、果壳可提炼单宁、栲胶等化工原料,扁桃、杏仁、白果等又是重要药材。


第3版()
专栏:

  山东省是怎样推广“鲁棉一号”的?
编者按:发展农业生产要靠科学技术。怎样才能靠得上、靠得住呢?把已经取得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就是重要的一环。山东省繁育、推广“鲁棉一号”的经验,值得参考。
山东近几年棉花连年大丰收这件事,很有些值得探讨的东西。省种子部门和棉花科研单位密切合作繁育、推广“鲁棉一号”良种,创造了我国自育棉花品种推广速度最快、面积最广、增产幅度最大的优异成绩。山东的同志们对这项经验概括了四句话:试验和示范相结合;示范和繁殖相结合;良种和良法相结合;科研和推广相结合。而这里面贯穿着一种尤为可贵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敢于负责。
“鲁棉一号”开始是从省种子公司和棉花研究所共同主持的区域试验中选拔出来的。他们没有走过去由科研单位经过小试,再示范繁殖推广的路子。而是从1976年开始,就放开手脚一面在全省五个点上,把“鲁棉一号”和其它品种各以十亩的面积同时进行对比试验、示范;另方面又在面上选若干有代表性的植棉社队,让他们也种一点“鲁棉一号”和大田对比。在两年试验示范中,他们几次组织专家认真考察,进行了上百次新品种棉样纤维物理性能测定,以及对“鲁棉一号”棉花进行试纺,为其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实践证明“鲁棉一号”是十分适合山东的气候和土壤的优良品种。他们据此大胆地提出了提前一年结束试验,开始在鲁西北三区繁殖推广的建议。
这个建议当时曾经引起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鲁棉一号”纤维品质“不够理想”,可能退化,坚决反对繁殖推广;另一种意见是怕担风险,主张“慢慢来”;还有一种意见,主张立即着手繁殖推广。他们认为“鲁棉一号”的增产性能已为各有关方面和广大棉农所公认。在纤维品质方面,“鲁棉一号”完全可以满足中支纱的要求。当时,摆在山东棉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既缺棉花又缺良种,只有加速繁殖推广“鲁棉一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主要矛盾。
正确的决策必须有相应的科学措施。
首先,为了加快进度,他们采取示范和繁育推广相结合的做法。紧紧抓住建立健全棉花保种场和原种场这个关键,对“鲁棉一号”集中繁育和管理。这项基本建设以及技术培训等工作是需要投资的,但当时没有这笔资金,他们便着重发挥社队的积极性来筹集资金,同时适当抽出一部分其它作物良种补助费用于棉花。几年来,全省在这方面共投资630多万元(其中社队投资占400万元),建立了各级保种场,充实加强了31个棉花原种场,此外,还预约了繁育基地约100万亩。再加上这项工作越来越得到省委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推广速度比通常程序加快了四至五年,适应了落实棉花政策、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急需扩大棉田提高产量的形势要求。
有了良种,没有相应的栽培技术和保纯措施,仍然不能发挥良种的应有作用。山东种子部门和棉花研究所密切结合,针对“鲁棉一号”的特性,研究制订出适宜的播种期、播种方法以及施肥、灌溉等一整套田间管理技术措施。为了保持“鲁棉一号”的优良种性,他们经过深入细致的科学考察,摸清了“鲁棉一号”混杂退化情况及其原因,提出了有效的提纯复壮措施,广泛推行。1980年全省“鲁棉一号”三圃面积已达7.2万余亩,原种一至三代繁殖田和简易原种繁殖田73.8万亩,1981年全省有效地加速更新大田生产用种。
有了良种良法,还要靠内行人、专业队伍去管理和实行。几年来,他们努力把一支老的种子科技队伍保存了下来,坚守在各级种子工作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又经过多种形式培训出3,000多人的棉区基层种子技术人员。由这批专家和专业人员组成的棉花科技网,从上到下紧密结合,协同动作,保证了以种子工作为中心的棉花科学技术措施的有效贯彻,加速了“鲁棉一号”良种的繁殖推广。
近年来,山东省推广“鲁棉一号”又发展为科研、推广和工业生产三结合。纺织部门如今已把棉花纤维试纺和物理性能测定等看成是份内的事,主动负责把好纤维品质关;科研部门也根据纺织工业的要求,使棉花育种目标更切合实际。
本报记者 吕建中


第3版()
专栏:杂谈

  用在利刃上的好钢
  ——三谈学习彭加木
  冯竝
在科学事业中,彭加木既是铺路的石子,又是攻关利刃上的合金钢。他以“石子”自喻,但不以“石子”自弃。在进行科学研究与考察的同时,他写出40余篇专业论文,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他身上,红与专是统一的。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绩自然来于他的努力。他专业底子厚,知识面广,选择与攻克科研课题得心应手。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端,更重要的一端是他“关心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重大问题”,自觉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在深入实际中找到了作“文章”的题目。看到能够提取芳香油和紫胶的植物,他立即想到西双版纳自然资源的开发;看到闽南甘薯减产,他“忧心如焚”,马上着手分离植物病毒,研究相应的诊断技术。他把实验室建在大地上,也把大地当作实验室。他的话是由衷的:“到了边疆,我的学术思想更加活跃了。”
当然,学术思想的活跃还有其它因素来促成,性质特点各不相同的各个学科,进行研究的方法、手段和程序也不尽一样。但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四化”的实践不仅提出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本身也是科技之花盛开的沃土。当前,我们在科研工作中,百废“方”兴,百事“正”举。这就更要从实际出发,把好钢用到攻关的刀刃上。要象彭加木那样,急国民经济发展之所急,为“四化”作出扎实的贡献。


第3版()
专栏:

深入高寒冻土地区进行考察工作
  我国冻土科学研究取得显著成绩
本报讯 我国冻土面积是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中多年冻土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强,这是我国冻土科技工作者经过多年调查的结果。
冻土学科是我国新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20多年来,我国培养了一批冻土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克服各种困难,长期深入在广阔的高寒冻土地区,进行艰苦细致的考察研究工作,并且开展了实体工程的试验和室内试验研究。现在,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我国冻土的分布与特点,编制了全国冻土分布图和青藏公路沿线、东北大小兴安岭以及祁连山区的多年冻土图,初步掌握了我国部分多年冻土地区地下水的类型和分布特征,并提出开发利用的意见和方案,提出我国自己的一套冻土热物理性质的参数和冻土工程分类表,并已经被我国有关部门的工程设计采用。他们这些成果为我国多年冻土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国冻土科技工作者还开展了与生产建设紧密相联的应用研究。冻土的勘测与测试技术工作也有了较大的进展。 李玉政


第3版()
专栏:

  活跃在呼盟草原的科普宣传车
本报讯 为了加强边境牧区的科普宣传,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科委把一辆卡车改装成宣传车,编印了蒙文科普资料到牧区的接羔点、蒙古包,开展科普活动,把科教电影和科普资料送上门。几个月来,他们行程千余里,放映科教电影43场,散发科普资料4,000份,受到牧民群众的欢迎。


第3版()
专栏:

国家经委和国家档案局发出通知
整顿科技档案 适应形势需要
本报讯 国家经委和国家档案局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在企业整顿工作中把科技档案工作列为企业基础工作整顿的一项内容。
通知指出:“企业的科技档案工作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对于文明生产、技术改革、产品换代、全面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和积极作用。”通知要求各有关单位,在贯彻今年7月国家经委召开的企业整顿座谈会精神的时候,抓紧把科技档案工作,建立和健全起来,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3版()
专栏:来信

  建议保护黄山风景“第五绝”
黄山的风光正在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和保护。可是人们只注意到山上的“四绝”:峰、海、松、泉,而对具有很大地质科学价值的第五绝——冰川漂砾,至今还被当作峡谷中的乱石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发。
从温泉沿桃花溪上溯约2里,便可看到世所罕见的药臼、丹井等特殊地貌。所谓药臼,是一块巨石,上面有一个直径一米的半球形圆孔,恰似捣药之臼;丹井则是石上有一个深一米的圆洞。用地质学观点来解释,这些巨石都是第四纪冰川所挟带的漂砾,而药臼和丹井这两块巨石,上面正好有凹陷处,恰巧又有硬度较高的小石块落在凹陷处,由于流水上百万年的冲击,推动了小石块在原地旋转,才在石上钻出了这两个圆洞。所以这样的奇景形成是极其珍贵的。
本世纪二十年代,地质工作者在瑞士洛桑峡谷中发现了带有冰川擦痕的漂砾,便在那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冰川公园,吸引了不少游客。据说,我们黄山桃花溪不比洛桑逊色。可惜的是,我们没有将它开发出来,筑路、造房还随意从桃花溪中取石,把这罕见的地貌破坏了不少。建议对有科学价值的地貌加以保护。
上海《青年报》 钱维华


第3版()
专栏:献身四化的人

  身处逆境志不衰
——记地质矿产科研工作者李文达
地质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李文达,近二十年来,在个人处于不利情况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下,矢志不渝地从事地质勘探研究。经他参加或主持的长江中下游硫化物氧化带的构成、宁芜火山岩地区铁矿的成矿规律等国家重要科研项目,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李文达是一位早在解放初期就加入了党组织的科技工作者,1958年虽被错划为“右派”,却没有动摇过科研的信念。他说:“党为了前进,不小心把自己人踩了,这有什么可埋怨的呢。”
1963年,李文达主动承担了地质部确定的进一步开展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矿的普查勘探任务。他带着一支年轻的地质研究队,长年累月,餐风露宿,在赣西北、鄂东和宁镇山区野外踏查。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他也没有停止过这项研究,经常奔波于群山之间,埋头于资料之中。终于查清了长江中下游的“铁帽”绝大多数是铜、铅、锌、硫化矿床氧化的产物,找到了辨别这些“铁帽”的原生矿的指示标志,认定这一地区是广泛存在次生硫化物的富集带,总结出中纬度温湿地区硫化物矿床氧化发育的特点和规律,出版了25万字的专著《长江中下游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及“铁帽”评价研究》。
后来,他又参加宁芜火山岩地区铁矿成因的研究工作。这时正是“四人帮”猖獗之时,李文达的科研工作也遭到了非议和责难。可是,他排除干扰,克服重重困难,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归纳、编写科研报告,深入研究了宁芜地区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形成过程和生成条件,揭示了各类矿床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玢岩铁矿”的成因模式和成矿理论,撰写了30万字的专著。有关部门认为,这是历年来找矿工作中取得的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引起了国外同行的浓厚兴趣。
施锦昌


第3版()
专栏:科学知识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钨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稀有金属。1 900年在巴黎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上,首次展出用钨钢制造的工具和车刀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1 907年钨丝灯泡诞生,开始了钨作为高温材料应用的历史。
我国早在十世纪就发现了钨矿,当时称为“重石”。钨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为十万分之七。钨矿物一般与其他矿物共生。
世界钨矿资源主要集中于亚洲和太平洋沿岸国家,主要是中国、缅甸、朝鲜、美国、玻利维亚、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等国。
我国钨矿资源极为丰富,分布在中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主要集中在赣南、湘南、粤北的许多县市,其中又以南岭地区为主。自1918年以来,我国的钨精矿产量即常居世界第一位。
钨具有高熔点、高强度、高密度、良好的电子发射性能及导电性,在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及国防工业上应用日趋广泛。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电灯、电子管、电视显象管的心脏就是钨丝做的。
钨是制造硬质合金的主要原料。采用硬质合金后制成的刀具和钻头,金属切削速度和钻探速度都惊人地提高了。一把好的高速钢车刀进行8公里长的切削就钝了,而一把硬质合金刀可加工34公里。
钨还可以和铁、镍以及镍铜配成合金,叫做高比重合金。人们戴的自动手表中的配重转盘就是这种合金制的。它可用于飞机的平衡系统和配重系统、仪表系统中的惯性旋转元件及陀螺仪的转子。它还可用作辐射屏蔽,是核潜艇上的新型屏蔽材料。
六十年代以来,由于空间和火箭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金属钨制品的研制也迅速增长,发散自冷却火箭喷管及离子火箭发动机的热离解器是两项典型的成果。固体燃料火箭,如美国的“北极星”导弹及“民兵”导弹,火箭燃气温度已超过4,000°K,一般的耐热材料是无法胜任的。用粉末冶金方法制成多孔隙的钨基体,再把银渗浸到这些孔隙里去,火箭发射时银受热蒸发,吸收热量,起发散冷却作用,解决了喷管材料的难题。离子火箭发动机的热离解器,也是多孔钨制品,现代技术能做到每平方厘米有数百万个孔,火箭就是通过这些小孔隙来散发热量的。
X光机中承受电子束轰击,产生X射线的元件叫钨靶。它是用气相沉积方法,在石墨或钼的基体上沉积一层致密的钨层制成的。钨在高速工具钢、电触头及高温发热元件方面都是重要的原料。
南京钨钼材料厂 李正中


第3版()
专栏:科学知识

  性能奇特的铸石
到洗煤厂、发电厂、石油化工厂、化肥厂等厂矿,你留心观察一下那里的溜槽、除尘器、地下管道等设备装置,会发现里边有一种蓝黑色、发亮光的不同形状的东西衬在上面。如果用小锤轻轻敲一下,还会听到“当!当!”清脆而又悦耳的金属声。
其实,它不是金属,它的名字叫铸石。
铸石,是以天然岩石或粉煤灰、矿渣等为主要原料,配之以白云石、石灰石、萤石、铬铁矿等附加料经过高温加工制成的。
铸石制品虽然主要是用石头炼制的,可是它的内部发生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和变化,已经将天然岩石,变成了工艺岩石。因此,铸石的耐磨性就要比合金钢材、普通钢材、铸铁高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其耐酸、耐碱性除氢氟酸、过热磷酸外,能达到99%以上,就是对酸中之王的“王水”,也有99%以上的耐磨蚀性。铸石制品还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介电性。
铸石制品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金属材料(据统计,一吨铸石制品可以代替5吨金属材料),而且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大大减少维修工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铸石制品有质脆、抗冲击性差、热稳定性不好的弱点。为了克服这些弱点,人们最近研究用铸石粉加聚丙烯,然后经过热压成型来制造某些铸石制品。用这种方法制得的铸石制品,韧性好,比较容易加工,又具备其它铸石制品的优点,便于加工成各种所需要的特异形状的制品。
          长春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李湘洲


第3版()
专栏:

四十五岁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俊强1979年被提升为副所长。这是陈俊强(左)和所内的同志一起从事研究工作。
新华社记者 王子瑾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