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一位发明者的遭遇
保育钧 罗荣兴
在四大发明的故乡,在振兴中华之时,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受到党和人民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付出艰巨劳动的发明者,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可是,在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地方,也发生了这样的不幸事件:有一位获得国家发明奖的副教授,在得奖一年多后却住进了精神病房。
我们花费近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了调查,事情是确实的。我们在这里向读者报告这一事件的始末;而发生这一事件的社会原因,及由此应引出的教训,还有待大家进一步研究思考。
辛苦遭逢
事情发生在北京化工学院。受害者是一位姓王的副教授。他现年49岁,1959年毕业于国外某化工机械学院。他的毕业设计就是一项科研成果,为所在国采用。回国后,在某研究所又取得一项成果,获得部级重大科研成果奖。1962年调化工学院。在动乱的1972年开始研究卧式进动离心机,任课题组长。进动离心机是一种新原理新结构的高效率分离机械。当初,老王只在一份资料上得知国外有人在研究一种立式进动离心机。经过探讨,他发现这种立式机尚有一些弊病,决定创制更先进的卧式机。后来,这种新型机械在北京向阳化工厂正式应用于生产,使聚苯乙烯分离效率提高十多倍。国际上长期未能解决的甲糖连续分离问题,试用该机后,取得突破。1978年,这项成果受到全国科学大会嘉奖。1979年,他被提升为副教授。同年10月,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授予“卧式进动
(颠动)自动连续过滤式离心机”三等发明奖。在去年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外国同行专家对中国代表团说:“卧式进动离心机我们也研究过,但没有成功,别的国家也没有这种机器。”会议执行主席高度评价了我国的这项发明。
我国化工机械比较落后,取得这样一项成果,谁都能想象得出所要付出的艰辛。诚然,一项现代工程技术的发明,离不开集体的努力,离不开社会化的协作。卧式进动离心机的发明并不是一个人的功劳。但了解这一项目的领导和群众都承认:主要设计思想是老王的,他在全部创造活动中起了主要作用。
在几年前搞科研,根本谈不上名与利。去年春,当2,000元发明奖金发下来时,他还不知道分到自己名下多少钱,就赶忙给院党委写信,请求献出个人应得部分作为科研经费,并请求党组织“不要传出,以免引起非议”。院党委也是生怕引出麻烦,还是把奖金发给了他,数目是220元,大约相当于他在六年间开夜车时两个馒头、几块咸菜的夜餐开支。然而,他所担心的种种非议,还是毫不留情地发生了。
可畏的“人言”
去年5月1日,王副教授参加都柏林国际固相分离工程学术会议归来。在国外,为祖国赢得了声誉,也亲眼看到我们的差距,他有许多感受、想法要对同志们说,谁知,他在系里遇到的是一些冷漠的面孔。没有几个人问他出国的情况,一些人甚至连寒暄都没有,仿佛他根本没有离开过。副教授的心一下子紧缩了。
老王的老实、谦和是公认的,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人与人接触常常冒着火药味,他也依然以微笑待人。他珍视同志间的和睦关系。自然,他对周围的一切是敏感的;现在,这敏感却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没过多久,种种风言风语传到他的耳朵里:有说他是弄虚作假,招摇撞骗,国内骗完国外骗的;也有说他的论文是剽窃来的,等等。起初,这些流言蜚语只在系里播扬;后来,别的系、校办工厂、后勤部门也有风传。他气愤、委屈、失眠。但那是些背后的流言,没有人同他辩论,也没有人听他解释。他无法想通:这是怎么回事?
他得病以后,我们花了很大的气力调查事情的起因。情况是复杂的。一种情况是出于嫉妒。例如,有位当过老王顶头上司的同志,瞧不起老王,认为离心机课题没水平,曾经表示反对;后来调到另一个教研室当主任,对老王出成果、提副教授、得发明奖、出国仍然很不服气,与另一位同志一唱一和在会上会下多次议论老王。
另一种情况是所谓的“文人相轻”。老王的弱点是不善言辞,组织上多年没有安排他讲课。有些人就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说他没水平。
第三种情况,是有人对一些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某种偏差不满,迁怒于他。前一个时期,不少单位提职重成果、重论文,一些终年讲课的老师有意见,就说老王是“一项成果,什么都有了”。
还有些人甚至什么缘由都没有,就只为老王冒了尖,便要附和着攻击、贬低几句。这种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为流言蜚语的传播提供了市场,也给后来的调查造成了困难,有些话至今弄不清是谁“发明”的。
无力的保护
受到冷眼与流言包围的老王,只能依靠党组织。多少年来,他遇到难处总是向党组织汇报,并且从那里得到力量和帮助。这个在旧社会被贫穷夺去双亲、解放以后由党一手培养起来的副教授,对我们党抱有纯真的感情。他相信党组织会为他排难解忧。
还在去年6月初刚听到流言蜚语时,他就几次向系党总支汇报,请求帮助。系里的几位领导,对老王并无成见,也想主持公道,但这件事却使他们为难。他们谁也不敢“得罪”人,当时能做的事,也只有提醒有些同志“以后说话注意点”。
找系里无效,老王直接去找院党委。院党委对他的科研工作一直是支持的。听说流言纷纷,就让一位副书记负责处理此事。这位副书记刚来化工学院不久,碰到这么件麻烦事,就采取了正面做工作的办法:让老王向常委汇报一次出国情况,请他所在系的教研室主任参加,听听国际上的评价,以正视听,同时又表明了院党委支持的态度。这办法不能说不好,可惜用来对付正在弥漫的歪风邪气却是无力的。
老王又去找几位主管业务的副院长。他(她)们懂行、热心,抓业务有魄力,历来支持老王的工作,但遇到这类问题,却只能宽慰几句,此外就爱莫能助了。
去年8月,王副教授出现胸闷、憋气、消瘦、失眠等症状。去年国庆前后,他又两次找院党委反映问题。院党委还是没有把这当回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们也议论过老王的问题,但往往是就事论事,且议而不决,事态的发展也就出乎他们的意外了。在这之后,老王不再提起此事,领导以为问题已解决,其实是出现了一种忧郁状态: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说话欲言又止,不住唉声叹气。事也凑巧,他的工作在这时又遭到了极大困难:课题组四个人,一个出国,一个调部里工作,一个不愿再干,只剩他一人,又新招了两名研究生,任务加重。院里、系里作了不少努力,人员还是定不下来。正一筹莫展,流言又趁虚而入,纷纷议论:“这个副教授真够呛!”有人告诉他:“人家正在看你的笑话哩!”已经到了无法工作的地步,也就丧失了抵御冷嘲热讽的最后一点力量。他的精神崩溃了。今年3月,有人向院、系领导反映老王某些言行失常,竟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治病救人
今年4月18日,王副教授住进北京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病房,专家和医生们一致诊断,他患的是“反应性精神病”。医学科学的研究表明:这是一种由剧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导致的脑机能活动障碍;它同其它各类精神病在病因学和诊断学上的显著区别,是精神因素对本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和病程转归起主要作用。没有发现他有既往病史。当然,他性格内向,神经类型偏弱也是不利的素质特点;然而,具有这类素质特点的人毕竟是相当多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他病情好转出院,被害妄想已经消失,但反应性忧郁症至今未愈。本病的治疗,除依靠药物外,还须适当改变致病的环境。
对于他周围的环境,的确是值得研究的。因为这环境的本身,就存在一些“病态”的东西。
例如,离心机发明奖的分配,2,000元分给近800人。其中院部提取500元,分给全体机关干部和后勤人员约500人;校办工厂得300元,要分给全厂230多名职工,至今仍分不下去。这种情况在全国是普遍的,发明奖的分配至今没有一套合理而可行的办法。但在化工学院还有更令人难以理解的地方:发明奖分给了一开始就反对这个项目、后来一直不承认这是发明的那位教研室主任;老王提出异议,没人理睬……
又如,在这次采访中,不少人向我们反映化工学院的其他同志也有因取得成绩而受冷遇、被攻击的情况。有人好说人家的闲话,背后同样遭人议论,损人同时害己。这难道不是一种“病”吗?
再如,院党委的同志说:“我们这里工作难做,往往是表扬不得也批评不得。”他们可以帮助、支持一些同志冒尖,却不能保护这些人才。在歪风邪气面前的涣散、软弱状态,对于我们这个战斗的先进组织来说,难道是健康的吗?
这些“病态”的现象,早已使大多数教师不满。王副教授得病,引起普遍的同情和强烈的反响。好几位讲师对我们说:“三中全会以后的许多政策都是鼓励人才冒尖的,老王弄成这个样子,今后谁还敢冒尖?”
现在,这一不幸事件已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我们写这篇报道的时候,有关部门已组成调查组到北京化工学院。完全可以相信,王副教授的病和其他同志的“病”都是能治好的。


第3版()
专栏:教学小议

  “大气候小气候”析
  张宗厚
在谈论如何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学校是小气候,社会是大气候。社会上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我们有什么办法?”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学校存在于社会环境中,不能忽视校外的各种因素,诸如家庭、邻居、电影、电视、书籍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但学校教育对此是否无能为力呢?不见得。其一,校外的影响一般说来具有比较自发的性质,它不是有目的、有计划起作用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计划、有系统的。因此,比较起来,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形成,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和儿童的身心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其二,我们是能动的唯物论者,不能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校外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应该通过积极的教学活动去抵消它,减弱它,以至消除它。还应该争取校外积极因素的有力配合,以保证教育作用的真正发挥。这方面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不然,我们何以解释在同一个省、市,甚至同一个县、区,社会环境差不多,有的学校教学效果和道德风尚好一些,有些就差一些呢?其三,大和小总是相对的。同整个社会比起来,学校教育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是,在我们10亿人口中,中、小学生占2亿多。把这么一大部分人的教育工作做好了,这本身不就是一个“大气候”吗?
看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正视环境,运用教育的力量去改造环境。(附图片)


第3版()
专栏:来信

  天津卫生系统的奖励办法急待改进
最近,天津市卫生系统推行联系业务收入计发奖金的办法,医院药费收入愈多,职工拿到的奖金也就愈多。因此,医生在处方时,为了追求“业务收入”增发奖金,就增大给药量。这样一来,既浪费药品,也使国家遭受损失。唐口卫生院院长说:“过去医生处方,一般是2至3天的用药量,现在有的处方够用3个月的。”该院会计说:“现在病人领药,要用书包装。”
据这个卫生院的不完全统计,7月份业务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63%,而看病人次仅增加26%,平均每人次的药费增加107%。今年一二季度,业务收入增加49%,看病人次增加0.71%,而奖金却增加了99%。
天津市共有各级医疗单位108个,这种联系业务收入计发奖金的办法,每年要白白浪费国家多少药品啊!希望有关部门认真解决这个问题。
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唐口分理处 王启华


第3版()
专栏:

  药物灵,还得手脚勤
最近两年,湖北省利川县中医院变热闹了。河北、山西、四川、湖南、湖北各地好些病人不怕山高路远,纷纷跑到这个山旮旯里来,向这个医院的冯启明求医问病。大伙儿知道:冯启明手里有灵丹妙药——珍珠丹,专治肛门百病。无论是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瘘、息肉……,疗效都好。病人躺在床上,往往只要几分钟,手术就告完成。手术中,病人若无其事。手术后,病人很少疼痛、出血、水肿等等。
珍珠丹是老中医徐九思的祖传秘方。这位老中医临终那天,冯启明跪在床前,一边哭,一边记下秘方。以后,他又不断加以改进,在兔子、老鼠和狗的身上做了多次实验,终于在自己爱人的身上取得成功。
珍珠丹是冯启明的“衣食饭碗”。他牢牢记住徐老师的遗言:“传天传地,不可传艺。”四十年来,他紧紧抱住炼制珍珠丹的秘密,默默地解除病人的疾苦。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群众的欢迎。
冯启明常常说:“药物灵,还得手脚勤。再好的药,不能保证每个人不出一点问题。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一年四季,他没有星期天、节假日。除了吃饭、睡觉,差不多整天呆在病房。病人随叫随到,有时不叫也到。
半夜两、三点钟,正是人们睡觉最香甜的时候。冯启明总会按时惊醒。他披衣下床,查看病房。
清早起床后不久,冯启明总要先到厕所,一个坑一个坑地观看。要是发现哪个坑里有鲜血,他立刻跑到病房一个一个地查问:是谁拉的?什么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有一次,有位病人便秘,吃药、灌肠都不生效。病人哼哼哟哟地有苦说不出。冯启明二话没说,立刻用手伸进肛门,把粪掏出来。
有人耻笑他,说他做的是脏活、臭活、下贱活。他感到说这话的人真是可耻、可笑、又可怜!四十年来,他给多少人解除了病痛呵!经过他的手治好的痔瘘病人少说也有5,000。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纷纷寄来了感谢信、求援书,冯启明不断给大家回信、寄药、寄方子。后来,他索性公开了珍珠丹的秘密,把珍珠丹的炼制和使用方法登在《湖北卫生》杂志上。
本报记者 刘衡


第3版()
专栏:

  陈惠波提供两项重大科技成果
本报讯 记者高新庆报道:太原重型机器厂设计研究所工程师陈惠波经过几年的刻苦钻研,首次在国内提出了钢管穿孔机斜轧曲线与复合曲线轧辊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突破了一百年来曼尼斯曼二辊斜轧穿孔的旧框框。在此之前,他运用空间线接触的概念,提出了钢管矫直机矫直辊新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为制造新的更加合理的矫直辊闯出了新路子。各有关方面根据陈惠波提出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制造了钢管穿孔机的新轧辊和新的矫直辊、矫直机,经过几年生产检验,技术、经济效果显著。
最近,一机部重型矿山机械总局和冶金部上海冶金局召开鉴定会,高度评价了他这两项科研成果,确认可以推广。


第3版()
专栏:卫生与健康

  老年人用药浅谈
老年人往往同时患几种疾病,而身体各个系统功能每况愈下,特别是担负药物解毒与排泄功能的肝肾衰老,对药物的适应能力大为减弱。因此,老年人用药应十分慎重。
第一、必须严格遵照医嘱,切忌滥用药物。治疗老年性关节疼痛或发烧的解热镇痛药,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消除病因。不搞清病因,滥用这类药,往往会掩盖病情,给正确诊断带来困难。老年人长期使用治疗习惯性便秘的泻药,很容易产生结肠痉挛和排便困难,“一轻松”之类泻药,还会导致药物中毒肝炎并发症。消炎痛容易引起眩晕、精神障碍、呕吐、腹泻和胃肠大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对患有高血压、老年性痴呆、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疾患的老年人,应当特别慎用或禁用。
第二、对有合并病症的老年病人,必须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先服用急、重病症治疗药物,病情基本控制后,再适当兼顾其他方面的药物治疗。一次或一个时期内同时服用的药物,一般以不超过二至三种为好。治疗老年性失眠症的镇静药,久服易成瘾,合并肝、肾或肺功能不全的老年性失眠患者,如果服用这类药,往往会使并发病症恶化。合并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病、骨质疏松症、精神病、糖尿病、急性感染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病症的老年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如果服用激素类药物,应特别慎重,否则,也会发生意外。
第三、严格控制老年病人的用药剂量。我国药典明确规定,六十岁以上患者的用药量,应为成年人用药量的四分之三。切忌随意加大用药剂量。使用治疗老年性高血压药物时,最忌因用药剂量过大而并发直立性低血压。因为血压骤然下降,非常容易导致脑部严重缺血和突然晕倒,对高血压合并脑血管硬化、心肌梗塞或心绞痛的老年人来说,有时甚至会造成猝死。
另外,据我国医药工作者发现,老年人长期大量服用营养补益药,可以诱发体内多处骨刺增生。最近国外还研究证实,治疗癌症、癫痫、失眠、哮喘、糖尿病、高血压、溃疡病、疼痛之类药物,容易使老年人患维生素缺乏症和加速衰老进程。
高文伟


第3版()
专栏:卫生与健康

  心脏、大脑与噪声
根据国内外一些科学家的调查,长期受强噪声的刺激,可能对人的心脏和大脑有所损害,但依据的是人们的主诉,而缺少客观指标作为科学依据。今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市劳动保护研究所联合主持,与北京市急救医学研究室、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等8个单位协作,用电子计算机对某些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的心电图、脑电图进行分析,发现部分人的指标与心肌梗塞或脑科病人的指标相似。而这些人用常规的目测脑电图或心电图的办法是不容易发现的。这样就找到了一种“客观生理指标”确证了噪声对心脏、大脑的影响。
噪声是一种频率比较高的振动。它通过人的听觉,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尤其是管理人体生命活动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影响大脑的功能,或者使心率和血压发生波动。一般地说,这种暂时性的影响,在噪声消失之后,心脏和大脑的功能便可恢复正常。但是,如果噪声的作用是长期的,比如十年乃至几十年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或生活,久而久之,便会积累成心血管或大脑方面的持久性损害,形成“噪声病”。
用电子计算机分析心电图的做法,国外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他们基本上没有跳出临床常规目测分析的各种指标。我国科技工作者以“生物控制论”为指导,把心脏类比为机器,用分析机器性能的指标来分析心脑功能,打破了原来的框框。这一手段有希望成为早期心脏病诊断的有效方法。
噪声虽然对于人的心脏和大脑功能有损害,但不必过于紧张。人们已经掌握了控制噪声的有效途径,其中主要的有:在机械设计时设法减少其噪声;在工厂里使用消声器、隔声屏、隔声罩;在建筑上采取隔声或吸声措施;在城市规划中将居民区与工业区远离。采取以上措施有困难的地方,人们已经设计了耳塞、耳罩等防护装具。
           封根泉 方丹群 李宗浩


第3版()
专栏:

长征医院热心为地方群众服务
  长征医院医疗小分队经常活跃在上海火车站,为顾客抢救急病。
  眼科、耳鼻喉科的同志经常到上海市聋哑学校、盲人工厂送医送药。图为耳鼻喉科主任胡西田为聋哑病人检查疾病。
  长征医院的医疗小分队经常深入居委会和里弄,为病人送医送药。图为骨科副主任徐印坎副教授到里弄为一位居民老大娘治病。
长征医院供稿


返回顶部